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哲學沉思集》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集》中建立了近代哲學的第一個體系。由六個沉思與六組反駁和答辯組成,作者以普遍數學為方法論,首先通過普遍懷疑的方法,力圖使心靈脫離感官,通過純粹理智來獲得確定的知識;然後以“我思故我在”作為第一原則,推導出心靈和物體是不同的實體,心靈比物體更容易被我們認識;再次,根據在我們心中的至上完滿的存在體(即上帝)的真實存在;再從上帝的至善,推導出我們知識的可靠性。

基本信息

圖書詳情

叢書名稱:西學
第一哲學沉思集第一哲學沉思集

ISBN:978-7-5004-7834-8
作者:【法】勒內·笛卡兒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B565.21
印張:13.500印張
開本:1/16
印刷用紙規格:640×960
頁數:216頁
印刷色:單色
定價:¥28.00元
適讀年齡/年級:綜合

簡介

笛卡爾在這本書中建立了近代哲學的第一個體系。這本書由六個沉思與六組反駁和答辯組成,作者以普遍數學為方法論,首先通過普遍懷疑的方法,力圖使心靈脫離感官,通過純粹理智來獲得確定的知識;然後以“我思故我在”作為第一原則,推導出心靈和物體是不同的實體,心靈比物體更容易被我們認識;再次,根據在我們心中的至上完滿的存在體(即上帝)的真實存在;再從上帝的至善,推導出我們知識的可靠性。他的哲學體系具有數學體系那樣的明晰、嚴格與和諧之美。

章節目錄

獻給索邦神學院的信
給讀者的序言
六個沉思的內容概要
第一哲學沉思集論證上帝的存在和人類靈魂與肉體的區分
第一個沉思能被懷疑的事物
第二個沉思人類心靈的本質以及心靈如何比物體更容易被認識
第三個沉思上帝的存在
第四個沉思真理和錯誤
第五個沉思物質性東西的本質,再論上帝的存在
第六個沉思物質性東西的存在,以及心靈和肉體之間的實在區別
反駁和答辯[節選]
關於第一個沉思[對以前觀念的拒絕]
關於第二個沉思[cogitoErgoSum(“我在思想,因此我存在”)]
關於第三個沉思[天賦的觀念]
關於第四個沉思[錯誤的原因]
關於第五個沉思[上帝的本質是否蘊涵他的存在]
關於第六個沉思[心靈和肉體之間的真實區分]

內容提要

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集》(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最初是用拉丁文寫的,出版於1641年。在正式出版之前,笛卡爾曾托人把六個沉思的校樣交給一些當時有名的神學家和哲學家閱讀,請他們提意見,以便根據他們的意見再做進一步的闡述,以期能夠更容易地得到巴黎大學神學院的出版許可。笛卡爾先後共收到六組《反駁》,他都針對這些《反駁》做了《答辯》。這樣,《沉思集》的拉丁文第一版就包括六個《沉思》、六組《反駁》和六個《答辯》。(第七組《反駁》是後來收到的,和《答辯》一起以及笛卡爾給狄奈〔Dinet〕神父的一封信收在拉丁文第二版里。)笛卡爾的《答辯》是六個《沉思》的重要註解和補充,是笛卡爾哲學思想的非常寶貴的闡明,其中不少內容是六個《沉思》里沒有談到或一提而過的。這些《答辯》和六個《沉思》組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至於各組《反駁》的作者們,有些是著名的哲學家,例如霍布斯、阿爾諾和伽森狄,他們都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而且從他們的《反駁》里也可以看出他們的哲學態度,特別是第五組《反駁》(共約七萬字)本身就是唯物主義者伽森狄給後人留下的主要哲學著作之一。
本書中文版就是根據亞當和塔納里按法文第一版編輯重印的1956年版翻譯的,在翻譯過程中也對照了西蒙(Jules Simon)編輯的《笛卡爾著作》(Oeuvresde Descartes,Paris,Charpentier,1865)中的《沉思集》,這部分是根據1661年第二版重印的,特別是在六個《沉思》部分里,文字和第一版比較有很大的出入,除只牽涉到修辭的問題而外,在意義不同的地方,我都做了註解。在《反駁》和《答辯》部分,遇有文字晦澀難懂的地方,我也參考了哈耳登(E.S.Haldane)和羅斯(G.R.T.Ross)直接從拉丁文版翻譯過來的英譯本《笛卡爾哲學著作》(The philosophical Works ofDescart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12)。

