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制

火制

火制是用火加熱處理藥物的方法。本法是使用最為廣泛的炮製方法,常用的火製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炒:有炒黃、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炙:是將藥材與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藥材內部的炮製方法。煅:將藥材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質地鬆脆,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

煨:將藥材包裹於濕麵粉、濕紙中,放入熱火灰中加熱,或用草紙與飲片隔層分放加熱的方法,稱為煨法。烘焙:將藥材用微火加熱,使之乾燥的方法叫烘焙。

簡介

火製法是藥物直接用火或間接用火加熱,加入不同輔料或不加輔料進行不同處理的方法。

目的

1、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

中藥火制產品中藥火制產品

2、增強藥物的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3、改變藥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適應病情的需要;

4、改變藥物的某些性狀,便於貯存和製劑;

5、除去雜質和非藥用部分,使藥材純淨,保證藥材品質和用量準確;

6、矯臭、矯味,以便於服用。

影響因素

火製法是炮製過程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操作方法不當時,可直接影響藥物的醫療效果。因此,我們根據藥物的性質,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火候,進行不同的加工處理。因藥物的性質各異,品種繁多,加入輔料的不同,為此,在方法上各有不同。

起源

火的發現是中藥炮製形成的關鍵。火的發現和利用,使人類逐步從生食過渡到熟食。一些製備熟食的方法被套用於處理藥物,使其也有了生、熟之分,如炮、燒等。產生了中藥炮製的雛形(火制)。


