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核心》

《問題的核心》敘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個英屬某西非殖民地的警察署副專員斯考比,原是個正直、虔誠的天主教徒,為了送精神苦悶的妻子去南非度假,不得不向一名敘利亞奸商借債,從而受到他的威脅利誘,後來他又與一個因所乘船隻被敵方潛水艇擊沉而流落該地的年輕寡婦海倫發生戀情,違反了教義,精神苦悶,最後為了解脫而自殺身亡。

基本信息

內容

《問題的核心》(the heart of the matter)是格林的“宗教四部曲”中重要作品之一,是他反映宗教信仰和社會政治的代表作,也是他對人性的複雜性描寫的最好的一本書。.本文試析主人公斯考比同時扮演四個角色(丈、情人、警察局長和天主教徒)給他帶來的心理負擔,以及他對周圍的人始終充滿了責任和憐憫感的衝突的性格導致的一場又一場的不幸和災難,來領略格林對人類絕望心理和人性複雜性的入木三分的獨到描寫和剖析。

發表於1948年的《問題的核心》不僅獲得了泰特.布萊克紀念獎,更使格林贏得國際聲譽。作品的故事頗為簡單,敘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個英屬某西非殖民地的警察署副專員斯考比,原是個正直、虔誠的天主教徒,為了送精神苦悶的妻子去南非度假,不得不向一名敘利亞奸商借債,從而受到他的威脅利誘,後來他又與一個因所乘船隻被敵方潛水艇擊沉而流落該地的年輕寡婦海倫發生戀情,違反了教義,精神苦悶,最後為了解脫而自殺身亡。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是當代負有盛名的英國小說家,他繼承了把小說寫成藝術品的優良傳統。
作者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是當代最負盛名的英國小說家,在世界文壇上也享有盛譽。作為一個多產的作家,這位在英國文壇耕耘了六十餘年的作家為他的讀者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學遺產,其中包括十七部小說、九部“消遣文學”作品、五本短篇小說集、七個劇作、九個電影劇本、兩本遊記、三本自傳、兩本傳記、三卷論文集和一本詩集。在二十世紀英國作家中,格林不僅以多產著稱,而且他的題材之廣、涉及的文學形式之多也是其他作家難以比擬的。
他於1904年生於英國中部伯克愛姆斯特德的一個中學校長的家庭,青年時代曾裝成一個流浪漢,靠手搖風琴賺些錢,漫遊英國各地。1925年他從牛津大學歷史系畢業,先在《諾丁漢雜誌》社無償工作,1926年起在倫敦《泰晤士報》社任副編輯四年。1929年第一部小說《內心人》問世後,他就成為一名自由撰稿人,開始作家生涯。

作品

三十年代,他著述甚多,除為《觀察家》雜誌寫電影評論外,發表了《行動之名》(1930)、《夜幕降臨時的謠言》(1931)、《這是個戰場》(1934)、《英國造就我》(1935)和《布萊頓岩石》(1938)五部嚴肅性小說以及三本他稱之為“消遣”性的輕鬆小說:《斯坦布爾列車》(1932)、《一桿出售的槍》(1936)和《密探》(1939),另外還寫了訪問賴比瑞亞和墨西哥的旅行記《沒有帶地圖的旅行》(1936)和《不法之路》(1939)。在這時期,格林同奧登和伊雪烏德等左翼作家步調相一致,在作品中反映當時的經濟危機和戰爭威脅,如實描繪那充滿虐政、暴力和不平靜的歐洲情景,並寄希望於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解決。在藝術手法上,他摒棄了二十年代盛行的唯美主義,在《英國造就我》一書里曾經試驗過“意識流”技巧,但未獲成功,後來就採取直爽、簡潔而通俗的文體,運用驚險偵探小說的形式,不過格調又高於坊間流行的偵探小說。他利用這種形式把一些具有深遠意義的道德問題加以戲劇化,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一種獨特而不自命高雅的風格,注意情節的安排,通過行動描寫人物,有時還採用新聞報導和電影剪輯手法加強效果。格林曾在談論電影時說,“你如果首先激動觀眾的心弦,就可以使他們接受你所想要描述的恐怖、苦難和真理。這依然是對的,而且對小說和電影都同樣適用。”他雖在1926年皈依天主教,但由於他青年時代曾有四個星期是英共黨員,在創作態度上基本上一直同情貧困的下層社會和思想左傾的主人公,並未象他同輩信仰天主教的知識分子那樣倒向政治上的右翼。

