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之夜》

《月明之夜》

兒童歌舞劇《月明之夜》這部作品是著名的音樂歌舞家黎錦暉的早期創作在《月明之夜》里通過“嫦娥下凡”的故事宣傳了人間生活要比神仙世界更加幸福美好,從而反對了封建迷信,歌頌了“人間之愛”。

基本信息

簡介

《月明之夜》《月明之夜》
中國音樂經歷幾千年的發展,邁進了20世紀。近一百年來,中國音樂取得了光輝燦爛的成就,其中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歌曲創作。這一時期另一位有影響的歌曲作家是黎錦暉。他創作了幾部由他自己編寫腳本、歌詞並作曲的兒童歌舞劇,如《麻雀與小孩》 、《明月之夜》、 《葡萄仙子》等。這些作品音樂語言簡練,明快,富有民族風格,通俗易唱,很快在大、中城市流傳開來。當時影響最大的是他作詞作曲的《可憐的秋香》 。這部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作品,感情真摯,音調優美流暢,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歌詞

歌舞劇《月明之夜》 詞曲:黎錦暉

《月明之夜》《月明之夜》

雲兒飄,星兒耀耀。海!早息了風潮。聲兒靜,夜兒悄悄。
鼾兒起,夢兒迢迢。人,都含著微笑。嘴兒開,心兒跳跳。
愛奏樂的蟲,愛唱歌的鳥,愛說話的人,都一齊睡著了。
疼愛你的人,佩服你的人,幫助你的人,都一齊入夢了。
待我細細的觀瞧,趁此夜深人靜時,撒下些快樂的材料。
大家好好的睡覺,不要等到夢醒時,失掉了甜美的歡笑。

特色

黎錦暉兒童劇最突出的特色便是對孩子們進行“愛的教育”,引導他們對“美的追求”。 他的作品不僅閃耀著新鮮亮麗的“五四”時代之光,而且充滿著能使孩子們陶醉的藝術魅力。與他所要表現對人生,對美好未來一往情深的熱愛相適應,他的作品主要是用浪漫主義彩筆抒發激情。其旺盛的藝術生命力首先來自濃厚的兒童化特徵,黎錦暉的十二部兒童劇完全是為提高兒童的文化與藝術素質以適合兒童演劇的需要而創製的。

劇作中黎黎錦暉劇作富於兒童情趣,劇作中的角色又能扣準兒童心理是其成功的關鍵。 歌舞劇首先便適應了兒童天真活潑, 喜歌愛舞的特點,錦暉善於創造出一個個童話世界,復活孩子的童心,而且這些童話世界充滿詩意的幻想,意境優美,流蕩著迷人的藝術魅力,帶給兒童們以美的享受與偷悅。 《月明之夜》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當時有一位署名鄧湘壽的演員在《月明之夜》的扉頁這樣評論說:“這是文學的藝術,也是藝術的文學。即可以用來吟誦,又可以用來歌唱。分開是音樂教材,合起來便成歌劇”。
在構思《月明之夜》時,特意配上8個低年級學生可以扮演的角色,讓他們有戲可演。
《月明之夜》中的“愛”的氣氛可謂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月宮嫦娥為“遍地愛花開”的人間美景感動,毅然下凡來做一個普通的“人”, 並高唱“大家快些來”,享受人間的愛,它不僅告訴孩子們人間比沒有愛的神仙世界更幸福,而且體現出“五四時期”人的自我覺醒意識,
藝術地再現了高爾基所讚美的“人—這個字眼聽起來是多么令人自豪啊!” 的思想境界。
“雲兒飄,星兒耀耀。海,早息了風潮。聲兒靜,夜兒悄悄。愛奏樂的蟲,愛唱歌的鳥,愛說話的人,都一起睡著了。” 就在這恬靜、優美的月明之夜,作者讓西方的快樂女神把無數歡樂的幻想撤布到人們的睡夢中去。又讓嫦娥把月宮的所有珍寶— 玉兔、金蟾、香桂、靈芝饋贈給八個秉燭夜遊的孩子,最後嫦娥與快樂女神一起來到人間,與孩子們共同享受人間的歡與愛!景美、人美、情美!天上人間,中外人仙,讓本來富於幻想的孩子們沉浸在詩意蔥籠的境界裡。

作者

黎錦暉黎錦暉

黎錦暉(1891-1967),字均荃,出身於湖南湘潭望族。他家八兄弟,三姐妹,個個了得。大哥黎錦熙,昔日的國語運動領袖,著名的語言學專家;三弟黎錦耀,地質礦冶學家;四弟黎錦紓,教育家;五弟黎錦炯,土木工程學家;六弟黎錦明,左翼作家;七弟黎錦光,音樂家;八弟黎錦揚,美籍華人作家。黎錦暉在家行二,但要論大眾知名度和媒體曝光度,他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怕還要勝出乃兄一籌。他是近代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的創作者,創作的數百首流行歌曲,唱遍大江南北,他也被人們稱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他是中國第一個歌舞團的創立人,率領的歌舞團在全國各地及南洋巡演,獲得空前成功;他是培養歌舞明星的巨匠,他的學生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胡茄早在那時就有了“四大天王”的稱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作曲者聶耳,也是他親手召來的學生。
黎錦暉走進中華書局做編輯,是在新文化運動大事革新,出版物結構轉型初現端倪的大背景下。1919年,當初級國小教科書是否改國文為國語還在討論的當頭,未雨綢繆的中華書局總經理陸費逵北上北京,訪問時任“國語統一籌備會”常任幹事的黎錦熙,既是友情聯絡,亦是出版探路,可能還有組稿意圖。黎錦熙舉賢不避親,向這位教科書大出版商推薦了乃弟在北京業餘編寫的語體文課本。陸費逵欣然接受了書稿,經過修改,第二年春季開學前中華書局正式予以出版,名為《新教材教科書國語讀本》,並獲教育部審定通過。這套教材,配合了教育部通令改國文為國語的教育改革大潮,可謂與時俱進,銷路亦相當不俗。因教科書出版的關係,陸費逵深感黎錦暉人才難得,又“重視事業,輕視名利”,於是,1920年冬,陸費逵專程北京,力邀黎錦暉加入中華書局。