分類

一、炒

藥物經過修制或加工切制、乾燥後的飲片置鍋內用火加熱,不斷翻動至一定程度,稱為炒。炒在炮製中是比較常用的方法,是根據醫療的要求,結合藥物的性質,對藥物進行不同的加工處理。因此,在操作時,加熱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故炒藥時應著重掌握火候。火候即藥物加熱所變化的程度,在炒制時,應根據藥物的性質、飲片的厚薄、堅實、軟硬,掌握一定的火候、火力,才能做到“製藥貴在適中”的程度。藥物經過加熱後,使其乾燥,易於粉碎,便於製劑,減低毒性,增強藥物的療效,改變藥物的性能,並能超到矯臭矯味的作用。炒法可分為清炒、固體輔料炒、液體輔料炒等不同的製法。
(一)清炒
即藥物不加輔料,置鍋內以不同的火力並勤加翻動,使藥物均勻受熱至所需程度。根據炒的時間和溫度,清炒又可分為:微炒、炒黃、炒爆、炒焦、炒炭等。
(1)微炒:用微火將藥物炒至乾燥,但藥物無顯著變化。微炒和鍋焓法類似,以達到矯臭矯味的目的。同時可防止高溫破壞消化酶。如微炒麥芽、谷芽、葶藶子、夜明砂。
(2)炒黃、炒爆:用小火加熱,將藥物炒至外表顏色微黃,或比原藥顏色加深,並透出固有氣味,或炒至藥物有爆炸聲,表皮炸裂。經炒後可達到矯臭矯味,增強健脾和胃的功能,易於煎出有效成分。如牛子、棗仁、蒼耳子、蔓荊子、萊菔子、紫蘇子、白芥子、草決明、望月砂等。
(3)炒焦:加熱程度比炒黃要高,炒至外表焦黃色或焦褐色,內部淡黃,並有焦香氣味。本法多用於炮製健胃助消化及刺激性等藥物。如杏仁、山楂、梔子、蒼朮、乳香、沒藥、路路通、刺蝟皮等。
(4)炒炭:藥物炒至外表焦黑,裡面焦黃,炒後部分炭化,但仍存有原來的氣味,其溫度比炒焦要高,時間要長。炒時因火力較強,藥料易燃,如有火星,噴灑適量的清水滅熄火星,取出置鐵盤或瓷盤內,攤冷後收藏。有的藥物在炒炭中產生刺激性濃煙,應迅速翻動,使其消散。有的藥物質地輕鬆易於炭化,應以小火炒至微黑色為宜。炒炭的目的,中醫多用來收斂止血。所謂炭藥,並非純炭,應該“存性”。藥物經炒炭後,大部分成分被破壞。有的藥物通過高溫處理後,發生了理化性質的改變,生成炭素或增加新的物質,增強收斂止血的作用。如地榆、乾薑、側柏葉、槐花、蒲黃、乾漆、茜草、艾葉、藕節、蓮房等。
(二)固體輔料炒
根據藥物各自的特性和治療需要,用各種不同的固體輔料同炒,稱為固體輔料炒。常用的固體輔料炒有麩炒、砂炒、米炒、滑石粉炒、蛤粉炒、土炒等幾種。
(1)麩炒:藥物用蜜炙過的麥麩拌炒,稱為麩炒。麩炒多用於炮製健脾和胃的藥物。麩炒的目的是利用藥物與麩皮共同加熱,除去藥物的部分油分,減低偏性或借麩皮在加熱過程中放出的香氣以矯正藥物的不良氣味,增強健脾和胃的作用。操作方法:先將鐵鍋燒熱,然後撒下麩皮,待黃白色煙冒出時,投入藥料,用小笤帚不斷翻動,炒至藥物呈黃色取出,篩去麩皮,待冷收藏。麩炒最好用斜鍋、竹帚之類工具因為這樣出鍋方便,保證色澤均勻一致,炒時火力要大,動作要迅速,鍋要熱到撒下麩皮立即起濃煙為宜。如枳殼、枳實、白芍、僵蠶、廣香。
(2)砂炒:藥物用砂作中間體進行加熱的方法,稱砂炒。具體操作是取黃砂,篩去粗石雜質,洗淨曬乾,置鍋內,炒至輕鬆容易翻動時,加少許食油同炒。待砂和油炒勻後,投入藥料,(每次炒時,砂內宜補充少量食油)。一般火力不宜過猛,以免藥物炒成焦黑,應炒至藥物表面發生變化,達到膨大、松疏。砂炒主要是使藥物均勻受熱,使其酥脆易碎,有效成分易於煎出、減低毒性、緩和藥性以及便於除毛、去殼。炒後的砂保存好,下次再用。如金毛狗脊、草果、白果、二醜、苡仁、虎骨、猴骨、龜板、鱉甲、甲珠、乾蟾、雞內金、象皮、海狗腎、水蛭、馬錢子、扁豆等。
(3)米炒:藥物用大米作輔料進行加熱的方法,稱為米炒。先將鍋燒熱,撒上浸濕的大米,使其平貼鍋上,加熱至大米冒煙時投入藥料,輕輕翻動,炒至大米呈焦黃色取出,去大米。米炒一般不常用。米炒的目的是利用大米的潤燥和滋養作用,經炒後發出的焦香氣味,增強藥物的健胃作用,減低藥物的毒性,同時米也是炒時的指示劑。如斑蝥、虻蟲、紅娘、螻蛄、北沙參。