不足

《問題的核心》雖被西方公認為格林的一部佳作,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小說的背景為什麼要選定在非洲?除了那個敘利亞商人外,整個故事情節完全可能發生在倫敦近郊區。非洲人僅作為陪襯偶而出現;斯科比腦子裡實際上會閃現黑人和白人之間的敵對情緒,以及殖民主義者對當地民族主義運動的壓制,但在小說中竟未被提及。
故事發生在1942年,斯科比卻好象很少關心戰爭和本職工作,只在忙於一些瑣碎事兒,最關心的仿佛只是自己走向地獄的過程。格林對自己這本著作也不盡滿意,“我覺得基調太低沉了,情節誇張,斯科比由於宗教原因而感到的憂慮不安也顯得太極端了”。
讀者讀完這部具有古典傳統的悲劇性小說後,會覺得作者的人生哲學未免過於悲觀失望,但是細心覺察就會發現字裡行間還是進發出一些勸人勿作惡的道德火花。

書評

英國評論家佛蘭西斯·魏恩達姆認為這是“對人生絕望的研究……是格林的一部傑作,因為他在其中充分發揮了那些貫穿在他所有小說中的主題:憐憫、恐懼、愛情和失望,以及一種對人的精神解脫的探索。”著名的英國天主教徒作家埃弗林·沃說,“這部小說提出一個十分難以捉摸的問題。它的主人公說教會‘知道一切答案’,但他的生和死卻又包含一個僅能在上帝那裡得到解答的問題:完善的公正和完美的憐憫取得和諧一致。這部小說只有天主教徒才寫得出來,也只有天主教徒才能理解。我的意思是說只有天主教徒才能理解它所提出的問題的性質……對他們來說,這部十分虔誠的書會象是一樁醜聞,因為它不僅把天主教徒描繪得不象正常的人,而且展示他們在經受自己的信仰的折磨。這部小說會成為爭論的對象,甚至遭到譴責。成千上萬不信教的人會懷著單純的激動心情閱讀它,一點也不會覺察到自己正闖入信仰的最神秘的深處。另有一類人會看出這部書的涵義,卻又由於懷疑其中宗教信仰是否得當而感到困惑。”另一名英國知名作家喬治·奧威爾則認為“小說里那樣迷信罪人會洗滌罪孽,似乎顯得輕薄而無意義,也許隱藏著對信仰的削弱,因為人們若真相信地獄,就不會在它的邊緣那樣裝腔作勢地表現出感恩的態度。更扼要地說,它試圖在人性情慾上覆上一層宗教揣測的色彩,從而產生一種心理上的荒謬。”

《時代》推薦的百部小說

《時代》雜誌的評論家列夫·格羅斯曼和理察·拉卡尤從全世界範圍內選出了100部英語小說推薦閱讀。
《錢》
《心之死》
《解救》
《犬兵》
《飄》
《赫索格》
《管家》
《動物農莊》
《夥計》
《落水鳥》
《贖罪》
《寵兒》
《柏林故事》
《長眠》
《盲刺客》
《舊地重遊》
《發條橙》
《修正》
《白牙》
《守護者》
《白噪音》
《烏比克》
《網之下》
《在火山下》
《藻海無邊》
《蝗蟲之日》
《土生子》
《家中喪事》
《微暗的火》
《印度之行》
《順其自然》
《美國牧歌》
《一捧塵土》
《無限詼諧》
《八月之光》
《羅莉塔》
《指環王》
《承認》
《爵士時代》
《血腥收穫》
《革命之路》
《雪崩》
《占有》
《瓦解》
《愛著》
《蠅王》
《體育記者》
《柏林諜影》
《到燈塔去》
《北回歸線》
《看不見的人》
《美國的悲劇》
《相約薩馬拉》
《血色子午線》
《拍賣第49批》
《國王的人馬》
《幸運的吉姆》
《愛孩子的人》
《午夜孩童》
《看電影的人》
《戴洛維夫人》
《裸體午餐》
《神經漫遊者》
《別讓我走》
《第22條軍規》
《一九八四》
《飛越杜鵑窩》
《被塗污的鳥》
《波特諾的怨訴》
《權力與榮耀》
《獵鷹者監獄》
《金色筆記本》
《高山上的呼喊》
《大主教之死》
《憤怒的葡萄》
《在路上》[小說]
《萬有引力之虹》
《了不起的蓋茨比》
《兔子,跑吧》
《遮蔽的天空》
《第五號屠宰場》
《菸草經濟人》
《喧譁與騷動》
《太陽照常升起》
《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
《簡·布羅迪小姐的青春》
《殺死一隻知更鳥》
《法國中尉的女人》
《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馬爾他之鷹》
《與時代合拍的舞蹈》
《納特·特納的懺悔》
《奧吉·瑪琪歷險記》
《聖路易·萊之橋》
《就說是睡著了》
《麥田裡的守望者》
《心是孤獨的獵手》
《問題的核心》
《我,克勞迪亞斯》
《獅子·女巫·魔衣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