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榭鼓》

該作品曾榮獲第六屆亞洲音樂論壇及全國民族器樂“山城杯”大賽優秀作品獎。自問世至今已近三十年,仍倍受廣大箏人喜愛,經久不衰。

樂曲簡介

這首樂曲是一首陝西秦箏音樂風格的創作曲,作者是陝西師範大學的曲雲教授。創作於1980年。當年,她受邀參加陝西省籌辦的大型巡迴舞台晚會“仿唐樂舞”,為此結合自己跟隨西安鼓樂藝人赴秦嶺終南山朝山拜佛的經歷,創作了這首“仿唐箏樂”。該作品曾榮獲第六屆亞洲音樂論壇及全國民族器樂“山城杯”大賽優秀作品獎。自問世至今已近三十年,仍倍受廣大箏人喜愛,經久不衰。

樂曲運用了一千多年以前唐代的音樂曲調,並充分體現了秦地音樂特色,描繪了她參加朝山拜佛活動時所看到的景物和當時的心境。

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一,是陝西當地種秋的時節。一到這個時候,當地人們就自發聚集到山頂的廟前,進行祈雨活動,祈求神靈保佑來年有個好收成。而除了燒香、祈禱,人們還舉行傳統的“射鼓”活動。“射”是斗、賽的意思,“射鼓”是流傳了一千多年的民俗活動,即人們打擂台相互斗樂的活動。“香山射鼓”也是流傳了一千多年的一種曲牌的名稱,箏曲《香山射鼓》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樂曲由西安古樂傳統曲牌《月兒高》、《柳青娘》、《香山射鼓》等曲牌聯綴而成,描繪了陝西關中一年一度的“香會”活動。並以深沉、內在、具有濃郁陝西地方風格的旋律,表現了香客們的虔誠和高遠空曠虛無縹緲的意境,以及鼓樂陣陣,詠唱轟鳴,進山朝拜的人群熙來攘往的活動盛況。是陝西箏派的代表曲目之一。

樂曲的慢板重點是“劈”這個指法

在這首樂曲的慢板中,最要重點講解的是“劈”這個指法。在譜面上所要用“劈”來演奏的音都標得很清楚,一定要按指法的標註來演奏。基本上都用於句尾。在慢板中,總有一些後綴句,要劃分好樂句,分清樂句的輕重處理。另外,慢板中左手的顫音幅度要大些,下滑音是表現語氣的重點音。再有,慢板中搖指一段的速度和節奏千萬不要太拖,很多學生由於搖指掌握的不好,就容易拖。慢起漸快一段,不要演奏的太快,只要演奏的清楚就可以了。這樣後面的快板的速度才可表現出來。自由地這段散板要掌握好速度的伸縮運用和強弱的處理。這首樂曲的快板不是很難,但速度一定要上去。雙撮那段要注意不要兩遍的力度一樣,第一遍稍輕,第二遍強,最後強收結束。
編輯本段演奏時的狀態很重要
在音樂處理方面,演奏時的狀態很重要。無論是演奏什麼樂曲都要全身心地去投入。心裡只有旋律,沒有任何雜念,哪怕是在演奏過程中還在想剛才什麼地方彈錯了,都會很影響演奏的發揮。另外就是對作品的理解很重要,分析樂句,把握強弱。都要經過反覆的推敲和精心的磨練。爭取在認真分析樂曲的基礎上做到每個音符都有自己的演奏位置和力度,都有自己的表情和態度,再演奏時才能將理性的分析與感性的激情容為一體,將樂曲完美地表現

分段介紹樂曲

引子(1-4小節)

這部分是對秦嶺終南山外部環境的一個描寫。描繪的是蒼翠的群山、高聳的廟宇、飄渺的雲彩,以及廟裡傳出的鐘聲、磬聲、鼓聲在群山之間來回激盪的空明、渺遠之境。因此引子部分的彈奏重點在於對這一意境的營造。

第一段(5-21小節,慢板)

使用了揉、吟、滑、按,並使用燕樂音階(原位4,微降7),表現人們祈雨時悲涼、壓抑的心境。因為如若大旱,八百里秦川將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後果不堪構想。所以在演奏這一段時,要能體會人們充滿擔憂的悽苦的心理,將感情飽含於心中而不完全釋放。此外,演奏這一段時要注意的是:樂曲13小節及17小節中,分別有一個6的滑音。不同於我們平時演奏的滑音,這裡需要用左手大指來按弦。因為旋律的進行的需要,這兩個音按下去暫時不能回頭,要緊接著奏下一個音,所以必須用大指來按弦,以騰出其他手指奏另外的音。這是唐時甚至更早就有的箏樂技法,至今仍存在於秦地及潮州、日本的箏樂中。再有,這一段出現的3的下滑音,是從4滑到3,而不是以5為起點。像這樣的下滑音大量存在於陝西箏樂中。

第二段(21-33小節)

通過一個刮奏(21小節)的橋接,樂曲進入第二段。通常,參加祈雨活動的人從山腳爬到山頂,需要花費幾天的時間。因此,在廟會正式舉行的前一周左右,人們就紛紛從四面八方向山頂攀登。山腰上建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廟宇,人們每爬一段,就找一個廟歇腳,並燒香拜佛。這樣,滿山瀰漫著的霧靄的香菸,和環山的雲彩連成一片,再加上滿山的人們拜佛、祈禱所形成的轟鳴聲,整個山體便籠罩在一種混宏、浩渺的意境中。

17小節的刮奏,表現的是曲作者所聯想到的景象:一片茫茫的香菸、雲煙以及祈禱的轟鳴聲,都混融為一體,化作一股青雲,直上雲霄。接下來的四小節搖指及四小節彈奏,將這一股青雲慢慢遠送,越飄越遠,直至煙消雲散……

過渡句(34-44小節)

這裡,作者運用了一個下行級進的句子將二、三段連線起來。

第三段(45-75小節)

進入第三段,也就進入了樂曲的主題段落——“香山射鼓”。這一段分層次描繪了廟會上的射鼓活動不同階段的情況。進入這一段,之前所用的燕樂音階變成了清樂音階,即4為原位4,7還原。45至67小節:廟會的初始階段。這一段落的速度要保持平穩,無須做漸快處理。67至75小節,廟會到了第三天,到了最鼎盛的程度。各種吹管樂器,如笙、管、笛子,打擊樂器,如雲鑼、鐃、鈸、鼓等,競相鳴奏。曲作者用散板來表現這一金石之聲。

第四段(76-101小節)

這一樂段,作者運用西安鼓樂古譜中的一種鑼鼓點來表現斗樂達到狂歡這樣的場景。在此樂段的結束處,作者採用了唐代音樂的一種終止式:“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即在很多快速的促拍之後將樂句突然剎住,緊接著連線樂曲的結尾句。

結尾(102-106小節)

二胡名曲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稱“奚琴",是北方的民間樂器。一般認為今之胡琴由奚琴發展而來,現已成為我國獨具魅力的拉弦樂器。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悽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