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詞牌名]

念奴嬌[詞牌名]
念奴嬌[詞牌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念奴嬌,詞牌名,相傳是根據唐代一位叫念奴的歌姬取的調名。傳說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時,念奴常暗中隨行,因之取念奴為詞牌名。亦稱《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雙調一百字,前後闋各四仄韻,一韻到底。本調不甚拘平仄,但常用入聲韻。上下闋後七句字數平仄相同。名篇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基本信息

詞牌簡介

詞牌名

念奴嬌念奴嬌
念奴是唐天寶年間著名歌妓,調名本此。此調有仄二體。《詞譜》以蘇軾“憑空跳遠”詞為仄體正格。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後片五十一字,各十旬四仄韻。此令宜於抒寫豪邁感情。東坡赤壁詞,句讀與各家詞微有出入,是變格。另有平韻格,以陳允平詞為正體,用者較少。

念奴嬌又名《大江東去》、《千秋歲》、《酹江月》、《杏花天》、《赤壁謠》、《壺中天》、《大江西上曲》、《百字令》等十多個名稱。本詞牌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雙調一百字,前後闋各四仄韻,一韻到底。本調不甚拘平仄。上下闋後七句字數平仄相同。本詞牌相關資料:《碧雞漫志》云:“大石調,又轉入道調宮,又轉入高宮。”大石調,姜夔詞注“雙調”,元高拭詞注“大石調,又大呂調”。蘇軾赤壁懷古詞,有“大江東去”,“一尊還酹江月”句,因名《大江東去》,又名《酹江月》,又名《赤壁詞》,又名《酹月》。

曾覿詞名《壺中天慢》。戴復古詞有“大江西上”句,名《大江西上曲》。姚述堯詞有“太平無事,歡娛時節”句,名《太平歡》。韓淲詞有“年年眉壽,坐對南枝”句,名《壽南枝》,又名《古梅曲》。姜夔詞名《湘月》,自注“即《念奴嬌》《鬲指聲》”。張輯詞有“柳花淮甸春冷”句,名《淮甸春》。米友仁詞名《白雪詞》。張翥詞名《百字令》,又名《百字謠》。丘長春詞名《無俗念》。游文仲詞名《千秋歲》。《翰墨全書》詞名《慶長春》,又名《杏花天》。

曲牌名

南北曲均有。屬大石調。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闋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於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調有《百字令》,別名《念奴嬌》,與詞牌全闋同,用為小令

詞牌由來

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傳說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時,念奴常暗中隨行,因之取念奴為詞牌名。相傳《念奴嬌》詞調就由她而興,意在讚美她的演技。
唐元稹曾在《連昌宮詞》詩中描寫了此情此景:
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
須爽覓得又連催,特赦街中許燃燭。
春嬌滿眼淚紅綃,掠削雲鬢鏇裝束。
飛上九天歌一聲,二十五郎吹管逐。
元稹《連昌宮詞》自註:“念奴,天寶中名倡,善歌。每歲樓下酺宴,累日之後,萬眾喧隘,嚴安之、韋黃裳輩辟易不能禁,眾樂為之罷奏。玄宗遣高力士大呼於樓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聽否?’未嘗不悄然奉詔。”
唐玄宗每次辭歲宴會時間一長,賓客就吵鬧,使音樂奏不下去。玄宗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來唱歌,大家才安靜下來。
王灼《碧雞漫志》卷五又引《開元天寶遺事》:“念奴每執板當席,聲出朝霞之上。”
湯顯祖《荊釵記·折柳陽關》:“你紅粉樓中一念奴。” 唐宮伎中一流歌手。歌聲激越清亮,被玄宗譽為“每執行當席,聲出朝霞之上,25人吹管也蓋不過其歌喉”;元稹稱其“飛上九天歌一曲,二十五郎吹管逐”。
念奴色藝雙全,其聲名一直傳至後世。
北宋政和年間,李方叔見一老翁善歌,曾為此戲作《品令》云:“唱歌須是玉人,檀口皓齒冰膚。意傳心事,語嬌聲顫,字如貫珠。老翁雖是解歌,無奈雪鬢霜須。大家且道是伊模樣,怎如念奴?”

