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征戰中國記》

《1860年征戰中國記》

《1860年征戰中國記》作者是(法)布隆戴爾,翻譯是趙珊珊。1860年征戰中國行動時,布隆戴爾將軍並沒有隨遠征軍前往中國,他留守在巴黎的戰爭指揮部,以監督軍隊的軍事行動。他的法語書名《1860年征戰中國記》同帕呂《遠征中國紀行》的如出一轍,內容也均出自官方的書面報告。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1860年征戰中國記》1860年征戰中國記

出版社:中西書局;第1版(2011年1月1日)
叢書名: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圓明園叢書
平裝:130頁
正文語種:漢語
開本:32
ISBN:9787547501610
條形碼:9787547501610
產品尺寸及重量:20.8x14.8x1.4cm;281g
ASIN:B004LI9Q98

簡介

1842年8月26日,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英軍來到南京城下,欲將其據為己有,並在成功占領該城後,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該條約將香港島割讓英國,並同意開放廣州、上海、福州、廈門和寧波等五處為通商口岸。法美兩國隨即要求享受同等的貿易最惠國待遇,並於1844年下半年分別與清政府簽署條約。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闖進北京,劫掠並焚毀了凝聚著中國人民無限智慧、創造、心血和五千年農耕文明集大成的皇家御苑——圓明園。這是中國歷史和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空前的文化浩劫。150年來,圓明園成為了中國人心中一個永遠的傷痛!1860年遠征中國的行動使英法聯軍直逼北京城,而此行的目的正是共同瓜分中國。1862年當時法國軍事情報專家安托萬·布隆戴爾出版了官方報告《1860年征戰中國記》(事實上報告是由他手下的一名上尉所撰寫),本書借鑑了大量官方文獻,並由法國國家印刷局出版發行。

背景資料

圓明園大劫難

英法聯軍1860年10月闖進北京,瘋狂劫掠焚毀凝聚著中國人民無限智慧、創造、心血和五千年農耕文明集大成的皇家御苑——圓明園。這是中國歷史和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空前的文化浩劫。150年來,圓明園成為了中國人心中一個永遠的傷痛!

人間仙境圓明園

圓明園,始建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經過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六帝150多年的精心建設,占地350公頃,建成了200多座精美的中國式宮殿和園林,樓塔宮闕,金碧輝煌。園中除了中式宮殿和園林之外,還有乾隆十二年到二十四年(1747—1759)間,由法國傳教士王致誠、蔣友仁和著名宮廷畫師、建築家義大利人郎世寧等設計建造的西洋樓。王致誠在乾隆八年(1743)11月1日寫回法國的長信中對圓明園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述和誇讚,稱其為“萬園之園”、“絕美之園”。這封信及其內容,對18世紀歐洲大陸卓興中國園林之風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法國建築學家邱治平在《圓明園》一書中對圓明園的價值作過一番相當精到的評論,他說:“圓明園堪為世界奇蹟之一。眾多宮闕屋宇由大理石和貴重木材建成,金碧輝煌,是裝飾稀世奇麗的藝術瑰寶。殿堂宅院宏偉幽深,理政御寢廳室典雅,各大書庫藏卷浩繁,顯示出天朝治國氣派。由於能工巧匠大師們的才華,圓明園不只是離宮御園,也是博物館,是建築博物館,園林藝術博物館;更因其收藏罕見的珍品和典籍,可稱為文化藝術博物館。”布立賽先生則用更易為人們理解的比喻作了評價:其價值遠遠超過現在法國的羅浮宮、凡爾賽宮和法國國家圖書館總和。可就是這樣一座其中也包含著法國人、義大利人智慧而設計建造的圓明園,卻毀在了歐洲強盜之手。

