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樂曲]

《二泉映月》[樂曲]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 (阿炳)的代表作。作品於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製成唱片後很快風靡全國。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二泉映月》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一首享譽海內外的優秀作品,是中國民間器樂創作曲目中的瑰寶之一。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二泉映月是中國民間二胡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音樂作品

江蘇無錫惠山下的泉水,世稱“天下第二泉”。“二泉映月”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之中還令人感動,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一生的經歷。

繼長小的引子之後,鏇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後在征、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鏇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片段2)。 進入第三句時,鏇律在高音區上流動,並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鏇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綽注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鏇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淒切哀怨,尤為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像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淒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澹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悽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它還成為了美國唯一接受的一首中國音樂。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曾說過,“這首歌是要跪著聽的”,可見它的魅力之大。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丁芷諾、何占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享譽世界。

樂曲賞析

在眾多的演奏形式中,人們對《二泉映月》的內涵把握也有著不同的見解。傾聽《二泉映月》是暢快的,融入其中後,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彌珍,回味悠長。在這憂傷而又意境深邃的樂曲中,不僅流露出傷感愴然的情緒和昂揚憤慨之情,而且寄託了阿炳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全曲將主題進行時而沉靜,時而躁動的變奏,使得整首曲子時而深沉,時而激揚,同時隨著音樂本身娓娓道來的陳述、引申和展開,使阿炳所要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深刻地展開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同時也表達了他內心的一種豁達以及對生命的深刻體驗。

結構分析

全曲除了引子和尾聲外,共分了六個段落,即主題和它的五次變奏。

引子部分

引子(1~2小節)以四拍組成的短小音調作為開端,以一個下行音階式短句,發出了一聲飽含辛酸的嘆息。二胡以輕微的聲音,低沉含蓄內在的音色,把聽眾引入到音樂所描寫的意境中。喬建中先生認為:“對阿炳來說,這一聲長嘆不是偶然發出來的,應該說他一生受盡了苦難在57歲時有這樣一個機會發出來這樣一種嘆息。”“這是引子,就這么一句。但是這個引子我覺得它是所有我們聽到的民間音樂作品裡邊,應該是最精彩的引子之一。”

第一段
《二泉映月》《二泉映月》

樂曲進入第一段(3~22小節),這一段有兩個主題部分,其中3~10小節為主題的第一部分(a),11~22小節為主題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題的鏇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區進行,低沉壓抑,音域不寬,曲調線以平穩的級進為主,稍有起伏,表現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鬱悶之情;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對比鮮明,利用不斷向上的鏇律衝擊和多變的節奏,表現了作者對舊社會的控訴,也體現了他不甘屈服的個性。

此後的五個段落是圍繞著第一段兩個主題的五次變奏:它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曲調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達出音樂的漸次發展和推進。主題變奏隨著鏇律的發展時而深沉,時而激昂,時而悲壯,時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與痛苦,不平與怨憤。

第二段

第二段(23~52小節)是主題的第一變奏,其中23~26小節“a1”,由一個樂句組成,27~52小節為“b1”,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三段

第三段(53~96小節)是主題的第二變奏,其中53~64小節為“a2”,由兩個樂句組成,65~96小節為“b2”,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四段

第四段(97~122小節)是主題的第三變奏,其中97~104小節為“a3”,由一個樂句組成,105~122小節為“b3”,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五段

第五段(123~154小節)是主題的第四變奏,其中123小節為“a4”,由一個樂句組成,131~154小節為“b4”,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六段

第六段(155~174小節)是主題的第五變奏,其中155~162小節為“a5”,由一個樂句組成,162~174小節為“b5”,由兩個樂句組成。通過曲調的反覆變奏、音區的強烈對比和力度的大幅度變化,在第五段形成了樂曲的高潮。

尾聲

最後一段由揚到抑,音調婉轉下行,進入低音區,到了尾聲部分(175~176小節),它與“b5”第二樂句緊密相連,174小節為“b5”的隱匿終止,同時進入尾聲至176小節,結束在輕奏的不完全終止上,好像無限的惆悵與感嘆,聲音更加柔和,節奏更加舒緩而趨於平靜,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受。

技巧賞析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創,也由他親自演奏。阿炳的演奏技藝是他二胡藝術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細膩深刻、瀟灑磅礴、蒼勁有力、剛柔相濟、感人至深,他民間音樂修養廣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當時無人能出其右。在演奏該曲時,他運用二胡的五個把位,並配合多種弓法的力度變化,在變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將意境展現得無比深刻,具有很強的抒情性。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見長,經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飽滿、堅實有力,如切分弓、顫弓、頓弓、提弓、小抖弓、斷弓等。他的連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點,他吸取了戲曲音樂中弦樂的運弓方法,由弱拍進入強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進行和延留進行。凡是在較長的音進行時,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輕有重,這樣既保持了渾厚的音色,又有比較明亮的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套用的是民間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時左手始終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鏇律多採用滑音演奏,這種技巧既減少了頻繁的換把次數、又能通過手指滑弦效果使鏇律的進行更加濃郁連貫。其食指、中指滑音的套用,豐富了鏇律的韻味,摳柔、壓柔、不柔的相對比較及顫音、打音、帶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種裝飾音的靈活運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現力。

