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陽平遺址

北陽平遺址

北陽平遺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陽平鎮境內,北濱黃河[中國第二大河]、南抵秦嶺[中國地理南北分界山脈秦嶺]。在周圍300多平方公里範圍之內分布遺址30多處,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北陽平、西坡遺址。北陽平遺址堆積厚,文化內涵豐富,其中以廟底溝類型為主,具有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心地位的特點,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區。

基本信息

遺址簡介

北陽平遺址北陽平遺址

北陽平遺址群位於黃帝鑄鼎原及其周圍,總面積4.36平方公里,分布在焦村、西閻、陽平、函谷關四個鄉鎮境內,涉及北陽平、西坡、東常、西倉、五坡寨、文東、喬營、幹頭、巴婁等五十處仰韶時期的古文化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西坡遺址位於陽平鎮境內,面積約40多萬平方米。

2005年,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選遺址,也是“十一五”期間國家資助的全國100個大遺址之一。

遺址介紹

北陽平遺址北陽平遺址

北陽平遺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陽平鎮北陽平村西500米處,屬新石器時代遺址。

該遺址南北長近5公里,東西寬300—500米,有“十里長街”之稱。發掘面積320平方米,發現灰坑27個,其中5000年前後的仰韶時期的灰坑24個,西周灰坑3個,發掘古墓葬5座,其中仰韶時期的墓葬兩座,戰國墓葬3座,發掘仰韶時期的房子3座,發現各種陶片、石器、骨器數10萬件,有平底紅陶盆、小口尖底瓶、夾砂灰陶缸等,屬於仰韶丈化和龍山文化。

北陽平遺址堆積厚,文化內涵豐富,其中以廟底溝類型為主,具有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心地位的特點,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區。

考古發掘

北陽平遺址北陽平遺址
1982年9月,洛陽地區文物處對該遺址進行發掘。發掘出墓葬、房基、灶膛、柱礎、草拌泥鋪底的屋基面及灰坑等遺蹟,出土的遺物有紅陶盆、罐、瓮、鼎、小口尖底瓶及夾砂陶器等,進一步確定遺址為仰韶文化中期,且延續時間較長,直至商周。

在歷次複查中,還從北部、中部發現有雙間房基4處,屋基面的白灰層厚3至4厘米,密度大而堅硬,為半地穴型。中部、南部有多處豎穴墓葬,距地表1米多,中部兩側各有壕溝一條,為灰土堆實,內含紅陶、灰陶殘片等。

在北部還發現3處圓形燒陶窯。在遺址中部(陽程公路北)西側發現含有金礦渣鋪底的屋基面,屋基暴露於懸崖邊上,距地表40厘米,長4.1長,下層為1厘米厚的草拌泥鋪底,上為6厘米料礓石和金礦混合砸碎夯成的平整光滑的層基面。

1987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北陽平遺址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北陽平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記載

北陽平遺址北陽平遺址
靈寶市志有詳細記載。其中三段記錄

1、北陽平遺地址位於靈寶市城西2l公里處的陽平鎮北陽平村西,遺址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850米。南高北低,西是關溝,南為高嶺,北臨(古)湖水,文化層厚2—4米。

2、遺址北部、中部有雙間房基4處,層基面白灰層厚3—4分,密度大而堅硬,為半地穴型。中部、南半部有多處豎穴墓葬,距地表l米多。中部兩側各有壕溝一條,為灰堆實,文化內含豐富,窖藏有袋形和圓形兩種,多經燒。在北部有園型燒陶窯3個。

3、遺址發現遺物有:

一、平底紅陶盆、鼓腹、斂口、園唇,分素麵和黑彩面種。

二、小口尖底瓶:有雙唇、單唇、葫蘆口三種,身施劃紋。

三、平底小口瓶。

四、紅陶缽:分環底和底兩種,以素麵和彩繪為主,紋式以草葉、勾連、園點為主。

五、平底灰陶罐:身飾繩紋、素麵及附加堆紋三種。

六、弦紋、方唇、斂口。

七、夾砂灰陶缸:大方、方唇,肩施雞冠型附加堆紋。

八、各類石器:有石斧、石鑿、石刀、石救、石環等。

三門峽市景區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