(4)滑石粉炒:藥物用滑石粉作中間體進行加熱的炒法,稱滑石粉炒。先將滑石粉放鍋內,加熱至滑石粉輕鬆,容易翻動時,投入藥料。一般以滑石粉能淹沒藥料即可。滑石粉為一種極細粉末,受熱傳熱比砂土慢,有“燜燙”意義,更能使藥物緩緩均勻受熱,以拌炒動物類藥料比較適宜。炒時火力不宜過大,以免藥物炒成焦黑色,炒至藥物形體膨脹、松疏即可。使藥物酥脆易碎,便於製劑和服用,從而增強療效。如玳瑁。
(5)蛤粉炒:藥物用蛤粉作中間體進行加熱的炒法,稱蛤粉炒。先將蛤粉放鍋內,加熱至蛤粉輕鬆易翻動時投入藥料,一般以蛤粉能淹沒藥料為宜。蛤粉為一種細粉,受熱、傳熱與滑石粉相似,能使藥物緩緩均勻受熱,以拌炒膠類藥物為適宜。火力不宜過大,以免藥物焦化。炒至藥物形體發生變化,內部尚未炒焦時取出,篩去蛤粉。篩下的蛤粉可以繼續使用,炒至變成灰色時更換。蛤粉炒使藥物酥脆易碎,易於煎出有效成分,增強療效。如阿膠。
(6)土炒:藥物用灶心土(伏龍肝)作為中間體加強同炒的方法,稱為土炒。土炒不常套用,按古時所用之土應為東壁上,即向陽的牆壁上,後來又用灶心土。灶心土經多次燒煉,所含雜質較少,且含有鹼性氧化物。由於具有鹼性,可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另外,土炒後可使部分成分變質,以緩和藥性,同時可與藥物起協同作用,以達到健脾和胃的目的。土炒受熱、傳熱作用與滑石粉炒、蛤粉炒相似,能使藥物均勻受熱。本法常用於健脾和胃藥物。操作方法:將碾細的灶心土置鐵鍋內炒熱,再將藥物加入,以灶心土能淹沒藥物為度,用鍋鏟炒至表面微顯焦黃色,並放出焦香氣味,即可取出,篩去灶心土,冷後收藏,土炒火力不宜過大,以免藥物焦化。使用過的灶心土可繼續使用。如白朮。
(三)液體輔料炒
藥物加液體輔料拌炒,稱為液體輔料炒。藥物經過炒後,在性質上發生了某些變化,能起到解毒、矯味、矯臭,增強療效,緩和藥性,便於製劑和有效成分易於溶出等作用。液體輔料炒與固體輔料炒在意義上和操作上都有所相似,但液體輔料能滲透入藥物內部而產生其作用。由於所加的輔料不同,可分為蜜炙,鹽水炒、醋炒、酒炒及薑汁炒等。
(1)蜜炙:藥物用蜂蜜拌炒,稱為蜜炙。蜂蜜性味甘平,能補脾潤肺,解毒矯味,多用於制補脾潤肺止咳的藥物。蜜炙後能緩和藥物的偏性,並與藥物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以達到治療目的。蜜炙的操作方法:每斤藥料用蜂蜜4兩左右。先將鍋洗淨燒熱,傾入蜂蜜,煉沸以後,投入藥物,小火拌炒至藥物互相粘結或粘鍋時,灑少量清水,使其吸收,炒至藥物呈金黃色,取出攤冷後,以不粘手為佳。裝缸內密閉,防止潮解和鼠耗。如甘草、黨參、黃花、冬花、紫菀、桑皮、
(2)鹽水炒:藥物加鹽水拌炒的方法,稱為鹽水炒。鹽性味鹹寒 ,有下行走腎的作用,多用於制補腎、固精、治疝、利尿、瀉腎火的藥物。鹽水炒後與藥物起到協同作用,能增強療效。操作方法:每斤藥料用鹽6~15克,加水2兩溶化,灑在藥物上面,拌勻,稍悶,使其吸收,置鍋中小火加熱,炒乾取出。如黃柏、知母、杜仲、故紙、車前子、小茴香、益智仁。
(3)酒炒:藥物加酒料炒,稱為酒炒。酒,甘、辛、大熱,穿透力強,有活血通絡、引藥上行及降低藥物寒性的作用,並為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媒。一般來說,生物鹼、揮髮油等物質都易溶於酒中。某些藥物用酒制後,有效成分易於溶出,有利於療效的提高,有的可降低寒性,有的可增強活血通絡或具升提作用。操作方法:每斤藥料一般用白酒2兩,灑在藥物上面,拌勻,稍悶至酒被吸收,放在鍋內,用小火炒乾取出,攤冷收藏。如常山。
(4)醋炒:藥物加醋拌炒,稱為醋炒。醋,性味酸苦,溫、能散淤血,消癰腫、解毒,大多用於炮製行血和有毒藥物,可減低藥物毒性,增強散淤止痛的作用,能充分發揮藥物的效用,並具矯臭作用。操作方法:每斤藥料用醋3~8兩,灑在藥物上面,拌勻,待醋吸收,投入鍋內,用小火炒乾取出,攤冷收藏。如五靈脂、芫花。
(5)薑汁炒:藥物加生薑汁拌炒,稱為薑汁炒。生薑辛溫,能散寒止嘔。某些藥物用姜制後,能增強散寒除滿,降逆止嘔的功效。操作方法:每斤藥料用生薑2兩左右,洗淨,搗碎,加水絞汁,灑在藥物上面,拌勻,稍悶,使其吸收,置鍋中,小火加熱,炒乾取出。如厚朴、竹茹。

