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國學用國學》

《讀國學用國學》

《讀國學用國學》, 作者是祝和軍,由新世界出版社於2009年5月出版。 作者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中國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線炎黃子孫的文化之橋,心靈之橋,血脈之橋。 本書把國學智慧與現實套用完好地結合起來,向你闡述了《易經》與中國人的“陰陽”思維,儒家的內聖外王之路,道家與中國的陰柔文化和浪沙淘盡的諸子百家。

基本信息

圖書詳情

ISBN:978-7-5104-0172-5
讀國學用國學讀國學用國學

作者:祝和軍
出版日期:2009年4月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Z126-49
印張:26.500印張
開本:1/16
印刷用紙規格:787*1092
頁數:424頁
印刷色:單色
定價:¥45.00元

內容簡介

這不是一部推陳出新的書,而是一部向源頭回歸的書。全書旨在撥開歷史的迷霧,斬斷迷茫。本書共分四卷,共二十六講,主要內容包括一陰一陽謂之道——透視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以德配天的陰陽五行說——中國人為什麼如此看重“運數”;人生不過俯仰進退——“陰陽”思維與中國人的人生法則;黎明前的黑暗——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和合為美的“中庸之道”——有容乃大、海納百川的氣魄和胸襟;道家文化的“戀母情結”——從“生殖崇拜”到“母性崇拜”;孤獨而深刻的叛逆者——道家何以偏激地反文明;逍遙背後的陰謀——“無為而無不為”的君人南面之術;成也法家,敗也法家——法家思想和一個短命的王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政治與思想的一場交易等。

編輯推薦

《讀國學用國學》把國學智慧與現實套用完好地結合起來,向你闡述了《易經》與中國人的“陰陽”思維,儒家的內聖外王之路,道家與中國的陰柔文化和浪沙淘盡的諸子百家。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中國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線炎黃子孫的文化之橋,心靈之橋,血脈之橋。

國學的定義

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大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掀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查閱國際君友會資訊中心的國學詞目有如下定義:國學,可譯做“guoxue”(音譯)、“sinology”(意譯,指中國學或漢學)。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一流學者完成。“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當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學術精髓簡稱。它是新一代應該了解的知識之一。

傳統國學定義

大國學概念的衍生:國學、漢學、中國學。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秦磚漢瓦,非秦(有英語China為證)即漢(HanStudies),自漢代以降,國力鼎盛,海外又稱大漢民族之學為“漢學”,考據學雖然證實“漢學”一詞至遲在南宋已較常見,狹義所指為兩漢時期的經學學術思想,而漢代人研究經學著重於名物、於訓詁,後世因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但海外所指漢學,或者又可理解為漢民族之學,即對中國的研究,尤特指關於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囊括中華六藝五術範疇。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五術指:山、醫、卜、命、相等五術。(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
“國學“,更有寬泛的解釋。如把百家之術,如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說統統收於國學囊中,如此,則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都能統稱為“國學”,其中除了佛教是外來宗教,基本全是誕生於中華本土,所以,國學又稱為“中國學”、漢學。(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

目錄

引言
第一卷《易經》與中國人的“陰陽”思維
卷首語
第1講觀乎人文,以化天下——揭開《周易》的神秘面紗
第2講一陰一陽謂之道——透視中國人的思維模式
第3講以德配天的陰陽五行說——中國人為什麼如此看重“運數”
第4講表里雙解,攻補兼施——從中醫看自然領域的“陰陽”思維
第5講陰陽不測謂之神——從謀略、兵法看社會領域內的“陰陽”觀念
第6講中國人為什麼不需要上帝——“陰陽”思維與中國人的信仰
第7講人生不過俯仰進退——“陰陽”思維與中國人的人生法則
第8講迂迴與
陰陽”思維與中國人的處世之道
第二卷儒家的內聖外王之路
卷首語
第9講中國人的圖騰——中國人為什麼如此重視血緣親情
第10講黎明前的黑暗——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
第11講儒家的內聖外王之路——從血緣情感到社會秩序
第12講儒家與《周易》的結緣——《易經》、《易象》和《易傳》
第13講和合為美的“中庸之道”——有容乃大、海納百川的氣魄和胸襟
第14講儒家的心性之學——平凡人生的超越情懷
第15講儒家的性與天道——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第三卷道家與中國的陰柔文化
卷首語
第16講道家文化的“戀母情結”——從“生殖崇拜”到“母性崇拜”
第17講道家對《易》的發揮和引申——“負陰抱陽”的辯證法
第18講孤獨而深刻的叛逆者——道家何以偏激地反文明
第19講走向“道”的澄明之境——“無為”中的至高智慧
第20講逍遙背後的陰謀——“無為而無不為”的君人南面之術
第四卷浪沙淘盡的諸子百家
卷首語
第21講道術將為天下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大解放
第22講性善論和性惡論——王道與霸道之爭
第23講成也法家,敗也法家——法家思想和一個短命的王朝
第24講墨家的現實實用主義——一個在思想史上失蹤的學派
第25講戰國時期的名辨之學——一場純思辨的語言遊戲
第26講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政治與思想的一場交易