詞牌格律

定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變格一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韻)。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韻)。
平平平仄,仄中平仄平仄(韻)。
中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平仄(韻)。
中平平仄(韻),仄平平仄平仄(韻)。
前片第二句九字,有作“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韻)”者,後片二三句有作“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韻)”者,第七、八句有作“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韻)”者。

變格二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韻)。

名作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蘇軾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注釋:

(1)大江:長江。
(2)淘:沖洗,沖刷。
(3)故壘:黃州古老的城堡,推測可能是古戰場的陳跡。過去遺留下來的營壘。
(4)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稱。周瑜精通軍事,又精於音律,江東向來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於赤壁以火攻擊敗曹操的軍隊,此戰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僅36歲。(安徽廬江有其周瑜墓。)
(5)雪:比喻浪花
(6)遙想:形容想得很遠;回憶。
(7)小喬:喬玄的小女兒,生的閉月羞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喬為孫策之妻,有傾國傾城、沉魚落雁之貌。 
(8)英發:英俊勃發。
(9)羽扇綸巾:手搖動羽扇,頭戴綸巾。這是古代儒將的裝束,詞中形容周瑜從容嫻雅。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10)檣櫓:這裡代指曹操的水軍戰船。檣,掛帆的桅桿。櫓,一種搖船的槳。(所謂檣櫓,物也;所謂強虜,人也。自古便有檣櫓與強虜之爭,記得上此課時,老師也曾對這兩個詞進行了分析,出於不同的版本,要看編者的喜好以及個人的理解,並沒有所謂的對錯,這兩個詞用於此處皆對,所以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用,不過考試時最好根據課本。鄙人認為,有爭論的東西出在考試卷上需要慎重。現在人教是用“檣櫓”。)(蘇教版作“胡虜”)
(11)故國:這裡指舊地,當年的赤壁戰場。指古戰場。指假戰場黃州。
(12)華發:花白的頭髮。
華:《現代漢語詞典》這個字讀huā(一聲),花白義
(13)人生:現有版本作人間。
(14)尊:通“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裡指灑酒酬月,寄託自己的感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蘇軾才華出眾,又有志為了國家而建功立業,但卻遭人陷害,被貶黃州。幸而他為人心胸豁達,所以沒有消沉下去,在暢遊長江時寫下了這篇千古名作。上闋寫景,描繪了萬里長江及其壯美的景象。下闋懷古,追憶了功業非凡的英俊豪傑,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羨慕古代英傑、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業的思想感情。
這首詞,描寫壯麗的景物,追敘英雄的人物,抒發激昂的感情,這是豪放派詞風的典型寫法,所以本次堪稱為豪放派詞的典範作品。
賞析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後以自身感慨作結。起筆高唱入雲,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湧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亂石崩雲”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對於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小喬初嫁”看似閒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風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周瑜身為主將卻並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於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過。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

