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頓悟-哲學經典名言的智慧》

《智者的頓悟-哲學經典名言的智慧》

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讓讀者挖空心思在知識上面勞心費神,而是讓大家在智慧方面有所啟迪。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智者的頓悟-哲學經典名言的智慧》智者的頓悟-哲學經典名言的智慧》

ISBN:978-7-80228-542-2
作者:緣中源
出版日期:2008年1月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B-49
印張:21.750印張
開本:1/16
印刷用紙規格:720*1000
頁數:348頁
印刷色:單色
定價:¥36.00元
適讀年齡/年級:職專,大學,考研,自考
適讀對象:生活用書

作品簡介

《智者的頓悟:哲學經典名言的智慧》:哲學,在古希臘的意思是“愛智慧”,智慧不是知識,知識關乎自然,智慧關乎人生。哲學家尋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也正因為此,哲學家的名言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優劣之別,它們都是對人生這一重大課題做出的嘗試性回答,它們的惟一作用就是啟發你去思考,啟發你去感悟,而不是去當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更不應該當成座右銘之類的東西。

內容提要

哲學的名言,顧名思義,就是哲學家曾經說出的那些隻言片語。這些隻言片語,或來自經驗的總結,或來自理論的闡釋,或是生活的感悟,它們以一種濃縮的方式記錄了人類的文明史,也就是人逐漸認識自己的歷史。
不知從何時起,哲學成了晦澀難懂的鴻篇巨製,哲學家成了“躲進小樓成一統”的大學教授,所謂的啟人思的“名言智慧”,也成了用幾十萬字堆積出來的虛假高潮。其實,所有的這些都已經離智慧很遠了,不相信,你可以走到智慧的源頭,去讀一讀《道德經》和《論語》里的那些模模糊糊的“隻言片語”,那裡面,字字都是經典,句句儘是高潮,章章都在啟人思考。
本書所列選的這些“隻言片語”很多已經被讀了千百年,但今天我們還在讀,而且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體會,究其根本,就是因為裡面是“點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魚”的知識。知識我們學習一下就可以了,根本不用整天在那裡捉摸、體會。佛家講“轉識成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讓讀者挖空心思在知識上面勞心費神,而是讓大家在智慧方面有所啟迪。

