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選集》

《胡適選集》

胡適(1891.12.17—1962.2.24),漢族,徽州績溪縣上莊村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胡適選集》全四冊包括(歷史年譜考撰、序言人物演說

11

政論、翻譯書信述學、雜文詩詞日記)
書籍作者:胡適
圖書出版社:胡適著 西南書局
圖書售價:600.00元
圖書類別:文學
出版時間:1981-09印刷時間:1981-09
開本:32開
裝訂:精裝

圖書詳情

叢書名稱:北大哲學門經典文萃

胡適選集胡適選集

ISBN:978-7-206-04684-1
作者:胡適
出版日期:2005年5月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B26
印張:43.750印張
開本:1/16
印刷用紙規格:720*970
頁數:700頁
印刷色:單色
定價:¥45.00元
適讀年齡/年級:綜合
適讀對象:生活用書

簡介

編輯《胡適選集——北大哲學門經典文萃》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它不僅有助於人們重新認識胡適在北京大家哲學學科建設中所發揮的開拓性作用,而且有助於弘揚胡適研究中國哲學史的“漢學”傳統。
本書回顧這些20世紀哲學經典之成就的取得,有兩點十分突出;第一,現代中國哲學的哲學研究,無不以西方哲學及其發展歷史為參照的背景。從歐美留學歸國的學者自不必說,即使最具傳統特色的學者如梁漱溟、熊十力,他們的哲學問題意識也都愛到西方哲學觀念的深刻影響,西方哲學是人類智慧中理性分析和建構的精緻代表,西方哲學的形態雖屬特殊,但其中不少問題的討論是具有普遍性的。西方哲學的論述雖然不是哲學所以為哲學的根本規定,但西方哲學已經成為現代哲學學科的基礎,學習西方哲學可以為研究其他哲學提供具有普遍意義的重要方法。而深入了解西方哲學可以為研究其他哲學提供具有普遍意義的重要方法,而深入了解西方哲學和世界其他哲學,將促進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哲學傳統。第二,現代中國的哲學體系的創製必須與中國傳統哲學的資源建立積極的關連。正如陳寅恪所說,“竊疑中國自今日以後,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之思想,其結果亦當等於玄奘唯識之學”,在吾國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歸於歇絕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穫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兩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熊十力的新易學、染漱溟的新儒學、馮友蘭的新理學、賀麟的新心學、金岳霖的新實在論、張岱年的新唯物論,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自覺地與中國古典哲學相接應,與中國文化傳統的實際相結合,20世紀在構建哲學體系上卓有成就的中國哲學家皆是如此。

作者簡介

胡適,原名嗣糜,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著名學者、濤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白話文運動和五四文化的倡導者。1910年赴美留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北京大學校長、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等職胡適一生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哲學、文學、史學、古典文學考證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主要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白活文學史》、《先秦名學史》、《胡適文存》、《嘗試集》、《四十自述》、《藏暉室札記》、《胡適日記》等,胡適提倡懷疑主義、實驗主義,他所倡導的“大膽的假沒,小心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以及“認真的做事,嚴肅的做人”的做人之道,對文化界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章節目錄

前言
著作篇
中國古代哲學史

再版自序
《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版自記
第一篇導言
第二篇中國哲學發生的時代
第三篇老子
第四篇孔子
第五篇孔門弟子
第六篇墨子
第七篇楊朱
第八篇別墨
第九篇莊子
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
第十一篇荀子
第十二篇古代哲學的終局
附錄諸子不出於五官論
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
第一章齊學
第二章雜學
第三章秦漢之間的思想狀態
第四章道家
第五章淮南王書
第六章統一帝國的宗教
第七章儒家的有為主義
附錄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本《淮南王書》序
戴東原的哲學
一、引論
二、戴東原的哲學
三、戴學的反響
論文篇
實驗主義
演化論與存疑主義
《科學與人生觀》序
介紹自我的思想
中國人思想中的不朽觀念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個看法
中國哲學裡的科淡精神與方法
胡適主要著作目錄
編者後記

