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制定一規則,非常嚴格,歷朝歷代都說好,至今中國沒有廢除

密封線內不許答題,這八個每逢大考必出現的字眼,大家是否還有印象?

為何密封線內不許答題?原因很簡單,密封線內是填寫姓名與班級等涉及學生身份信息之處,這部分在閱卷時要被遮住,如果將題目答到這地方,閱卷老師根本看不到,就只能當沒做處理。

那么,為何閱卷老師閱卷時,要將學生的身份信息遮住呢?原因也很簡單,這是為了防止老師閱到熟悉的學生的試卷,從而徇私給學生打高分。

網路配圖網路配圖

有人一定很奇怪,這也沒必要遮住學生身份信息,不讓老師給自己的學生閱卷,不就可以了嗎?但老師熟悉的除了自己的學生,難道就沒有其他親人朋友的孩子?況且,縱然老師不熟悉試卷的答題學生,可一旦學生身份信息公開,也免不了出現收買閱卷老師的不良風氣。

這一點,古人早就考慮得萬分周全。密封線內不許答題,在唐代被稱作彌封制,制定這一規則的人,卻並非科舉制度的發明者與完善者隋文帝隋煬帝父子,而是女皇武則天。據《國史異纂》記載:武后以吏部選人多不實,乃令試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其事曰彌封。

網路配圖網路配圖

彌封制的發明,就是為了防止閱卷官徇私舞弊。在此之前,閱卷官在審閱試卷時,可以看到考生的姓名,以及其他身份信息。當時,考生為得到閱卷官的認可,早在考試之前,就主動拜訪閱卷官。人品正派的,拿出平常所作文章,獻與閱卷官一覽,這算作平時成績,也可證明自己的真本事,以免到時考試發揮失常,名落孫山。人品不端的,便拿出平常所積蓄的銀兩,讓閱卷管官閱卷時多擔待,說白了就是收買舞弊。

但畢竟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多,因此真正靠文章得到閱卷管考前認可的鳳毛麟角,何況有些考生所謂的文章,也並非自己所作,而是親人代筆來糊弄閱卷官,所以科舉考試選中的人才良莠不齊,充斥著許多才疏學淺的次品。正因如此,武則天才發明彌封制。

網路配圖網路配圖

彌封制發明的同時,唐高宗又創建了殿試(一說是武則天發明)。所謂殿試,即皇帝親自在大殿上考核考生,以免彌封制下還有漏網之魚。到了明清時期,殿試演變成科舉制度的最高級階段,殿試第一名者是為狀元及第,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狀元郎。

網路配圖網路配圖

在防止考官舞弊的措施上,古人還有一招更狠的——謄抄。宋代開始,考生的試卷不僅需要被遮住身份信息,連答題試卷也要重新謄抄一遍,再給閱卷官審閱,這是為了防止閱卷官通過字跡辨別熟悉的考生,從而徇私舞弊。當所有的試卷都一種筆跡時,閱卷官便無從辨別了。

古代的考試,畢竟是為朝廷選人才,遠比今天的聯考嚴格。武則天的彌封制,歷朝歷代都叫好,至今中國也沒廢除。但謄抄試卷的做法,則沒有延續,一來沒必要,二來考生人數龐大,得謄抄到猴年馬月。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