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暗的火》

《微暗的火》是納博科夫所有小說中最奇特的一部。它怪模怪樣的一問世,差點把正統的批評家嚇著,甚至連先鋒批評家也認為它不是小說。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微暗的火微暗的火

我親眼目睹一種罕見的生理現象:約翰·謝德邊了解邊改造這個世界,接收,拆散,就在這儲存的過程中重新把它的成分組織起來,以便在某一天產生一樁組合的奇蹟,一次形象和音樂的融合,一行詩。我在少年時代也體驗過這種激動人心的感覺。有一次我在舅父的城堡里,隔著一張茶桌望著那個魔術師,他剛變完一套絕妙的戲法兒,那當兒正在吃一盤香草冰淇淋。我凝視著他那撲了粉的臉蛋兒,凝視著他別在紐扣眼兒里的那朵神奇的花,它方才變換過各種不同的顏色,如今固定為一朵石竹花。我還特別凝視著那些不可思議的、流體一般的手指,如果他願意的話,那些手指就能捻弄那把小匙兒,把它化為一道陽光,或者把那個小碟往空中一扔,頓時變成一隻鴿子。說真的,謝德的詩就是那種突然一揮而就的魔術:我這位頭髮花白的朋友,可愛的老魔術師,把一疊索引卡片放進他的帽子——倏地一下就抖出一首詩來。

文學,真正的文學,並不能像某種也許對心臟或頭腦——靈魂之胃有益的藥劑那樣讓人一口囫圇吞下。文學應該給拿來掰碎成一小塊一小塊——然後你才會在手掌間聞到它那可愛的味道,把它放在嘴裡津津有味地細細咀嚼;--於是,也只有在這時,它那稀有的香味才會讓你真正有價值地品嘗到,它那碎片也就會在你的頭腦中重新組合起來,顯露出一個統一體,而你對那種美也已經付出不少自己的精力。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市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一九四○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誌》、《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並引發爭議。
一九六一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在洛桑病逝。

評論

“微暗的火”,典出莎翁悲劇《雅典的泰門》,意指月亮偷竊太陽的光輝,反射出微暗的光芒。如今,各種打著文學研究旗號的藤藤蔓蔓,攀附在文學大樹上借光借景,已不是什麼稀罕事了。與其直接挑戰珠峰,中國當下的學術工匠似乎更喜歡“搶占山頭”:你去搞別人沒有研究過的東西你就是老大,不必創新,做些資料介紹整理的工作就足以令自己的名字被後人頻頻引用。走這類路線的人,大概少有人比得過納博科夫在《微暗的火》中虛構的學者金波特來得極致。“寄生者”金波特大肆渲染的不僅僅是“那段使約翰在一生最後幾個月里活躍起來的光輝燦爛的友誼”,而是不惜穿鑿附會,大肆暴露,喧賓奪主,甚至說:“作為一名注釋者,甭管他該收集並傳達的資料多么枯燥乏味,都應該責無旁貸地把它們披露出來……”(多么富有天才的八卦精神!)

文學作品被曲解被操縱的過程業已產業化。有後現代主義者興奮地宣稱“作品一旦完成就不再屬於作家”——這不像是在強調讀者具有創造力,倒像是在公然搶劫作者。然而牢牢占據公共話語的人,往往正是評論家們。書中納博科夫手拿《微暗的火》的照片中,他的姿勢似乎在說:看啊!《微暗的火》,我寫的。他的表情顯出被出版社和攝影師當木偶的哭笑不得。作為極具批評功力的小說家,納博科夫或許也是藉助《微暗的火》,讓作品把那個試圖操縱它的人一口吞進腹中,以示來人:當太陽和月亮同時出現在故事中,讀者不難看到,那個借光的“明月”,確實只是一團“微暗的火”。