作者簡介

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於1596年生於法國西部圖蘭省和布瓦杜省交界處的拉埃鎮(今名拉埃—笛卡爾鎮)的一個紳士家庭,他父親是布列塔尼省的參議員。一歲時他母親在生第五胎時死去,他父親又和一個布列塔尼省的女人結婚,老夫婦長期住在布列塔尼省的雷恩。勒內·笛卡爾自幼失去母愛和父親的關懷,這也許是他生性孤僻的一個原因吧,加上他身體孱弱,給他一生帶來深重的影響。雖然如此,他居然成為歐洲近代哲學的創始人(英國的培根可以說是歐洲近代哲學的預示者,儘管這種看法對於有些人說是有爭議的)、法國人的驕傲,這固然是由於他一生勤奮好學的緣故,但最重要的我認為還是與他在青年時期就走出書齋到社會上去接受時代的影響分不開的。

書摘

書摘
從而,既然對我存在這個命題的認識是取決於對我思維這個命題的認識的,而對我思維這個命題的認識是取決於我們不能把思維跟一個在思維的物質分開,那么似乎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在思維的東西是物質的,不是非物質的。
再說,因為,一切事物的創造者——上帝能夠把一種實體改變成為另一種實體,後一種實體恰好呆在苞含過前一種實體酶同一表面里,這也沒有什麼不可理解的或者困難的。不僅一切感覺,甚至一般地來說,這一個物體施加於另一個物體的一協行動,都在於接觸,從而顯然是:同一的表面總應該是以同二方式而主動或者被動,不管在它所覆蓋的本質發生了什麼變化,對於這一點,人們說不出什麼更合乎道理的東西來,也說不出什麼能為哲學家們一致接受的東西來。
既然你不認識肉體的能力和運動能夠達到什麼地方,因為你自己承認沒有人能知道(除非是由於上帝的特別啟示)上帝是給一個主體裡放進了或能放進什麼,那么你從哪裡能夠知道上帝沒有把這種能力和特性如思維、懷疑等等放進什麼物體裡呢?

雖然我可以假定我過去也許一直是象我現在這樣存在,但是我不會因此而避免這個推理的效力,也不能不認識到上帝是我的存在的作者這件事是必要的。因為我的全部生存時間可以分為無數部分,而每一部分都絕對不取決於其餘部分,這樣,從不久以前我存在過這件事上並不能得出我現在一定存在這一結論來.假如不是在這個時候有什麼原因重新(估且這樣說)產生我,創造我,也就是說保存我的話。事實上,這對於凡是要仔細考慮時間的性質的人都是非常清楚、非常明顯的,即一個實體,為了在它延續的一切時刻里被保存下來,需要同一的能力和同一的行動,這種行動是為了重新產生它和創造它所必要的,如果它還沒有存在的話。因此,自然的光明使我看得很清楚,保存和創造只是從我們的思想方法來看才是不同的,而從事實上來看並沒有什麼不同。所以,只有現在我才必須問我自己,我是否具有什麼能力使現在存在的我將來還存在,因為,既然我無非是一個在思維的東西(或者至少既然一直到現在嚴格說來問題還只在於我自己的這一部分),那么如果這樣的一種力量存在我心裡,我一定會時刻想到它並且對它有所認識。可是,我覺得象這樣的東西,在我心裡一點都沒有,因此我明顯地認識到我依存於一個和我不同的什麼存在體。

商務版簡介

書名:第一哲學沉思集

第一哲學沉思集第一哲學沉思集

ISBN:7-100-00685-6/B·90
作者:[法]笛卡爾
譯者:龐景仁
開本:大32開
裝訂:平
字數:296千字
定價:¥20.00
版印次:1-4
原文書名:LESMEDITATIONSMETAPHYSIQUES
出版日期:2007-02-01

