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窗夜雨》

《蕉窗夜雨》

蕉窗夜雨,漢樂串調軟弦曲子,是我國廣東客家箏藝流派中的優秀代表曲目之一。

詳細介紹

蕉窗夜雨》全曲只有三十四小節。經過已故客家箏藝大家羅九香先生對客家箏曲的精深研究,對調骨(旋律骨幹音)加以變化,由抑、揚、頓、挫的最佳布局以及速度的徐疾轉折的獨特安排,將全曲反覆五遍演奏,使其成為古箏曲目的一代絕響。第一段節奏較緩,突出夜字。第二段開頭稍微緊張,為風雨欲來作鋪墊,然後節奏漸漸加快並作由虛向實處理,仿佛烏雲逐漸密布並接近。下來一段速度、力度加強,表現雨字。最後一段高音按滑力求輕巧跳躍,表現夜雨輕打芭蕉,雨滴從蕉葉滴落的情景。曲子最後在寧靜與清新的氣氛中結束。

《蕉窗夜雨》第一、第二遍採用較為自由的4/4拍的慢板。緩慢、平和而雅致,重在抒情。右手彈奏出的渾厚、多變的音色與左手吟、揉、滑、按等技巧的結合運用,精美而美妙,並以旋律骨幹音“添字”和“延續滑音”的手法加以充實。精確地表現了“一夜不眠孤客耳,耳邊愁聽雨蕭蕭”的思鄉之情,誘發聽眾聯想的意境。

自第三遍起速度開始加快,轉入2/4拍節奏。旋律下降到低音區,而旋律骨幹音則連續採用切分節奏加以變奏。渾厚濃重、鏗鏘有力的主音、下屬音和屬音,配以勾指技法形成的和弦低音與富有動力的旋律渾然一體,有雷聲陣陣之感。

第四遍旋律移向中音區。骨幹音連續掃弦“加花”的技法來裝飾。由於加花的音符不超過四個音,其古樸典雅的音色與前兩段的慢板保持了風格上的統一,完美地描繪了秋雨綿綿,“碧沙窗外有芭蕉”的詩情畫意。

第五遍的速度更快,旋律在高音區上彈奏。旋律骨幹音發展到中指勾指技法起板,先勾後托的八度大跳進一步發展為有板無眼的“板後音”(切分)。突出了後半拍,使曲調灑脫飄逸,清麗明亮,旋律更加充實。雖然力度較三、四遍時為弱,但卻將全曲推向高潮。雨打蕉葉聲尤如珠落玉盤。特別是結尾的最後兩個音以八度附點的大跳結束在商音上,給人以雨聲停息,夜色朦朧的寧靜之意,雖曲終而餘韻悠然。

蕉窗夜雨蕉窗夜雨

藝術特色

《蕉窗夜雨》充分利用了古箏較寬廣的音區,巧妙地以旋法變奏等技法使旋律具有多聲部的立體感,既發揮了古箏古樸、典雅的風格特點,又使旋律更加充實和豐滿。羅九香先生以不張揚、不吵鬧、不取寵的大師風采彈奏此曲,雖然全曲重複了五遍,但卻沒有重複、冗長的感覺。這正是我國傳統古典音樂的特點之一,也是《蕉窗夜雨》使人百聽不厭的奧秘。

《蕉窗夜雨》古樸、典雅、流暢、優美,充滿了詩情畫意。酷如一副優美的中國山水畫卷。充滿了客家文化天人合一的哲理。《蕉窗夜雨》的作者已無從考證。據傳此曲源於宋代,是描繪旅居他鄉的伊人在萬籟俱靜、夜色深沉中,聆聽雨打芭蕉的淅瀝聲而引發的對故鄉的無限思念之情。《全宋詞》中所寫的《浣溪沙》:“江上秋高風怒號,江聲不斷雁嗷嗷,別魂迢遞為君銷。一夜不眠孤客耳,耳邊愁聽雨蕭蕭,碧沙窗外有芭蕉。”可說是此曲的最好的注釋。

二胡名曲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稱“奚琴",是北方的民間樂器。一般認為今之胡琴由奚琴發展而來,現已成為我國獨具魅力的拉弦樂器。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悽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