1921年5月,中華書局在其編輯所下,添設了一個新的部門——國語部(後改稱為國語文學部),新來的黎錦暉從教科書部編輯,轉為新部門的部長。
黎錦暉果然好身手,左手編書寫作,右手組織宣傳,依託中華書局為平台,以國語推廣為理想,幹得不亦樂乎。1921年3月,由教育部“國語讀音統一會”主辦、中華書局出錢出力出人具體承辦的“國語專修學校”,正式對外招生。黎錦暉被委任為教務主任,兼任教員,1922年1月,教育部派來的第一任校長江范五因事調離,黎錦暉繼任為校長。他為“語專”設立了附屬國小,中華書局新編的那些國小課本和新教學法,因之便有了直接而又現成的教學實驗田。
黎錦暉在推行國語過程中,發現“國語”辭彙的音節輕重和四聲升降,可以用樂律表現,這讓他產生利用歌曲協助教“國語”的念頭。他利用早年積累起來的民族民間音樂素養,嘗試創作載歌載舞、且說且唱的歌舞表演曲和兒童歌舞劇。“小孩子乖乖,把門開開,快點開開,我要進來”,這首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老虎叫門》,就是黎錦暉在“學國語最好從唱歌入手”的指導思想下創作出來的處女作。隨後的七八年時間裡,黎錦暉為孩子們創作了《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等十二部兒童歌舞劇,以及《可憐的秋香》、《好朋友來了》、《寒衣曲》、《努力》、《吹泡泡》、《蝴蝶姑娘》等二十四首兒童歌舞表演曲。這樣的音樂歌舞劇本,這樣的文學體裁形式,在中國歷史上亘古未有。他在“語專”附小組織了歌舞部,以“愛美”和“明月音樂會”等名義四處公演,大受歡迎,很快使兒童歌舞劇和表演曲在國內和海外華僑國小中廣泛地推廣開來,這不僅有力地宣傳了國語,豐富了國小音樂教育的內涵,體現了國小素質教育的真義,也讓黎錦暉的名字不脛而走,成為報刊上頻頻報導的名人。
1926年,在中華書局工作了五年多的黎錦暉向局方提出離職辭呈,打算走音樂的專業 化道路。這過去的五年,黎錦暉相繼為中華書局編寫了兩套國小教科書:《新教育教科書國語讀本》和《新國小教科書國語讀本》,在這些國語教材中,黎錦暉有機地融入了謎語、童話、故事、笑話等國語文學新元素,銷路是那樣的好。陸費逵曾說,中華書局從“民六危機”中轉向“經濟好轉”,“此書大有功勞”。而他主持的國語文學部,一邊引進介紹新人,一邊大量出書出刊。1923年,這十八人的編輯部居然發起“一日一書運動”,一年內出書三百六十一種,陸費逵大為讚賞。他1922年發起創刊並任主編的《小朋友》周刊,《小弟弟》、《小妹妹》旬刊,則是我國新文化運動中“兒童本位”教育理論影響下,誕生的第一批國語文學兒童刊物。特別是《小朋友》周刊,在兒童文學史上的影響之大,長期以來,一直與鄭振鐸1922年1月在商務印書館創刊的《兒童文學》同被看作里程碑式的刊物。在當時兒童文學作家缺乏,稿源無多的情況下,他這個主編就用多個筆名親自創作,他的十二部兒童歌舞劇,最初也都是通過《小朋友》周刊陸續發表出來,而產生社會影響的。
1926年8月,黎錦暉離開,陸費逵不便強留,改聘黎錦暉為局外編輯,還在飯店租長期房間,讓黎錦暉安心工作。另外,黎錦暉昔日在中華書局業餘寫的那些歌舞劇和表演曲,以前局方不曾付費,現在則改用書局最優的15%版稅支付。由於這些作品十分暢銷,黎錦暉靠較為豐厚的版稅收入,使他後來音樂事業的最初啟動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黎錦暉辭職後,商務印書館的三大元老張元濟、高夢旦、高鳳池,都曾登門拜訪他,想聘請他去商務工作。黎錦暉沒有應允,除了想開拓新的事業外,他還是顧舊。他在中華書局五年多的日子,總的來看,還是欣慰可以用文字,尤其是用音樂,推廣宣傳國語教育,這些對他後來音樂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基礎和過渡的作用。

中國近現代音樂劇

回溯中國音樂劇在上世紀末最後二十年里走過的歷程,發現這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草創時期。雖然這一時期的發展模式,基本與日本、韓國的發展模式趨於一致,但還是獨具中國特色,並且發展的步伐很大、速度很快。中國音樂劇在草創時期取得的成就,已為進入新世紀的發展階段,作好了基本的理論準備、表演創作人才的準備、觀眾的準備,因此可以斷言中國音樂劇在新世紀的發展過程中會有長足的進步,有可能創作出一批優秀的音樂劇劇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