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國防教育新編教程》

《高校國防教育新編教程》

《高校國防教育新編教程》一書比較全面地概括了普通高等本、專科學校軍事理論課課程體系。內容分上下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國防理論篇,內容有中國國防、軍事思想、戰略環境、軍事高技術和現代信息化戰爭;第二部分為國防技能篇,內容有共同條令教育與佇列訓練、輕武器射擊、軍事戰術、軍事地形學和綜合訓練。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高校國防教育新編教程》高校國防教育新編教程

《高校國防教育新編教程》從課程的性質和內容出發,以國防教育為主線,以軍事理論教學為重點,著眼時代要求和軍事理論發展,把新的軍事科技信息、新的軍事理論和大學生最關心的軍事熱點問題等內容充實到教材中,比較全面地概括了普通高等本、專科學校軍事理論課課程體系。內容分上下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國防理論篇,內容有中國國防、軍事思想、戰略環境、軍事高技術和現代信息化戰爭;第二部分為國防技能篇,內容有共同條令教育與佇列訓練、輕武器射擊、軍事戰術、軍事地形學和綜合訓練。《高校國防教育新編教程》結構合理,內容充實新穎,吸收最新軍事科學成果,在堅持按綱施教的基礎上,增加了避險與自救、野外生存、大學生參軍等實用性內容,細化了學生軍訓管理指標及評比細則,重在增強大學生國防意識,強化育人效果。具有時代性、實用性和可讀性強的特點。是一本知識體系較為完整、重點突出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理論與訓練課教材。《高校國防教育新編教程》既可作為高等院校軍事教育和國防教育公共課和選修課的教材,也可作為高校學生和軍事愛好者的參考書。相信《高校國防教育新編教程》的出版將對深化國防教育改革,普及軍事知識,加強和規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程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

課程性質

軍事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的一門必修課。軍事課程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同志關於國防與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為指導,按照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我國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和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需要,為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保衛者服務。

課程目標

軍事課程以國防教育為主線,通過軍事理論課教學,使大學生掌握基本軍事理論,達到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強化愛國主義、團隊精神觀念,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編輯推薦

《高校國防教育新編教程》:大學公共課系列教材。

目錄

導論:國防教育
第一節國防教育概述
第二節外國國防教育
第三節當代大學生與國防教育
第一章中國國防
第一節國防概述
第二節國防建設
第三節國防政策與法規
第四節國防動員
第二章軍事思想
第一節軍事思想概述
第二節毛澤東軍事思想
第三節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
第四節江澤民國防與軍隊建設思想
第五節胡錦濤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
第三章戰略環境
第一節戰略環境概述
第二節國際戰略格局
第三節我國周邊安全環境
第四章軍事高技術
第一節軍事高技術概述
第二節高技術在軍事上的套用及對現代戰爭
的影響
第三節高技術與新軍事變革
第五章信息化戰爭及高技術局部戰爭
第一節信息化戰爭概述
第二節信息化戰爭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高技術局部戰爭
第六章中國人民解放軍條令條例教育與訓練
第一節共同條令教育
第二節學生軍訓內務、紀律條令
第三節軍人佇列動作訓練
第四節閱兵
第五節軍旗、軍徽、軍銜知識
第七章武器知識與輕武器射擊
第一節武器裝備知識
第二節輕武器常識
第三節簡易射擊學原理
第四節輕武器射擊與訓練
第八章軍事地形學與戰術訓練
第一節地形對軍隊戰鬥行動的影響
第二節地形圖基本知識
第三節現地使用地形圖
第四節戰術訓練
第九章綜合訓練
第一節行軍
第二節宿營
第三節野外生存
第十章避險與自救
第一節地震災害中的避險與自救
第二節火災中的避險與自救
第三節其他自然災害的避險與自救
第四節家居及工作場所中的避險與自救
主要參考文獻