清代詞論家徐軌謂東坡詞“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詞苑叢談》卷三)。在《東坡樂府》中,最具有這種英雄氣格的代表作,首推這篇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是蘇軾游賞黃岡城外的赤壁(鼻)磯時寫下的,是北宋詞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此詞上闋,先即地寫景,為英雄人物出場鋪墊。開篇從滾滾東流的長江著筆,隨即用“浪淘盡”,把傾注不盡的大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繫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湧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卓犖氣概,更可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憑弔勝地才人所誘發的起伏激盪的心潮,氣魄極大,筆力非凡。接著“故壘”兩句,點出這裡是傳說中的古代赤壁戰場。在蘇軾寫此詞的八百七十多年前,東吳名將周瑜曾在長江南岸,指揮了以弱勝強的赤壁之戰。關於當年的戰場的具體地點,向來眾說紛紜,東坡在此不過是聊借懷古以抒感,讀者不必刻舟求劍。“人道是”,下字極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詞題,又是為下闋緬懷公瑾預伏一筆。以下“亂石”三句,集中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湧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擴,精神為之振奮。煞拍二句,總束上文,帶起下片。“江山如畫”,這明白精切、脫口而出的讚美,應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偉畫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結論。“地靈人傑”,錦繡山河,必然產生、哺育和吸引無數出色的英雄,三國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瑾……真可說是“一時多少豪傑!”
上片重在寫景,將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緊縮集中到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身上。但蘇軾在眾多的三國人物中,尤其嚮往那智破強敵的周瑜,故下片由“遙想”領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作者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挑選足以表現人物個性的素材,經過藝術集中、提煉和加工,從幾個方面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據史載,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並同他一齊攻取皖城。周瑜娶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而後十年他才指揮了有名的赤壁之戰。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生活細節,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見出周瑜的丰姿瀟灑、韶華似錦、年輕有為,足以令人艷羨。同時也使人聯想到:贏得這次抗曹戰爭的勝利,乃是使東吳據有江東、發展勝利形勢的保證,否則難免出現如杜牧《赤壁》詩中所寫的“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嚴重後果。這可使人意識到這次戰爭的重要意義。“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是從肖像儀態上描寫周瑜束裝儒雅,風度翩翩。綸巾,青絲帶頭巾,“葛巾毛扇”,是三國以來儒將常有的打扮,著力刻畫其儀容裝束,正反映出作為指揮官的周瑜臨戰瀟灑從容,說明他對這次戰爭早已成竹在胸、穩操勝券。“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抓住了火攻水戰的特點,精切地概括了整個戰爭的勝利場景。據《三國志》引《江表傳》,當時周瑜指揮吳軍用輕便戰艦,裝滿燥荻枯柴,浸以魚油,詐稱請降,駛向曹軍,一時間“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詞中只用“灰飛煙滅”四字,就將曹軍的慘敗情景形容殆盡。可以想見,在滾滾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異不凡的青年將軍周瑜,談笑自若地指揮水軍,抗禦橫江而來不可一世的強敵,使對方的萬艘舳艫,頓時化為灰燼,這是何等的氣勢。如同大宋帝國的強盛這正是作者所以要緬懷赤壁之戰,並精心塑造導演這一戰爭活劇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機。
然而,眼前的政治現實和詞人被貶黃州的坎坷處境,卻同他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大相抵悟,所以當詞人一旦從“神遊故國”跌入現實,就不免思緒深沉、頓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發出自笑多情、光陰虛擲的嘆惋了。仕路蹭蹬,壯懷莫酬,使詞人過早地自感蒼老,這同年華方盛即卓有建樹的周瑜適成對照。然而人生短暫,不必讓種種“閒愁”縈迴於心,還不如放眼大江、舉酒賞月。“一樽還酹江月”,玩味著這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襟懷超曠、識度明達、善於自解自慰的詩人,仿佛就浮現在讀者眼前。詞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猶如在高原闊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迴旋,隨即繼續流向曠遠的前方。這是歷史與現狀,理想與實際經過尖銳的衝突之後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種反映,這種感情跌宕,更使讀者感到真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更能引起讀者的思考。
詞從總的方面來看,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雲,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筆揮灑,卻也襯以諧婉之句,英俊將軍與妙齡美人相映生輝,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迭相遞轉,做到了莊中含諧,直中有曲。特別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一個英氣勃發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為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新的道路,產生了重大影響。據俞文豹《吹劍錄》記載,當時有人認為此詞須關西大漢手持銅琵琶、鐵綽板進行演唱,雖然他們囿於傳統觀念,對東坡詞新風不免微帶譏消,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這首詞的出現,對於仍然盛行纏綿悱惻之調的北宋詞壇,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念奴嬌·蕭條庭院

