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是周國平所作的一部作品。1986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看點

一口好牙和一個強健的胃——便是我對你的期待!只要你受得了我的書,我們就一定合得來!——尼采《給我的讀者》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在西方哲學史上,尼采向來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 尼采曾經提出要對一切價值進行重估的口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他自己卻也成為重新估價的對象。這倒並不奇怪。歷史在闊步前進,世界在急劇地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看法以至評價事物的標準和方法也必然會隨之而發生變化。對人的評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蓋棺論定”的說法似乎不大符合辯證法。隨著時代的推移,過去不能被人們理解的東西,現在變得可以被理解了;過去遭到人們忽視和遺棄的東西,現在又受到重視並從中發掘出新的意義。這樣的事例在歷史上難道還少嗎? 在中國,尼采學說的命運是不大妙的。本世紀初葉,當它剛傳入中國時曾經在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間時興了一陣子,接著就被某些人歪曲利用,與德國法西斯掀起的“尼采熱”相呼應,從此就一直背上了種種惡名。儘管尼採在當代西方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近三十多年來卻沒有出版過一部尼采的書或我國學者評述尼采的研究著作。這種狀況不能認為是正常的。尼采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他在哲學上提出了一些什麼新問題?他和現時代有什麼關係 ?他對現代西方思想的發展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和影響?至今不僅在廣大讀者、而且甚至在哲學界不少同志頭腦里仍是茫然。尼采研究上的這種落後狀態,妨礙了我們對現代西方思想的發展作深入的理解。因此,認真地研究尼采,實事求是地按照尼采哲學的本來面目去作出科學的重新估價,確實是我國西方哲學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
周國平同志的這部著作是對尼采進行重新估價的一個初步的嘗試。他在認真地研究了尼采的生平和著作的基礎上,根據第一手材料,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提出了一些與過去習慣的說法頗為不同的見解。我覺得這是應該歡迎的。希望讀者不要把這部著作誤解為替尼采所作的辯護。在歷史的審判台前,只有弱者才需要辯護,而尼采卻決不是弱者。他所需要的不是辯護,而是理解。這部著作所提供的正是關於尼采的一種新的理解。
尼采哲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以獨特的方式預示了現代西方社會中深刻的精神危機。因此,在研究尼采學說時要充分估計到它的兩面性和複雜性。對複雜的事物尤其要注意調查研究,尊重客觀事實,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進行具體的分析,切忌從一些簡單的條條框框出發,受先入為主的成見的束縛,根據道聽途說的第二手材料,隨便作出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形上學的結論。從實際出發,對具體事物作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靈魂,當我們在研究哲學史上的人物和思想時,也決不能忘記這一點。當然,在進行研究分析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不同的意見和看法,特別是對尼采那樣的人物,很可能會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評價。我想,對這樣的學術問題不能、也不可能要求“輿論一律”,唯一的正確解決辦法就是允許充分地展開自由的討論,通過“百家爭鳴”來提高我們的認識,使我們能夠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對尼采哲學作出真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說明。如果周國平同志的著作能引起讀者們對尼采哲學的興趣,重新思考一下尼采提出的問題,促進關於尼采的研究和討論,那就將是他對我國西方哲學研究所做的一件大好事了。

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5年7月生於上海。1962-1968年就學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分配在廣西深山老林中。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1996年以懷念夭折女兒為主題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而聞名,但其最大量的作品還是以哲理性思辯性為主,出版各類著作20餘種,幾百萬字。其中《人與永恆》、《守望的距離》、《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迷者的悟》等產生了極大的反響,近日出版有心靈自傳《歲月與性情》。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
 世紀末的漂泊者
 新世紀的早生兒
 誤解和發現
 他給西方哲學帶來了顫慄
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
 哲學和人生
 首先做一個真實的人
 為思想而戰
 哲學家的命運
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
 人生的辯護者
 笑一切悲劇
 神聖的舞蹈和神聖的歡笑
 強力意志
 永恆輪迴和命運之愛
第四章 人——自由——創造
 人是一個試驗
 意願使人自由
 評價就是創造
第五章 “自我”的發現
 迷失了的“自我”
 成為你自己
 健康的自私
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
 科學的極限
 “真正的世界”的寓言
 理性的原罪
 挑開意識的帷幕
 語詞的化石
第七章 價值的翻轉
 上帝死了
 超於善惡之外
 忠實於大地
 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
第八章 人的現狀和前景
 偉大的愛和偉大的蔑視
 現代文明的癥結
 末人和超人
第九章 詩人哲學家
 審美的人生
 藝術化的本體
 詩意的思
跋:在尼采之後
附一 尼采傳
附二 尼采簡歷
附三 尼采主要著作
後記

書摘插圖

在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時,尼采說,“通向智慧之路”有三個必經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合群時期”,崇敬、順從、仿效隨便哪個比自己強的人。第二階段是“沙漠時期”,束縛最牢固的時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壯生長,一無牽掛,重估一切價值。第三階段是“創造時期”,在否定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肯定,然而這肯定不是出於我之上的某個權威,而僅僅是出於我自己,我就是命運,我手中抓著人類的鬮。1876年,尼采生命中的“沙漠時期”開始了。他的精神又一次爆發危機,這次的危機如此深刻,以致他不像前兩次那樣,僅僅同學生團體決裂,僅僅受到德國語言學界的譴責,而是要被整個時代放逐了。這一年,華格納在德皇威廉一世支持下,在拜洛伊特舉辦聲勢浩大的第一屆音樂節。尼采原先把歐洲文化復興的希望寄托在華格納身上。可是,在拜洛伊特,目睹華格納的“演戲天才”、富裕市民觀眾的庸俗捧場,尼采失望了。他悄悄離開節場,躲進一片森林,醞釀了一部含蓄批評華格納的書。兩年後,華格納的最後一部歌劇《帕西法爾》的劇本寄到尼采手中,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寄到華格納手中,兩人從此決裂。這一年,尼采與他大學時代最親密的朋友洛德之間也產生了隔閡,導致了後來的破裂。尼采與洛德,同為李契爾教授的高足,可是兩人志趣迥異。洛德脫不開世俗之路,當學生時也有一番雄心,畢業後,逐漸滿足於平穩的學者生涯和小家庭生活,終於不過是一個平庸之輩。尼采卻始終保持著青年時代產生的使命感。靈魂不同,自然就沒有了共同語言。
這一年,尼采向一位荷蘭女子求婚而遭拒絕。後來他儘管一再試圖為自己覓一配偶,均不成功,終於至死未婚。也在這一年,尼采因健康惡化而停止了在大學授課,三年後辭掉巴塞爾大學教授職務,永遠退出了大學講壇。決裂,失戀,辭職,這些遭遇似乎偶然地湊到了一起,卻顯示了某種必然的命運。一個精神貧乏、缺乏獨特個性的人,當然不會遭受精神上危機的折磨。可是,對於一個精神需求很高的人來說,危機,即供求關係的某種脫節,卻是不可避免的。他太挑剔了,世上不乏友誼、愛和事業,但不是他要的那一種,他的精神仍然感到飢餓。這樣的人,必須自己來為自己創造精神的食物

相關詞條

哲學大師 教授

資料來源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169749

周國平的作品

周國平,1945年7月生於上海。1962至1968年就學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分配在廣西深山老林中。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深入研究尼采及其哲學、美學理論,發表譯著、專論多部;曾寫若干哲理散文。其作品充滿了人生的智慧,融理性和激情於一體,筆調清新自然,深受讀者喜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