章節目錄

第一輯思辨智慧篇
第一章貴族的精神,精神上的貴族——哲學和哲學家
別人為食而生存,我為生存而食
人的本性在於求知
滾開,別擋著我的陽光
聰明的人應該像豬一樣不動心
我思故我在
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
對不可說的,要保持沉默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推而放諸東海而準
內不愧心,外不負俗。交不為利,仕不謀祿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天生劉伶,以酒為名
第二章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玄思與詭辯
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
哲學是神學的婢女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因為荒謬,我才相信
我在說謊
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肯定即否定
存在即合理
白馬非馬
第三章兩個截然不同的遊戲——政治與道德
政治無道德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正義就是擁有自己的東西,做自己的事情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如果你知道萬物都是根據上帝的意志
不帶劍的契約不過是一紙空文
無意行為不具有道德屬性
這個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盜亦有道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第四章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文明的反思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
如果我們過於爽快地承認失敗
熟知並非真知
民眾永遠生活在無知的洞穴中
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是為了預見,預見是為了權力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和諧就是一切
給我物質,我就能用它造出一個宇宙來
第二輯人生智慧篇
第五章人是什麼——永遠的斯芬克司之謎
人是機器
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個人利益
埋葬的都是珍藏的
人是符號的動物
人是被拋入這個世界的
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
人生在世,不過是過路的旅客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人是向死而生的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未知生,焉知死
第六章人不過是一根能夠思考的蘆葦——人與世界
人是萬物的尺度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
存在即被感知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人為自然立法
有兩種東西
只有經驗影響著我,好像情人一樣
人的心靈是一塊白板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
世界的意義在世界之外維特
人充滿勞績
語言是存在的家
第七章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出世與入世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隱,故不自隱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假如我戰死之後擁有一塊墓碑的話
在人群中,我感到比我自己獨處還要孤獨
他人就是地獄
人對人是狼
第八章人生的幸福在哪裡——天使和魔鬼的廝殺
人類處於神與禽獸之間
拯救靈魂必須放棄肉慾
幸福就是肉體無痛苦,靈魂無紛擾
幸福不過是欲望的暫時停止
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存天理,滅人慾
利之所在,皆為賁諸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第九章命運到底在誰手中——自由與必然
人在生存每一瞬間
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獸全靠自己
上帝死了
上帝不死,超人不生
性格決定命運
不能制約自己的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理性是激情的奴隸
自由人最少想到死
存在先於本質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當選擇變為一種抉擇的時候
第三輯生活智慧篇
第十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言與禪語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飢來吃飯,困來即眠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心中無妓
吃茶去
即心是佛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
第十一章逝者如斯夫——生活的感悟與啟迪
認識你自己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人生的本質在於運動,安謐寧靜就是死亡
幸福不是美德的報酬,而是美德本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物固相累,二類相召
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如果你不想,會找一個藉口
楚人遺弓,楚人得之
第十二章仁者無敵,勇者無懼——品格與素養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麇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
習慣是人生最大的指導
優秀是一種習慣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有高世之功者,必負遺俗之累
恃人不如自恃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憂患生於所忽,禍起於細微
第十三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處世與交際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
狗狂則酒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仁不輕絕,智不輕怨
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
我不同意你說的每句話……
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日中而移,月盈而虧
有婦人之仁,而無丈夫之決
莫難於知人
第四輯婚姻愛情篇
第十四章愛,只為成全它自己——妙不可言的愛情
愛情的十分之九是由愛人自己造成的
愛是什麼?去感受它是容易的
人類精神的全部目的就是愛
戀愛必像狡兔,若即若離,半推半就
肉體因素是促使兩性相互結合的一般欲望
女人不是天生,而是後天形成的
女人是情感的動物,男人則是行動的動物
軟弱,你的名字是女人
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
惟有能夠愛得深刻的人
不管別人說什麼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與其在懸崖上層覽千年
嫉妒和懷疑是愛情的附屬品
在體會愛情以前,女人還算不得女人
第十五章結婚和離婚都是幸福的——在夾縫中彷徨的婚姻
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時代的情人
婚姻的快樂完全出於運氣
世界上的婚姻98%是湊合成的
凡是不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都是不道德的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各種悲劇是以死亡告終
美好的婚姻是由視而不見的妻子
結婚,你將為之後悔;不結婚
你若能得到一位賢妻
舊式婚姻,多是先娶後奸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如果把世上所有不貞的婦人
妻子不貞,丈夫有一半責任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
求知己於朋友易;求知己於妻妾難
人生就似缺許多頁的書
可怕的是:既不能和女人一起生活
婚姻如同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才知道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未經世事的少女往往會存一個荒誕的
結婚和離婚都是幸福的
第五輯謀略智慧篇
第十六章善弈者謀局,不善弈者謀子——謀略智慧之“對局”
知識關乎自然.智慧關乎人生
善弈者謀局,不善弈者謀子
在全體上,在戰略上
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不敢為天下先
你不要焦急!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第十七章求之於勢,不責於人——謀略智慧之“謀勢”
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畏不知畏者為何物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治大國若烹小鮮/那種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模糊性是智慧固有的美德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第十八章不必拘執,隨機應變——謀略智慧之“相時”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舉事而不時,力雖盡,其功不成
速度和突然性,可以代替數量歐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天時不作,弗為人客
後則用陰,先則用陽

導語

哲學,在古希臘的意思是“愛智慧”,智慧不是知識,知識關乎自然,智慧關乎人生。哲學家尋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也正因為此,哲學家的名言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優劣之別,它們都是對人生這一重大課題做出的嘗試性回答,它們的惟一作用就是啟發你去思考,啟發你去感悟,而不是去當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更不應該當成座右銘之類的東西。