李清照李清照
李清照)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閒滋味。
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欄乾慵倚。
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
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詞中塑造了一個刻意傷春復傷別的女主人公形象,她與柳、秦等人筆下的女性形象迥然不同,這是一個多情的妻子、一個詩人、學者。開頭“只寫心緒落寞,近寒食更難遣耳,陡然而起,便爾深邃”(黃了翁《蓼園詞選》)。“寵柳嬌花”四字,新麗奇俊,與“綠肥紅瘦”同妙。詞中寫出女主人公以“險韻詩”、“扶頭酒”排遣愁悶,卻仍無濟於事,她只為相思所苦的情狀。下片描寫環境的清冷和女主人公無所倚托的心情,能“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鄒祗謨《遠志齋詞衷》)。“清露”二句用《世說》成語,以故為新,自然入妙。毛先舒云:“詞貴開宕,不欲沾滯,忽悲忽喜,乍遠乍近,斯為妙耳”,此詞“本閨怨,結雲‘多少遊春意,更看今日晴未?’忽爾開拓,不但不為題束,並不為本意所苦,直如行雲,舒捲自如,人不覺耳”(《詞苑叢談》引)。
這首詞寫雨後春景,抒深閨寂寞之情。上片寫“心事難寄”,從陰雨寒食,天氣惱人,引出以詩酒遣愁。下片說“新夢初覺”,從夢後曉晴引起遊春之意。全詞以細膩曲折的筆觸。通過春景的描寫,真切地展示詩人獨居深閨的心理情態。語淺情深,清麗婉妙。

念奴嬌·鬧紅一舸

姜夔姜夔
姜夔

余客武陵,湖北憲治在焉。古城野水、喬木參天。余與二三友,日蕩舟其間,薄荷花而飲,意象幽閒,不類人境。秋水且涸,荷葉出地尋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見日,清風徐來,綠雲自動。間於疏處,窺見遊人畫船,亦一樂也。揭來吳興,數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絕。故以此句寫之。
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翠葉吹涼,玉容消酒,更灑菰蒲雨。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
賞析
白石詞前愛作小序,有人說與詞犯重,其實不然。散文與詞是兩回事,往往相得益彰,象這裡一則小序,警絕可喜有味,完全可以獨立,又點明《念奴嬌》寫荷,攝取了武陵(湖南常德)、吳興、杭州西湖多處荷花的神理,賞荷坐其下,簡直與荷同根而出,迥異俗人。很有助於對詞的理解。
白石詞愛寫梅荷,梅勁荷清,深有寄託。寫梅柳還往往與合肥女子遇合的回憶有關,寫荷則直抒性情中一脈清空高潔。
此詞寫荷花之神如野雲孤飛,去留無跡,旨在清冷,偏從極繁華熱烈的“鬧紅一舸”起筆,反襯之法。舸音葛,大船,荷花“鬧紅”,如載滿大船,是小序所寫仰視角度的想像引申。“與鴛鴦為侶”,有聲勢、有生氣,富於色彩之筆,不同凡響。第二韻在想像中繼續寫眾多荷花的氣勢。“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極寫人未到的無數荷塘中荷花的風神韻致,水為佩,風為裳,飄灑出塵儼然女神。首二韻內容上為一組,寫荷花之盛而“水佩風裳”,悄悄向全詞清冷的主鏇律過渡。第三韻灑來“菰蒲雨”,即離荷塘遠處飛來之雨,蓮葉打扇吹涼,“菰蒲雨”為荷花銷酒洗浴,幻出歇拍光華四射美不勝收的千古名句:“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
一二韻荷花集體反襯,水佩風裳,再經三韻灑雨吹涼,百般為這朵風致嫣然的荷花神打扮,終於特寫鏡頭般出場了。她微微搖動頸項,風致天然,光彩照人,無比潔淨,無比完滿,但她並不矜持得拒人於千里之外,她慨然發放幽冷芳香,賜詩人以創作的靈感。