軍事思想知識

軍事思想是關於戰爭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從理論上講,它通常包括戰爭觀,戰爭問題的方法論,戰爭指導思想,建軍指導思想等基本內容。從實踐上講:它通常包括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中國古代、近代軍事思想,西方國家軍事思想等基本內容。軍事思想科學內容博大精深,人類自有階級,有戰爭以來,在戰爭領域和軍事領域的一切問題,都是軍事思想研究的對象,它是古今中外一切軍事鬥爭和軍事問題經驗的總結、提升、並對戰爭實踐和軍隊建設實踐提供超前性和預見性的指導,它是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時代性和明顯的繼承性。

軍事思想的根本任務

軍事思想被列為現代軍事科學體系第一位,居于軍事百學之首,為軍事眾多學科提供認識論、方法論上的指導,是軍事眾多學科的綱目科學。軍事思想的根本任務就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透過及其複雜的國際政治大搏殺和各種戰爭及武裝衝突現象,去探索戰爭與政治、經濟、科技、人才、戰爭與軍隊建設等諸多領域的關係;探索戰爭的性質,找出戰爭的規律,掌握劃分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的標準,從而樹立正確的戰爭論;預測戰爭的形態發生、發展及其特點,提出準備與實施戰爭的原則和方法,正確的指導戰爭和武裝力量建設,以強大的理論指導實踐,去解除對國家、民族安全構成的威脅。軍事思想理論的研究程度的高低,決定著一個國家國防潛力的大小和軍隊戰鬥能力的強弱,決定著戰爭勝負的命運。一個國家,一支軍隊,不注意研究軍事思想,就不可能走在戰爭的前面,就會招致國家和民族的重大損失,這樣的教訓很多。

國防教育知識

為什麼要開展國防教育

什麼是國防教育?國防教育是指從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通過一定的戰爭觀、國家安全觀以及軍事國防知識,對全體公民的品德智力體質等施以相應影響的一種有計畫的活動。其主旨在於培養人們的防衛觀念和尚武精神,自覺維護民族利益,保衛國家安全,防止處來侵略。由於它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國防教育是社會一切組織的共同責任,接受國防教育是全體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中華民族是最早重視國防教育和尚武精神的民族之一。《孫子》開篇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到了近代,國防教育一詞一出現就被列入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孫中山在《建國方略》續篇《國家建設》的寫作計畫中,就列有“發展國防教育計畫”。毛澤東《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中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又莊嚴地號召:“大力開展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意識。”並列入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二步戰略目標之中。我們一定要充分認清國防教育的重大戰略意義,廣泛深入地搞好和平時期的全民國防教育,激發振興中華、富國強兵的民族精神,牢固樹立起愛國尚武的國防觀念。

加強國防教育意義

(一)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精神建設,在政治上可以凝聚人心,增強向心力在愛國主義基礎上的國防教育,不僅是保衛國家安全、保衛“四化”建設的精神動力,而且是增強中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黏合劑”。實踐證明,人們的國防觀念增強了,精神面貌就不一樣。它表現在政治上可以起到四個作用:1、可以起到維護黨的絕對領導、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作用;2、可以起到“居安思危”、催人奮進出口作用;3、可以起到提高國民政治、心理素質的作用;
4、可以起到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
(二)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精神建設,在經濟建設上可以促進穩定,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江澤民同志在《關於二十年來軍隊建設的歷史經驗》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和建立強大的國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兩大戰略任務。從根本上說,這兩大戰略任務是統一的,但需要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正確地把握和處理。”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使商品經濟的紐帶把各國聯繫在一起,任何一個商品經濟落實的國家,都難以在世界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實踐證明,深入開展國防教育。1、能夠動員千軍萬馬在經濟建設主戰場發揮生力軍作用。2、能夠為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三)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精神建設,在軍事上可能激勵鬥志,提高戰鬥力要加強國防,就要有國防精神。培養國防精神,就是使軍人和全國各族人民增強國防觀念,牢固樹立起居安民危的思想。一旦侵略者把戰爭強加在我們頭上,就能做到及時回響祖徵召,踴躍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為保衛祖國作出應有的貢獻。因為,國防是要靠人來保衛的,而人的行動又是靠思想來支配的。培養國防精神,從維護國家根本利益上看,有以下三個作用:1、能增進憂國憂民的愛國情;2、能錘鍊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的報國之志;3、能激發以維護中華民族尊嚴與發展為己任的衛國之勇。

