函谷關[中國古代關卡]

函谷關[中國古代關卡]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兩京古道”(長安、洛陽),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裡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裡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裡朝聖祭祖。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基本信息

簡介

函谷關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河南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是在這裡進行的。

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餘篇。

歷史沿革

戰國時,戰國七雄除秦以外的其餘六國曾聯合對抗秦國,但秦國在函谷關成功抵禦住六國聯軍的攻勢。西漢賈誼的政論名篇《過秦論》寫道:“於是六國之士……嘗以什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遁逃而不敢進”,其中的“關”就是指函谷關,可見其戰略影響。
由於函谷關易守難攻,秦朝末年各地起義抗秦後,新立的楚懷王為儘快平息戰亂,宣告誰先入關中,得為關中王,此處所提的關亦是函谷關,之後劉邦先入關中,不過並非直入函谷關,理由即是函谷關易守難攻,加上關內即是秦的首都鹹陽,護守函谷關的秦軍必是精銳,為避免攻堅,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繞道進入關內。不過,項羽不滿劉邦先入關,設下鴻門宴,但又不願違逆楚懷王當初的宣告,因此在冊封時將劉邦封為巴王,之後封為漢王,雖然巴、漢兩地也屬於關中關內(函谷關以西),但當時為未開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與秦朝專門用來流放罪犯的地方。不過劉邦仍然在漢中成功積蓄力量,最終在楚漢相爭中戰勝了項羽。
西漢建立後,在函谷關邊設縣,稱弘農,治弘農郡東漢末年群雄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強行將漢獻帝從洛陽遷到長安時,就以函谷關堅固易於防守為理由。三國時代,曹魏曾在附近建關樓,常被稱為新關,與秦函谷遙相呼應。此後兩千年間,地勢險要的函谷關常常成為軍事爭奪的對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亂,甚至抗日戰爭等。

地勢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著名關隘,遺址位於今天河南省靈寶市東北方。

函谷關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由秦國所建。“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

關隘地處深險谷地,地勢險要,窄處只能容一輛馬車通行,所謂“車不方軌,馬不並轡”。而且由於這段黃河流域丘巒起伏,有中條山、崤山等阻斷,函關谷底成為附近地區唯一東西向平坦的通道,自然成為軍事要衝。

主要古蹟

函谷關函谷關

現在函谷關已被闢為古文化旅遊區,其主要文物古蹟有:
1、關城遺址。建築無存。據考證函谷關關城為不規則長方形,用長、圓、平夯夯打而成。東城牆長1800米,西城牆長1300米,南城牆;

2、函谷關東門關樓。原關樓已不存在,現在看到的是非曲直992年開工修建的復古建築。

東門關樓南北長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東,控制關入關的要道。關樓為雙門雙樓縣山頂式三層建築,樓頂各飾丹鳳一隻,所以又叫“丹鳳樓”。

3、函谷古道東起宏農澗西岸的函谷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長15公里,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寬10米左右,窄處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古書上說函谷關道“車不分軌,馬不並鞍”,“一泥丸而東封函谷”。近年村內一農民在田間勞動時,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骨,發現其身上中箭十多處,經文物部門鑑定,死者身上的箭簇為戰國時期製品,可見當時戰爭之斑。

4、戰國井式箭庫。位於函谷磁東城門右側城牆下端,為一直徑0.9米豎井窯穴式兵器倉庫,於1986年7月發現,是戰國時守關官吏儲藏兵器的箭庫。箭庫象一口旱井,裡面放著一捆捆箭族,約1立方米,箭頭是銅質的,箭桿是鐵質的,很輕,已經銹在一起,不能分開。此箭庫為研究戰國朝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據。

5、尹喜故宅遺址。相傳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時代人,素識天象,曾為函谷關關令。傳說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41年)陳王府參軍田同秀(桃林縣人)為獻媚皇上,進言玄宗皇帝說天降靈符於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靈符”,玄宗大喜,以為之是老子對他的恩賜,遂將年號“開元”改為“天寶”。

