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仰韶村遺址

澠池仰韶村遺址

澠池仰韶村遺址,位於河南省澠池縣城北韶山腳下,距縣城9公里。遺址北依韶峰,三面環水,風光宜人,山水秀美,土地肥沃,是我們祖先狩獵、漁牧、定居的理想場所。遺址從東北到西南長900餘米,從西北到東南寬300餘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2—4米,這種現象說明我們的祖先在此長久地過著定居生活。

發掘過程

1921年10月,受聘於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業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報經中國政府批准,同中國地質學家袁復札、陳德廣等人對該遺址進行了首次調查及發掘,並獲得了大量的文物資料,從而證實該處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按照考古學的慣例,一般將首次發現古文化遺存的地名命名為該文化的名稱,因仰韶文化首次發現於澠池仰韶村,故稱為“仰韶文化”。自此開創了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濫觴,揭開了我國原始社會考古研究的第一頁。填補了中國遠古文化發展史上的空白。也使仰部村古文化遺址舉世矚目,馳名中外,成為中外史學界、考占學界嚮往的古文化“聖地”。

仰韶村遺址被發現後,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高度重視,為了進一步了解該遺址的文化內涵、來龍去脈,新中國成立後,對該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工作,又先後進行了兩次。

1951年6月,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河南調查團夏鼐等專家學者對澠池仰韶村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發現有紅底黑彩、深紅彩的陶罐、碗、小口尖底瓶,以及龍山時期的磨光黑陶、壓印方格紋灰陶,帶流陶杯和繩紋灰陶鬲等。

1980年10月一11月和1981年3—4月間進行了第一次的發掘研究工作,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同澠池縣文化館共同主持發掘,這次發掘進一步澄清了仰韶村古文化遺址的內涵,證實了該遺址含有仰韶和龍山兩個考古學文化、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層疊壓關係。第一期文化,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第二期文化屬豫西、晉南和關中東部地區仰韶文化的晚期遺存;第三期文化屬河南龍山文化的廟底溝類型;第四期文化為河南龍山文化的三里橋類型。仰韶村遺址經過新中國成立後的二次發掘,獲得了大量的遺蹟、遺物,從而為研究我國社會發展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歷史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影響最大的一種原始文化,它縱橫二千里,綿延數千年,在世界範圍內來說,也是首屈一指的。漢族的前身“華夏族”,最早就發跡於黃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遺址中諸多考古發現,如陶器製造、紡織做衣、繪畫雕塑、文字、曆法、宮室建設等等,同文獻記載中炎帝黃帝時代的創造發明相吻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