二、煨

藥物用另一種物質包裹,置火灰或明火上加熱的方法,稱為煨。目的在於除去部分揮發性及刺激性物質,以緩和藥性,降低副作用。煨的方法有紙包煨和麵包煨兩種。為了節約,麵包煨改為麩炒。本節只介紹紙包煨的方法。如生薑。

三、煅

藥物直接或間接用高溫加熱,使其在結構上或成分上有所改變的方法,稱為煅。煅的溫度一般在300℃~700℃,煅的目的是使藥物減少刺激性,改變藥物的性能,增強療效或緩和藥性。經煅後,質地酥鬆易碎,易於煎出有效成分,使藥物發揮應有作用。有些藥物經煅後失去結晶水或生成炭素。根據藥物性質,煅可分明煅、蓋煅、煅暗煅、悶煅。
(1)明煅:藥物放在鐵鍋或罐內煅燒的方法,稱為明煅。本法適用於加熱能溶化的礦物藥,其目的主要是失去結晶水減少刺激性,增強療效或產生新的作用。操作方法:將藥物置鍋內或罐內加熱,使其溶化,至水分完全逸出,無氣體放出,藥物全部呈酥鬆或乾燥的狀態,取出攤冷。如明礬、膽礬、硼砂。
(2)蓋煅:將藥物放在爐火中,上面加蓋煅燒的方法稱為蓋煅(或爐口煅)。此法適宜煅制質地堅硬的礦石、化石及貝殼類藥物。煅的目的主要是使藥物酥鬆易碎,便於製劑,易煎出有效成分。操作方法:將藥物置爐火中,或將藥物打成小塊,置瓦罐內放於爐火中(藥物周圍應有較大火力),上蓋鐵皮,強火煅燒,至礦物藥紅透,貝殼類呈灰白色,取出攤冷,或趁熱噴灑不同液體輔料,冷後收藏。如牡蠣、石決明、石膏、寒水石、礞石、龍骨、浮海石、瓦楞子等。
(3)煅淬:將煅透的藥物趁熱傾入冷的液體輔料中,使其吸收,稱為淬。淬適用於經過高溫仍不能酥鬆的礦物藥。淬在煅後進行,以彌補煅法的不足。煅與淬結合稱為煅淬法。煅淬是使堅硬的藥物經過高熱驟冷,促使疏鬆崩解,易於粉碎,以便煎出有效成分。並利用不同的液體輔料緩和藥性,且與藥物起到協同作用,以增強療效。液體輔料多用醋、酒、藥汁、水等。一般用量多為藥物的30~50%。操作方法:將煅至紅透的藥物趁熱傾入冷的液體輔料中浸淬,稍冷後取出。有煅淬一次的,也有煅淬多次的,以藥物疏鬆為度。如代赭石、磁石、陽起石、自然銅、禹糧石、花蕊石、紫石英、白石英、爐甘石、皂礬。
(4)暗煅:暗煅是在高溫缺氧情況下,使藥物炭化的一種煅法,又稱悶煅。適用於煅制質地疏鬆,炒炭時易於灰化的藥物。操作方法:將藥物置鐵鍋內,上扣小鐵鍋,接口處用鹽泥或赤石脂用水調成泥狀封固,留一筷頭大的小孔,扣鍋上壓重物,置爐火上煅燒。小孔煙少時用筷頭塞住,至小孔無煙時離火。亦有將藥物置小口釉罐內,用鹽泥或赤石脂封固罐口,置粗糠火中或小火上煅燒,罐上放大米數粒,至大米成焦黃色時離火,待鍋或罐冷卻取出藥物,以免藥物遇空氣燃燒而灰化。在煅制過程中,由於加熱而鍋內氣體膨脹,藥物受熱炭化,有大量氣體及濃煙產生,從接口處噴出。應隨即用濕泥堵住,或用細砂掩蓋填塞,以免空氣進入,使藥物灰化。如血餘、棕櫚。

注意事項

1.炒焦、炒炭法不衛生:炒法是將藥物置於炒鍋內,用中火加熱,翻炒至藥面焦黃;而炒炭法則是武火加熱,翻炒至藥面焦黑色,其目的主要是對一些原生藥材以制其苦寒性。但是,現代衛生科學告訴我們原生藥材炒制加熱冒煙,一般說溫度已超過200度,這時含油脂的藥材其油脂迅速氧化,結果不僅破壞了油脂價值,而且產生大量有害物質。

