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蟬效應

寒蟬效應

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源自於美國。雖然早在1950年美國已經在使用。然而,進一步明確使用,是在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小威廉·布倫南(William J. Brennan),用在司法判決中,作為一個法律術語。寒蟬效應是指對言論自由的阻嚇作用——即使是法律沒有明確禁止的。在一般情況下,寒蟬效應經常以法律或不明確行動施加不必要的負擔,來禁止合法的講話。

基本信息

解釋

寒蟬效應寒蟬效應

之所以使用“寒蟬”二字,是因為chilling的意思是寒冷發抖,而噤若寒蟬的“寒蟬”二字較接近原意的概念,因此翻譯成為中文時便使用“寒蟬效應”。不過現在由於廣泛使用,現在只要是被上層權力階級控制,造成下層階級無法有效發表意見的情況,很多人都會用寒蟬效應一詞。

用法

寒蟬效應,是一個法律用語,特別在討論言論自由或集會自由時,指人民害怕因為言論遭到國家的刑罰,或是必須面對高額的賠償,不敢發表言論,如同蟬在寒冷天氣中噤聲一般。寒蟬效應的發生,將導致公共事務乏人關心,被視為過度限制言論或集會自由的不良後果。

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又是一個新聞學領域的名詞。特別在討論言愛自由或集會自由時,指人民害怕因為言論遭到國家的刑罰,或是必須面對高額的賠償,不敢發表言論,如同蟬在寒冷天氣中噤聲一般。寒蟬效應的發生,將導致公共事務乏人關心,被視為過度壓制言論或集會自由的不好後果,此況在國家戒嚴時期特別顯現。

社會事件

2011年8月16日,鐵道部表示,王勇平不再擔任鐵道部新聞發言人、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職務。相關負責人稱,“這不是免職或被停職,而是正常的職務變動,王勇平的級別待遇沒變,調到哪個部門還沒定。”

王勇平會有今天的變動,讓人看到了新聞發言人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不是在公眾和媒體面前“白話白話”就能了事的。

中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才剛剛起步,站在公眾和媒體面前的新聞發言人,絕大多數都是從其他部門和行當轉業而來的“新人”。“經風雨、見世面”的機會少之又少,面對媒體記者具有針對性的提問,不夠老練和成熟,答案不準確和不到位的情況在所難免。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新聞發言人更加會謹小慎微,根本不肯也不願做“出頭的椽子”。久而久之,新聞發言人制度就會形同虛設,其聯繫民眾和媒體的橋樑作用就會大打折扣。

2012年10月22日,義大利專家因在2009年義大利4月6日大地震前,他們研究了頻繁出現的地震活動情況後,仍稱未來不會發生地震。但事實上再次發生了6.3級地震,造成309人死亡和巨額財產損失,被認定“過失殺人”罪名成立,並判處其6年監禁,引發科學界“寒蟬效應”。

生活實例

一、寒蟬效應衍生的道德困境

在南京,一位騎車老人深夜摔傷,為防過往汽車碾軋,十多位市民自發圍成一圈對其進行保護,更有人取來手電筒,示意過往車輛避讓。但直到20分鐘後救護車趕到,始終都無人敢靠近老人對其施以援手。調查顯示,僅7%的人會扶起摔倒老人,其餘的人稱擔心惹麻煩。

面對摔倒而無助的老人,敢於施以援手將其扶起者竟不足一成!這不禁令人想起同樣發生在南京的“彭宇案”,給人們內心帶來了某種“寒蟬效應”的衝擊波,更對當下之社會風氣起到了一種消極引導。受“彭宇案”糊塗判決之“寒蟬效應”的影響,致使市民間的互信鏈條發生更為嚴重的斷裂,以致人們一旦遇到類似情景,便變得臨危而“懼”、見義“怯”為了。

二、舉報頻遭報復,須防“寒蟬效應”

海南省萬寧市工商局商廣股原副股長陳少青近年署名舉報“頂頭上司”葉東雄的腐敗劣跡,由此引發海南省工商系統的“反腐風暴”——省工商局原局長馬招德、原副局長鄭先育等紛紛落馬,還揭露出全省8個市縣工商局長腐敗串案。但是被譽為反腐勇士的陳少青卻頻遭打擊報復。萬般無奈,最近陳少青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辭去公務員職務,打算舉家回鄉務農或遠走他鄉打工謀生。

一樁樁舉報者遭打擊報復的血淚控訴,觸目驚心,耐人尋味,讓人心寒,人們甚至連說硬話的底氣也感不足。這是為什麼?正義死了嗎?邪真的勝正嗎?當然不是。但邪惡的力量卻為何能肆無忌憚地打擊報復正義的行為?舉報腐敗而遭致打擊報復者不勝枚舉,郭光允舉報程維高,招來8年牢獄之災;陳少青舉報頂頭上司,遭致工商系統內部排斥、抵制、報復,生命受到威脅,家人慘遭暴打,終連立錐之地也幾近失去。這次第真令人慾哭無淚、欲說還休。

三、罵學生“遲到大王”教師遭拘役40天

南投鳳鳴中學,教師張永福訓誡遲到學生,未料被判拘役40天。張永福遭學生家長提告,南投地方法院簡易法庭昨依公然侮辱罪判張老師拘役40天,可易科罰金新台幣4萬元。”南投縣教師協會理事長王汝傑說:“聽到此判決很震撼,恐引發寒蟬效應,讓老師不敢管學生,實非孩子之福。

四、寒蟬效應-警惕“誹謗公務員”

近年來,隨著公民對公務員的監督力度的不斷加深,作為被監督對象的公務員也不斷地運用一個“新武器”來保護自己,那就是主張公民對自己成立誹謗罪。從早期的張西德狀告《中國農民調查》作者誹謗案,到後來的重慶彭水詩案,再到最近的遼寧西豐縣進京抓捕記者案,案情幾乎是如出一轍。但是,如果公務員動輒控告公民誹謗將會嚴重影響公民的監督權的發揮,導致一種寒蟬效應(chillingeffect)。由此可見,如何認定誹謗公務員的成立就是此類案件的核心問題。

常見法律術語

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