6、雞鳴台,又叫田文台。成語“雞鳴狗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重建的雞鳴台傳說就是當年田文食客學雞叫的高埠。

7、望氣台,又叫瞻紫樓。傳說是函谷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觀察天象之地。“紫氣東來”這一成語源出於此。唐代大詩人杜甫《秋蘭》詩中有“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之句。後人為紀念他,便將尹喜登高望遠的土山起名為:望氣台。唐時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樓”。此樓民國年間毀於兵火。現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築。

8、太初宮。位於函谷關東城門右側。傳說,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關,行以師禮,懇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便在此寫下了《道德經》五千言。這部蘊涵豐富的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也有有認為是後人託名之作)。為了紀念這件事,後人便在老子著經的地方修築了太初宮,曾是一座道觀。
太初宮為殿宇式古典建築。殿脊和山牆檐邊上塑有麒麟、獅、虎、雞、狗等珍禽異獸,神形兼備。殿頂飛梁縱橫,椽檁參差,雖然屋架複雜,但卻自成規矩,殿宇寬闊,中無撐柱。史載,太初宮始建於西周。現存太初宮主殿建於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茸。廟院現存石碑兩通,一通立於元大德四年,一通立於清順治年間,上面都記載著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故事。

9、函谷夾輔。位於靈寶市城北17公里的孟村舊村的小谷里,南距古函谷關約2公里。夾輔外形像炮樓,磚木結構,城門式建築物。分內外二重門,外門口上,青磚鐫刻“函谷夾輔”四字。城門上系二層歇山頂式四角樓。目前除北邊房頂和部分部件有損壞外,基本上保存完整,據鑑定現存建築建於明代,清代重修。

10、函谷碑林。函谷碑林修建於1988年秋,碑林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0米,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從靈寶各地蒐集來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楊貴妃之兄楊仲嗣的墓誌碑、明代吏部尚書許天官夫人的墓誌碑等,而且也有近現代書法名家書寫名人吟詠函谷關詩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為給當時的靈寶縣長寫的條幅石碑,李向陽原型的筆文碑等。

三處函谷關

(圖)函谷關函谷關

歷史上函谷關有三處,除了上面說的春秋戰國時期建關的函谷關(即今通稱的秦關)外,還有漢關和魏關。

漢關,在今河南省新安縣東500米,西距秦關150公里。據靈寶市志記載,自漢室興起之後,關中作為帝都,函谷關以東則稱關外。人們都以自己是關中人為榮。樓船將軍楊仆,原籍函谷關以東的新安縣,別人說他是關外人,他深感不快,就盡捐家資,於漢元鼎三年(公元184年)在新安縣城東也修起了一座雄偉的城池,人們稱它為漢函谷關。有了這座新關,楊仆也就成了關中人了。漢關早已廢棄,現在僅存有關門遺址。
魏關,位於靈寶市東北20公里,距秦關約5公里。相傳三國時候,曹操西討張魯、馬超,為了迅速轉運兵馬糧草,命許褚在那裡開鑿隧道,築起關樓,距秦關不遠,故稱新關。這處後來成為東達洛陽,西接長安的重要交通幹線。抗日戰爭時城樓毀於兵火,遺址為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僅留古道和烽火台遺址。

成語典故

(1)紫氣東來
《史記》記載: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將衰,西渡隱居。
公元前491人,函谷關令尹喜,清早從家裡出門,站在一個土台上(現瞻紫樓)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觀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一老翁銀髮飄逸,氣宇軒昂,並且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尹喜忙上前迎接,通報姓名後,誠邀才子在此小住。才子欣然從命,在此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以後,函谷關一帶的門楣或春聯都肯寫“紫氣東來”,流傳至今,表示吉祥。