國防教育的內容

國防教育的內容,一般包括國防理論、國防歷史、國防體制、國防法制、國防武裝力量、國防動員、國防經濟、國防文化、國防體育、國防常識等等。凡是與國防有關的觀念、知識、技能和活動等,均可列入國防教育的範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防教育,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其基本內容大致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屬於理論和精神方面的教育內容。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與國防、戰爭和平、和平與發展、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國家防衛的方針與戰略、反對和抵制“和平演變”等,以及與國防有關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育、外交等方面的理論。國防精神是一個國家的國民和整個民族以待保衛祖國的觀念、意志、精神狀態以及心理活動的總和。國防精神的範疇除了愛國主義精神外,還有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自我犧牲和奉獻精神,愛軍尚武精神,團結奮鬥的團隊精神精神,艱苦奮鬥和自強不息精神,以及國際主義精神等。二是屬於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國防歷史、領土疆域、國家武裝力量、國防科技、體育、法律、外交等方面的知識,以及常規武器的運用、軍事技術戰術、戰場救護、“三防”技能。國防教育的內容取決於教育的目的和現實需要,它隨著國際形勢和國防建設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特別是根據教育對象的國防觀念的發展變化而調整更新。因此,在普遍教育的基礎上,還要突出抓好重點內容,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需要來看,國防教育中著重抓好三個方面的教育:1、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傳統美德。歷史上班超“投筆從戎”,祖逖“聞雞起舞”、岳飛“精忠報國”,花木蘭“替父從軍”,以及近代的“定海三總兵”、“狼牙山五壯士”等,無一不是愛國主義精神激勵的結果。所以,在國防教育中,首先要抓她愛國主義和學生英雄主義教育,並以此為中心,貫穿國防教育的始終,引導人民民眾把感情的視角從個人利益的狹隘圈子轉向國家安危的大局上,強化為國奉獻和自我犧牲意識,自覺地為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思考,為民族的振興和安全奮鬥。2、國防權利和義務的教育。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社會各類組織和全體會民的神聖職責,我國的憲法和國防法規對此都規定了相關的權利和義務。這既是法律依據,也是道德責任,是所有必須遵照執行的。我們的國防教育,就是要把宣傳這些法律規定,啟發引導社會組織和公民切實履行國防職能和義務,作為經常性的內容和普遍性的要求來抓。3、國防常識教育。主要是指國防建設和國防鬥爭相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教育。如一般性的國防精神、一般性的國防知識和一般性的國防技能。這是每個學習都應當了解的知識和必備的技能。

