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所思》

《若有所思》

《若有所思》是由何懷宏 寫的關於哲學類的書籍,出版於中國長安出版社。

基本信息

產生背景

封面封面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沉思錄》譯者何懷宏青年時代的“沉思錄” 一本寫的時候沒有想到會出版的書最真實和珍貴的個人內心生活經歷絮語,拒絕重新敘述思考的人是有尊嚴的人,人在思考時最能表現出他的特性。 我的確也曾抱有一個希望:希望《若有所思》像惠特曼《草葉集》一樣不斷長大,開始青翠、生嫩、汁液飽滿,後來濃郁、成熟、日漸舒展。當然,它們最後都會像羅扎諾夫的《落葉集》一樣,飄落、翔集、鏇轉……漸漸越飄越遠,捲入我所不知道的地方,不知道的世界裡去。

內容簡介

思乃生命的遊絲或觸鬚,在風中試探,試試看能抓住什麼。思乃對生命的執著和對死亡的抗拒。活著,就意味著思考。進一步,也可以說,思考的人是有尊嚴的人,人在思考時最能表現出他的特性。

《若有所思》里的隨感,大部分是從何懷宏教授過去十年的日記和一些筆記中選錄出來的,按作者自己的說法,本書是他個人內心生活經歷的某種供狀。

《若有所思》是一本為自己寫的書,其中的大部分,在寫的時候並沒有想到發表。它也是何懷宏教授醞釀最久的書,時間跨度包括了從“十五有志於學”到“三十而立”之年,是其思想“原始的悸動”,也是青春悸動的產物,包含著對道德和社會的思考,愛情和婚姻的追問,讀書與寫作的樂趣,哲學與真理的追求,生與死的追問,等等。

編輯推薦

正是在翻譯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的過程中,譯者何懷宏教授開始不斷記錄下自己對生命、道德、愛情等等問題的思考和體悟,最終成就了他青年時代的沉思錄——《若有所思》,這些最真實和珍貴的個人內心生活經歷絮語,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宛若逝去的“那蘋果樹、那歌聲和那金子”。

年輕時與這樣一個思索的靈魂相遇,實在是一大幸事,80年代末這本小書首次問世的時候,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再版三次,許多讀過何懷宏這些文字的青年,向作者袒露了他深刻的思考在他們心中引起的強烈共鳴,這本小書也成為他們日後前行的行囊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使他們在內心孤獨無援的時刻得以頑強支撐,在欲望橫流的滾滾紅塵中得以守護內心的精神家園。在隨後的十幾年間,作者不斷收到青年朋友的書信,希望能再版這本書,有些已身在國外的朋友,仍念念不忘這本書對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對在輾轉遷移中丟失了這本小書非常難受,希望能買到一本終生珍藏。

正是這些四面八方不斷傳來的請求與呼喚,使作者決定重新修訂這本小書,在修訂過程中作者加進了一些從未發表過的內容,並且在結構上對全書進行了重大調整。此次出版,在印裝工藝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精美的設計與悠長而細膩的韻味讓人愛不釋手。

作者簡介

何懷宏:1954年12月生於江西清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倫理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倫理學、人生哲學、社會史等領域的研究。
求學工作經歷:
1984—1986∶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1986—1988∶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
1989—1995∶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
1993—1994: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1995—1998: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1998— 至今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主要學術著作∶
《生命的沉思──帕斯卡爾漫述》
《契約倫理與社會正義──羅爾斯正義論中的歷史與理性
良心論──傳統良知的社會轉化》
世襲社會及其解體──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
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
底線倫理
《道德、上帝與人》
主要翻譯著作∶
[美]梯利 著《倫理學概論》
[法]拉羅什福科 著《道德箴言錄》
[古羅馬]馬可·奧勒留 著《沉思錄》
[美]諾齊克 著《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
[德]包爾生 著《倫理學體系》(主譯)
[美]羅爾斯 著《正義論》(主譯)
[美]歐文·辛格 著《超越的愛》(合譯)
[法]莫里亞克編《帕斯卡爾文選》(合譯)