前言

關於上帝和人的靈魂這兩個問題,我已經在《談正確引導理性和在科學中探求真理的方法》一書中談過。該書是於1637年用法文出版的。在這兩個問題上,那時我不過是順便一談,並無意深論,為的是看一看大家對這兩個問題如何判斷,我好從中摸索出一個方法來,以便我以後用這個方法談論這兩個問題。我一向認為這兩個問題非常重要,最好是多談幾次;而在解釋這兩個問題上,我採取的方式又很生僻,和人們通常用的方法大不相同,因此我認為在大家都能看得懂的法文書《談方法》里把這兩個問題提出來,不會有什麼好處,我怕一般知識淺薄的人會以為我許可他們也來試探一下往這條路上走。
在《談方法》里,我曾請凡是在我的書里看出什麼值得指責的地方的人,費心把這些地方告訴我;可是在我談到的這兩個問題上,除了提出來兩點反駁以外,他們沒有指出什麼別的重要意見。對於這兩點反駁,我想在我比較確切地解釋以前,先簡短地在這裡回答一下。
第一個反駁是:不能從人的精神對它本身進行反思時只看出它自己、看不出別的什麼東西來這一事實就得出結論說,人的精神的本性或本質僅僅是思維;因為那樣一來,“僅僅”這一詞就把其他凡是有可能說得上也是屬於靈魂的東西都排除掉了。
我對這個反駁的答辯是:我在那地方並不是有意按照事物的實在情況的次序(因為那時我還沒有談到事物的實在情況),而僅僅是按照我的思路的次序,把它們排除了。我的意思是:我那時還不知道我是屬於我的本質的,我只知道我是一個在思維的東西。不過以後我將指出我是怎么從我不知道別的東西屬於我的本質這件事引申出來事實上並沒有別的東西是屬於我的本質的。
第二個反駁是:從我心裡有一個比我完滿的東西的觀念這件事不能得出結論說這個觀念比我完滿,更不能說這個觀念所代表的東西存在。
我的答辯是:觀念這個詞在這裡是有不同含義的。它或者本身是我的理智的一種活動,在這個意義上,不能說觀念比我完滿;它或者可以客觀地被當作這種活動所代表的東西,這個東西,雖然不能假定它存在於我的理智之外,可是由於它的本質的原故,它卻可以比我完滿。在本書里我也將用更大的篇幅說明我怎么僅僅從我心裡有比我完滿的一個東西的觀念這件事會引申出這個東西真實存在來。
除了這兩個反駁以外,我還看到兩個篇幅相當長的文章。不過,這兩篇文章與其說是攻擊我所提出來的理由,還不如說是攻擊我得出來的結論,因為這兩篇文章所用的論據都是從無神論者們的共同論點那裡搬過來的。由於這一類論據不可能在以後能夠正確理解我的理由的人們心中產生什麼印象,同時也由於很多人的判斷能力薄弱,不合道理,他們經常寧願相信對事物先入為主的看法,儘管這種看法可能是錯誤的、違背理性的,而不願相信相反的意見,儘管這種相反的意見很有說服力,並且真實可靠,而且以後是會為人們理解的,因此對這兩篇文章我不願意在這裡進行答辯,我怕要去答辯,就不得不把這兩篇文章的內容首先介紹一番。
現在,在充分理解了大家的意見之後,我再重新開始討論關於上帝和人的靈魂問題,同時也給第一哲學打個基礎。不過,我既不想得到一般人的什麼好評,也不希望很多人讀我的書。相反,除了願意和我一起進行嚴肅認真的沉思並且能夠脫離感官的干擾,完全從各種成見中擺脫出來的人(這樣的人不多)以外,我絕不勸人讀我的書。至於毫不考慮我所講的理由的次序和聯繫而斷章取義、專門以吹毛求疵為樂的那些人(這樣的人很多),他們讀了我的書也不會得到什麼便宜,儘管他們也許會找到機會對有些地方橫加指責,然而他們挖空心思也做不出來什麼緊急、值得答辯的反駁來。
我既不向別人許願,說我能立即讓他們滿意,也不認為我有那么大本領足以預見到可能給每個人帶來的困難,因而我將在《沉思集》里首先闡明我的想法,按照這種想法我是怎么相信我終於認識了真確、顯明的真理,以便試試看是否用同樣的理由我也能讓別人相信這個真理,以後我再對那些博學多才的人給我做的反駁進行答辯。我已經把我的《沉思集》給他們寄去了,讓他們在該書付印之前審查一下。他們已經做了那么多和各種各樣的反駁,我敢說別的人很難再提出什麼更重要、沒有涉及到的反駁了。
因此我對想看《沉思集》的人做個請求,請他們費心在看過所有那些反駁和我對那些反駁所做的答辯之前,先不要下什麼判斷。

簡介

本書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1596-1650)的一部重要著作。前邊六篇沉思,解放前有關其侗譯本,現由龐景仁連同後邊大部分論文從法文原本譯出。在本書中,作者探討了上帝存在與否,感官是否可靠,怎樣尋求真理避免錯誤等問題。本書前邊的沉思文字嚴謹精練,後邊的討論文字生動有趣。全書不僅具有歷史意義,也富有啟發意義。