導語

胡適,現代著名學者、哲學家、文學史家、詩人,新紅學的創始人之一。本書精選了胡適的哲學代表作。全書不僅有助於人們重新認識胡適在北京大家哲學學科建設中所發揮的開拓性作用,而且有助於弘揚胡適研究中國哲學史的“漢學”傳統。

前言

“中國文庫”主要收選20世紀以來我國出版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科學文化普及等方面的優秀著作和譯著。這些著作和譯著,對我國百餘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過重大積極的影響,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是中國讀者必讀、必備的經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時代震撼智慧的學論、啟迪民智的典籍、打動心靈的作品,是時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寶,均應功在當時、利在千秋、傳之久遠。“中國文庫”收集百餘年來的名著分類出版,便是以新世紀的歷史視野和現實視角,對20世紀出版業績的巨觀回顧,對未來出版事業的積極開拓,為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大凡名著,總是生命不老,且歷久彌新、常溫常新的好書。中國人有“萬卷藏書宜子弟”的優良傳統,更有當前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時代要求,中華大地讀書熱潮空前高漲。“中國文庫”選輯名著奉獻廣大讀者,便是以新世紀出版人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幫助更多讀者坐擁百城,與睿智的專家學者對話,以此獲得豐富學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為此,我們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統領,堅持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要求,以登高望遠、海納百川的廣闊視野,披沙揀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賾索隱的嚴謹態度,投入到這項規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來。
“中國文庫”所收書籍分列於8個類別,即:(1)哲學社會科學類(哲學社會科學各門類學術著作);(2)史學類(通史及專史);(3)文學類(文學作品及文學理論著作);(4)藝術類(藝術作品及藝術理論著作);(5)科學技術類(科技史、科技人物傳記、科普讀物等);(6)綜合·普及類(教育、大眾文化、少兒讀物和工具書等);(7)漢譯學術名著類(著名的外國學術著作漢譯本);(8)漢譯文學名著類(著名的外國文學作品漢譯本)。計畫出版1000種,自2004年起出版,每年出版1至2輯,每輯約100種。
“中國文庫”所收書籍,有少量品種因技術原因需要重新排版,版式有所調整,大多數品種則保留了原有版式。一套文庫,千種書籍,莊諧雅俗有異,版式整齊劃一未必合適。況且,版式設計也是書籍形態的審美對象之一,讀者在攝取知識、欣賞作品的同時,還能看到各個出版機構不同時期版式設計的風格特色,也是留給讀者們的一點樂趣。
“中國文庫”由中國出版集團發起並組織實施。收選書目以中國出版集團所屬出版機構出版的書籍為主要基礎,逐步邀約其他出版機構參與,共襄盛舉。書目由“中國文庫”編輯委員會審定,中國出版集團與各有關出版機構按照集約化的原則集中出版經營。編輯委員會特別邀請了我國出版界德高望重的老專家、領導同志擔任顧問,以確保我們的事業繼往開來,高質量地進行下去。
“中國文庫”,顧名思義,所收書籍應當是能夠代表中國出版業水平的精品。我們希望將所有可以代表中國出版業水平的精品盡收其中,但這需要全國出版業同行們的鼎力支持和編輯委員會自身的努力。這是中國出版人的一項共同事業。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志存高遠且持之以恆,這項事業就一定能持續地進行下去,並將不斷地發展壯大。