前言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抽象的人,只有具體的人。而每一個具體的人,又都是文化的存在。正因如此,人才成了一個大寫的人。薩特說“人的存在先於本質”,就是說,人不像動物那樣通過“遺傳基因”而延續物種,而是通過文化傳承文明。“觀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對人的薰陶和滋養,就像春風化雨一樣,所到之處,春意盎然,綠色一片。
沒有任何人能夠客觀地去打量自己的文化,因為他已經在自己的文化之中了。文化對於人來說是“日用而不知”的,如何能夠抽身而出呢?愛因斯坦說得好:“魚對於它終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麼呢?”人和文化的關係,也許就是“魚兒”和“水”的關係,“魚兒”對“水”一無所知,正如人對自己的文化一所無知。但正是在這種“日用而不知”中,文化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你,或者說支配著你。它對你的支配是無形的,而且你也願意讓它支配,否則你可能就會覺得羞恥、不堪。正如泰勒所說:“文化可以使一個人因為某些食物被文化打上不潔淨的烙印而餓死,儘管該食物的營養對一個人是有效的。文化可以使一個人為了掃除污點而剖腹或槍殺自己。文化的力量大於生死。”從這個意義上說,捍衛文化無異於捍衛生命。
讓人加速度地脫離野蠻狀態的是文化,而讓人感到桎梏和壓抑的,估計也是文化。文化就好比黑暗裡的一絲光亮,它在照亮了某些地方的同時,也遮蔽了其他部分。“知其白,守其黑”的警告和吶喊在無情的歷史面前總是顯得如此地蒼白和無力。難怪馬克思大聲疾呼:“我種下的是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孔子更是慨嘆:“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於是,文化開始有了精華和糟粕之分,有了優勢和劣勢之別。
我們的文化也是如此,泱泱大國,堂堂五千年文明,在近代遭遇了“五千年來之大變局”,終於暴露出其軟肋——不精於“長技”!
不精於“長技”本來也沒有什麼,我們本來仍然可以在“文質彬彬”和“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的俯仰進退中把玩人生;時政腐敗也沒關係,改朝換代的事情我們中國人也司空見慣,“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已經是融入國人血液里的信念。道顯,我們可以兼濟天下;道隱,我們還可以獨善其身。總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但現在的情況可不一樣了,西方人不僅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而且也在精神氣質上擠壓我們的文化。我們開始面臨著來自肉體和靈魂的雙重壓力。不精於“長技”就會“落後”,而“落後”就意味著挨打。這是任何人都不能不面對的。因為“堅船利炮”能夠在瞬間消滅我們的“肉體”,遠非大刀長矛所能及。而“肉體”上的威脅隨即帶來的是文化上的危機。因為亡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亡天下。天下亡了,中國人就不是中國人了,那才是真正的亡國滅種!
