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派間諜到秦國搞破壞,卻壯大對方實力,這是怎樣愚蠢的行動?

戰國後期,天下局勢發生急劇的變化,原本七雄並立的局面早已變為秦國的一家獨大。其他六雄為抵禦秦國的兼併使出渾身解數,有與秦國結盟者,有合縱抗秦者,有割地賂秦者,有遣使說秦者,甚至還有派人行刺秦王者,所用的手段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雖然方式不同、目的各異,但上述方法看上去都比較合理,唯獨韓國的做法卻愚蠢至極,令人匪夷所思。因為這條計策,韓國不僅沒有達成目標,反而導致秦國實力更強,使其提前進入兼併六國的“快車道”。那么這條蠢不可及的計策是什麼?它最終給秦國帶來哪些好處?

韓國勸說秦國興修水利,意在削弱對方韓國勸說秦國興修水利,意在削弱對方

秦王嬴政元年(前247年),韓國為阻止秦國兼併山東六國,派遣著名的水利工程師鄭國為使者,打著幫助秦國增強實力的旗號,向嬴政極力提倡興修水利的重要性,並請求幫助秦國鑿渠溉田。鄭國早年間因治理滎澤水患、整修鴻溝之渠而聞名,秦王很欣賞他的技能,便採納他的提議,命他開鑿一條引涇入洛的渠道,變關中的鹽鹼地為可耕地。

然而令秦王意想不到的是,鄭國的真實身份是間諜,他之所以被派往秦國興修水利,真實的目的在於耗費秦國的人財物力,使其國力削弱,再無力侵略東方六國。果然,秦王舉全國之力支持鄭國修渠,幾年時間裡再沒有向關東進行大規模征討。然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就在鄭國實施計策過程中,秦王卻從間諜那裡了解到事情,發覺自己被韓國當猴耍後大發雷霆,下令抓捕鄭國,準備將他碎屍萬段。

鄭國力陳修渠的重要性,終於打動秦王鄭國力陳修渠的重要性,終於打動秦王

鄭國面對秦王的質問,倒也很誠實,對秦王講自己的真實身份的確是間諜,而且來秦的的目的,就是借修渠為名削弱秦國,使其無力向東征伐。但是鄭國隨即話鋒一轉,向秦王分析說,此計雖然能讓韓國苟延殘喘數年,然而一旦溝渠建成,便將使關中變為千里沃野,壯大秦國的實力,反而對其更加有利。秦王聽後認為很有道理,便命令鄭國繼續修建水渠。

修渠工作前後進行了整十年時間,到前236年正式竣工。水渠全長300餘里,灌溉面積號稱四萬頃(約合今天的110萬畝),變沼澤鹽鹼之地為肥美良田,畝收一鍾(約合今天的100多公斤),使關中之地成為千里沃野。秦王親眼見證水渠的功效後欣喜過望,再沒追究鄭國的罪行,而秦人也將水渠稱呼為鄭國渠。

鄭國渠修成後,將關中變為千里沃野鄭國渠修成後,將關中變為千里沃野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見《史記·卷二十九·河渠書第七》。

鄭國渠建成後,秦國糧食產量激增,境內再無饑荒之苦,為其加快兼併進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果不其然,就在鄭國渠建成後6年(前230年),韓國率先被秦軍擊滅,成了它自己所施愚蠢計策的第一個“犧牲者”。再過九年(前221年),秦國兼併全部山東六國,正式建立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

秦滅六國形勢圖秦滅六國形勢圖

韓國派間諜到秦國搞破壞,最終卻弄巧成拙,幫助對方壯大了實力,最終害得自己和盟友們相繼敗亡,要評出戰國期間身居首位的愚蠢計策,非它莫屬。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