2、有毒有害物質熏潤漂制中藥不可取:如用硫磺熏製藥材:硫磺有毒,屬於外用藥,用硫磺熏制過的中藥,或多或少地含有硫磺化合物,因此,不僅不衛生,還對人體有害。用明礬制中藥:明礬的主要成分為硫酸鉀鋁,含有大量鋁元素,而水解製藥又有一定濃度,制出的中藥便含有相當量的鋁元素,對人體有害。用灶心土或焦黃土炮製中藥:灶心土主要成分為矽酸鹽、鈣鹽及多種鹼性氧化物,而焦黃土經反覆使用後其性質與灶心土成分大體相同,在加熱的過程中,灶心土、焦黃土中的焦糊物質及一些重金屬也隨之“入侵”中藥表面,對人體有害。  

 3、對變質中藥處理後再使用不可靠:變質中藥主要指蟲蛀、發霉、變色、走油的中藥。當前,對變質的中藥,通常採取的方法是處理後再當正品使用,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對蟲蛀過的中藥進行篩、撿、烘、曬、除去蟲卵;二是對發霉的中藥,採取水洗、噴液、烘烤和暴曬除霉;三是對變色的中藥實行白酒淋、硫磺熏使其變白轉色。對於變質的中藥,以上這些措施都無濟於事,特別是霉變、蟲蛀的中藥,它不僅降低或失去了藥用價值,而且變質滋生了有毒有害物質,經過處理後不可能完全解決問題

原則  

相反為制,相資為制,相畏為制,相惡為制。

註:對服用後有不良反應的藥物,“相惡為制”與“相畏為制”意義相似。

具體方法

1、制其形:改變藥物的外觀形狀和分開藥用部位。

中藥火制設備中藥火制設備

2、制其性:改變藥物的性能。

3、制其味:調整中藥的五味。

4、制其質:改變藥物的性質或質地。性質,包括改變藥性和功用。炮製作用

對製劑的影響

1、湯劑和中成藥對飲片炮製品種的要求:湯劑通常是醫生根據病人的病情和身體素質隨證處方,對藥物的炮製品種要求靈活多變,常根據用藥意圖而定中藥炮製產品。

2、湯劑和中成藥對飲片的外觀質量與內在質量的要求:飲片的外觀質量從形態、色澤、氣味、質地來控制。對形態的要求,湯劑比中成藥嚴,對色澤、氣味、質地要求,基本相同。飲片的內在質量主要指有毒成分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指標。湯劑和中成藥對飲片的內在質量都應嚴格控制,尤其是有毒中藥。一般中成藥的要求高於湯劑。

3、不同劑型及輔料對炮製的要求:外用劑型,如錠劑、膏劑、洗劑等,系局部用藥,不經消化道,可用經淨制後的生品。中成藥所用的輔料簡化了某些藥材的炮製,如蜜丸製作中也用蜂蜜,除賦形外,其目的部分地與蜜炙法相同,故理中丸生產時,採用生甘草;用湯劑時,常用蜜炙甘草。某些劑型中,可根據工藝要求,直接以潔淨的藥材適當破碎後入藥。如在中藥注射劑和提取某類或某種成分的片劑中。例黃連素片

對方劑療效的影響

1、提高方劑的療效

2、改變方劑的適應症

3、消除方劑中某些藥物的副作用

中藥的套用多以配成方劑而體現其療效,炮製可降低單味中藥的毒副作用,宜可降低方劑的副作用。單味中藥炮製品選擇是否恰當,對方劑的療效、適應症以及毒副作用都有一定的影響。

對藥性的影響

對四氣五味的影響

1、通過炮製,矯正藥物過偏之性。

2、通過炮製,使藥物性味增強。

3、通過炮製,改變藥物性味,擴大藥物用途。

對升降浮沉的影響

1、“生升熟降”。

2、炮製可以改變藥物的氣味和質地,轉化其升降浮沉,使藥物更好地適應臨床用藥的要求。

對歸經的影響

中藥通過加熱和輔料炮製,可改變其歸經或引藥入經,使其功效更專一。如“鹽制入腎”、“醋制入肝”等。

對毒性的影響

“生毒熟減”,毒性中藥,經炮製,使其由大毒減至低毒甚至無毒,以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如烏頭、馬錢子等,生品毒性大,多外用。炮製後,毒性降低,可供內服。

對藥物理化性質的影響

中藥炮製學中藥治病的物質基礎是其所含的有生物活性的成分。中藥在炮製過程中,由於受加熱溫度、加熱時間、輔料及水處理等因素的影響,其理化性質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主要是在成分組成及成分含量或物理形狀上的改變,由此變化導致中藥功效的改變,或增效,或降毒,或產生新的作用,以適應中醫臨床的需要。研究炮製對中藥理化性質的影響,對探討中藥炮製的原理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含生物鹼類藥物的影響