歷史長河滾滾不息,我們的文化曾經飽受滄桑,歷經磨難,但最後仍然是以“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氣魄將外在的挑戰和威脅化為無形,納為己有。但這次呢?這次,我們是否還有信心?
恐怕沒有那么容易,至少現在還沒有看到苗頭。無論主張完全照搬西方的激進派,還是死抱著傳統不放的保守派,都沒有給我們希望。因為他們都不曾平心靜氣,內心中充滿焦灼,時而自大,時而自卑。致使我們的文化經常伴隨著我們這個民族中的命運發生戲劇性的變化,時而是座上客,時而是階下囚,時而是“禮教殺人”、“打倒孔家店”:時而又是“文化熱”、“儒學熱”、“國學熱”……
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自大很可能就是因為自卑導致的,而自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大的不堪重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至今仍然沒有走出“五四”,至少在文化上是如此。無論是所謂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還是所謂的“創造性轉換”,最終都流於了破產。原因也許很簡單,我們總是想去找到點什麼,都是帶著太多的預設和目的。而這個目的和預設的參照物正是西方的文明。當我們用別人的標尺來度量自己的“三圍”時,還會知道什麼是“性感”和“美”嗎?於是,找到了、量準了,我們自大:找不到、量不準,我們自卑。這種雙重的矛盾心理已經成了國人“致死的疾病”和“壓在心頭上的墳”,揮之不去,轉又重來。
“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也許最好的方式還是要靜下心來,既不自卑,也不自傲,嚴肅認真地梳理我們的文化。其實,文化是一個“牽~發而動全身”的有機整體。什麼是精華,哪些又是糟粕?優勢是什麼?劣勢又在哪裡?歷史的發展毫無辯駁地告訴了我們:文化的優勢正是劣勢,糟粕往往正是精華。比較的標準不一,得出的結果就會大相逕庭。文化本來就是人類文明的路徑,根本就沒有優劣之別,而所謂的“精華”和“糟粕”也不過是心之妄念。因為,它本來就是“無待”的,沒有對待,何談優劣?
當然,種下“龍種”,可能會收穫“跳蚤”;源頭的“活水”也可能出現“死魚”。但這種蛻變不是文化本身的錯,而是黑格爾意義上的“歷史之惡”。中國有中國之文化,西方有西方之文化。中國的文化在歷史中出現了僵化和異化,西方的文化也沒有好到哪裡去。而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要靠文化的碰撞彼此提供“養料”和“刺激”,更重要的還是要回到自身文化的源頭,重新燃起火焰,使之“在一定分寸上熄滅,又在一定分寸上燃燒”。
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所以,本書就是要去找源頭。看看我們這個民族在文明的選擇上選擇了什麼樣的路徑。在歷史的演進中,其所謂的精華和糟粕、優勢和劣勢又是如何糾結在一起的。最起碼,要還它一個原本的面目。這也是本書的初衷和落腳點。

