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是人對世界(包括對自身)的實踐改造原則,是從人的內在尺度出發來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則,是強調人的發展和人的主體地位對改造世界所具意義的原則。它與唯心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個人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有著本質的區別。正因為如此,它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哲學形態的建構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者的行動原則。舊唯物主義的客觀性,只是客體、客觀世界的客觀性。從主體性原則出發的客觀性,則是包含對象世界的、主體的和主體活動的客觀性。

定義

所謂主體性原則,一般來說就是承認、重視並堅持主體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則。

西方哲學自希臘哲學發端以來就確立了它的基本原則,這就是學以致知,以知識作為把握其對象的主要手段。因此,理性主義、科學主義以及認識論就構成了西方哲學的傳統觀念或基本學科。與此相應,主體性的問題也就成了它的基本問題之一。然而,儘管主體性問題是西方哲學的重要問題,不過它真正脫穎而出,為哲學家們所重視,卻主要是近代哲學以後的事。因為古希臘哲學家們在追求知識的同時尚未脫離樸素性和直觀性,他們還沒有意識到主體性的問題。隨著近代科學的進步,人類的知識領域迅速擴大,並且向更深的層面擴展,認識論的問題成了科學和哲學的當務之急。相應於近代的啟蒙主義,主體性原則終於成了哲學的基本原則。

由於西方哲學以追求知識為理想,因而認識論比較發達,而且構成了它的基本特徵之一。既然是追求知識,主體性的覺醒就成了其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當科學知識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時,如果對認識主體自身缺少進一步的認識,那么科學知識就很難向前發展。結果,主體性原則不僅是近代哲學的基本原則,而且構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觀念,其影響至今仍然在發揮著作用。

基本問題

一方面主體性原則是建立在主體與客體分離的基礎上的,但是這就決定了兩者的統一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從主體性原則中發展出來一種浮誇虛妄的人類中心說。所以,20世紀的西方哲學以消解這種主體性原則為己任,繼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的口號之後,亦有“主體死了”乃至“人死了”的呼聲。主體性的問題不僅僅是認識論的問題,也是倫理學、歷史哲學等學科的問題,因而是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

思想溯源

西方哲學家對於何謂主體性或自我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大致有下列幾種:

第一種

西方哲學家對於何謂主體性或自我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大致有下列幾種:(1)從笛卡爾到康德都認為主體的認知能力是恆久不變的、超歷史的;並且所有的人都一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當代有康德主義者亨利索(DieterHenrich)在其著作《理性的統一性》(TheUnityofRenson,1944)中持這種觀點。

第二種

人心不是指心理狀態或過程,而是人的信念、知識、決策和行動。因而“人心”是由社會、文化、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等產生的,人的信念和行動決定於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這是當代大多數哲學家的看法。

第三種

本世紀中葉索緒爾語言學、心理分析和結構人類學引進了新的自我模式。結構主義語言學消除了語言的內容,把它化簡為一個形式結構、能由記號之間的差異、它們的內部依賴關係決定其意義的封閉系統。心理分析和語言學合作,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都是無意識的,在科學說明中是不相干的。

語言學也同結構人類學合作,把各種文化現象都當作符號系統。“人類學……要發現社會生活的一切表現所具有的共同形式。”親屬系統是一個範例。象語言系統一樣,它們是心智在無意識層次上設計出來的。所以心智並不是心理主體或先驗主體特有的東西。在語言、親屬系統和其他一切構成社會生活的符號系統中工作的心智是共同創造物合為一體的。它就是制度本身,它就是文化。這是客觀知識可能性要付出的代價:思想已經在事物中,在社會事實中。我們能夠進一步:如果心是結構,並且結構是在事物中,為什麼不說心是一物呢?“既然心也是物,此物的功能在於把其他事物的性質告訴我們”。這樣,你就會明白:為何列維·史特勞斯能夠這樣說:“人文科學的最終目的不是把人來構成,而是使人消失”。

第四種

尼采指出“精神”、理性思維、意識等等都是無用的虛構。維根斯坦對主體性爭論問題的解答是:(1)主體性概念的出現和流行表示日常語言的休假(goesonholiday);(2)目的是:教你由一個潛在的胡說(nonsense)過渡到明顯的胡說。二十世紀的尼采門徒,特別是歐洲大陸上的,例如海德格爾、福軻、拉康、德希達,都對主體性、普遍主義和絕對主義進行著不斷的攻擊。他們反對現代文化的中心信條,反對科學思維和合理行動的現代原則,並且反對試圖為現代文化奠定基礎的努力。

