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園

中國四大名園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屬於園林方面的有四處,這四個園林因此而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分別為:1.拙政園(江蘇省蘇州市)編號121-74 2.頤和園(北京市海淀區)編號122-75 3.避暑山莊(河北省承德市)編號123-76 4.留園(江蘇省蘇州市)編號124-77。

簡介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屬於園林方面的有四處,這四個園林因此而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分別為:

1.拙政園 (江蘇省蘇州市)編號121-74

2.頤和園 (北京市海淀區)編號122-75

3.避暑山莊(河北省承德市)編號123-76

4.留園 (江蘇省蘇州市)編號124-77

拙政園

概述

拙政園拙政園

拙政園名冠江南,勝甲東吳,是中國的四大名園之一,蘇州園林中的經典作品。

位置

拙政園位於蘇州古城區東北婁門內的東北街。園林占地面積約4.1公頃(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約0.67公頃)。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獻臣始建。在以後的四百餘年間,滄桑變遷,屢易其主,幾度興廢,原來渾然一體的園林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座園林。

記載

早期王氏拙政園,有文徵明的拙政園“圖”、“記”、“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劃出園林的面貌和風格。當時,園廣袤約13.4公頃,規模比較大。園多隙地,中亘積水,浚沼成池。有繁花塢、倚玉軒、芙蓉隈及軒、檻、池、台、塢、澗之屬,共有三十一景。整個園林竹樹野郁,山水瀰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天然野趣。

歷史

經歷—百二十餘年後,明崇初四年(公元1631年)已盪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並以陶潛“歸田園居”詩,命名此園。該園有放眼亭,夾耳崗,嘯月台,紫藤塢,杏花澗,竹香廊等諸勝。可分為四個景區。中為涵青池,池北為主要建築蘭雪堂,周圍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綴雲峰、聯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漁郎入桃源,桑麻雞犬,別成世界。蘭雪堂之西,梧桐參差,茂林修竹,溪澗環繞,為流觴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羅山、漾盪池。東甫為荷花池,面積達四五畝,中有林香樓。家田種秫,皆在望中。

結構

乾隆初年,拙政園東部園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兩個部分。

西部現有布局形成於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由張履謙修葺,改名“補園”。遂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景觀。又新建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裝修精緻奢麗。

中部,系拙政園最精彩的部分。雖歷經變遷,與早期拙政園有較大變化和差異,但園林以水為主,池中堆山,環池布置堂、榭、亭、軒,基本上延續了明代的格局。從鹹豐年間《拙政園圖》、同治年間《拙政園圖》和光緒年間《八旗奉直會館圖》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塢、聽雨軒、玲戲館、批杷園和小飛虹、小滄浪、聽松風處、香洲、玉蘭堂等庭院景觀與現狀諸景毫無二致。因而拙政園中部風貌的形成,應在晚清鹹豐至光緒年間。

特點

拙政園的不同歷史階段,園林布局有著一定區別,特別是早期拙政園與今日現狀並不完全一樣。正是這種差異,逐步形成了拙政園獨具個性的特點,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見長。據《王氏拙政園記》和《歸田園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環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於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拙政園中部現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台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鬱,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築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築數量很少,大大低於今日園林中的建築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築,景區顯得疏朗、雅致、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範。

(3)庭院錯落,曲折變化。拙政園的園林建築。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遊廊畫舫等園林建築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築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築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徵明拙政團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裡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批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築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於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面積縮小有關。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1.2公頃園地。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占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範圍內,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合、虛實相間空間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先抑後揚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局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徵。

(4)園林景觀,花木為勝。拙政園向以“林木絕勝”著稱。數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至今,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如遠香堂、荷風四面亭的荷(“香遠益清”,“荷風來四面”);倚玉軒、玲瓏館的竹(“倚楹碧玉萬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待霜亭的桔(“洞庭須待滿林霜”);聽雨軒的竹、荷、芭蕉(“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玉蘭堂的玉蘭(“此生當如玉蘭潔”);雪香雲蔚亭的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聽松風處的松(“風入寒松聲自古”),以及海棠春塢的海棠,柳陰路曲的柳,批把園、嘉實亭的批把,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地位

拙政園的園林藝術,在中國造園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園林一個歷史階段的特點和成就。

頤和園

概述

頤和園頤和園

頤和園是我國現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古代園林。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境內,距天安門20餘公里,占地290公頃。、

歷史

頤和園原為封建帝王的行宮花園,遠在金貞元元年 (1153年)即在這裡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宮”。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園靜寺,後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園。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後,又將好山園更名為“瓮山行宮”。清乾隆年間,經過15年的修建工程,將該園改名為“清漪圓”。此時的清漪園,北自文昌閣至西宮門築有圍牆,東、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為屏障,園內修建了許多亭台樓閣,橋廊齋榭,山清水秀,富麗堂皇。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瘋狂搶劫並焚燒了園內大部分建築,除寶雲閣(俗稱“銅亭”)智慧海、多寶 琉璃塔倖存外,珍寶被洗劫一空,建築夷為一片廢墟。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上興建起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野蠻破壞,後慈禧又動用巨款重新修復。數百年來,這裡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樂之地,解放闢為公園。1961年國務院公布頤和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組成