上片從蓄勢到天國般的一朵荷花的特寫,推向全詞高潮。主要寫花以抒懷抱。
換頭從日暮荷葉寫起,氣氛異於上片之光華四射。日暮,時已晚,很給那朵“嫣然搖動”的荷神留了時空。荷神多情,不忍遽然凌波而去。下片二韻寫恐舞衣寒落,是說葉之枯殘。三韻高柳老魚,如荷之有情,換留詩人。煞尾寫沙際歸路,田田多少蓮葉。餘韻悠然。
下片荷花漸隱,主要以荷葉盡余情。全篇章法層次井然,絲絲入扣。冷熱、陰晴、紅綠、遠近、虛實、動靜、緩急在配合中起伏,讀者如觀有序有結有高潮之戲劇,留下深刻印象。姜詞也是宋詞中精品。精氣神十足。
白石論詩主張“精思”,他以詩歌為“陶寫寂寞”之具,講求句意深遠,句調清古和諧。似頗受道釋虛明靜淨思想影響。《念奴嬌》寫荷,遺貌取神,以空靈神韻擅勝場,頗合道家“大象無形”之旨。不過,精思也好,虛無也罷,還是要以現實事物、客觀世界作為基礎,君試看白石在武陵與荷為伍那虔城真摯,簡直整個身心化作一株荷花。一世執著如此,魂之化荷,也就不足為奇。

念奴嬌 ·洞庭青草

張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一作“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賞析
張孝祥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這首詞作於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當時,他被讒言落職,從廣西經洞庭湖北歸。這首詞借洞庭夜月之景,抒發了作者的高潔忠貞和豪邁氣概。
詞的上闋主要是寫景,景中寓情。一、二句是說,已經臨近中秋了,這浩瀚的湖面竟是碧空萬里,水波不興,一派秋高氣爽、玉宇澄清的景色。這裡的“青草”指的是與洞庭湖聯成一片的青草湖,又名巴邱河。青草在南,洞庭在北,自來並稱。三四句的“玉鑒瓊田”形容湖水的明淨光潔,“三萬頃”是指湖面的廣闊,點出了在這美玉一般的偌大湖面上,扁舟一葉真似仙境。五到七句進一步描述在月光下的湖面,上下輝映一片晶瑩,天上人間如同共處在一個玲壠剔透的琉璃世界中。“表里俱澄澈”,這既是寫景,更寄寓了作者高超的精神境界。最後二句點明這種極妙境界是只可意會難於言傳的。這裡大概不是指景,主要的是指心物相融的美妙體驗。
詞的下闋著重抒情,意轉激昂。開頭三句是他的內心獨白。“嶺海經年”的嶺海一作嶺表,指五嶺以外的地區。這裡是指作者被貶擔任廣南西路經略撫使,在嶺南過了一年。“孤光自照”,就是不管別人是否理解,自省無愧於心,表明了作者的孤高心態。“肝膽皆冰雪”與上闋的“表里俱澄澈”可以互為呼應,意思是他襟懷坦白,如同冰雪一樣晶瑩。因此四五句他略帶幾分蕭瑟而不無驕傲地說:雖然現在頭髮少了,衣衫單薄,但在這冰涼的夜晚,他仍然穩穩地泛舟在這碧波浩淼的湖面上。接下來三句更是氣魄雄偉,他要汲取長江的水以為酒,把北斗星當作酒杯,再請天上的星辰萬象作為賓客來和他一起細斟慢酌。真豪情萬丈!最後大概他喝夠了酒,渾然忘卻了天地物我,他扣打著船舷對天狂嘯,簡直不知道今晚是什麼夜晚了。
張孝祥與張元乾一起號稱南渡初期詞壇雙璧。他的詞上承蘇軾,下啟辛棄疾,是南宋詞壇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這首詞,通篇景中見情,筆勢雄奇,境界空闊,表現了作者胸襟灑落、氣宇軒昂,顯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質。因此南宋學者魏了翁認為:“張於湖有英姿奇氣……洞庭所賦,在集中最為傑特。”這首詞歷來為人稱頌,還因為他在詞中所創造的獨特意境,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後人的重視。