前言

所謂名言,不過是經過歷史的積澱而為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隻言片語。這些隻言片語,或來自經驗的總結,或來自理論的闡釋,或是生活的感悟,它們以一種濃縮的方式記錄了人類的文明史,也就是人逐漸認識自己的歷史。
哲學的名言,顧名思義,就是哲學家曾經說出的那些隻言片語。哲學,在古希臘的意思是“愛智慧”,智慧不是知識,知識關乎自然,智慧關乎人生。而關於人生的“知識”是沒有規律可循的。因為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找到人生的規律,誰也不敢說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學家尋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也正因為此,哲學家的名言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優劣之別,它們都是對人生這一重大課題做出的嘗試性回答,它們的惟一作用就是啟發你去思考、啟發你去感悟,而不是去當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更不應該當成座右銘之類的東西。人生沒有信條,僵死的東西里也從來沒有智慧,西方兩位大哲學家的兩句名言足以說明這一點:
哲學的全部任務,就是啟人思。
——海德格爾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蘇格拉底
啟人思也好,點燃火焰也罷,都需要載體。這個載體就是語言。智慧需要語言來傳達,但又不情願被語言所束縛,於是,用什麼樣的語言來表達活生生的智慧,就成了一些哲學家思考的重大課題。“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是孟子的話,意思是說,你要讀出書外之義、弦外之音,否則你學到的僅僅是教條,而不是智慧。老子也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因為如此,一些偉大的思想家在選擇表達方式上都非常謹慎。他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下定論,也不建立什麼體系,而是選擇了用“隻言片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孔子“述而不作”,老子寫了模模糊糊、像詩一樣的《道德經》,蘇格拉底承認自己是最無知的人,跑到街頭鬧市去和青年“對話”,用心可謂良苦。
這才是真正的哲學家,這才是真正的智慧。不知從何時起,哲學成了晦澀難懂的鴻篇巨製,哲學家成了“躲進小樓成一統”的大學教授,所謂的啟人思的“名言智慧”,也成了用幾十萬字堆積出來的虛假高潮。其實,所有的這些都已經離智慧很遠了,不相信,你可以走到智慧的源頭,去讀一讀《道德經》和《論語》里的那些模模糊糊的“隻言片語”,那裡面,字字都是經典,句句儘是高潮,章章都在啟人思考。
有的西方人好像讀不懂中國人的表達方式,他們總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諷刺傳統的經典著作沒有邏輯、不講語法、模稜兩可、詞不達意,根本沒有“實證性”!但沒有科學和“實證性”又如何呢?就算沒有科學,但古人有智慧,而智慧有像白開水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嗎?海德格爾曾經說過:“模糊性是智慧固有的美德。”
本書所列選的這些“隻言片語”很多已經被讀了千百年,但今天我們還在讀,而且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體會,究其根本,就是因為裡面是“點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魚”的知識。知識我們學習一下就可以了,根本不用整天在那裡捉摸、體會。佛家講“轉識成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讓讀者挖空心思在知識上面勞心費神,而是讓大家在智慧方面有所啟迪。
是為序。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別人為食而生存,我為生存而食
——勒斯
[智海踏浪]
泰勒斯是希臘最早的哲學學派(伊奧尼亞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古希臘有文獻記載以來的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早年是商人,曾遊歷巴比倫、埃及等地,很快學到那裡的數學和天文知識,以後從事政治和工程活動,並研究數學和天文學,晚年轉向哲學。他幾乎涉足了當時人類的全部思想和活動領域,獲得崇高的聲譽,被尊為“希臘七賢之首”。實際上七賢之中,只有他夠得上是一個淵博的學者,其餘的都是政治家。
泰勒斯認為水是世界的本源,他有句名言:“水是萬物之本源,萬物終歸於水。”泰勒斯沒有留下完整的傳記。歷史上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軼事,從各個角度去描繪這個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生平事跡。這些傳說未必完全真實,但和他的性格是相稱的。
據說,有一次他邊走邊思考問題時,不慎跌倒在一個水坑裡。一個婢女就嘲諷他說:“真可笑,你連身邊的事情都看不到,卻總是想那些沒用的事情。”對此,泰勒斯一時竟無法反駁。事實上,泰勒斯是後來用實際行動駁斥了那名庸俗的婢女。他夜觀天象,知道來年的橄欖將獲豐收,他事先租賃了當地全部的榨油坊。果然,他的知識沒有欺騙他——橄欖豐收了。於是泰勒斯便將榨油坊高價出租,獲得了一筆巨大的利潤。泰勒斯的行為證明,哲學家如果想發財是很容易的,可惜,他的志向並不在於此。正如他上面的那句格言:“別人為食而生存,我為生存而食。”