我國現代與當代的國防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者以製造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了滅亡全中國的侵略戰爭。這次戰爭是中國遭到的一次最大規模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的嚴重危險。中國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出路,在於實行全民族的團結抗戰。在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發出通電,向全國人民呼籲:實行全民族抗戰。並於7月15日將《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交給蔣介石,強調迅速實行民族內部的團結,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下,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下,國共兩黨終於重新合作,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宣告形成。國共合作的實現,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歡迎。中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愛國人士進一步投入抗日的洪流;民族工商界資本家也踴躍認購救國公債,為前線將士捐贈物資,並積極組織廠商內遷;華僑在世界各地積極發動抗日救國鬥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各種方式支持祖國的抗戰。抗日戰爭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但是在如何抗日的問題上,國共兩黨一開始就存在嚴重的分歧,形成兩條截然不同的對抗日戰爭的指導路線。中國共產黨主張全面抗戰路線,這就是廣泛發動民眾、組織民眾、武裝民眾,依靠全國軍民的力量,奪取抗戰的徹底勝利。蔣介石集團雖然被迫參加了抗戰,但他力圖使抗戰的進行不致損害其統治地位,因而主張實行單純政府和軍隊的抗戰,反對抗日戰爭成為人民大眾的抗戰,這是一條片面的抗戰路線。這兩條抗戰路線的鬥爭,貫穿於抗日戰爭的全過程。中國共產黨以中華民族的利益為重,根據國共兩黨的協定,中央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在朱德彭德懷的領導下,分兵兩路,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先後建立了晉察冀、晉察魯豫、晉綏、山東等抗日根據地,並在平型關戰役中殲滅日軍10000餘人,取得了抗戰勝利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大勝利。南方八省邊界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挺進長江南北,先後開闢皖南、皖中等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華中地區的敵後游擊戰爭。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將所屬11個軍先後編為第一、二、三路軍,在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的率領下,於白山、黑水間開展游擊戰爭。解放區軍民的頑強抵抗,迫使日軍停止了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使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在相持階段,由於日寇戰略方針的轉變,抗擊日軍及偽軍的重擔,絕大部分落在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根據地的軍民肩上。日寇抽調一半以上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對八路軍、新四軍所在的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多次大規模“掃蕩”。根據地居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英勇抗戰創造和運用了伏擊戰、麻雀戰、地雷戰、圍困戰等游擊戰術,同敵人開展了頑強鬥爭。持久、頑強的抗日游擊戰爭,極大地消耗了日寇的軍力、財力。1944年6月,中共中央預見戰略反攻階段即將到來,指示各解放軍區軍民,準備大反攻。並於這一年的冬季開始,先後發動局部反攻。到1945年春,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總兵力達到310萬人。在這年的春季攻勢中,各根據地共組織了40多次較大戰役,攻克縣城22座。5月又發動了更大規模餓夏季攻勢,使解放區發展到19個,遍布華北華中華南19個省,形成了對日偽占領的大多數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戰略包圍。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並出兵中國東北。次日,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號召中國軍民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投降書上籤字,為此,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抗日戰爭是100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全民族的侵略戰爭,洗雪了19世紀40年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作的轉折點。為中國的獨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任務也發生了,歷史性轉變。由奪取和建立人民革命政權,轉變為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保衛祖國領土主權,抵禦外來入侵,鞏固國防,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1950年6月,美帝國主義糾集15個僕人從國軍隊入侵朝鮮,並派兵侵占台灣,派飛機轟炸丹東等邊境城鎮,將戰火燒到我國境內。我軍肩負起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使命,組成志願軍赴朝作戰。中朝軍隊並肩作戰,先後發動5次戰役,在3年多時間內,共斃傷俘敵109萬,擊落擊傷敵機1、22萬架,擊沉擊傷敵艦艇250艘,擊毀擊傷敵坦克3000輛。1953年7月27日,美國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字。1962年10月20日,印軍悍然向我邊防部隊發動大規模進攻,在國家尊嚴受到挑戰的情況下,我邊防部隊奉命進行自衛還擊。經過兩個階段作戰,殲滅印軍2個旅全部和3個旅的大部,斃傷俘敵9000人,粉碎了印度的侵略陰謀。1969年3月2日,蘇邊防軍人侵我珍寶島,我軍被迫自衛還擊,給敵以殲滅性打擊,保衛了祖國領土。1974年1月15日,南越反動當局派軍艦侵入我西沙群島海域,侵占甘泉、金銀等島嶼,我軍當即對進犯之敵以致命打擊,收復了被侵占島嶼。1979年2月至3月,我邊防部隊對蓄意挑釁、侵略的越南軍隊進行自衛還擊作戰;1981年5月,又對侵入我法卡山、扣林山地區的越南侵略軍以沉重打擊;1988年3月,越南當局又派兵侵入我南沙群島,並對我考察人員發動武裝襲擊,我守礁部隊被迫還擊,擊沉擊傷艦船3艘,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領土主權。歷史證明,我軍是任何侵略者不可戰勝、無法逾越的鋼鐵長城。

