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涼

基本詞義

詞語注音

五涼: wǔ liáng ㄨˇ ㄌㄧㄤˊ

詞語解釋

南朝 時北方十六國中的前涼後涼西涼北涼南涼。主要活動在河西走廊和青海河湟地區,後借指甘肅一帶。 張九齡《益州長史叔置酒宴別序》:“前拜小司馬,兼擁旄於 五涼 。” 岑參題金城臨河驛樓》詩:“左戍依重險,高樓見 五涼 。”唐 岑參《送李別將攝伊吾令充使赴武威,便寄崔員外》:“馬疾飛千里,鳧飛向五涼。”

相關詞語

分別介紹

前涼

十六國之一。漢族張寔所建。都姑臧。盛時疆域有今甘肅新疆內蒙古青海各一部分。歷八主,共六十年。另一說,歷九主,共七十六年。即從晉永寧元年(301年)張軌出任涼州刺史始至秦建元十二年(376年)悼王張天錫被迫出降前秦止。十六國中享國最久的國家!
晉惠帝時,張軌出任涼州刺史護羌校尉,大築姑臧城(今甘肅武威)。延用當地有才幹的人共同治理涼州,課農桑、立學校,阻擊入侵的鮮卑部,保境安民,撫定地方,多所建樹。永嘉之亂時,天下分崩,獨張軌貢
使不絕,並遣將北宮純勤王赴難。自洛陽淪陷(311)後,中原和關中地區人民流入涼州的很多。他於姑臧西北置武興郡,分西平(今青海西寧)郡界置晉興郡,以處流民。
又鑄五銖錢,通行境內。愍帝即位長安時,張軌又遣將宋配助衛京師。314年張軌病死,長子張寔繼任涼州刺史,晉愍帝司馬鄴任命寔為都督涼州諸軍事,涼州刺史,西平公。七年之後為部下所殺。西晉亡後,自317年起,張氏世守涼州,長期使用晉愍帝的建興年號,雖名晉臣及向數國稱臣,但實為獨立的割據政權,並不為東晉的地方政權,史稱“前涼”。前涼國君主並不是僅稱王,在公元354年,涼威王張祚稱帝,改元“和平”。
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時,前涼達於極盛,境內分置涼、沙、河三州,設西域長史于海頭,在今吐魯番地區設定高昌郡,其疆域“南逾河、湟,東至秦、隴,西包蔥嶺,北暨居延”。353年張重華死後,皇位被奸詐的張祚奪走,354年張祚稱帝,改元“和平”。此後張氏宗室內亂不絕,涼國大姓也起兵反抗。十年爭權奪位的鬥爭,使國勢大衰,到張天錫時已失去今甘肅南部。376年,前秦主苻堅以步騎十三萬大舉進攻,張天錫被迫出降,前涼滅亡。張天錫後來到了東晉,得了個官,死後被“封”為歸義侯。
前涼先後與前趙後趙發生過戰爭,多次擊敗劉曜石虎的進攻,但懾於對方軍事力量的強大,也曾向前趙、後趙稱臣納貢。
張氏子孫世代保守的涼州,是當時中國北部較為安定的地區,都城姑臧是西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河西走廊原是通往西方的陸路交通要道,商業繁榮,農業和畜牧業生產也較發達。西晉滅亡後,內地流亡人民相繼到來,勞動力增加,生產經驗傳播,涼州的社會經濟更有發展。當時的涼州還是中國北部保存漢族傳統文化最多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一個重要地區。