性質:游離生物鹼溶於乙醇等有機溶劑,難溶於水,但可與酸成鹽而溶於水。

炮製對其影響:

1、此類中藥常用酒、醋等輔料炮製,以提高療效。

2、所含成分易溶於水,則採用少泡多潤的原則,減少損失,如檳榔。

3、遇熱活性降低者,宜生用,如石榴皮、龍膽草、山豆根。

4、有些有毒生物鹼成分,在高溫下不穩定而產生水解、分解等變化,可利用加熱炮製降低含量,使毒性降低,如烏頭。

二、對含甙類藥物的影響

中藥炮製產品性質:易溶於水、乙醇中;酸性條件下易水解;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易被相應的酶所水解。

炮製對其影響:

1、儘量少泡多潤,防止成分損失。如大黃、甘草、秦皮。

2、常用酒作輔料,提高溶解度。

3、一般少用或不用醋處理。以免增加成分複雜性,且降低了甙的含量。

4、常用炒、蒸、烘、燀或暴曬的方法破壞或抑制酶的活性,保存藥效。

三、對含揮髮油類藥物的影響

性質:常溫下可自行揮發;易溶於多數有機溶劑及脂肪油中,在水中的溶解度極小。

對其影響:

1、儘量少加熱或不加熱,宜陰乾,加水處理宜“搶水洗”。

2、所含揮髮油若有毒性或強烈的刺激性,通過加熱炮製可大部分除去,有利臨床套用。如乳香、蒼朮。

四、對含鞣質類藥物的影響

性質:易溶於水,尤其易溶於熱水。為強的還原劑,能被空氣中的氧所氧化,生成鞣紅。耐高溫,加熱處理對其影響不大。鞣質遇鐵能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黑綠色的鞣質鐵鹽沉澱。  炮製對其影響:

1、用處理時防止成分損失,如地榆、虎杖、石榴皮等。

2、檳榔、白芍等切片時露置空氣中有時泛紅,是其所含鞣質氧化成鞣紅所致。

3、大黃炒炭,蒽甙含量減少,鞣質變化不大,瀉下緩和,收斂作用增強。

4、為避免與鐵反應,有用銅刀切,木盆洗,沙鍋煎的要求。

五、對含有機酸類藥物的影響

有機酸廣泛存在於植物藥中,尤其是未成熟的果實中含量高。

中藥炮製產品炮製對其影響:

1、小分子的有機酸多能溶於水,故宜少泡多潤,以免成分損失。

2、有些有機酸能與生物鹼成鹽,利於藥效發揮。如吳茱萸制黃連。

3、具有強烈酸性的有機酸,對口腔、胃刺激性大,加熱處理,可破壞一部分,使酸性降低,如山楂。

六、對含油脂類藥物的影響

油脂類通常具有潤腸通便或致瀉等作用,有的作用峻烈,有一定毒性。經加熱、壓榨除去部分油脂類成分,可以避免滑腸致瀉或降低毒副作用。如柏子仁去油制霜降低或消除滑腸作用;瓜蔞仁制霜除去令人噁心嘔吐之弊,適用於脾胃虛弱患者。

炮製對含樹脂類藥物的影響中藥炮製產品

性質:樹脂類一般不溶於水,而溶於乙醇等有機溶媒中。

炮製對其影響:

1、常用酒、醋處理,提高溶解度,增強療效。

2、加熱炮製可增強某些藥物的療效,如藤黃。但溫度過高,使樹脂變性,反會影響療效,如乳香、沒藥。  

 牽牛子樹脂具有瀉下去積作用,經炒制後部分樹脂破壞,可緩和瀉下作用。

七、對含蛋白質、胺基酸類藥物的影響

炮製對其影響:

1、有毒蛋白質可通過加熱處理,使毒性蛋白變性而消除毒性,如巴豆、白扁豆。

2、有效蛋白質應避免加熱,如雷丸、天花粉以生用為宜。

3、某些蛋白質加熱處理,產生一系列變化生成新物質,而具有治療作用。如雞蛋黃、黑大豆等經過乾餾,能得到含氮的吡啶類、卟啉類衍生物而具有解毒、鎮痙、止癢、抗菌、抗過敏的作用。