國人的記憶模糊了

遠在萬里之外的英吉利、法蘭西兩國,為何要派遣“遠征軍”征戰中國,劫掠並焚毀早已被歐洲人推崇為人間仙境的圓明園?聯軍多少人馬?海軍、陸軍、騎兵怎么組成?使用什麼樣的武器裝備?兩軍如何協調?深入中國的聯軍後勤保障如何保證?戰爭期間,外交談判情況如何?戰爭經過怎樣?在英法軍人眼中的清朝政府、清軍部隊、中國民眾是怎樣的狀態?等等,這些情況,在中文的歷史記載中只有泛泛的語句、概括性的言辭。因此,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只告訴我們是英法聯軍在1860年劫掠和焚燒了圓明園這樣一個概念性的結論。前面所說的一系列問題,沒人能夠解答。因而有無數的國人甚至是非常有名望的專家學者都誤認劫掠和焚毀圓明園的是八國聯軍。就這樣,英法聯軍侵華戰爭的一系列細節、過程……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淡去了,國人的記憶也就模糊了……

對華遠征是帝國主義征戰

2000年10月,一位來中國旅遊的法國歷史學家、著名記者伯納·布立賽先生在參觀了頤和園後,來到了圓明園。圓明園裡的一片廢墟、蒼涼空地,深深地震動了這位法國學者。2003年,布立賽先生在法國峭岩出版社出版了《1860:圓明園大劫難》一書,揭開了被西方主流社會刻意掩蓋了140多年的歷史真相。在西方世界激起了巨大的反響。據了解,到2010年6月,法文版《1860:圓明園大劫難》已經累計銷售2萬冊。2005年9月,因法國《歐洲時報》的支持和推薦,浙江古籍出版社在“中法文化年”期間出版了中文版《1860:圓明園大劫難》,引起了國人的巨大關注。在與圓明園淵源甚深的達園賓館舉行的中文版出版座談會上,布立賽先生表達了他對中國、中國文化深厚的愛,展現了他無盡的中國情結,並對英法聯軍的反人類、反文明暴行表示強烈譴責。他說:“必須毫不含糊地指出,1860年對華‘遠征’,是殖民戰爭,更確切地說,是帝國主義征戰,與19世紀帝國主義掠奪完全一脈相承。”“1860年英法對華‘遠征’,儘管軍事上和外交上有所成功,但卻以最慘重的方式告終,即劫掠焚毀圓明園。罪過、罪行、罪孽,永遠抹不掉!在到處都注重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這些罪惡不只是在中國人心中永遠抹不掉,在所有人類記憶中都永難磨滅。”布立賽先生在會上表示,希望和中國的學者開展學術交流,願意把他撰寫《1860:圓明園大劫難》所依據的英法聯軍將軍、醫生、翻譯、外交官、士兵等人的回憶錄等原始資料提供給中國學者研究。今天,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這套譯叢就是由中西書局和布立賽先生、著名圓明園歷史研究專家王道成教授、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傑博士從150多種兩國戰爭親歷者的回憶錄中精選的15種親歷記錄:英軍7種,法軍8種,外加《楓丹白露城堡:歐仁妮皇后的中國博物館》圖冊。