後涼

後涼王朝是十六國時期略陽(今甘肅平涼地區莊浪縣氐族人呂光建立的,呂光家族是西漢皇后呂雉的族人(故呂光家族是漢族和氐族融合的結晶),同前秦國主苻堅是同族、同鄉。呂光的父親是前秦開國重臣呂婆樓
呂光青年時期修養的深沉、持重、喜怒不形於色。苻堅的謀士王猛感到呂光是個人才,能成大器,便把他推薦給苻堅,出任美陽(今陝西武功)縣令,後逐步被提拔為鷹揚將軍。呂光不負王猛和苻堅的厚望,他追隨苻堅南征北戰,在戰爭中大顯身手,贏得了前秦大臣的交口稱讚。357年,他從政盤江張平。370年滅前燕因功被封為都亭侯。380年,呂光因參與平定苻洛叛亂,被拜為驍騎將軍。382年9月,苻堅在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後,又想經營西域。於是,命呂光為特使持節、都督征討西域諸軍事、安西將軍、西域校尉。組成了一支由7萬步兵,5千騎兵,號稱10萬大軍的西征大軍,準備統一西域。呂光的西征大軍陣容強大,僅將軍一級的高級官員就有姜飛、彭晃杜進、康盛等。另外,隴西馮翊武威、弘農等郡有名望的人物如:董方郭抱賈虔、楊穎等也作為助手參加了西征軍。383年1月,淝水之戰前,呂光告別苻堅,離開長安。苻豎的兒子苻宏握著呂光的手激動地說:“你的氣度非同一般,將來一定會大有作為,好自為之吧”。在淝永之戰進行的同時,呂光也在西域地區鏖戰。
西域一般指甘肅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和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董灘)以西,即今新疆地區。廣義的西域包括新疆以西,中亞細亞的廣大範圍。西域小國林立,西漢時號稱有36國。由於一些國家陸續分化,最多時達60多個國家。他們的國土狹小,建於綠洲之上,領土以王城為中心,以綠洲為邊界。西域諸國一般按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路線分為南北兩道。南道諸國由東到西有:樓蘭(鄯善)、婼羌、且末、小宛、精絕、戎盧、抒彌、于闐、渠勒、皮山、太平、西良、子合、莎車、烏氂、德若、蒲犁、枳中、竭左、渠沙、滿犁、依耐、榆令、無雷、桃槐、難兜、大月氏、罽賓等29國;北道諸國由西向東有:康居、大宛、休修、捐毒;天山南麓的有:疏勒、尉頭、溫宿、姑墨龜茲、倉頭、鳥壘、渠犁、尉犁、焉耆、危須、山國、狐胡、車師前,天山北麓的有:烏孫、鳥貪、訾離、單恆、西且彌劫國、卑陸、卑陸後、郁立師、車師後、車師後城長、蒲類後、移支、蒲類等32國。南北道共有61個小國家,實際上還有部分不明的國家沒有列入,上述國家除康居(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大宛(今塔吉克斯坦境內)、大月氏(今哈薩克斯坦境內)、難兜(今印度境內)、桃槐(今阿富汗境內)、休修(今塔吉克斯坦境內)在中國境外,烏孫(在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邊境)和無雷(今中國與塔吉克斯坦邊境)跨國界外,其餘都在中國境內。一般稱西域36國指的是西漢前的情況,隨著歷史的發展,既有大國對小國的兼併,也有一些國家不斷分化,故以上所載的60多個國家並不是同時存在的。兩漢時期國家之間的兼併就已經開始,到魏晉南北朝時兼併加劇,到十六國後期呂光西征時,一般小國已不存在,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個大國了。隨著中原王朝的形勢變化與匈奴的干擾,西域諸國也叛服不定。
焉耆國(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是西域北道的大國之一,坐落在天山中部的焉耆盆地中。三國時就已兼併了附近的尉犁、危須、渠犁、山國等國。西晉時,焉耆最為強大,蔥嶺(今新疆西南部)以東諸多小國都成了他的屬國。盛時疆域方圓四百里,國內有九城,東漢時人口達五萬二千。呂光大軍到來之前,焉耆國王泥流見呂光來勢兇猛,便主動聯絡了一些小國王投降了呂光。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縣)位於天山南麓,坐落在塔里木盆地之中,也是西域北道大國之一。龜茲盛產煤、銅、鐵、鉛、鋅等礦產,冶鐵業為西域諸國之冠,據稱可供36國之用。龜茲盛時北枕天山、南臨大漠、東抵鐵門與焉耆為鄰,西據姑墨與疏勒相連,相當於今新疆庫車、輪台、沙雅、拜城、新和阿克蘇六市、縣境,號稱東西千餘里,南北六百里。人口在西漢時就達八萬多,是西域諸國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龜茲王室姓白,也稱帛。呂光大軍到來後,龜茲國王白純很頑強,嚴兵把守城門,抵抗呂光。呂光也不示弱,在龜茲城南(今新疆沙雅縣羊達克沁木城)安營紮寨,準備打持久戰。半年後,白純熬不住了,花重金向龜茲西部的狐胡求救。狐胡深知唇亡齒寒的利害,便聯合了溫宿尉頭等國的70多萬人馬營救龜茲(《晉書》說有眾70萬,其實當時各國的總人口也不過70萬)。這些小國都是遊牧民族,士兵們個個都是騎馬射箭的高手,而且戰甲都非常堅硬,箭頭很難射進去。他們用皮繩結成套,騎在馬上套人幾乎百發百中。呂光的部下見了這些東西,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向呂光建議各個軍營按兵不動,以減少傷亡。呂光把敵人的戰術仔細地研究了一番後,對眾將說:“現在本來就敵眾我寡,如果各軍營再各自為戰,力量會更加分散,這不是制敵取勝的好辦法”。於是,他命令各軍營集中在一起,在騎兵的掩護下,用長鉤鉤取敵軍的繩套,這種方法很見效,輕易就把龜茲聯軍打垮了,龜茲國王棄城逃跑。經過一年多的征戰,呂光統一了西域全境。385年3月,呂光用兩萬匹駱駝馱著一千多種珍奇的西域貨物,帶著一萬多匹西域駿馬撤離了西域。這時,苻堅已在淝水之戰中慘敗,中國北方又回到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
,史稱後涼。後涼這時達到全盛時期,統治疆域同前涼略同。