(2)仙丹救民
老子在函谷關著寫《道德經》時,他的坐騎青牛被當地一老農飼養著。
當時,函谷關一帶流行一種瘟疫,許多人為此斃命,郎中也無能為力。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壞了飼養人。他找郎中,郎中說人都看不好,更看不好牛,飼養人死纏硬磨讓給牛瞧瞧,郎中??奄奄,郎中讓人扶起,牛站不穩,只是咔咔不止後突然咔出一個肉團(就是現在人說的牛黃),牛才如釋重負,張嘴吃草。郎中大喜,忙將肉團拿回家中,泡製成小藥粒,發給有病關民。病人吃後馬上見輕。人們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說這是仙丹。至今,靈寶還流傳有正月二十三為牛節的習俗。這天,家家門上貼著用黃紙剪成的青牛圖案,並寫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煉仙丹,家家門上貼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3)雞鳴狗盜
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客喜賢名聲很大,秦昭襄王早有所聞,想讓孟嘗君來秦共圖大謀。派其弟涇陽君到齊國為人質,請孟嘗君入秦為相,孟嘗君到秦後,遭到丞相樗里疾的忌妒。樗在秦王面前進言陷害。後秦王反悔,欲殺害之,又恐遭人唾罵,暫將孟嘗君囚禁起來。回國後的涇陽君聞聽此訊,欲救孟嘗君去求幸姬。幸姬提出要孟嘗君已贈給秦王的狐白裘衣。後一門客從狗洞進入庫房,巡夜人聽有動靜,門客學狗叫,騙走巡夜人,盜得狐白裘衣,送給幸姬。幸姬才幫忙弄到出關文書,孟嘗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關,正值半夜,當時關規是“雞鳴開關,日落閉關”。後邊追兵將至,形勢危急。此時有一門客站在土阜上學雞鳴叫,周圍雄雞齊鳴,關吏忙開關門,孟嘗君一行匆匆出了函谷關。後來樗里疾追到此處,孟嘗君已出關多時了。

(4)公孫白馬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紛紛立論,互相爭鳴,使我國古代哲學思潮非常活躍。當時趙國的平原君門客中有一名叫公孫龍的,想到秦國去游。那時趙國一帶的馬,正流行一種烈性傳染病。秦國得知後,在其東大門的函谷關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概不得入關”。這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驗過符節就要過關。關吏攔住說:“你人可以過關,但馬不能過關”。公孫龍不悅,“馬不能過關。白馬非馬,怎能不讓過呢?”關吏說:“白馬也是馬呀!”公孫龍說:“難道我公孫龍就是龍嗎?”關吏被問愣了。他又說:“白馬者,馬與白也,或白與馬也,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都行,但要白馬,給黃馬、黑馬就不行了。這說明白馬和馬是兩回事,也是就說白馬就不是馬,為什麼不能過呢?”關吏還沒明白過來,他就騎著馬過了函谷關。以後關令知道了此事,決心要治治他。後來,公孫龍從秦國返回,公孫龍出關這天,關令故意站在關前。公孫龍被驗過符後,關令不叫公孫龍過關,說:“你要出關,請到別處過。”公孫龍說:“自古從趙國到秦國,這個關是必經之路,我不從此過,還能從哪過?”關令說:“這裡是函谷關,不是你說的關。”公孫龍苦笑著說:“函谷關怎么不是關呢?”關令說:“先生不是說過‘白馬非馬’嗎?”這時公孫龍才意識到遇到了對手,但又怕誤了趕路,才跪在關令跟前哀求,最後過了函谷關。“白馬非馬”的爭論是當時哲學上一件很重大的事情。說明我國古代思想家開始在思考一般和個別的關係問題。

(5)終軍棄襦
漢景帝於公元前153年復置函谷關,下令用襦作為出入關卡的憑證。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詔舉賢士。當時濟南有一名叫終軍的人才華橫溢,十八歲時就被選為博士弟子,與少年才子賈誼齊名,並稱為“終賈”。一天,他從濟南步行趕往長安,行至函谷關,關吏驗過符後,交還給他。他棄之而行。關吏笑他無知。他說大丈夫過關圖個功名,不再用這一般人用的襦。後來,終軍果然得到了漢武帝重用,也任南越大使。重過函谷關時,關吏認出了他,說這就是當年棄襦過關的孩子,隨從大呼:“這是出使南越的大使,不許胡說。”關吏大驚,忙跪拜送出關門。以後,靈寶人教育孩子都肯說:“要長進,學終軍”、“有才能,當終童”。