畢竟是勝利者寫成的歷史

中西書局立足“中”“西”二字,非常關注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的觀念差異和交流、摩擦、爭吵、戰爭等各種形態,十分重視本譯叢的編選、翻譯編輯審校和出版工作,特別約請著名翻譯家許鈞和王大智、汪洪章、應遠馬等先生承擔翻譯重任。這些圖書,對於中國近代史來說,是異常珍貴和重要的。因為它們是親歷者在戰爭結束後的1860—1875 年間出版的戰爭回憶錄,比如聯軍統帥英國將軍格蘭特就是在1875年7月審定回憶錄書稿校樣後去世的。有的是親筆撰寫,有的是根據戰場日記整理,有的是口述記錄,較為真實可信,且敘述細緻、豐富。布立賽先生在《1860:圓明園大劫難·前言》中說:“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它們構成了豐富、生動、真實和珍貴的史料來源。儘管這些記敘,有時要加以鑑別,甚至進行糾正。這畢竟是勝利者寫成的歷史,還得看看戰敗者所寫的歷史。”誠然,這15部回憶錄,不僅有表達人類正義,回國後真誠悔恨,認為戰爭可恥的——這是非常非常珍貴的歷史記錄,但更多的是為侵略戰爭辯護的言論,對侵略戰爭的美化,對清朝政府、清朝軍隊、中國民眾的醜化等。如法軍上校杜潘說,聯軍占領天津後,當地“居民都能夠理解我們遠征的目的——我們來到中國不是為了大肆破壞這個國家,而只是為了幫助解決他們和政府之間的政治分歧”。又如葛羅在回憶錄中記述聯軍的共同說法:聯軍並沒有像恭親王所說的那樣洗劫了這座宮殿,只是根據戰爭法,分享了戰鬥勝利所帶來的戰利品。夏宮後來遭到洗劫並被部分燒毀,那是無處不在的中國盜匪所為。此外,也有對中國與英法文明差異和觀念差異造成衝突的非常詳盡的客觀記錄。在記敘中,不僅存在著史實的誤差,也存在著觀點上的問題。比如,法軍首先進攻並搶劫圓明園,但舉火焚燒圓明園的是由米啟爾將軍率領的英軍第一師。這個觀點,中文史料也有相同記載,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和布立賽先生都已採信,也已被一些中國學者採納,並在其著作中作出表述。但是,譯叢中的多部回憶錄都記載了這樣的事實:法軍雖然反對焚燒圓明園,但他們主張應當焚燒紫禁城。因此,英法侵略軍的罪孽是同等深重的,恐怕並不存在孰輕孰重的問題。我們希望中外學者依據中文、英文、法文,以及俄文、日文等相關文種的史料記載和歷史事實,對英法各自的歷史罪孽、歷史責任進行認真的研究,作出客觀和實事求是的歷史結論。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和嚴肅的問題,搶劫已然可惡,焚燒罪孽更深!又比如,說中國古代的蒙昧時代在9600萬年之前;將欽差大臣所攜關防誤認為是皇帝玉璽;在引用清朝官員給皇帝的奏章時,將其他清朝官員誤認為早已革職查辦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另外,還有不少將地名、人名拼寫錯誤,如將同仁堂誤為同濟堂等等。這些誤差和錯誤的存在,深刻表明了,當時的英法對中國的國情、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很不了解,存在很多的誤區。為了完整地向學界呈現回憶錄的原始狀態,提供回憶錄記載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在翻譯、編輯過程中,我們嚴格遵循存真原則,照實翻譯,照實編輯,照實出版,希望專家和讀者朋友們注意辨別,並注意對關於美化侵略戰爭、醜化中國的言論,帶著一種批判的態度看待史料。

警醒世人勿忘歷史

圓明園管理處陳名傑主任十分重視圓明園史料研究,積極支持並承擔了全部出版經費,資助中西書局選編、翻譯、出版《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供專家學者和各界讀者了解這一段慘痛歷史。相信此譯叢的出版和其他圓明園研究成果的刊布,有利於圓明園管理處查找尋訪圓明園流散文物的線索,推進圓明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浙江大學歷史系鄭德弟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王道成教授、南京大學研究生院許鈞教授幫助審核譯稿,糾正了一些譯稿中存在的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方面的錯誤。值此譯叢正式付梓之際,謹向圓明園管理處及陳名傑主任和三位教授表示崇高敬意和誠摯感謝。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鑑,可以使人們更好地面向未來。我們推出《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紀念圓明園罹難150周年,還原歷史真相和歷史細節,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警醒世人,勿忘歷史,勿忘國恥,反思歷史,祈福未來,為共建人類和諧未來而努力。

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聯軍之役

1856~1860年(鹹豐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而得名,亦稱英法聯軍之役。

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是年春,克里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美國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