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辛棄疾辛棄疾
辛棄疾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剗地東風欺客夢,一枕雲屏寒怯
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別。
樓空人去,舊遊飛燕能說。
聞道綺陽東頭,行人曾見,簾底纖纖月
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雲山千疊
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
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賞析
辛棄疾絕少寫自己的愛情經歷,偶一為之,便迥異諸家,帶著一種擊節高歌的悲涼氣息。卻少有婉轉纏綿之意。此詞即是其例。
淳熙五年春,辛棄疾從江西豫章調往臨安,旅行東流縣,題此詞於村壁之上,抒寫他當時的感受。上片寫重過東流時,正是“野棠花落”,清明已過的季節。歲月匆匆,旅舍孤寒,不覺想起了從前在這裡的一段令人難忘的往事。如今時移事異,在敘述中寓有詞人的無限感慨。下片寫此次經過東流的所聞。勾起了舊恨新愁。“近來多少華發”,含蓄蘊藉,情韻悠長。這首詞表現了辛詞清新婉約的一面。
《藝蘅館詞選》梁啓超語:此南渡之感。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客途遇艷,瞥眠驚鴻,村壁醉題,舊遊回首,乃賦此閒情之曲。前四句寫景輕秀,“曲岸”五句寄思婉渺。下闋伊人尚在,而陌頭重見,托諸行人,筆致便覺虛靈。“明朝”五句,不言重遇雲英,自憐消瘦,而由對面著想,鏡里花枝,相見爭如不見,老去相如,羞入文君之顧盼。以幼安之健筆,此曲化為繞指柔矣。

念奴嬌·我來牛渚

(吳淵)我來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懷如豁。
誰著危亭當此處,占斷古今愁絕。
江勢鯨奔,山形虎踞,天險非人設。
向來舟艦,曾掃百萬胡羯。
追念照水然犀,男兒當似此,英碓豪傑
歲月匆匆留不住,鬢已星星堪鑷。
雲暗江天,煙昏淮地,是斷魂時節。
欄乾捶碎,酒狂忠憤俱發。
賞析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之詞。作者吳淵,在南宋時曾任兵部尚書、參知政事等軍政要職,就本詞詞意來看,他是一位抗金禦侮的主戰者。“我來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懷如豁。”牛渚,即牛渚山,又名采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北長江岸邊,歷來都是渡江的軍事要地。作者站在牛渚山上北眺,隔著滾滾浩淼的長江,面前呈現出廣袤無垠的江淮大地,胸懷為之豁然開朗。“誰著危亭當此處,占斷古今愁絕。”在牛渚山西北的危崖上,有亭一座,名曰“燃犀亭”。這是由一段神話引起的。《晉書 溫嶠傳》:“嶠至牛渚,水深不可測:世雲其下多怪物。嶠遂毀犀角而照之,須臾水族覆火,奇形怪狀,或乘車馬赤衣者。”詩人勢鯨奔,山形虎踞,天險非人設。”長江天險,虎踞鯨奔,自古稱為天塹。“向來舟艦,曾掃百萬胡羯”。幾十年前,曾在此擊敗了幾十萬金兵。歷史是這樣的:
“紹興和議”以後,宋王朝以為和平可靠了,而金完顏亮殺死金熙宗,自立為帝,一心想“立馬吳山第一峰”。紹興三十一年(1611)金主完顏亮發動六十萬大軍侵宋,兵分四路,水陸並進。南宋負責淮西統制王權,丟棄廬、和二州,金兵就直抵長江北岸。宋高宗又想浮海避敵。當時中書舍人虞允文,以參謀軍事的身分,到前線去勞軍。到採石後,見宋軍士氣低落,潰散無主。虞允文當即鼓動士氣,重整兵力,在江邊一仗大金兵。金主完顏亮在轉移揚州時,為部下所殺。國家的一場危亡得救了。吳淵對此,讚嘆長江的天險可恃。上片懷古作結。以“我來牛諸”開始,由今寫到古。
下片則相反,“追念照水然犀,男兒當似此,英雄豪傑”。則是由古寫到今。
溫嶠能燃犀滅水怪,虞允文能挽危破狂虜,溫、虞這都是歷史上的英雄豪傑,國家危難,方顯出男兒的英雄本色。時到如今,“歲月匆匆留不住,鬢已星星堪鑷。”歲月如流水,雙鬢已白髮可數。“雲暗江天,煙昏淮地,是斷魂時節。”詞人年老之日,也就是南宋王朝末日來臨之時。身為國家棟樑大臣,看到煙昏大地,能不悲痛斷魂嗎!“欄乾捶碎,酒狂忠憤俱發。”捶碎燃犀亭上的欄乾,是因為酒狂,還是因為忠憤,二者是不可分的,忠憤激發出酒狂,酒狂勾引起忠憤,二者同時並發出來。以義憤填膺的氣氛結束了全詞。