價值

今天,關於傳統文化的書寫,好像走向了兩個極端:要么過於通俗,要么過於玄虛。過於玄虛者,皓首窮經,曲高和寡,書齋里的革命,使得書寫的內容逐漸褪掉了血肉,成為了一堆毫無感性內容的亂碼。這種研究無論如何高深,再貌似於真理的占有者出現,仍然是更高層面的弄虛作假。而過於媚俗者,在一些歷史和傳統故事裡徘徊,不管情節如何曲折,語言如何幽默,都不能改變其就事論事的底色。所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國學的弘揚,需要擺脫掉這兩個極端,走一條中庸的道路,即在玄虛和媚俗的夾縫中行走,做到深入淺出,微言大義。對於這一點,此書的作者有著充分的自覺,正如他在引言中所說的:“國學”和“文化”,估計是今天被炒得很熱的兩個辭彙。講國學、講文化、講歷史的書琳琅滿目,目不暇接。但是將國學、文化和歷史結合在一起,讓二者互相牽引、相互對話的書卻是稀少得很。有的一談國學,就是“之乎者也”,結果雲裡霧裡,不知所云,把讀者都嚇跑了。而另外一種,則是把史書篡改成了“故事集”,其實就是快餐式的媚俗。無論是玄虛,還是媚俗,都是不可取的。 中國近代曾經經歷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拯救興國的情結已經深入國人的骨髓。於是乎,帶有強烈目的性的知識學習迅速演變成了經世致用的技術訓練。這使得我們的學習和教育至今還帶有濃厚的“培訓”色彩。教育取得的成就是應該肯定的,但在“救亡情結”壓倒“啟蒙情結”的現代,太強的目的性預設和功利性色彩反而會讓我們南轅北轍。雖然“文化熱”、“儒學熱”、“國學熱”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將自己的文化看作安身立命之本之信念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大家對待文化,對待國學,仍然沒有走出經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預設。為什麼要學國學?因為國學對我有用;為什麼要讀國學,因為裡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發財的門路。於是,我們堂堂五千年文化,在今天的我們眼裡,已經蛻變成了赤裸裸的經世致用之術,成了徹頭徹尾的“用經”。僅求其“用”,不見其“體”,將是最大的無用。僅求其“術”,而對中國文化的“道統”視而不見,將是中國文化最大的悲哀。正如作者所說的:文化的大眾化,經典的世俗化,卻有著嚴重歪曲經典的傾向,即過分迎合客群,過於強調實際套用,而忽視了其“潤物細無聲”的薰陶作用。比如,很多人青睞國學,僅僅是為了“有用”,而忽視了我們文化中那種“安身立命”的信仰。正因為此,很多人對所謂的“謀略”、“智慧”、“君人南面之術”很感興趣,而對中國文化中的“天”、“道”卻是置之不理。我們的文化從源頭開始,就是“仁”與“智”的糾纏,“體”和“用”的不分,“道”和“術”的難辨。如果僅僅把“智”、“術”、“用”從中單獨抽取出來,而忽略了其中“道”、“體”和“仁”,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根本沒有抓住中國文化的宏旨。 正因為此,作者說:“這不是一本推陳出新的書,而是一本向源頭回歸的書。”但在我看來,這本書中所體現的回歸,並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要和我們的傳統文化展開創造性的對話。《尚書》中曾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但是“周邦”所謂的“新命”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要靠人不斷地去探幽發微,闡發新意。馮友蘭先生說,中國的哲學,要“接著講”,不能“照著講”。而“接著講”,並不是空發臆想,隨意揣摩,而是要以“照著講”的方式和姿態去“接著講”,不如此,就無法做到“闡舊邦以輔新命”,更無法做到“在一定分寸上熄滅,又在一定分寸上燃燒”。文化立國,首先是信仰立國。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著深刻的兩面性。所謂的精華和糟粕往往是糾結在一起的。更多的時候則是:精華往往是糟粕,劣勢恰恰可能正是優勢。一味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無疑是把文化這樣一個有機體進行片面地拆解。所以說,一味地“用國學”,而不能心平氣和地“講國學”,仍然透視著我們這個從近代走來的多災多難的民族的功利心態和自卑心理。“無心恰恰用,有心恰恰無”。所以,目前所迫切的,仍然是平心靜氣地去了解我們的文化。本書在這方面無疑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優秀的榜樣。