亞羅號事件

1856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製造戰爭藉口。“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船,曾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國當局註冊,但已過期。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亞羅號”上逮捕幾名海盜和涉嫌水手。這純系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捏造中國兵勇曾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葉名琛初據理力爭,但鏇又妥協退讓,將全部人犯送到英領事館。巴夏禮為進一步擴大事態,百般挑剔,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戰爭。接著,英軍炮轟廣州城,並一度攻入內城。當地軍民英勇抵抗。英軍因兵力不足,被迫於1857年1月退出珠江內河,等待援軍。

馬神甫事件

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英國政府於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向法國政府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國正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向中國交涉。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中國內地活動,胡作非為,於1856年2月在廣西西林縣被處死一案。此案迄未議結。1857年,法國政府將它作為侵略中國的藉口,任命葛羅為全權代表,率軍來華協同英軍行動。

息兵為要

1857年12月,英法聯軍五千六百餘人(其中法軍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結,準備大舉進攻。美國公使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到達香港,與英、法合謀侵華。其時,清政府正以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加上“餉糈艱難”,對外國侵略者採取“息兵為要”的方針。葉名琛忠實執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戰守。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並登入攻城,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率兵頑強抵禦,次日失守。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訥投降,並在以巴夏禮為首的“聯軍委員會”的監督下繼續擔任原職,供敵驅使。葉名琛被侵略軍俘虜,後解往印度加爾各答。侵略軍占領廣州期間,當地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廣州附近義民在佛山鎮成立團練局,集合數萬人,禦侮殺敵。香港、澳門愛國同胞也紛紛罷工,以示抗議。

天津條約

廣州陷落後,四國侵略者合謀繼續北上,以便對清政府造成直接威脅。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權大臣進行談判。俄、美的照會還表示願意充當“調停人”。鹹豐帝一面命令清軍在天津、大沽設防,一面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前往大沽辦理交涉,並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的“調停”上。英、法侵略者並無談判誠意,只是以此拖延時間,加緊軍事準備。5月20日,英法軍艦炮轟大沽炮台。駐守各炮台的清軍奮起還擊,與敵鏖戰。但譚廷襄等毫無鬥志,望風披靡,加以炮台設施陳陋,大沽失陷。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26日,侵入天津城郊,並揚言要進攻北京。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的威逼恫嚇下,於6月26日、27日分別與英、法訂立中英、中法《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款,附約一款;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款,附約六款。主要內容是:①公使常駐北京;②增開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台灣(後定為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③外籍傳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④外人得往內地遊歷、通商;⑤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⑥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⑦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調人”身分,以狡詐的手段,分別於6月13日、18日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十二款、中美《天津條約》三十款,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法所得幾乎一樣的侵略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別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以便日後解決,從而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路陸續南下。鹹豐帝此時對條約內容又感憂恐,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遊歷、內江通商等條款,並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值百抽五徵稅;洋貨運銷內地,只納2.5%子口稅,免徵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方面不容變易《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

英、法政府遠不滿足從《天津條約》攫取的種種特權,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1859年6月,在拒絕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後,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大沽口外,企圖以武力威懾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清政府以大沽設防,命直隸總督恆福照會英、法公使,指定他們由北塘登入,經天津去北京換約,隨員不得超過二十人,並不得攜帶武器。英、法公使斷然拒絕清政府的安排,堅持以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大沽一帶防務,自1858年英、法艦隊退走後,清政府即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負責。6月25日,英法聯軍突然向大沽炮台進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守軍英勇抵抗,戰鬥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激戰結果,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損失艦艇多艘,死傷四百多人,英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戰鬥中,美國艦隊幫助英、法軍作戰和撤退。8月,美國公使華若翰偽裝友好,由北塘進京,返回北塘時與直隸總督恆福互換《天津條約》批准書。在此之前,俄國代表已在北京換約。

