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馬奔騰》

《戰馬奔騰》

在我國聽眾耳熟能詳的二胡名曲中,一曲熱烈奔放的《戰馬奔騰》,曾抒發了多少人激情昂揚的壯士情懷。自它誕生30年來,許多知名二胡演奏家都演奏過這支曲子。本文敘述的,就是這支名曲與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團藝術指導、著名二胡演奏家陳耀星和他的兒子、解放軍軍樂團青年二胡演奏家陳軍的故事。

簡介

《戰馬奔騰》是著名二胡演奏家陳耀星先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創作的一首二胡獨奏曲。他運用獨特的高難演奏技巧,成功地表現騎兵戰士守衛邊疆的動人場面,開創了用二胡表現軍事題材的先河。樂曲的引子是一段進行曲,一開始就把邊防戰士騎著戰馬賓士的威武形象表現出來。它的主題是富有蒙古民歌音調特色的鏇律,第一主題的音調激奮昂揚、節奏鏗鏘,塑造了邊防戰士跨馬橫槍的英武形象;抒情如歌的第二主題抒發了邊防戰士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深厚感情。

戰馬奔騰創作

《戰馬奔騰》是陳耀星在1976年創作的。當時,全軍第四屆文藝會演即將舉行,各文藝團體都摩拳擦掌,認真準備。作為第二炮兵文工團的二胡獨奏演員,陳耀星受領創作任務後立即奔赴內蒙採風。期間,騎兵部隊訓練時那勇往直前的氣勢和敢打必勝的精神,極大地震撼了他:創作一首二胡曲把邊防戰士挎槍躍馬的英姿表現出來的激情,在他胸中如大潮奔涌,難以平息。

回北京後,陳耀星把自己關在小屋子裡,一天一夜沒有合眼,一氣呵成創作出《戰馬奔騰》樂譜。但在練習中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他原本想把琵琶表現馬蹄聲的技巧移植到二胡上來,但由於兩種樂器相差太遠,效果很不理想,練習也一度中斷。一些好心的同事、朋友知情後,紛紛勸他:“憑你的實力,隨便拉個什麼都能得獎,何必自找苦吃呢?”但陳耀星的決心沒有動搖,他多年練琴養成了一個習慣,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一次練習時,不小心弓跳起來,碰到琴弦上,“嗒”的一聲,雖很短暫,但陳耀星卻敏感地捕捉到了——這不就是馬蹄聲嗎?

戰馬奔騰會演

會演中,陳耀星激情滿懷的演奏給觀眾和評審帶來強烈的震撼和衝擊。隨著二胡奏出鏗鏘有力的軍歌主題,一股硝煙滾滾、狂風瀟瀟、將士揮戈、萬馬奔騰的氣息撲面而來。中段,他運用自己的《戰馬奔騰》獨創的演奏技巧,如“大擊弓”、“雙弦快速抖弓”、快速的連頓入弓等,把聽眾帶入戰馬嘶鳴、風馳電掣、衝鋒陷陣、頑強格鬥的激烈情景之中。接近尾聲,又模擬出衝鋒號的聲音,最後在戰馬嘶鳴聲中突然放慢速度,強有力地結束全曲,讓人仿佛感到刀光劍影隱去,將士們鞭敲金鐙響,齊唱凱歌還的情景。

該曲創造了許多二胡演奏新技法,開創了用二胡表現軍事題材的先例,一上演就引起強烈的轟動。

人物:陳軍

陳軍是在《戰馬奔騰》那昂揚奮進的鏇律中長大的。他4歲起就隨父學藝,12歲考入部隊文藝團體,14歲便在全國少年兒童器樂比賽中獲獎,後經中國音樂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深造,不僅琴藝有增,而且還能作曲和配器,創作了大量二胡獨奏曲、協奏曲等。陳軍儘管創作、演奏了許多優秀作品,但他心中最神聖的位置,還是為《戰馬奔騰》保留著。

2000年老兵退伍前,陳軍隨團到西藏某邊防連慰問演出。聽說山上哨所兩名戰士因執勤沒看上演出,他與幾個主要演員主動要求到哨所去演一場。由於高原缺氧,陳軍等人到哨所時呼吸十分困難,只能一邊吸氧,一邊說話。目睹此景,兩名戰士非常感動,堅決不讓他們演,並說:“你們坐在這兒和我們說說話,我們就滿足了”。交談中,那名老班長聽說陳軍是陳耀星的兒子,拉著他的手激動地說:“我一入伍就開始聽你父親拉的《戰馬奔騰》,面對荒無人煙的雪域高原,是《戰馬奔騰》給了我戰勝艱苦、寂寞的力量。”陳軍為老兵的言語所打動,他不顧大家勸阻,拿出二胡就拉起了《戰馬奔騰》。儘管只有短短的三分多鐘,一曲終了,陳軍的心跳迅速上升,腦子直發懵,用他的話說,就跟跑個五公里越野差不多。說起這次經歷,陳軍現在還很激動。

音樂無國界

音樂沒有國界。《戰馬奔騰》不僅在國內享有較高的聲譽,而且在國外也大受歡迎。多年來,陳耀星父子多次隨團出國演出,足跡遍及世界各大洲,把《戰馬奔騰》帶到了悉尼歌劇院,帶進了維也納金色大廳,每次演出現場效果都非常好。而最激動的,還是當地的華人。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聽完《戰馬奔騰》後,到後台拉著陳軍的手激動地說:“小伙子,這個曲子太好了,拉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精神。謝謝你!”

彈指30年過去,《戰馬奔騰》對中國二胡演奏曲創作與技巧的突破和貢獻,必將載入音樂史冊。

二胡名曲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稱“奚琴",是北方的民間樂器。一般認為今之胡琴由奚琴發展而來,現已成為我國獨具魅力的拉弦樂器。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悽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