[知心小語]
關於泰勒斯的這個故事,曾聽人多次談起。每每總是為哲人一時的語塞而感忿忿不平。亞里士多德對這件事情的評語實在令人快慰,他說:“哲學家如果想賺錢的話,是很容易做到的,但他的興趣並不在這裡。”而黑格爾的評語更是毫不客氣:“只有那些永遠躺在坑裡,從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會掉進坑裡。”
哲人畢竟是哲人,說得太精彩了!當如今仍有人以“你連身邊的事情都看不到,卻總是想那些沒用的事情”的話去嘲笑一些可敬的思想者時,我認為那是對思想者們的一種侮辱。我想,他們就像是裝在罐頭瓶子裡並很快被擺上餐桌吃掉、消化、排泄出的沙丁魚,因為他們的一生也不過是這個程式;吃、睡、死,一切喜怒哀樂盡在這三個字裡面,惟獨放棄了思的權利;惟獨忘記了真正的愉悅總是來自人的心靈。他們不知為何而來也不知為何而去,只知道索取卻從不想想究竟在向誰索取;只接受所謂道德的非人桎梏卻放任自身的神性漸漸地喪失;只看到別人的可笑卻不感到自己靈魂的猥瑣:只盯住一點點立罕見影的蠅頭小利卻閹割了活潑得猶如孩童般的精神;只在意眼前一點點的得失卻從不肯留心聽一聽遠方的召喚;只知道今日生龍活虎卻忘記明天即會變成森森的白骨。即使他們仍然呼吸著,也已是被“美麗的工作”、“美麗的生活”悄悄掏空了靈魂的軀殼。曾聽人這樣說:有些人活著,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但卻活著。——不僅如此,有的人每天都在自己捏著自己的鼻子裝死,他們是精神上的畸形兒,他們甚至沒有一丁點兒精神,他們整個兒就是甘心躺在水坑裡的婢女,且僅是金錢的婢女、欲望的婢女。
如果說,好奇、思考及尋求答案是人類所特有的基本特徵,那么這世上從來就不乏喜歡好奇、思考並立志探索答案的人。
如果說,蘇格拉底、尼采、魯迅等捨棄實利而為懶惰的人們的萎靡不振的精神輸送著新鮮營養,那么馬克思、恩格斯等則是在為全體人類的幸福開疆拓土。
如果說,習慣於躺在坑裡的婢女們仍認為泰勒斯們是可笑的,那么黑格爾的那句話就是抽向她們的一記耳光;而亞里士多德的評語則可以讓那些愚蠢的婢女們閉嘴了!
人的本性在於求知
——亞里士多德
[智海踏浪]
亞里士多德在《形上學》中的第一句話是:“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亞里士多德用這一格言來說明哲學的起源。與這句格言相類似的一句格言是:“哲學起源於閒暇和詫異。”亞里士多德解釋說:人出於本性的求知是為知而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盡辨活動,不服從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學問。哲學的思辨最初表現為“詫異”,詫異就是好奇心。最早的哲學家出於追根問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對眼前的一些現象,如曰月星辰、颳風下雨等,感到詫異,然後一點點地推進,提出關於宇宙起源和萬物本源的哲學問題。
除了“詫異”以外,從事哲學活動還必須有“閒暇”。構想,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為生計而奔波,哪還會時間去“詫異”?一個人如果連飯都吃不飽,哪會有心情去探究近乎奢侈的哲學問題?在古希臘,哲學家多為貴族,他們不必為生計操勞,因此才能從事純思辨活動。亞里士多德正確地把“閒暇”作為哲學思辨的必要條件。古希臘擁有比任何其他民族都要發達的奴隸制,貴族享有充分的閒暇。但閒暇只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能夠利用閒暇從事哲學思辨,這是希臘人的特殊之處。
[知心小語]
很多愛好哲學的朋友經常問這樣的問題:哲學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確實讓人很難回答。正如亞里土多德所說的那樣,求知是人的本性,人們為求知而求知,為智慧而求智慧,而不是一心想在哲學思考以後得到另外的東西,海德格爾也說,如果非要追問哲學的用途,我寧願說:哲學無用。
一個青年來找蘇格拉底,說:“蘇格拉底,我想跟你學哲學。”蘇格拉底問他:“你究竟想學到什麼?學了法律,可以掌握訴訟的技巧;學了木工,可以製作家具;學了商業,可以去賺錢。那么你學哲學,將來能做什麼呢?”青年無法回答。
蘇格拉底是想啟發這位青年,哲學是沒有什麼實際用途的,
還有一個故事,說一位哲學家與船夫正在船上進行一場對話。“你懂哲學嗎?”“不懂。”“那你至少失去一半的生命。”“你懂數學嗎?”“不懂。”“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
突然,一個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學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裡。
看著哲學家在水中胡亂掙扎,船夫問哲學家:“你會游泳嗎?”“不……會……”“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看來,哲學真的沒什麼用途,關鍵時刻連命都救不了,還不如去學習一項具有實際用途的技能。
但求知是人的本性,人類不會先衡量一門學問是否有用再去決定是否繼續思考下去。同樣,哲學也不會因為“有用”和“無用’’而被人類有所取捨,實際上,你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哲學之中,人說到底就是“哲學的”存在。所以說,哲學永遠不會消亡,因為人不能否定自己的本性。P3-6

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中外哲學、宗教書籍是思想境界的基礎,是人生思考和做人基礎,本任務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