八、對含糖類藥物的影響

炮製對其影響:

1、單糖及小分子寡糖易溶於水,在熱水中溶解度更大,多糖難溶於水,但能被水解成寡糖、單糖,故含糖類藥物應儘量少用水處理,尤其是與水共同加熱更應避免。

2、一些含糖甙類藥物在加熱處理後,可分解出大量糖。如生地製成熟地後甜度增加;何首烏制後還原糖含量增加,都與糖類成分變化有關。

九、炮製對無機化合物類藥物的影響

無機成分廣泛存在於中藥中,以礦物藥和貝殼類藥物最多。

炮製對其影響

1、礦物藥採用煅制方法,可改變其物理性狀,易於粉碎,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利於其在胃腸道的吸收,增強療效。

2、含結晶水的藥物制後失去結晶水,改變藥效。如石膏、明礬等。

3、改變化學成分,產生治療作用。如爐甘石生品不入藥用,煅制後,其成分由碳酸鋅變為氧化鋅,具有解毒、明目退翳、收濕止癢、斂瘡的作用。

炮製質量要求  

中藥炮製品的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經炮製後的中藥,除應符合規定的質量要求外,還應符合以下基本質量要求。

淨度:系指炮製品的純淨度。即炮製品中雜質和非藥用部位的限度。炮製品不應夾帶泥砂、灰屑、雜質、霉爛品、蟲蛀品,應去除非藥用部位,以保證調配劑量的準確。

片型及粉碎粒度:

1.炮製品的片型厚度應符合《藥典》或《規範》的規定,並且片型平整、均勻。不合格飲片在一定限度範圍之內;炮製品中不得混有破碎的渣屑或殘留的輔料。

2.粉碎粒度 不宜切制的藥物或醫療上有特殊需要的藥物,粉碎成顆粒或粉末,要求粉粒均勻,無雜質。中藥炮製設備

色澤:中藥炮製對製品的色澤有特殊的要求。生品飲片有其固有的色澤,在炮製操作中,常以飲片表面或斷面的色澤變化作為判斷炮製程度的標準。炮製品的色澤是其內在質量的重要標誌之一。炮製品應顯其固有的色澤,不應有明顯的變異。如白芍變紅,紅花變黃,說明藥物內在成分發生了變化。

氣味:除應具有固有的氣味外,還應帶有所用輔料的氣和味。如醋炙品有醋香味。不應有變異或明顯的散失。炮製品的氣味散失與貯存期限有關,故不宜久貯。

水分:炮製品中的含水量應控制在規定的範圍之內。一般在8%以下。

灰分:將乾淨而無任何雜質的炮製品高溫灰化,所得之灰分稱為“生理灰分”。炮製品的灰分應在規定的範圍之內。

浸出物:浸出物分為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浸出物的含量是表示其質量的一項指標。對於有效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或尚無精確定量方法的炮製品具有重要意義。

顯微及理化鑑別

1、顯微鑑別顯微鑑別是利用顯微鏡來觀察炮製品的組織結構或粉末中的組織、細胞、內含物等特徵,鑑別炮製品的真偽、純度,甚至質量。

2、理化鑑別理化鑑別是用化學與物理的方法對炮製品中所含成分進行的鑑別試驗。通常只做定性試驗,少數可做限量試驗。理化鑑別主要包括:顯色反應與沉澱反應、螢光鑑別、升華物鑑別及薄層色譜鑑別等。

有效成分:測定有效成分的含量是評價炮製品質量的最可靠、最準確的方法。凡是一藥有多種有效成分的亦應建立多個指標,並建立相應的檢測方法。  

有毒成分:建立有毒成分的限量指標,可以保證臨床用藥安全。其限量指標一般包括毒副作用成分、重金屬的含量、砷鹽含量、農藥殘留量等。

衛生學檢查:對炮製品中可能含有的致病菌、大腸桿菌、細菌總數、黴菌總數及活蟎等作必要的檢查,並作限量要求。

包裝的檢查:包裝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藥物,便於儲存、運輸和裝卸。檢查炮製品的包裝是否完好無損,這對炮製品在儲存、保管、運輸及使用過程中起著保質保量的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霉變煅炭粒密度
露潤離子透入劑臨界相對濕度
雷公炮炙十七法蜈蚣片露烏賊骨口腔用膜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