胡適選集胡適選集

精彩片段

四、齊學與神仙家
齊學還有一個很大的支流,就是神仙家,原來叫做“方仙道”。《史記》(卷二八)說:
自齊威、宣之時,鄒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採用之。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漢書》二五作元尚),羨門子高最後,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鄒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
《史記》此節的文理不很清楚,年代先後也不很分明。我們細看此段,可以作這樣的說明:三山神仙的傳說起於渤海上的民間,燕齊方士於是有方仙道,方仙道即是用“方”(方是術,如今說“藥方”之方。古所謂“方”。有祠神之方。有煉藥之方)來求得仙之道,目的在於“形解銷化”,即是後世所謂“屍解”。這種流行民間的傳說與方術大概在鄒衍等人之前。燕齊的君主有信奉此道的,於是使人人海求蓬萊、方丈、瀛洲的舉動。此種事未必與鄒衍有關,而鄒衍的陰陽五行學風行之後,燕齊的方士遂也用陰陽家的思想來發揮他們的方仙道,於是陰陽家遂與方仙道打通做了一家人。宋毋忌等人都沒有鄒衍那樣的盛名,故燕人的方仙道遂被齊學的陰陽五行所吞併,終於成為齊學的一個支流了。大概早期的方仙道不過是一些神話與方術。後來齊學盛行,陰陽五行之說套用到方仙道上去,於是神話與方術之上便蒙上了一種有系統的理論,便更可以欺騙世人,更可怕了(學者可看後世所出的《參同契》一類的書,更可以明白此理)。
秦始皇時代,神仙之學的主要人物多是燕齊方士,而最偉大的是齊人徐市(市即福字)。始皇二十八年(前219),
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三十七年(前210),
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乃令入海者齎捕魚具。(《史記》六)
這樣大規模的殖民計畫,帶幾千童男女,“費以巨萬計”,又帶武器和善射者同去,——這樣大計畫卻用求神仙做招牌,這可見神仙之說在當日勢力之大。
《漢書·藝文志》有神仙十家,書二百五卷。經過秦始皇、漢武帝的提倡,這一部分的齊學遂也成為中國國教的一部分。
五、齊學與黃老之學
古代無“道家”之名,秦以前的古書沒有提及“道家”一個名詞的。“道家”一個名詞專指那戰國末年以至秦漢之間新起來的“黃老之學”,而黃老之學起於齊學。齊學成了道家,然後能征服全中國的思想信仰至二千多年而勢力還不曾消滅。
戰國的末年,黃帝忽然成了一個最時髦的人物。什麼緣故呢?因為齊學的範圍一天一天的擴大,把醫卜星相都包括進去了,把道德、政治、宗教、科學,都包括進去了。這一個絕大的思想迷信集團,不能不有一個大教主。孔子的思想太樸素了,夠不上做這個大集團的總司令;《周易》可以勉強用來點綴陰陽家的思想,但儒家的經典終嫌太老實了,裝不下這一大堆“閎大不經”的雜碎。墨子的宗教也相信機祥災異,認作天志的表現;這種尊天事鬼的宗教似乎最合齊學的脾胃了。但墨教雖信天鬼,而根本不信“命”;命定之說是自然主義的一種表現,信命定便不能信天鬼能賞善罰惡了。陰陽家雖然迷信,他們的根本學說卻頗帶有自然主義的色彩。陰陽訊息,五行終始,都可以說是自然的現象。一德已終,不得不終;一德將興,不得不興。改正朔,易服色,都只是順著這自然的轉移,並不是用人事轉移天命。所以說:“水氣至而不知,數備將徙於土。”(《呂氏春秋·應同篇》)你若不能順應天命,天命不能等候你,他到了“數備”的時候自然會依著次第轉移下去。這種說法仍是一種自然主義的說法,仍可以掛著“自然主義”的招牌。故這種思想比較接近老子、孔子,而不接近墨子。(《墨子·貴義篇》:墨子北之齊,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殺黑龍於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若用子之言,則是禁下行者也,是圍心而虛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這個故事最可代表墨教不信命的態度。)
在老子、孔子、墨子之中,老子提倡自然的天道,可以用作陰陽五行的招牌。老子的思想里又頗有一點玄談的味兒,比較容易穿鑿附會。但老子年代太近了,無論怎樣把他的年歲拉長,——《史記》里有“百六十餘歲”及“二百餘歲”等說法,——總還不夠“老”。於是齊學有另尋一位古人的必要。這時候,各家學派都不嫌托古改制。儒墨皆稱道堯舜,堯舜成了濫調,招牌便不響了。於是燕齊的學者和方士們便抬出一位更渺茫無稽的黃帝出來(孟子時已有“為神農之言者”)。《史記》說鄒衍“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呂氏春秋》記五德終始,也從黃帝之時說起。可見鄒衍的熱心擁戴黃帝。從此以後,老子之上便出了一位黃帝;醫卜星相,陰陽五行,都可以依託於黃帝。於是黃帝便成了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大發明家,大科學家,大哲學家。於是齊學便成了“黃老之學”。

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中外哲學、宗教書籍是思想境界的基礎,是人生思考和做人基礎,本任務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