圓明園大劫難

英法聯軍進攻大沽慘敗的訊息傳到歐洲,英、法統治階級內部一片戰爭喧囂,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占領京城”。1860年2月,英、法兩國政府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餘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華戰爭。4月,英法聯軍占領舟山。5、6月,英軍占大連灣,法軍占煙臺,封鎖渤海灣,並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俄國公使伊格納季耶夫和美國公使華若翰也於7月趕到渤海灣,再次以“調停人”為名,配合英、法行動。清政府在大沽戰役獲勝後,幻想就此與英、法兩國罷兵言和。當英、法軍艦逼臨大沽海口時,鹹豐帝還諭示僧格林沁、恆福不可“仍存先戰後和”之意,以免“兵連禍結,迄無了期”,“總須以撫局為要”,並派恆福與英、法使者談判。前敵統帥僧格林沁則以為敵軍不善陸戰,因而專守大沽,盡棄北塘防務,給敵以可乘之機。伊格納季耶夫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設防的情報。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入,沒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但清政府本無抗戰決心,鹹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24日占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政府予以拒絕,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清政府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到通州議和。由於雙方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9月18日,英法聯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致使全軍動搖,而遭敗績。次日,鹹豐帝帶領后妃和一批官員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令其弟恭親王奕□留守北京,負責和議。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俄使伊格納季耶夫又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衛的情況。10月13日,英法聯軍攻入安定門,控制北京城。侵略軍一路燒殺搶掠,在清廷長期經營的圓明園大肆搶掠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並將園內建築付之一炬(見彩圖圓明園長春園中的諧奇趣(西洋樓)、方壺勝境圖、英法聯軍焚燒後的圓明園歐式宮殿殘跡──諧奇趣正廳第二層平台之一部、英法聯軍焚燒後的圓明園歐式宮殿殘跡──諧奇趣左翼八角亭、圓明園海晏堂殘跡)。10月24日、25日,奕□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①開天津為商埠;②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③割讓九龍司給英國;④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⑤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俄國自以“調停”有功,逼迫奕□於11月14日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哩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並為進一步掠奪中國西部領土製造條約根據。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見圖沙俄侵占中國東北領土和沙俄侵占中國西北部分領土圖)。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並日益擴展,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參考書目

中國史學會主編、齊思和等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1979。

法國前總理道歉信

在法國,我們稱之為記憶的責任。

這意味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府,所必須承擔的在過去歲月中給他人帶來的戰爭損失迫害痛苦

有一個實例,在1995年,席哈克先生擔任法蘭西共和國總統期間,為法國政府於1940年至1944年期間對境內猶太人實行的殘酷迫害作了懇摯坦承道歉。而我,作為當時的政府總理,同樣堅信我們負有這種不容推卸的責任。

今年10月,中國圓明園管理處等機構將舉辦圓明園劫難150周年紀念活動。

我非常願意加入這場盛大莊嚴的紀念活動中,悼念遭受當年英法聯軍鐵蹄踐踏的那段歲月,譴責英法聯軍當年對中國人民和人類文明犯下的野蠻罪行。儘管當時的法國軍隊並沒有直接參與對圓明園的實際縱火行為,但歷史事實是,我們確實派出了8000人的遠征軍,並首先開始了對圓明園的攻擊和洗劫,而且對這片古老的土地有所圖謀。

我們都清楚地明白這次卑劣的掠奪行為給中華民族帶來了不可磨滅的慘痛記憶。援引法國文學巨匠維克多·雨果那封著名的信件:“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然而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幹的事情。”

如何面對譴責,特別是這種在全中華民族面前犯下的可恥罪行,如何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尤其當法國作家伯納·布立賽先生的著作《1860:圓明園大劫難》一書在中國翻譯出版之後,這應當是英法兩國有識之士深思反省的重大問題。

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全力支持中西書局的《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的翻譯出版計畫。這套叢書精選了法英兩國親歷1860年遠征中國的一些重要軍官、外交官、翻譯官、神甫、醫官等人士所撰寫的回憶錄。