念奴嬌·斷虹霽雨

黃庭堅黃庭堅
黃庭堅)八月十七日,同諸生步自永安城樓,過張寬夫園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眾客。客有孫彥立,善吹笛。援筆作樂府長短句,文不加點。
斷虹霽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
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
萬里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
寒光零亂,為誰偏照醽醁?
年少從我追游,晚涼幽徑,繞張園森木。
共倒金荷,家萬里,難得尊前相屬。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笛。
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
賞析
此詞寫於作者於紹聖元年(1094)謫居地處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賓)時。詞中以豪健的筆力,展示出作者面對人生磨難時曠達、倔強、偉岸的襟懷,表達了榮辱不縈於懷、浮沉不繫於心的人生態度。整首詞筆墨酣暢淋漓,洋溢著豪邁樂觀的情緒。
開頭三句描寫開闊的遠景:雨後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掛天,青山如黛。詞人不說“秋空淨”,而曰“淨秋空”,筆勢飛動,寫出了煙消雲散、玉宇為之澄清的動態感。“山染修眉新綠”,寫遠山如美女的長眉,反用《西京雜記》卓文君“眉色如望遠山”的故典,已是極嫵媚之情態,而一個“染”字,更寫出了經雨水洗刷的青山鮮活的生命力。
接著寫賞月。此時的月亮是剛過中秋的八月十七的月亮,為了表現它清輝依然,詞人用主觀上的賞愛彌補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賞自然美景的娛悅心情,他接連以三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問句發問。三個問語如層波疊浪,極寫月色之美和自得其樂的騷人雅興。嫦娥駕駛玉輪是別開生面的奇想。歷來詩人筆下的嫦娥都是“姮娥孤棲”,“嫦娥倚泣”的形象,此處作者卻把她從寂寞清冷的月宮中走出來,並興高采烈地駕駛一輪玉盤,馳騁長空。舊典翻新,非大手筆不能為也。
此下轉而寫月下遊園、歡飲和聽曲之樂。“年少從我追游,晚涼幽徑,繞張園森木”,用散文句法入詞,信筆揮灑,寫灑脫不羈的詞人,正帶著一群愉快的年輕人,張園密茂的樹林中徜徉。“共倒金荷,家萬里,難得尊前相屬”,離家萬里,難得有今宵開懷暢飲!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笛!”三句把詞人豪邁激越之情推向頂峰。這三句是此詞最精彩之處。《世說新語》記載東晉瘐亮武昌時,於氣佳景清之秋夜,登南樓游賞,瘐亮曰:“老子於此處興復不淺。”老子,猶老夫,語氣間隱然有一股豪氣。
作者說自己這一生走南闖北,偏是最愛聽那臨風吹奏的曲子。“最愛臨風笛”句,雄渾瀟灑,豪情滿懷,表現出詞人處逆境而不頹唐的樂觀心情。
最後一筆帶到那位善吹笛的孫彥立:“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孫郎感遇知音,噴發奇響,那悠揚的笛聲迴響不絕。
此詞以驚創為奇,其神兀傲,其氣崎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於壯闊的形象中勃發出一種傲岸不羈之氣。作者自詡本篇“或可繼東坡赤壁之歌”,確乎道出了此詞的風格所。詞人與蘇東坡一樣,飽經政治風雨的摧折,卻仍保持著那種倔強兀傲、曠達豪邁的個性,這一點,充分體現他的詩詞創作中。