(6)玄宗改元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就想著煉丹成仙,有許多方士道人奉獻丹藥,全家升遷。當時陳王圭府有一個參軍,叫田同秀。一日早朝時,說他晚上夢見太上老君在函谷關丹鳳樓會見了他,老子說在他著經的地方,埋有一個桃符,誰能得到它,誰就能得天下。玄宗聽後,馬上命田同秀帶人帶函谷關老子著經的地方,掘地三尺,挖出一個桃符,上面刻著一個“木”字,眾臣解釋為四十八。說老子可保佑玄宗坐四十八年天下。玄宗大喜,隨即改開元號為天寶年號,立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改桃林縣為靈寶縣

背景

軍事文化

函谷關建於春秋戰國之際。“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辭海》)。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並轡”之稱。《太平寰宇記》中稱“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回五里餘四十步,高二丈”。關城宏大雄偉,關樓倚金迭碧,因其地處桃林塞之中樞,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唐·胡宿詩),“雙峰高聳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金·辛願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伐秦,秦據函谷關天險大敗六國軍隊。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趙、魏、韓、衛五國伐秦,“至函關,皆敗走”。戰國時魏占函谷關而鎖秦,秦占函谷關而出山東.六國合縱攻秦也全是以函谷關為戰場,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曾守關阻擋項羽進攻。唐“安史之亂”中,官兵與叛軍在關前進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戰。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兩千多年中,函谷關歷經了七雄爭霸、楚漢相爭,黃巢、李自成農民起義,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狼煙烽火,無論是逐鹿中原,抑或進取關中,函谷關歷來都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可見函谷關的重要性,也是山東入關中的重要通道

道家文化

函谷關另一個比較特殊之處是他被道家和之後的道教視為聖地,因傳說老子是在此地創作《道德經》的。

公元前571年,農曆2月15日,楚國苦縣曲仁里村(今河南鹿邑)被團團紫氣籠罩著。紫絳色的場院,紫黑色的房脊,紫綠色的煙柳,紫灰色的樹葉,連初升的太陽也變成了—片紫紅。好一派祥瑞之氣啊!人們都感到驚奇!這時,幾聲“啊哇-!啊哇-!”鮮嫩悅耳的嬰兒啼哭聲從這紫氣瀰漫的村子裡傳了出來……。

老子像老子像
2月15日那天,曲仁里村的李氏女早早起床,她一邊梳理著滿頭秀髮,一邊小聲唱著她平日最愛哼唱的村歌:“天水清,河水渾,俺上對岸去撐人,撐來一船男和女,個個都是好心人”。她一邊唱一邊在床邊上坐下,可沒想到身子還沒有坐穩,突然覺得肚子有點不對勁,感到隱隱疼痛,後來越疼得厲害。當村上人做飯的青煙和紫氣徐徐上升的時候,她肚子已疼得難以忍受了,臉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流。她忍不住倒在床上呻吟。鄰家婦女聞聲趕來,知道她要臨產了,急忙給她請來了有名的接生婆——金媽。

這人稱金媽的接生婆,來到李氏床前,細心察看,憑她平日積累的經驗,確認是少有的難產,就是胎兒在娘肚子裡過月時間太長,胎兒長得又大,再加上李氏女又是頭胎,象這樣的情況,大人小孩都有危險。連金媽這有經驗的接生婆也感到為難。金媽只好請來一位大夫,大夫仔細看過,無可奈何地搖搖頭走了。金媽無奈地讓李氏斜靠在自己懷裡,用手托著她的脖子。