頤和園包括萬壽山、昆明湖兩大部分,園內山水秀美,建築宏偉。全園有各式建築3000餘間,園內布局可分為政治、生活、遊覽三個區域。政治活動區,以仁壽段為中心,是過去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辦理朝事、會見朝臣、使節的地方。生活居住區,以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為主體,是慈禧、光緒及后妃居住之地。風景遊覽區,以萬壽山前山、後山、後湖、昆明湖為主, 是全園的主要組成部分。

布局

世界古典園林中享有盛譽的頤和園,布局和諧,渾然一體。在高60米的萬壽山前山的中央,縱向自低而高排列著排 雲門、排雲股、德輝殿、佛香閣、智慧海等一組建築,依山而立, 步步高升,氣派宏偉。以高大的佛香閣為主體,形成了全園的中心線。沿昆明湖北岸橫向而建的長廊,長728米,共273間, 像一條彩帶橫跨於萬壽山前,連結著東面前山建築群。長廊中有精美柁畫 14000多幅,素有“畫廊”之美稱。位於頤和園東北角,萬壽山東麓的諧趣園,具有濃重的江南園林特色,被譽為 “園中之園”。

特色

建築占全園總面積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綠,景色宜人。在廣闊的湖面上,有三個小島點綴,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鳳凰墩等秀美建築,其中位於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訪)中西合璧,精巧華麗,是園中著名的水上建築。後山後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處是松林曲徑,小橋流水,風格與前山迥然不同。山腳下的蘇州河,曲折蜿蜒,時狹時闊,頗具江南特色。在岸邊的樹叢中建有多寶琉璃塔。後山還有一座仿西藏建築——香岩宗印之閣,造型奇特。蘇州街原為宮內的民間買賣街,現已修復並向遊人開放。擁山抱水,絢麗多姿的頤和園,體現了我國造園藝術的高超水平。

避暑山莊

位置

避暑山莊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避暑山莊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園林,占地面積564萬平方米,宮牆周長約20華里,比北京頤和園大了近一倍。宏偉美麗的園林和園外漢、蒙、藏等不同民族風格的寺廟使承德市成為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城市。

歷史

避暑山莊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於乾隆五十五年,歷時87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為我國著名的古代帝王宮苑,這座規模宏大的園林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築100餘處。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山區占了整個園林面積的4/5。從西北部高峰到東南部湖沼、平原地帶,相對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環繞、色壑縱橫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當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澗等地形,修建了多處園林、寺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遙相對立的兩個山峰上的亭子,一個叫“南山積雪”,一個叫“四面雲山”。在亭子上遠眺,山莊的各風景點,山莊外的幾座大廟,以及承德市區,周圍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一覽無餘。在另一座山峰上還有一座亭子叫“錘峰落照”,在這裡磬錘峰首先映入眼帘,每當夕陽西照,磬錘峰被紅霞照得金碧生輝,故名“錘峰落照”。 山莊的建築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

布局

宮殿區:宮殿區的主要建築宮殿區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帝後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已毀)四組建築。正宮是宮殿區的主體建築,包括9進院落,分為“前朝”、“後寢”兩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誠”,是用珍貴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種隆重的大典都在這裡舉行。其後的殿堂分別叫“四知書屋”、“煙波致爽”、“雲山勝地”等,是皇帝處理朝政、讀書和居住的地方。湖區雖然沒有頤和園的昆明湖那么大,但是由於洲島錯落,湖面被長堤和洲島分割成5個湖,各湖之間又有橋相通,兩岸綠樹成蔭,顯得曲折有致,秀麗多姿。

湖區:湖區的風景建築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勝建造的,如“煙雨樓”,是模仿浙江嘉興南湖煙雨樓的形狀修的。金山島的布局仿自江蘇鎮江金山。湖中的兩個島分別有兩組建築,一組叫“如意洲”,一組叫“月色江聲”。“如意洲”上有假山、涼亭、殿堂、廟宇、水池等建築,布局巧妙,是風景區的中心。“月色江聲”是由一座精緻的四合院和幾座亭、堂組成。每當月上東山的夜晚,蛟潔的月光,映照著平靜的湖水,山莊內萬籟俱寂,只有湖水在輕拍堤岸,發出悅耳的聲音,“月色江聲”的題名便是由此而來。

平原區:平原區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樹林。當年這裡有萬樹園,園內有不同規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徑達7丈2尺,是皇帝的臨時宮殿,乾隆經常在此召見少數民族的王公貴族,宗教首領和外國使節。

山區:山莊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區,這裡,峰奇石異,林木繁茂,氣候十分蔭涼,比承德市區低4-5度,來此盡可體會避暑之情趣。另有棒錘區、蛤蟆石等奇景。

留園

概述

留園留園

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齊名。坐落在蘇州市閶(音:chāng)門外,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另一資料:留園修建於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原為明代徐時泰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留園占地約30畝(另兩資料:2頃、約30000平方米),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廳堂、走廊、粉牆、洞門等建築與假山、水池、花木等組合成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庭園小品。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卓越智慧和江南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和特色。

