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作者周國平,大學裡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周國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穫智慧和超然。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6

世界有沒有一個開端?宇宙有沒有一個邊界?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還有那至今令人類百思不得其解的時間之謎:在這些亘古謎團之外,還有一些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們能不能提出“世界”是什麼一這個問題?人的感覺是否可靠?語言能不能傳達思想?我們能否認識他人的心靈?經過理性的反思和省察後,我們會發現所有我們習以為常的問題和答案,原來都小是這么理所當然,閃此在自然面前永遠保持謙恭的姿態就成了唯一正確選懌!

編輯推薦

哲學從仰望天穹開始本體是火?是水?

目錄

哲學開始於仰望天穹
世界究竟是什麼?
能問“世界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嗎?
世界有沒有一個開端?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宇宙在空間上有沒有邊界?
時間之謎
因果之間有必然聯繫嗎?
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自然有沒有一個目的?
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為?
什麼是自由意志?
感覺可靠嗎?
存在就是被感知嗎?
貝克萊的是與非

書摘

世界究竟是什麼?

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說:“我們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中國哲人孔子站在河岸上嘆道:“世界就像這條河一樣晝夜不息地流逝著呵。他們不約而同地都把世界譬作永遠奔流的江河。不過,這個譬喻只能說明世界是永恆變化的,沒有解答世界究竟是什麼的問題。要說清楚世界究竟是什麼,這是一件難事。

世間萬物,生生不息,變易無常。在這變化不居的萬物背後,究竟有沒有一種持續不變的東西呢?世間萬象,林林總總,形態各異。在這五花八門的現象背後,究竟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東西呢?追問世界究竟是什麼,實際上就是要尋找這變中之不變,這雜多中之統一。哲學家們把這種不變的統一的東西叫做“實體”、“本體”、“本根”、“本質”等等。

如果說一切皆變,究竟是什麼東西在變?變好像總是應該有一個承擔者的。沒有承擔者,就像一台戲沒有演員,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譬如說,我從一個嬰兒變成兒童、少年、青年、中年人,最後還要變成老年人。你若問是誰在變,我可以告訴你,是我在變,無論我變成什麼年齡的人,這個我仍然是我,在變中始終保持為一個有連續性的獨立的生命體。同樣道理,世界無論怎樣變化,似乎也應該有一個不變的核心,使它仍然成其為世界。

最早的時候,哲學家們往往從一種或幾種常見的物質形態身土去尋找世界的這種“本體”,被當作“本體”的物質形態有水、火、氣、土等等。他們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它們單獨變來或混合而成的。後來,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提出了一種影響深遠的看法:萬物的統一不在於它們的形態,而在於它們的結構,它們都是由一種相同的不可分的物質基本粒子組成的,這種基本粒子叫做原子。物理學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支持這個看法,但是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已經對基本粒子的存在及其作用提出了一系列質疑。

周國平的作品

周國平,1945年7月生於上海。1962至1968年就學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分配在廣西深山老林中。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深入研究尼采及其哲學、美學理論,發表譯著、專論多部;曾寫若干哲理散文。其作品充滿了人生的智慧,融理性和激情於一體,筆調清新自然,深受讀者喜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