全曲的速度比較統一,但力度的變化卻相當大。阿炳根據感情的需要隨心所欲地運弓,運弓的強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通過指力的輕重造成音的頓挫,讓人聽起來感到連中有斷,音斷意不斷,曲調顯得更為生動、富有活力。著名二胡理論研究專家趙硯臣先生曾這樣總結阿炳的演奏風格:“行弓沉澀凝重,力感橫溢,滯意多,頓挫多,內在含忍,給人以抑鬱感、倔強感,表現了一種含蓄而又艱澀蒼勁的美。”

樂曲影響

《二泉映月》不僅在民樂領域中被人們樂於 演奏,而且還被改編成多種演奏形式,如 小提琴獨奏, 弦樂四重奏, 民樂合奏等。

社會評價

《二泉映月》《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不但曲名優美,極富詩意,更重要的是表達了作者發自內心的悲鳴和詛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聲。許多年來,由於這首樂曲具有濃郁的民間風味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以致在國際樂壇不脛而走,廣泛流傳,成為許多著名樂團演奏的經典曲目。毛澤東主席在20世紀50年代初於上海聽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後,評價說:“它具有濃郁的民間風味,很好,要發揚光大之。”周恩來總理也十分欣賞這首樂曲,指示有關部門灌制專門唱片,當作珍貴禮品贈給來訪的國際友人。毛澤東主席非常重視和推崇民族優秀文化,親切觀看了遼寧芭蕾舞團進京演出的芭蕾舞劇《二泉映月》。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的晚會上,江澤民總書記還專門登台,饒有興趣地聽取了澳門大提琴家演奏的《二泉映月》。著名音樂家、20世紀50年代擔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的馬思聰先生與著名大提琴家劉烈武先生在聽了阿炳演奏的二胡曲錄音後,對阿炳爐火純青的二胡演奏技藝十分欽佩:“他(阿炳)的二胡弓弦長得像一望無際的火車鐵軌,很難聽出換弓的痕跡。”影響最大,流傳最為廣泛的還是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對該曲的評價:“我應該跪下來聽……”那是1978年,小澤征爾應邀擔任中央樂團的首席指揮,席間他指揮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和弦樂合奏《二泉映月》(改編),當時,小澤征爾並沒有說什麼。第二天,小澤征爾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專門聆聽了該院17歲女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呢喃地說:“如果我聽了這次演奏,我昨天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因為我並沒有理解這首音樂,因此,我沒有資格指揮這個曲目……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說著說著,真的要跪下來。他還說:“斷腸之感這句話太合適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聞》刊登了發自北京的專文《小澤先生感動的淚》。從此,《二泉映月》漂洋過海,得到了世界樂壇的高度讚譽。

1985年美國評出了10首最受西方人歡迎的流行樂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1991年,一位英國音樂家在美國的一場音樂會上聽了《二泉映月》的錄音後激動地對一位貝多芬的故鄉人說:“中國的貝多芬!中國的《命運》!”

作者簡介

阿炳像阿炳像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正一派道士。曾一度淪為街頭流浪藝人,飽受苦難,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刻苦鑽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其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情真意切,感動人心,充滿藝術的生命力。

填詞作品

二泉映月

民間有伶人,呼名曰阿炳。

歲末出此世,聞道於三清。

八能讀詩書,十二音律通。

胡瑟常作枕,琴笛街巷聽。

水清惹魚厭,雙目因失明。

耳聞春之蛙,耳聞夏之風。

秋露沾破衣,雪響又入冬。

亂世如狗鼠,兩眼淚盈盈。

昨日鄰感嘆,斯世生不生。

生不生亦難,不如早入瓮。

背井且離鄉,從此居無定。

我有一琵琶,側有一胡笙。

琵琶彈我音,胡笙奏我聲。

敢問過路人,爾願聽此聲?

明月掛高處,惠山泉水泠。

敢問天與地,爾願聽此聲?

人生多苦重,莫若死之輕。

心痛如湖水,痛也似斯平。

人眼皆上翻,哪見蚯之弓。

為此作六曲,曲曲心中鳴。

聞之路人哭,聽之鳥無聲。

一曲道路難,難於上天青。

二曲言情苦,苦似蓮心蓬。

三曲問世人,迷惘如蟻哄?

四曲愈心冷,暖風吹不融。

五曲憶離苦,月下鄉無影。

六曲無所事,隨處隨起聲。

我自為三清,三清即三清!

一曰清我身,二曰清我心。

三曰清情愛,自在逍遙中。

一念若欲起,貪痴怨恨生。

求難難得到,不如奏《聽松》。

地蒼我不見,山高心自明。

風吹衣襟寒,無雨也無晴。

一生又一生,碌碌復碌碌,

輕輕復輕輕。

三清軒

2012.9.5

三清軒:詩人,無名。

二胡名曲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稱“奚琴",是北方的民間樂器。一般認為今之胡琴由奚琴發展而來,現已成為我國獨具魅力的拉弦樂器。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悽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