章節目錄

致神聖的巴黎神學院院長和聖師們
前言
六個沉思的內容提要
第一個沉思 論可以引起懷疑的事物
第二個沉思 論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體更容易認識
第三個沉思 論上帝及其存在
第四個沉思 論真理和錯誤
第五個沉思 論物質性東西的本質;再論上帝及其存在
第六個沉思 論物質性東西的存在;論人的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實在區別
反駁和答辯
第一組反駁 一個荷蘭神學家作
著者對第一組反駁的答辯
第二組反駁 由多方面神學家和哲學家口述,經尊敬的麥爾賽納神父蒐集的
著者對第二組反駁的答辯
按幾何學方式證明上帝的存在和人的精神與肉體之間的區別的理由
第三組反駁 一個著名的英國哲學家作,和著者的答辯
第四組反駁 神學博士阿爾諾先生作
著者對神學聖師阿爾諾先生所做的對第四組反駁的答辯
著者關於第五組反駁的聲明
對六個沉思的第五組反駁 伽森狄先生作
著者對第五組反駁的答辯
笛卡爾先生致克萊爾色列先生的信作為對伽森狄先生第五組反駁的主要意見的再答辯
第六組反駁 許多神學家和哲學家們作
著者對許多神學家、哲學家和幾何學家作的第六組反駁的答辯
譯後記