念奴嬌·水天空闊

文天祥文天祥
文天祥)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
蜀鳥吳花殘照里,忽見荒城頹壁!
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
堂堂劍氣,鬥牛空以奇傑。
那信江海餘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
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
睨柱吞贏,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
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在祥興二年(1279年)過金陵時別鄧剡之作。詞中寫出了他至死抗敵英勇不屈的浩然正氣,也流露出失敗後的怨憤。反映了他生死不渝的民族氣節和頑強鬥志,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文天祥和鄧剡金陵分手,無異於易水之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此時此地此情此景,詞人止不住痛惜英雄失敗,深悲國家覆亡,追憶患難情誼,表明自己義不帝元,激勵戰友捨生取義。作者的情思如潮,鮮明的意象和恰當的典故奔來腕下。他們之間的純潔的友誼,熾熱的愛國之情,崇高的氣節,也自然表現得真實感人。這是一首血淚凝成的悲壯之詞。
王國維《人間詞話》 :“文文山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遠在聖與(王沂孫)、叔夏(張炎)、公謹(周密)諸公之上。”
劉熙載《藝概》:“文文山詞,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之意,不知者以為變聲,其實乃正之變也,故當合其人之境地以觀之。”

念奴嬌 崑崙

念奴嬌 崑崙念奴嬌 崑崙
(毛澤東)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賞析
詩之上半闋寫崑崙山之壯麗從冬天一直寫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禍,功過是非,誰曾評說。詩人在此以崑崙象徵祖國,並站在一個高度評說祖國幾千年歷史的功過是非。氣勢流暢,有一泄千里之感,從大象入物,又有細節描繪,“飛起玉龍三百萬”化用前人“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二句,正如作者所說藉此一句來形容雪山。此句用得靈妙自然、恰切精當。再有“人或為魚鱉”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現實主義詩歌中的奇異比喻,指夏日從此崑崙橫流下來的江河湖水已泛濫成災,加害於人,同時又暗指中國舊社會的黑暗之雲。然後破空斗膽一句提問:“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下半闋,詩人挺身而出,直面崑崙道,今天我要來談一談你了,這高度,這大雪都不需太多。“這高”、“這多雪”中的“這”字用得簡省好看,顯得詩人內心篤定大氣,僅兩個“不要”就解決了。接著是“安得倚天抽寶劍”一句,令人聯想到稼軒的《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中二句“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以及李白《臨江王節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而詩人毛澤東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劍斬玉龍嗎?
最後二行帶有預言性質,在未來的和平世界裡,全人類將共享一個冷暖適應的氣候,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潛在之意是詩人堅信他所捍衛及奉行的理想屬大道中正,必將普行於全人類。這理想是世界革命進行到最後勝利,徹底埋葬帝國主義。
最後一行的“涼熱”二字極富詩意,前者清涼後者熱烈,放在一塊加以辯證綜合就調出一個恰切的溫度,另外,這二字的象徵意義也極為精蘊,含而不露,輾轉達意,卻又一語中的,最後應了作者自己所層層推出的主題:反對帝國主義而不是別的。
這首詞里,毛澤東成功地表達了他的思想,他把崑崙裁為三截後,“一截遺歐,一截贈美”,好使“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讀者立即知道這是“大同”理想;聯繫到他的事業,這大同理想還不是《禮記》里幻想的那種,而是馬克思設計的那種。當然,馬克思得以在中國傳播、托根,很可能與《禮記》那個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靈有關,康有為曾依傍那個理想,直到近來講“小康”,名字還從《禮記》那段里摘出來的。叫人驚異這個以流變不居著名的世界上,會有那樣頑固的繼承性;我也隱隱由此想到,一個學說在民眾間的傳播,往往不在於它論證得使人信服,而別有更深微幽隱的因素,任何時代,民眾都沒有從學理上了解過自己所信奉的理論。當然,詞不是政治學說的論文,它也不可能向我們介紹大同理想的細節,所以,通過崑崙這個意象傳達的大同理想,其實還是個兩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適合《禮記》那個本土的型號,也適合馬克思那個舶來的型號。我們得參照作者的平生、思想,才能給這個理想貼上特別的標籤——這是文藝寫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限制不可能天網恢恢的一個例子,同時也是讀者具有理解主動性的一個例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