話說回來,倘若平鋪直敘,金波特的事跡怎么也逃不出《小世界》加《院長》的學院小說的框框。然而一首999行的長詩,戲劇性浮腫的前言、評註和索引,卻構成了這本堪稱納博科夫最難讀小說的絕頂之處。《微暗的火》這種夾心餅乾式的結構,將創作者與評論者的兩個世界並置在一起,玩具式的精巧或許降低了該書對大眾讀者而言的“可讀性”,卻大大提高了它在智力愛好者眼中的“可玩性”。透過《荒原》式頻密註腳的偽裝,《微暗的火》更多的是一分嚴肅的思想性。頑皮的納博科夫化身金波特,在展示其微妙的自戀和令人捧腹的愚蠢中樂此不疲;一轉身,又借謝德的詩流露一種老人的深沉感,嚴肅地穿梭於“人生”、“死亡”、“命運”等宏大主題之間。金波特和謝德不自覺地相映成趣,正中納博科夫下懷。

小說中謝德的那首長詩已被英美批評家公認為佳作,金波特也成為獨具藝術性的又一猥瑣學者的典型。不少大作家都喜歡把小說里的一個主人公寫成某種“正面”角色,仿佛人物只是電影《傀儡人生》中那個可憐的明星馬科維齊,而閱讀只是一次付費體驗偶像人生的奇妙旅行。納博科夫偏偏反其道而行,他的小說多第一人稱敘事,主人公卻常常可憐可笑,甚至有些邪惡。在過濾掉崇高的心靈背景中展現藝術的一面,這恰是納博科夫的高明所在。

《時代》推薦的百部小說

《時代》雜誌的評論家列夫·格羅斯曼和理察·拉卡尤從全世界範圍內選出了100部英語小說推薦閱讀。
《錢》
《心之死》
《解救》
《犬兵》
《飄》
《赫索格》
《管家》
《動物農莊》
《夥計》
《落水鳥》
《贖罪》
《寵兒》
《柏林故事》
《長眠》
《盲刺客》
《舊地重遊》
《發條橙》
《修正》
《白牙》
《守護者》
《白噪音》
《烏比克》
《網之下》
《在火山下》
《藻海無邊》
《蝗蟲之日》
《土生子》
《家中喪事》
《微暗的火》
《印度之行》
《順其自然》
《美國牧歌》
《一捧塵土》
《無限詼諧》
《八月之光》
《羅莉塔》
《指環王》
《承認》
《爵士時代》
《血腥收穫》
《革命之路》
《雪崩》
《占有》
《瓦解》
《愛著》
《蠅王》
《體育記者》
《柏林諜影》
《到燈塔去》
《北回歸線》
《看不見的人》
《美國的悲劇》
《相約薩馬拉》
《血色子午線》
《拍賣第49批》
《國王的人馬》
《幸運的吉姆》
《愛孩子的人》
《午夜孩童》
《看電影的人》
《戴洛維夫人》
《裸體午餐》
《神經漫遊者》
《別讓我走》
《第22條軍規》
《一九八四》
《飛越杜鵑窩》
《被塗污的鳥》
《波特諾的怨訴》
《權力與榮耀》
《獵鷹者監獄》
《金色筆記本》
《高山上的呼喊》
《大主教之死》
《憤怒的葡萄》
《在路上》[小說]
《萬有引力之虹》
《了不起的蓋茨比》
《兔子,跑吧》
《遮蔽的天空》
《第五號屠宰場》
《菸草經濟人》
《喧譁與騷動》
《太陽照常升起》
《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
《簡·布羅迪小姐的青春》
《殺死一隻知更鳥》
《法國中尉的女人》
《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馬爾他之鷹》
《與時代合拍的舞蹈》
《納特·特納的懺悔》
《奧吉·瑪琪歷險記》
《聖路易·萊之橋》
《就說是睡著了》
《麥田裡的守望者》
《心是孤獨的獵手》
《問題的核心》
《我,克勞迪亞斯》
《獅子·女巫·魔衣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