西涼

李廣後裔李暠公元400年建立了西涼王朝,雖在421年被北涼滅掉,但李姓卻世代為涼州大族

十六國時期的西涼政權,是漢人李暠建立的。李暠,前述漢朝李廣將軍之後裔,世為涼州大族。《晉書·涼武昭王傳》載:“皓,字元盛,隴西成紀人,姓李氏。漢前將軍廣之十六世孫也。世為西州右姓。”北涼段業(十六國時涼王)時,曾任敦煌太守。庚子元年(400),自稱涼公,改元建初,成為西涼的開國皇帝
傳說,李皓身丈二,膊闊四圍,豹頭虎眼,每餐儲糧一斗,蒸豚二肘,酒量如滄海,力能拔山,氣蓋世,戲劍鉞200斤如舉一羽。他生性聰敏,待人寬和,還通涉經史,尤善文義,對武藝、兵法也頗有研究。
當時,段業叛呂光,建立北涼,任李暠為敦煌太守等職。後來漢族大地主宋繇等極力支持李暠獨立,於是,李暠於庚子元年(400)稱涼公,改元建初,史稱西涼。西涼政權先後都敦煌、酒泉
李暠所建的西涼,和好於東晉。他接受了東晉的封號,設僑郡安置江淮和中州的流民。李暠在位期間,很注意發展農業,史載:“年穀頻登,百姓樂業。”他還在玉門、陽關一帶屯田,勢力遠及西域。西涼所轄的河西一帶,一度出現繁榮安定的局面。此時西涼政權安定、昌盛,他被奉為興聖皇帝。
暠生有十子:譚、歆、讓、情、恂、翻、豫、寵、眺、亮。其中李歆(字士業)為西涼後主,他生有八子:勖、紹、重耳、弘之、嵩明、崇產、崇庸、崇佑。重耳(字景順)以國(西涼)亡而奔劉宋,後又歸後魏,歷任恆農太守、安南將軍豫州刺史。重耳生熙,熙生三子,李虎為第二子,即唐太祖
西涼政權歷兩代三王,21年。李暠死後,其子李歆李恂先後繼位,在位時間都不長,並且不像李暠那樣治國安民,而是大修宮室,嚴刑峻法,致使“人力凋殘,百姓愁悴”,統治極不穩定。公元420年,李歆被北涼沮渠蒙遜殺掉,次年沮渠蒙遜又率兵來攻,李恂據城而守。沮渠蒙遜用大水灌城,城陷,李恂自殺。

北涼

北涼(397或401-439)是十六國之一。由匈奴支系盧水胡族的沮渠蒙遜所建立;另有一種看法認為建立者為段業,此說是以蒙遜堂兄沮渠男成擁立段業稱涼州牧,並改元神璽為立國之始(397年)。401年蒙遜誣男成謀反,段業斬男成,蒙遜以此為藉口攻滅段業,亦有人以此為北涼立國之始。北涼都張掖,412年遷都姑臧(今甘肅武威),稱河西王。433年沮渠牧犍繼位。439年北魏攻姑臧,牧犍出降,北涼亡。後牧犍弟無諱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涼,一般認為已脫離五胡十六國時代之範圍,460年高昌北涼為柔然所攻滅,無諱弟沮渠安周被殺,高昌北涼亦亡。

南涼

南涼(397年-414年)十六國之一。河西鮮卑族禿髮烏孤所建。都樂都今屬青海),盛時控有今甘肅西部和寧夏一部。歷三主,共十八年。 禿髮即“拓跋”的異譯。漢魏之際,拓跋氏的一支由酋長統率,從塞北遷到河西,被稱為河西鮮卑。在此居住約兩個世紀,部眾漸盛,務農桑,修鄰好,境內安定。至禿髮烏孤時期,以廉川堡(今青海民和西北)為中心,勢力不斷發展,初附於後涼呂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