專家評價

精神價值是國學的根

祝和軍

繁瑣冗長的學術著作總是讓人感到枯燥,退避三舍,有不敢親近之感。本書卻沒有給我們這種感覺。因為這本書雖然是學術書,但又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學術書。作者一改學院派令人厭煩的考據和論證,而是採取了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將那些令人頭疼的概念和術語玩弄於股掌之間,不但不讓人生畏,還給人幾分親切之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
今天,關於傳統文化的書寫,好像走向了兩個極端:要么過於通俗,要么過於玄虛。過於玄虛者,皓首窮經,曲高和寡,書齋里的革命,使得書寫的內容逐漸褪掉了血肉,成為了一堆毫無感性內容的亂碼。這種研究無論如何高深,再貌似於真理的占有者出現,仍然是更高層面的弄虛作假。而過於媚俗者,在一些歷史和傳統故事裡徘徊,不管情節如何曲折,語言如何幽默,都不能改變其就事論事的底色。所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國學的弘揚,需要擺脫掉這兩個極端,走一條中庸的道路,即在玄虛和媚俗的夾縫中行走,做到深入淺出,微言大義。
對於這一點,此書的作者有著充分的自覺,正如他在引言中所說的:“國學”和“文化”,估計是今天被炒得很熱的兩個辭彙。講國學、講文化、講歷史的書琳琅滿目,目不暇接。但是將國學、文化和歷史結合在一起,讓二者互相牽引、相互對話的書卻是稀少得很。有的一談國學,就是“之乎者也”,結果雲裡霧裡,不知所云,把讀者都嚇跑了。而另外一種,則是把史書篡改成了“故事集”,其實就是快餐式的媚俗。無論是玄虛,還是媚俗,都是不可取的。
中國近代曾經經歷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拯救興國的情結已經深入國人的骨髓。於是乎,帶有強烈目的性的知識學習迅速演變成了經世致用的技術訓練。這使得我們的學習和教育至今還帶有濃厚的“培訓”色彩。教育取得的成就是應該肯定的,但在“救亡情結”壓倒“啟蒙情結”的現代,太強的目的性預設和功利性色彩反而會讓我們南轅北轍。雖然“文化熱”、“儒學熱”、“國學熱”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將自己的文化看作安身立命之本之信念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大家對待文化,對待國學,仍然沒有走出經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預設。為什麼要學國學?因為國學對我有用;為什麼要讀國學,因為裡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發財的門路。於是,我們堂堂五千年文化,在今天的我們眼裡,已經蛻變成了赤裸裸的經世致用之術,成了徹頭徹尾的“用經”。
僅求其“用”,不見其“體”,將是最大的無用。僅求其“術”,而對中國文化的“道統”視而不見,將是中國文化最大的悲哀。正如作者所說的:文化的大眾化,經典的世俗化,卻有著嚴重歪曲經典的傾向,即過分迎合客群,過於強調實際套用,而忽視了其“潤物細無聲”的薰陶作用。比如,很多人青睞國學,僅僅是為了“有用”,而忽視了我們文化中那種“安身立命”的信仰。正因為此,很多人對所謂的“謀略”、“智慧”、“君人南面之術”很感興趣,而對中國文化中的“天”、“道”卻是置之不理。我們的文化從源頭開始,就是“仁”與“智”的糾纏,“體”和“用”的不分,“道”和“術”的難辨。如果僅僅把“智”、“術”、“用”從中單獨抽取出來,而忽略了其中“道”、“體”和“仁”,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根本沒有抓住中國文化的宏旨。
正因為此,作者說:“這不是一本推陳出新的書,而是一本向源頭回歸的書。”但在我看來,這本書中所體現的回歸,並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要和我們的傳統文化展開創造性的對話。《尚書》中曾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但是“周邦”所謂的“新命”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要靠人不斷地去探幽發微,闡發新意。馮友蘭先生說,中國的哲學,要“接著講”,不能“照著講”。而“接著講”,並不是空發臆想,隨意揣摩,而是要以“照著講”的方式和姿態去“接著講”,不如此,就無法做到“闡舊邦以輔新命”,更無法做到“在一定分寸上熄滅,又在一定分寸上燃燒”。
從多重視野對中國傳統的源頭文化進行觀照,是此書最大的特色。作者不僅站在現代的角度闡述古代文化的現代價值,而且還在中西方文化比較中的凸現中國文化的自身魅力,指出我們的文化優勢是什麼,劣勢又在哪裡。比如,在闡述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的時候,作者將中國人的“陰陽思維”與西方人的“直線思維”進行了對比。並指出,西方人在“直線思維”的影響下擁有了科學,而中國人在“陰陽思維”下擁有了智慧和謀略。科學不能替代智慧,智慧也不能替代科學,兩種文化根本不能放在一個平台上來分辨優劣,只能說各有千秋。正如作者說的,文化本是“無待”的,沒有對待,何談優劣?
文化立國,首先是信仰立國。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著深刻的兩面性。所謂的精華和糟粕往往是糾結在一起的。更多的時候則是:精華往往是糟粕,劣勢恰恰可能正是優勢。一味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無疑是把文化這樣一個有機體進行片面地拆解。所以說,一味地“用國學”,而不能心平氣和地“講國學”,仍然透視著我們這個從近代走來的多災多難的民族的功利心態和自卑心理。“無心恰恰用,有心恰恰無”。所以,目前所迫切的,仍然是平心靜氣地去了解我們的文化。本書在這方面無疑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優秀的榜樣。

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中外哲學、宗教書籍是思想境界的基礎,是人生思考和做人基礎,本任務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