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現了黨各國家中心的戰略轉移。與此同時,國際形勢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中美關係實現了正常化,從而為提出並確立和平解放台灣問題的方針創造了新的有利條件。在此背景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其基本內容: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他們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具體有以下六方面:

1、“一國兩制”的基礎是一個中國,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國家的領土和主權不能分割。
2、“一國兩制”的核心是祖國統一。
3、“一國兩制”的“兩制”是指在中國國內可以兩種制度長期並存,共同發展,並由憲法確定下來。
4、“一國兩制”的主體是社會主義。
5、實行“一國兩制”,台灣與香港有所不同,比香港更寬,台灣可以保留軍隊,中央政府不派遣軍隊。統一後,大陸不僅不派行政人員到台灣去,中央政府還要在全國性政府機構中留出一定比例的名額,讓台灣的各界人士參與國家管理。
6、實行“一國兩制”長期不變,且有法律保證。

軍事2011年最新出版書籍

軍事書籍是指關於戰爭局勢、軍事戰略動態、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軍隊活動勢態、軍事歷史研究等等相關軍事範疇的書籍。
《偷襲珍珠港》
《1860年華北戰役紀要》
《漢法軍事技術詞典》
《對決庫爾斯克》
《夢斷馬其諾》
《血拚瓜達卡納爾》
《鷹擊不列顛》
《決戰史達林格勒》
《閃擊波蘭》
《光復菲律賓》
《地獄使者——火炮》
《戰爭的文化》
《二戰之謎》
《人質營救手——反恐人員技術指南》
《美軍戰史·海軍陸戰隊》
《東方特工在行動》
《二戰時期瀋陽盟軍戰俘營研究》
《國民黨十大特種部隊》
《國家空天安全論》
《跟著美軍上戰場——零距離解碼戰地美軍》
《軍用光學遙感》
《日落東瀛》
《搏殺中途島》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廣東海防史》
《改變世界歷史的戰爭》
《黃埔軍校完全檔案》
《風中的旗幟:歐洲近世的小國與戰爭》
《網路中心戰裝備體系》
《新戰爭》
《脫胎換骨:單兵訓練大觀》
《笑傲天下:現代戰爭奇謀妙計》
《血戰阿登》
《裝備費用——效能分析》
《循環經濟與軍隊建設》
《鏖戰阿拉曼》
《血捍莫斯科》
《大角逐——國共台灣海峽戰事揭秘》
《世界野戰軍全傳》
《全球反恐手冊:特種部隊實用指南》
《戰場收割者——機槍》
《世界輕武器精選1000》
《高校國防教育新編教程》
《資訊時代美軍的轉型計畫》
《圖說中國歷代騎兵》
《現代密碼學——原理與協定》
《魂歸大西洋》
《全球海上力量》
《橫掃西西里》
《世界戰爭全紀錄》
《大學軍事理論教程》
《軍事理論教程》
《保障信息化技術及其在工程裝備中的套用》
《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思想新論》
《日本海上自衛隊》
《戰爭之手》
《大學軍事學教程》
《新軍隊》
《英國情報組織揭秘》
《近代著名軍艦寫真》
《新武器》
《數字戰場可視化技術及套用》
《突襲蘇維埃》
《反潛飛機搜潛效能評估與決策建模》
《局部戰爭戰役戰局控制論》
《軍備及其影響》
《登入諾曼第》
《納粹德國潛艇史》
《1860年征戰中國記》
《血洗綠色地獄——瓜島之戰》
《宿命的敗退》
《決勝東北》
《席捲太平洋》
《烽火亞平寧——義大利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