李氏更加疼痛難忍,金媽只好用雙手在她的肚子上慢慢揉著,一陣劇烈的疼痛使李氏昏死過去了。臉上沒有一點血色。“這叫人該昨辦?這叫人該昨辦?”金媽一抬頭瞅見了案板上的一把菜刀。“給她剖腹取胎”這念頭在心頭一閃——“不中,這樣不光李氏生命難以保全,自己還將落下埋怨。”就在金媽瞅著菜刀遲疑的時候,李氏突然說:“快把我的肚子割開!”金媽猶豫地抓著刀舉起又放下,沒想到李氏女以驚人的力量抽身坐起,從金媽手中奪過菜刀,照著自己的肚子“哧”地一下拉開了一條血口子,血水從被劃破的肚子和包衣之中泉涌一樣的流出來。李氏微弱的斷斷續續地說;“我死後,告訴孩子,做個……對蒼生……有益的……好……好人……。”話沒說完,這位英勇的母親永遠閉上了雙眼。

李氏去世了,她的兒子卻活下來了。李氏女生下的這一男嬰,腦門兒圓圓的,鼻樑高高的,頭髮是白的,小嘴下面還有一道白白的鬍鬚。兩隻耳朵大的出奇,因為這孩子的耳朵非常大,人們就給他起名叫李聃,聃,就是耳幔的意思,也就是說耳垂大。又因為李聃出生那年是虎年,當地人把虎稱“狸兒”和李耳接近,這樣就被人叫做李耳了。這就是後來的老子。

由於李氏生李耳時是剖腹產,懷胎時間又長,後來被傳說為李氏是吃了李子懷了孕。又說李耳是在娘肚裡懷了九九八十一年,才從母親的右肋下出生的。

現況

1992年,函谷關遺址被開發,新建了東門關樓等復古建築,以及道家道教相關的太初宮、函谷大道場等,是現在河南省內的旅遊名勝之一,位於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距三門峽市市區75公里。

旅行指南

(圖)函谷關函谷關

地址:河南省靈寶市函谷關

交通路線:
自駕車:310國道至靈寶市區,從三仙鶴向北15公里
從鄭州出發:連霍高速公路靈寶函谷關出口2公里處
從所在城市出發:靈寶火車站乘坐8路公車,終點站即到

景區票價:10元;會員價:7元。
開放時間: 07:00-18:00
電話:0398-6923430

地方小吃:“三義樓”、“同茂館”、老戰的酥油燒餅、馮振瀛的脆酥甜芝麻糖、義盛合的南糖點心、李毛堆的杏仁油茶、張全貴的起面芝麻燒餅等。

周邊景區:北黃河,東北游大禹渡,永樂宮,西北游鶴鵲樓,普救寺,另外還游靈寶境內的函谷關,皇帝鑄鼎原,亞武山等旅遊景區與之相鄰。

旅遊住宿:金鐮賓館、 三門峽大鵬國際大酒店、明珠賓館等。

相關詩詞

《過函谷關》
李成宇
1965年8月下旬
中原稱天塹,無過函谷關,
漢稱八關首,中平置元年①,

函谷關遺址函谷關遺址
關址有新舊,相去百里三,
東自孟津起,西邊到崤山,
心弔古戰場,舊貌換新顏,
陝豫咽喉地,今履若平川,
險途幾百里,馳過不半天,
名勝古蹟多,不及下車觀,
求學時間緊,何日方得閒?
註:①函谷關遺址在今靈寶市坡頭北,南峙巍巍秦嶺,北臨滾滾黃河。戰國時,秦始置關,稱秦關。漢樓船將軍楊仆“徙關於新安”,南史稱漢函谷關。函谷關為洛陽通向西方的要塞,東指洛都,西望長安,南臨澗河,北依邙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洛陽八關即:函谷關、伊闕關、廣成關、太谷關遺址、轘轅關、鏇門關、孟津關、小平津關遺址。函谷關為洛陽八關之首。新函谷關為漢代中平元年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