這套叢書的出版必將填補某些歷史上的空白,並提醒我們牢記記憶的責任。

藉此機會,以戴高樂將軍倡議的法中人民友誼的名義,向中國人民表達我的敬意,並衷心希望我們可以一同分享美好的未來。

讓-皮埃爾·拉法蘭

法國前總理現任參議員

巴黎2010年7月

從細節處還原罹劫真相

2011年1月15日光明日報信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正原因既非以往歷史教材中所說為掩飾掠劫珍寶的罪行,也非後來流傳甚廣的為報復清軍虐待聯軍俘虜,而是為了逼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圓明園之火大大促進了談判的進程”。近日,“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出版座談會在圓明園舉行。與會的專家學者們表達了一種相同的看法:1860年圓明園罹劫,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只有泛泛的概括,傳聞甚多,真相模糊;這套以英法聯軍毀園參與者回憶錄為主體的譯叢,以豐富生動的內容構成了極其珍貴的史料來源,將徹底改變以往單純依靠中國史料形成的單一研究視角,填補了中國近代史和中西交流史中的敘事空白,呈現細節,還原真相,圓明園罹難的歷史將因此而改寫。“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由上海中西書局和圓明園管理處共同策劃,從塵封百餘年的侵華英法聯軍回憶錄中精選出14種,總篇幅300多萬字,包括法軍統帥蒙托邦將軍、法國全權特使葛羅男爵、英軍統帥格蘭特將軍、英國特使額爾金勳爵等英法聯軍關鍵人物的回憶錄。其中13種是在國內首次翻譯出版。

軍事2011年最新出版書籍

軍事書籍是指關於戰爭局勢、軍事戰略動態、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軍隊活動勢態、軍事歷史研究等等相關軍事範疇的書籍。
《偷襲珍珠港》
《1860年華北戰役紀要》
《漢法軍事技術詞典》
《對決庫爾斯克》
《夢斷馬其諾》
《血拚瓜達卡納爾》
《鷹擊不列顛》
《決戰史達林格勒》
《閃擊波蘭》
《光復菲律賓》
《地獄使者——火炮》
《戰爭的文化》
《二戰之謎》
《人質營救手——反恐人員技術指南》
《美軍戰史·海軍陸戰隊》
《東方特工在行動》
《二戰時期瀋陽盟軍戰俘營研究》
《國民黨十大特種部隊》
《國家空天安全論》
《跟著美軍上戰場——零距離解碼戰地美軍》
《軍用光學遙感》
《日落東瀛》
《搏殺中途島》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廣東海防史》
《改變世界歷史的戰爭》
《黃埔軍校完全檔案》
《風中的旗幟:歐洲近世的小國與戰爭》
《網路中心戰裝備體系》
《新戰爭》
《脫胎換骨:單兵訓練大觀》
《笑傲天下:現代戰爭奇謀妙計》
《血戰阿登》
《裝備費用——效能分析》
《循環經濟與軍隊建設》
《鏖戰阿拉曼》
《血捍莫斯科》
《大角逐——國共台灣海峽戰事揭秘》
《世界野戰軍全傳》
《全球反恐手冊:特種部隊實用指南》
《戰場收割者——機槍》
《世界輕武器精選1000》
《高校國防教育新編教程》
《資訊時代美軍的轉型計畫》
《圖說中國歷代騎兵》
《現代密碼學——原理與協定》
《魂歸大西洋》
《全球海上力量》
《橫掃西西里》
《世界戰爭全紀錄》
《大學軍事理論教程》
《軍事理論教程》
《保障信息化技術及其在工程裝備中的套用》
《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思想新論》
《日本海上自衛隊》
《戰爭之手》
《大學軍事學教程》
《新軍隊》
《英國情報組織揭秘》
《近代著名軍艦寫真》
《新武器》
《數字戰場可視化技術及套用》
《突襲蘇維埃》
《反潛飛機搜潛效能評估與決策建模》
《局部戰爭戰役戰局控制論》
《軍備及其影響》
《登入諾曼第》
《納粹德國潛艇史》
《1860年征戰中國記》
《血洗綠色地獄——瓜島之戰》
《宿命的敗退》
《決勝東北》
《席捲太平洋》
《烽火亞平寧——義大利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