總結

所以總起來說,現代哲學存在著保衛主體性到攻擊、分解主體性的各種觀點。從笛卡爾到康德,雖然基本上是為現代文化與主體性辯護的,但細究之,康德已經隱含有對科學、理性和主體性懷疑的萌芽。(康德並不認為知識能純粹由主體獲得)到了黑格爾,現代文化和科學理性便遭受更大的挫折了。

現代西方文化(簡稱現代性modernity)的認知與實踐的理想就是認識的合理性、道德的自主性和社會-政治的自決(非殖民化),這些理想都是從啟蒙運動繼承下來的。以理性和迷信、科學和宗教的對立為特徵,人們開始相信揭示實在的真本性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學,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的最初批評者盧梭和赫德表明他們不信任啟蒙運動和它的合理的科學方法。康德和黑格爾認為現代性的核心在於“主體性”原則,康德力圖用這個原則為科學思想、道德行為和認知能力在審美情操中的自由活動這各個領域奠定基礎。對黑格爾來說,這些理想都含有個人主義,合理評論的能力和行動的自主。黑格爾一方面接受“主體性”原則,同時也認識到它含有兩種相反的意義。這個原則同時說明了現代世界的優點和它的缺陷。即是說它是兩者的圖像,一個進步的又是精神異化的世界。黑格爾利用主體性哲學的目的在於克服唯我主義的或飛揚跋扈的主觀主義的任何不明顯的危險,並且對現代的邪惡不幸與四分五裂進行挽救。成熟的黑格爾,那“絕對精神”和“客觀精神”的黑格爾以此步驟能夠批判現代文化的缺陷而不求助於除了現代主體性原則以外的任何其他前提。這樣黑格爾批判現代文化而不放棄主體性原則,他是對啟蒙運動的浪漫主義批評家的好例。黑格爾和他的19世紀門徒只不過試圖改良啟蒙運動的計畫,一個力求廢棄現代性計畫的激烈得多的反對者卻在尼采身上出現,他代表了由現代轉向後現代的轉折點。尼采宣稱:“實在之感是獲得按照我們的願望型造事物的權力之手段。型造與再型造的歡樂是一種原始的歡樂,我們能夠理解的只是一個我們自己創造的世界”。內在世界、主體性的世界、自我、自身這個內在世界和人原始的藝術創造所感受的歡樂而創造的外在世界有同樣的結構和本性。這個內在世界、思想、感情慾望的世界也是現象界,它是一個表面現象,一個虛構、一個藝術品。它是圖解式的、省略的、簡單化的,一種把不相等者當做相等者的修辭手段得出的結果。簡言之,它是一種解釋行為的結果。它是一種錯誤的解釋。尼采把內在世界這個網織物的結一個個地解開之後,最後找到自我的概念,整個想像的結構所由此建立的基礎。他說:“這是信奉'思想'的虛假解釋的第二次推演,行動和行動者兩者都是虛構”。再如“並沒有'精神',也沒有理性,沒有思想,沒有意識,沒有靈魂,沒有意志,沒有真理;一切都是無用的虛構”。尼采這樣大規模地消除掉自身、自我或主體的觀念。依尼采看,理性、意識、邏輯差不多是解釋工作的偶然後果。“合理思維是按照我們不能夠擺脫的一個框框作出的解釋。這一切解釋都是虛假的解釋。換言之,一切解釋都是修辭手段,把這些修辭手段絲毫不差等值於對語言之外的實在,認為是真理,這是人最初就會犯的錯誤。

對黑格爾來說,象對他的先行者一樣,現代性的中心在“主體性原則”,一個依他含有個人主義、合理評論能力和行動自主體性的原則。康德把主體性當做科學,無條件的倫理道德和表現的藝術這各個分開的領域的基礎。雖則黑格爾的”精神“本意指一個形上學的或本體論的範疇,卻很易被理解做或者簡單一種主體的能力(自己生產的能力)或一個客觀的合理原則。青年黑格爾派便在實踐或生產性基礎上為理性的實現貢獻力量,而黑格爾右派則為了維持體現於國家、經濟或技術中的客觀合理結構作出貢獻。

理解

主體和客體是人的對象性活動沖的一對關係範疇,二者之間有一種“相關律”的聯繫:人和物、人和人之間只有構成一定對象沒關係(如實踐和認識)時,它們才是主體和客體。因此離開了這種具體對象性關係,失去了其中任何一方,主體和客體概念都是沒有意義的。