圖書看點

《沉思錄》譯者何懷宏教授自身青年時代的沉思錄;
一本寫的時候沒有想到會出版的書;
學者最真實和珍貴的內心生活記錄;
思想家“最早的思想悸動”,此後所有的思想都圍繞其展開。
讀者內心孤獨無援時刻得以頑強支撐的精神來源

目錄

自序
甦醒(1978)
早春
晚春
初夏
盛夏
道路
理性與激情
道德之維
幸福與痛苦
友誼、愛情與婚姻
關於孩子
孤獨與自由
讀書與寫作
天才
語言與幽默
美與自然
歷史文明
時代與社會
自己
哲學•真理
死亡
信仰
後記一
後記二

讀者評論

看完何懷宏先生的《若有所思》,總希望外邊忽然飄起點兒雪花才好,也才能湊得上這一句“庭前雪落成一夜,不及梅花半點香”。許是我看的書實在少,總認為如今所謂的一些隨想呀、筆談啊什麼的很難讓人捧卷常讀,所以這一個“不及”,倒是打擊面積大了。我一向如此認為,只那些真正有經歷有內涵的人,才可以寫出打動人的隨想來,只那些打動人的思想,集結成書流傳世間才有意義。“思乃我生命的遊絲或觸鬚,在風中試探,試試看能抓住什麼。思乃對生命的執著和對死亡的抗拒。活著,就意味著思考。進一步,也可以說,思考的人是有尊嚴的人,人在思考時最能表現出他的特性。”跟著何先生的生命的遊絲或者觸鬚,希望讀過《若有所思》的我和大家,都能成為真正的有尊嚴的人。在早春、晚春、初夏、盛夏里,作者記錄了大片大片的年輕的生命的經歷,筆調簡潔而明快,讀起來輕鬆愉悅,有一氣呵成的快感。一個小小的“若”,不就意味著收放自如么!與其說思想是一條線,隨著記憶連綿延展開去,倒不如說是一隻飛去天空的風箏,被一條“若有所思”的線繫著,被有經歷有沉澱有積累的線繫著,高低自如地飛,若是風箏想去得更遠,也可以掙脫這條細線,雖然未來的結果必然是墜落,但是,那個結果卻是回到最原始的生養萬物的大地上,變成一粒飽滿的種子,重新等待下一輪的萌發和飛躍。在書里,能看到作者在每一步的積累,經春華,待秋實,期待生命里那顆最純潔耀眼的星星漸漸升起,“在眾人之中而又出眾”。經一個三十年,又一個三十年,關於“道路”、“激情”、“美”或者“幸福”等等,何先生有著精彩絕倫的詮釋。無論哪一句,都會讓人擊案叫絕。幸福和痛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體驗和解釋,但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停留在感覺上面。幸福可以分享,痛苦有時候只能一個人默默吞咽,誠然,沒有人有權利賦予它們最後的定義,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達到真正的寧靜的境地,淡定地看待自己所謂的幸福與痛苦。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複雜的邏輯推理,只有簡簡單單的認定。大人若真的想了解孩子的世界,必然要平等的不施加任何前提去感受孩子的內心,可哪一個大人不是從孩子那裡成長起來的呢。“只要善於體會,孩子教給大人的東西並不亞於大人教給孩子的東西。”如果大人們肯用心一點,從孩子身上獲得的會更多。大人賦予孩子生命,而孩子,賦予大人們生命的延續。“讀書的藝術就是捨棄許多書不讀的藝術,就是懂得怎樣把書讀得慢,並且知道:書是讀不完的。”是的,書是永遠讀不完的,捨棄許多書不讀的人,一定是讀過很多書的人,否則,他哪裡懂得捨棄的藝術。“一本好書到了愛它的人手裡,是讀書人的幸運,也是這本書的幸運。”我們現在看到了《若有所思》,這是我們的幸運。就像何先生翻譯的《沉思錄》會在很多人的枕邊伴之終生的經典一樣,《若有所思》必然也會成為更多人人生道理上不可缺失的一件寶物,人們更可以像何先生所喜歡的那樣,“極其溫和而堅定”的經營自己的人生。就在這不經修飾,不想精緻的原始的感覺里,成就雪中傲骨寒梅,留盈袖暗香。

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中外哲學、宗教書籍是思想境界的基礎,是人生思考和做人基礎,本任務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