位置

留園(TheLingeringGarden)在蘇州閶門外,留園是明萬曆年間太僕徐泰時建園,時稱東園,清嘉慶時歸觀察劉恕,名寒碧莊,俗稱劉園。同治年間盛旭人購得,重加擴建,修葺一新,取留與劉的諧音改名留園。科舉考試的最後一個狀元俞樾作《留園記》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齊名,為全國“四大名園”。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占地面積

留園占地30餘畝,集住宅、祠堂、家庵、園林於一身,該園綜合了江南造園藝術,並以建築結構見長,善於運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組組層次豐富,錯落相連的,有節奏、有色彩、有對比的空間體系。全園用建築來劃分空間,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水見長,池水明潔清幽,峰巒環抱,古木參天;東部以建築為主,重檐迭樓,曲院迴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勝;西部環境僻靜,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籬小屋,頗有鄉村田園風味。留園的建築在蘇州園林中,不但數量多,分布也較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間處理之巧妙,皆為諸園所莫及。每一個建築物在其景區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從全局來看,沒有絲毫零亂之感,給人有一個連續、整體的概念。

建築風格

園內亭館樓榭高低參差,曲廊蜿蜒相續有七百米之多,頗有步移景換之妙。建築物約占園總面積四分之一。建築結構式樣代表清代風格,在不大的範圍內造就了眾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築,處處顯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造園藝術手法。明徐泰時創建時,林園平淡疏朗,簡潔而富有山林之趣。至清代劉氏時,建築雖增多,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靜之趣,布局和現在大體相似,部分地方還保留了明代園林的氣息。到盛氏時,一經修建,園顯得富麗堂皇,昔時園中深邃的氣氛則消失殆盡。全園曲廊貫穿,依勢曲折,通幽渡壑,長達六七百米,廊壁嵌有歷代著名書法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為明代嘉靖年間吳江松陵人董漢策所刻,歷時二十五年,至萬曆十三年方始刻成。

首要建築

賞留園首看建築。留園以其獨創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築藝術而享有盛名。層層相屬的建築群組,變化無窮的建築空間,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虛實相間,曠奧自如,令人嘆為觀止。占地30餘畝的留園,建築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全園分成主題不同、景觀各異的東、中、西、北四個景區,景區之間以牆相隔,以廊貫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門使兩邊景色相互滲透,隔而不絕。園內有蜿蜒高下的長廊670餘米,漏窗200餘孔。一進大門,留園的建築藝術處理就不同凡響:狹窄的入口內,兩道高牆之間是長達50餘米的曲折走道,造園家充分運用了空間大小、方向、明暗的變化,將這條單調的通道處理得意趣無窮。過道盡頭是迷離掩映的漏窗、洞門,中部景區的湖光山色若隱若現。繞過門窗,眼前景色才一覽無餘,達到了欲揚先抑的藝術效果。留園內的通道,通過環環相扣的空間造成層層加深的氣氛,遊人看到的是迴廊復折、小院深深是接連不斷錯落變化的建築組合。園內精美宏麗的廳堂,則與安靜閒適的書齋、豐富多樣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涼台燠館、迤邐相屬的風亭月榭巧妙地組成有韻律的整體,使園內每個部分、每個角落無不受到建築美的光輝輻射。

主要特點

留園建築藝術的另一重要特點,是它內外空間關係格外密切,並根據不同意境採取多種結合手法。建築面對山池時,欲得湖山真意,則取消面湖的整片牆面;建築各方面對著不同的露天空間時,就以室內窗框為畫框,室外空間作為立體畫幅引入室內。室內外空間的關係既可以建築圍成庭院,也可以庭園包圍建築;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裝飾效果,也可以室內外空間融為一體。千姿百態、賞心悅目的園林景觀,呈現出詩情畫意的無窮境界。

結構布局

建築物將園劃分為幾部分,各建築物設有多種門窗,可溝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內觀看室外景物時,能將以山水花木構成的各種畫面一覽無餘,視野空間大為拓寬。

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曲院迴廊的建築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魚之廳、林泉耆砍之館、還我讀書處、冠雲台、冠雲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雲峰,兩旁為瑞雲,岫雲兩峰;北部具農村風光,並有新辟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築。

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

留園內的建築景觀還有表現淡泊處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萊)”以及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

修建保護

留園(The Lingering Garden )在蘇州閶門外,留園是明萬曆年間太僕徐泰時建園,時稱東園,清嘉慶時歸觀察劉恕,名寒碧莊,俗稱劉園。同治年間盛旭人購得,重加擴建,修葺一新,取留與劉的諧音改名留園。科舉考試的最後一個狀元俞樾作《留園記》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齊名,為全國“四大名園”。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主要建築

有解放前,園遭到嚴重破壞,解放後經過整修,除部分建築物由於當時無法恢復,暫時種樹綠化外,由於專家們參與了修建工作,絕大部分恢復了原樣。據資料表明,園內主要建築有綠蔭、濟仙亭等三十八項,其名稱結構及歷史演變詳見互動百科詞條:留園——主要建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