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實踐的唯物主義”基石上的,其基本內容最集中包含在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這篇天才綱領、特別是它的第一條中。馬克思指出,科學的“實踐的唯物主義”對對象、現實、感情的理解,不是只著眼於客體的成直觀的形式,而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即從主體的方面去理解”。列寧也曾以同樣明確的語言表達了這一原則:以必須把人的全部實踐……包括到事物的定義中去。實踐是人的對象性物質活動。在實踐中,一方面,作為主體的人必須面向客體,必須重視客體的作用即效應,按客體的本性和規律辦事,即世界(包括作為客體的人)的本來面目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另方面,更重要的是,主體總是從自己出發的,是按自己的能力、方式、需要和尺度去理解客體、改造客體,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因此,在任何認識和實踐中,都必須客觀地存在著一種“主體性效應”。前一方面可以得出客體性原則,後一方面則得出主體性原則。馬克思和列寧都不否認前一方面,但他們更強調後一方面對前一方面的影響,提醒人們:對客體、事物的理解和理論概括,都不可能脫離主體性因素而孤立地達到,因而應該自覺地貫徹主體性的原則。這一主體性原則在認識論上的表現具有普遍意義。

特點

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效應

對事物要從主體、人的實踐方面來理解,是一個真正的辯證唯物主義結論。在這一點上,它同某種把唯物主義解釋成“唯客體主義”的傳統偏見是格格不入的。這種傳統偏見表現為:把“存在第一性、思維第二性”這個正確的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錯誤地搬用到主客體關係上,得出“客體第一性、主體第二性、客體決定主體”這類違背事實的、宿命論的結論。實際上,這不僅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在去甚遠,就是同舊的、一股的唯物主義相比,也是一種倒退或停滯。這種“唯客體主義”式的偏見,曾長期束縛了對主體性問題的科學探討。

客觀性

在馬克思主義這裡,主體性與客觀性不是對立的概念。主體,作為各種不同清況下的現實的人及其群體,首先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一一社會存在。不是人們的社會意識決定他們的社會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他們的意識。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中,包含對人的主體性做社會的、歷史的客觀性的理解。若把主體性婦結為人的精神、意識、主觀性,無視人的社會物質性、社會存在及其關係的客觀性,並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方式,而是歷史唯心主義的方式。

要求對主體做具體分析

“主體”不是一個一般的抽象或實體,它是一個關係範疇。因此,必須在具體的對象關係中確認誰是主體,把握主體的具體結構、功能、特性及其作用,探討不同層次主體間的相互關係,而不能抽象化。在理論研究中文在著把某一特殊關係層次上的特殊主體一般化的兩種極端:一種是把主體--人類或群體主體一一社會、階級、民族等當作唯一的“主體”;另一種則把個別主體.-個人當作唯一的主體”。兩個極端互相排斥、二者擇一,其結果或者導致抹殺個人及其個性,或導致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而否認集體、社會,這都是違背馬克思主義主體性原則的精神實質的。這一原則恰恰表明:世界上和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多種不同層次和不同方面的主客體關係,每一關係中都有自己具體的主體。只有正確而充分地理解每一主體各自的特點和作用,才能科學他說明其關係的存在和發展,而不能把不同的關係及其主體混為-談,互相取代。

強調人權和責任相統一

承認主體的具體地位和作用,正是為了科學地確立人在自己的實踐和認識中應有和能夠承擔的權力和責任的界限,並使二者合理地統一起來。任何把主體性原則理解為人可以隨意地千事,只要權力不負責任,達到“絕對意志自由”之類的想法,至少是一種片面化的想像。權力和責任都來自主體的實際地位和作用,權力和責任又是彼此不應分離的。在客體面前,主體的權力所在也就是責任所在,反之亦然。因此,任何現實的主體(人類、社會、階級、個人)從主體性原則所得到的第一條啟示,就是要自覺地認清自己的權力和責任及其統一,而不是其它。在這個意義上,主體性原則也可以說正是加強主體自身建設與充分發揮主體玖造世界的能動性相統一的原則。

獨特性

它並不否認客體性原則,這兩看的相互制約和相互補充才能保證認識和實踐富有成效。它們各有自己的側重功能,對於我們的思想和工作來說,同樣都是必須遵循的。但是比較而言,特別是當代歷史條件下,主體性原則有著更為深刻、積極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