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將軍

安西將軍,武官名,“四安將軍”之一,始見於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或沿置,多為擁兵方鎮,地位較高。北魏、北齊時秩三品,用以褒獎勛庸。

歷史故事

小勃律(今克什米爾)原為唐屬國,又是吐蕃通往四鎮的交通要道,吐蕃贊普把公主嫁給小勃律王蘇失利之為妻,小勃律國遂歸附於吐蕃,吐蕃進而控制了西北各國,因此“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中斷了對唐朝的貢獻,“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天寶六載(747),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步騎一萬進討小勃律。當時步兵皆有私馬相隨,於是高仙芝率軍從安西出發,經過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進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東北),再經過疏勒(今新疆喀什),翻過蔥嶺(今帕米爾),過播密川,抵達小勃律特勒滿川。高仙芝一路跋山涉水,行軍百餘日。至此,他分兵三路:命疏勒趙崇玭從北谷道,撥換賈崇瓘自赤佛道,高仙芝與監軍邊令誠一起從護密道,約定七月十三日辰時會於吐蕃連雲堡(小勃律西北部)。連雲堡南面依山,北臨婆勒川。堡內有兵千餘人駐守,城南又因山為柵,柵內有九千多兵士據守。當唐軍進至婆勒川時正是早晨,河水低緩。高仙芝命兵士每人自備三天干糧,迅速涉過了婆勒川。仙芝對邊令誠說:“向吾方涉,賊擊我,我無類矣。今既濟而陣,天以賊賜我也。”連雲堡守兵連做夢也不曾想到唐軍會突然自天而降,遂驚慌依山拒戰,炮石檑木如雨。高仙芝下令說:“不及日中,決須破虜。”郎將李嗣業為陌刀將,手持一旗,領陌刀手自險處先登,奮力殺去,未到中午即攻占其城,斬五千人,活捉千人,獲得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高仙芝欲乘勝深入小勃律內地,監軍邊令誠畏懼而不肯行。仙芝只好留下老弱兵二千人,讓邊令誠領著守城,自己率兵繼續深入。

高仙芝率軍南行三日,將至坦駒嶺(今克什米爾北部德爾果德山口)。山嶺險峻,多懸崖峭壁,嶺長四十里,下嶺即阿弩越城。他料到兵士懼怕險阻不敢下嶺,即暗中先派出二十名騎兵,穿阿弩越城著胡服,假稱阿弩越城人前來迎接,以消除兵士的懼怕心理。當大軍將下嶺時,兵士果然恐懼不肯下,並對仙芝說:“公驅我何去?”話未說完,其事先派出的二十人恰巧從嶺下趕到,並說:“阿弩越城胡來迎,已斷娑夷橋矣。”娑夷橋是一座藤製橋,是小勃律通往吐蕃的唯一之路,斷橋則吐蕃不能入援。兵士聽了,畏懼心理頓消,高興地下嶺。下嶺不久,果然有胡人來迎。

二天即順利進入阿弩越城。高仙芝命將軍席元慶率精騎一千先行,讓他先告訴小勃律國王說:“不窺若城,吾假道趨大勃律耳。”城中有五六個酋領,皆死心塌地投靠吐蕃。仙芝又與元慶約定說:“若酋領逃者,遞出詔書呼之,賜以繒彩,至,皆縛以待我。”元慶按他的命令行事。當高仙芝到達時,席元慶已縛住了那五六個酋領,命將斬首。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已逃入山洞,仙芝招諭,才肯出降,“遂平其國”。仙芝急令席元慶砍斷娑夷橋。當天傍晚,吐蕃入援大軍趕到,但橋已砍斷。這座藤橋長有一箭之地,修復需要一年的時間。吐蕃雖心急如焚,卻坐視不能相救。九月,高仙芝押著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經赤佛堂路回到連雲堡,與邊令誠會師後,班師回安西。自平定了小勃律國之後,“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服”。

九月末,高仙芝回軍至播密川,即令劉單起草捷報,並派中使判官王廷芳進京告捷。由於事前未告訴四鎮節度使夫蒙靈詧,招致了他的妬嫉與怨恨。當高仙芝一行人回到河西時,他不派一人前來迎接慰勞,反以“噉狗腸”、“噉狗屎高麗奴”等污言穢語把高仙芝罵得狗血淋頭,認為高仙芝經自己舉薦才步步高升,今天卻不告知自己而擅奏捷報,是忘恩棄義。最後又訓斥他說:“據高麗奴此罪,合當斬,但緣新立大功,不欲處置。”高仙芝憂俱不安。監軍邊令誠感到夫蒙靈詧對待此事殊不公正,遂將此事上奏朝廷。其年十二月,朝廷為嘉獎高仙芝的赫赫戰功,制授鴻臚卿、攝御史中丞,代夫蒙靈詧為四鎮節度使,並徵調夫蒙靈詧入朝。

高仙芝雖擢任為安西四鎮節度使,見了夫蒙靈詧仍是“趨走如故”,毫無報復之意,這倒使他心裡不安。副都護程千里、大將軍畢思琛、行官王滔、康懷順、陳奉忠等,也曾在夫蒙靈詧面前詆毀過高仙芝,他領節度使後批評程千里說:“公面似男兒,心如婦人,何也?”又責備畢思琛過去憑藉威福,擅奪他城東一千石種子莊,最後還對思琛說:“我欲不言,恐汝懷憂,言了無事矣。”又把王滔等叫到面前,命拉下去將笞打,過了一會又都釋放。由於高仙芝把過去彼此之間結下的怨隙——挑明,並予以寬免,使軍將們消除了顧慮,“由是軍情不懼”。

天寶八載(749)十一月,吐火羅(在今阿富汗北部)葉護失里伽羅上表唐廷說,朅師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爾)王親附吐蕃,受小勃律鎮軍困苦,運糧受阻,欲發兵擊破朅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來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進至大勃律。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奉命出軍,遂於翌年二月擊破朅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三月,唐廷冊立勃特沒之兄素迦為朅師王。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