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與小孩》

《麻雀與小孩》

《麻雀與小孩》是中國著名兒童歌舞音樂作家黎錦暉的作品。引用了《蘇武牧羊》、《銀絞絲》等民間曲調,通過麻雀和小孩的故事,教育孩子們養成善良和誠實的優良品德。

基本概述

與兒童歌舞表演曲相比,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篇幅稍大,除歌舞外還增加了簡單的說白,故事情節更富於戲劇性,類似小型歌劇。在創作中,他同樣注意兒童富於想像力的特點,適當採用童話、寓言等形式,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向兒童進行新思想的啟蒙教育。從1922年起,黎錦暉在他主編的《小朋友》周刊上連載了他編創的《麻雀與小孩》等11部兒童歌舞劇本,一些劇本後來又陸續出版了單行本。通過他在隨後成立的中華歌舞專門學校以及中華歌舞團的演出,這些兒童歌舞劇風靡一時,不僅成為當時全國各地兒童音樂教育和音樂生活的主要精神食糧,甚至被遠在國外的華僑視作代表祖國藝術的花朵。
《麻雀與小孩》是黎錦暉寫作最早、修訂時間最長的一部兒童歌舞劇,1921年出版,1928年至1934年間共再版16次。作品採用舊曲填詞的方法,引用了《蘇武牧羊》、《銀絞絲》等民間曲調,通過麻雀和小孩的故事,教育孩子們養成善良和誠實的優良品德。《月明之夜》是一部童話式的歌舞劇。1923年出版,到40年代還一再重印,再版了30次。它反對封建迷信,歌頌“人間之愛”,告訴兒童人間要比神仙世界更幸福。其他如《神仙妹妹》、《小羊救母》等作品,則宣揚了只要勇敢、機智、團結,就能以弱勝強的觀念。

兒童歌舞劇

黎錦暉(1891-1967)的第一部兒童歌舞劇。

1921年首演的《麻雀與小孩》是黎錦暉寫作最早、修訂時間最長的一部兒童歌舞劇,表現了一個頑童出於好奇心將一隻活潑可愛的麻雀誘騙到家中,關進了籠子。小麻雀的媽媽前來尋找孩子,拳拳的母愛之心感動了小孩,他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遂放掉了麻雀。該劇歌詞全部採用口語之聲,動作由模仿生活常態而來,將兒童道德品質的培養隱含在生動感人的寓言式故事裡,易於演出和吸引小觀眾。其中作品採用舊曲填詞的方法,引用了《蘇武牧羊》、《銀絞絲》等民間曲調,“飛飛舞”則配合歌曲形象,準確地表達了作品主題,傳唱久遠。該劇被稱作是黎錦暉的代表作之一。1928年至1934年間共再版16次。

歌曲

《麻雀與小孩》《麻雀與小孩》

另有黎錦暉為該劇創作的同名歌曲。該首歌曲亦成為了城南舊事除《送別》外的另一首主題曲,《城南舊事》的電影裡,在一次全校大會上,小英子穿著的,就是演出《麻雀與小孩》的一身衣服。

部分歌詞(“麻雀與小孩-引誘”)如下:

小孩:“小麻雀呀,小麻雀呀,

你的母親,哪兒去啦。”

小麻雀:“我的母親飛去打食,

還沒回頭,餓得真難受。”

小孩:“你是我的小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

我家有許多小青豆,

我家有許多小蟲肉,

你要吃吃喝喝和我一同走。

我的小麻雀。”

小麻雀:“我的好朋友,”

小孩、小麻雀:“走吧走吧走吧走吧走!”

作者簡介

黎錦暉黎錦暉

黎錦暉(Lijinhui1891年9月5日一1967年2月15日)兒童歌舞音樂作家。1910年前在家鄉讀國小、中學,黎錦暉曾廣泛接觸民間音樂,學習民族樂器。使他從小受到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薰陶。1912年長江高等師範畢業後,在北京和長沙,任職員、編輯、音樂教員等。他重視民族音樂的教育、曾嘗試著用傳統曲調配上文言歌詞以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與愛好。1916年參加北京大學音樂團活動,曾任《平民周報》的主編,這期間,他編寫了兩種歌曲集:一是《平民音樂新編》,以器樂曲為主;一是《民間採風錄》,以聲樂曲為主。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主編《小朋友》周刊,創辦中華歌舞專科學校。1928年組織“中華歌舞劇團”赴南洋演出。抗戰時赴重慶,1940年任中國電影製片廠編導委員。建國後,長期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工作。

中國近現代音樂劇

回溯中國音樂劇在上世紀末最後二十年里走過的歷程,發現這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草創時期。雖然這一時期的發展模式,基本與日本、韓國的發展模式趨於一致,但還是獨具中國特色,並且發展的步伐很大、速度很快。中國音樂劇在草創時期取得的成就,已為進入新世紀的發展階段,作好了基本的理論準備、表演創作人才的準備、觀眾的準備,因此可以斷言中國音樂劇在新世紀的發展過程中會有長足的進步,有可能創作出一批優秀的音樂劇劇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