譯後記

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集》(Meditationesdeprimaphilosophia)最初是用拉丁文寫的,出版於1641年。在正式出版之前,笛卡爾曾托人把六個沉思的校樣交給一些當時有名的神學家和哲學家閱讀,請他們提意見,以便根據他們的意見再做進一步的闡述,以期能夠更容易地得到巴黎大學神學院的出版許可。笛卡爾先後共收到六組《反駁》,他都針對這些《反駁》做了《答辯》。這樣,《沉思集》的拉丁文第一版就包括六個《沉思》、六組《反駁》和六個《答辯》。(第七組《反駁》是後來收到的,和《答辯》一起以及笛卡爾給狄奈[Dinet]神父的一封信收在拉丁文第二版里。)笛卡爾的《答辯》是六個《沉思》的重要註解和補充,是笛卡爾哲學思想的非常寶貴的闡明,其中不少內容是六個《沉思》里沒有談到或一提而過的。這些《答辯》和六個《沉思》組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至於各組《反駁》的作者們,有些是著名的哲學家,例如霍布斯、阿爾諾和伽森狄,他們都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而且從他們的《反駁》里也可以看出他們的哲學態度,特別是第五組《反駁》(共約七萬字)本身就是唯物主義者伽森狄給後人留下的主要哲學著作之一。
一個頗有才華並且在朝廷里有相當威望的年輕貴族德呂納(deLuynes)公爵讀了笛卡爾的《沉思集》後,十分讚賞笛卡爾的學說,認為值得把它公之於世,讓法國一般人都能一讀為快(拉丁文是只有少數有學問的人能懂的文字),於是他把六個《沉思》部分用法國大眾語言即法文翻譯出來,隨後克萊爾色列(Clerselier)又把《反駁》和《答辯》部分翻譯出來。可是伽森狄看到他的《反駁》在《沉思集》拉丁文版里出現很不愉快,說他的《反駁》只是為笛卡爾個人看的,不該拿去公之於世,因而把他的《反駁》(即第五組《反駁》)以及針對笛卡爾《答辯》的幾條新的《意見》,用《形上學研究》(Disquisitiometaphysica)這個書名於1644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這時克萊爾色列正翻譯到第四組《反駁》,笛卡爾於是請他刪掉第五組《反駁》和《答辯》,讓他不要翻譯,而在它們的位置上換上笛卡爾《關於第五組反駁的聲明》和一篇作為對伽森狄的《形上學研究》的答辯的《致克萊爾色列的信》。笛卡爾認為《形上學研究》一書太厚,請人給他做了個節錄,《致克萊爾色列的信》就是針對這個節錄做的答辯。收在法文第一版第五組《反駁》和《答辯》的位置上。雖然如此,克萊爾色列還是把第五組《反駁》和《答辯》翻譯了出來,並且終於勉強取得笛卡爾的同意,附在第六組《反駁》和《答辯》之後作為《沉思集》最後的部分,全書於1647年出版,除第五組《反駁》和《答辯》外,各部分都經過笛卡爾親自審閱和修訂,比較拉丁文本,在不少地方看到增、刪的痕跡。就是由於這個緣故,《沉思集》的法文第一版比拉丁文版有更大的權威。
笛卡爾死後十一年(1661年),《沉思集》法文第二版出版。在第二版里,克萊爾色列大量修改了德呂納翻譯的六個《沉思》的譯文,不少地方甚至重寫。他也略微修改了他自己翻譯的《反駁》和《答辯》部分,個別地方甚至增加了第一版里所沒有的整段文字,把《沉思集》譯者之一的德呂納公爵的名字取消,換上了統一的譯者——他自己的名字。在內容方面增加了第七組《反駁》和《答辯》以及笛卡爾給狄奈神父的信。這樣一來,可以說,《沉思集》法文第二版全部都經克萊爾色列改過而未經笛卡爾同意。我們見到的此後一切法文版本都是根據第二版重版的。(1673年的第三版不過是在第二版的基礎上增添了一些花樣,比如在邊上增加了“提要”和《沉思》、《反駁》、《答辯》的內容之間相對應的頁碼。這個版本沒有為後來的版本所遵循。)
本世紀初,亞當(CharlesAdam)和塔納里(Paultannery)編輯出版《笛卡爾全集》,把《沉思集》的拉丁文本和法文翻譯本都收集進去。他們採用的法文本是1647年的第一版,並按第一版的樣式,用古體字排印,放在第九卷里。他們之所以採用法文第一版而不採用第二版的原因,據他們說是“全部必須都是經過笛卡爾親自審閱和修改過的”。也就是從這個主導思想出發,他們也把第五組即伽森狄的《反駁》和笛卡爾的《答辯》刪掉了,因為這一部分未經笛卡爾親自審閱過,而且笛卡爾曾經不同意把它放進他的《沉思集》里去。
本書中文版就是根據亞當和塔納里按法文第一版編輯重印的1956年版翻譯的,在翻譯過程中也對照了西蒙(JulesSimon)編輯的《笛卡爾著作》(OeuvresdeDescartes,Paris,Charpentier,1865)中的《沉思集》,這部分是根據1661年第二版重印的,特別是在六個《沉思》部分里,文字和第一版比較有很大的出入,除只牽涉到修辭的問題而外,在意義不同的地方,我都做了註解。在《反駁》和《答辯》部分,遇有文字晦澀難懂的地方,我也參考了哈耳登(E.S.Haldane)和羅斯(G.R.T.Ross)直接從拉丁文版翻譯過來的英譯本《笛卡爾哲學著作》(ThePhilosophicalWorksofDescart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12)。
鑒於第五組即伽森狄的《反駁》和笛卡爾的《答辯》具有異常的重要性,雖然亞當和塔納里版本沒有收,我也根據西蒙版把這兩部分翻譯了補充進來,放在第四組反駁和答辯的後面。其中伽森狄的《反駁》部分,是於1963年譯出的,曾以伽森狄《對笛卡爾<沉思>的詰難》的書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一次又重新修訂一過。至於布爾丹(Bourdin)神父的第七組《反駁》,由於它全部都沒有什麼價值,而且油腔滑調,冷譏熱嘲,無聊之至,讀起來十分令人生厭,同時篇幅又過於冗長(連同《答辯》共約七萬五千字),而內容十分單調——反對的只是笛卡爾的普遍懷疑,因此沒有補充進來。
笛卡爾的《沉思集》,我是自1935年開始翻譯的,1962年修訂了一遍。譯稿不幸在十年動亂期間遺失了。1976年開始重譯,1980年譯完。今年在全書排印之前,我又重新審查一遍,主要是確定幾個術語的譯法,例如clair和distinct,這是笛卡爾認識真理的標準,原譯“清楚、明白”,讀起倒是很順,但考慮到distinct有“與其他東西分別之意”,因此這次改為“清楚、分明”。又如infini和indéfini,前者是“無限”,後者原意是“無定”。考慮到二者在笛卡爾那裡是一個意思,不過為了把infini(無限)專留給指上帝,把那些看不到止境的東西,如空間無限的廣延、量的各部分的無限分割,數不盡的數目等,把這些都稱之為indéfini,以示與上帝區別,因此我把indéfini譯為“無窮”(不譯為“無定”)以示與“無限”有所區別。
本譯文雖經多次審查和修訂,錯誤和不妥之處仍然不會很少,務請讀者指正。
 譯者
1985年3月

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中外哲學、宗教書籍是思想境界的基礎,是人生思考和做人基礎,本任務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