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真的會買下俄羅斯嗎?

去年有俄羅斯媒體發表題為《中國欲買下俄羅斯?》的文章,稱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政府對遠東地區的農業用地加以盤點,以便日後向亞洲投資者(絕大多數都是中國投資者)出租。

文章一出爐就又一次引發了俄境內對“中國投資”的恐懼症,也在中國引起了網友熱議。

世界面積第一大國俄羅斯果真有被中國“買下”的風險么?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從兩國地緣格局和經濟格局的雙重角度來觀察了。

近代形成的中俄地理邊疆形勢

清代以前,中國與俄羅斯並不接壤,當時也沒有“國界”的概念,從中國正朔王朝的皇帝角度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對於沙俄帝國來說,烏拉爾山以東都是可以不斷擴張的無主之地,一直到其他國家的邊疆或者陸地盡頭為止。

在俄國全面東進之前 雙方之間還有廣闊的緩衝地帶 生活其間的是組織程度更低的草原和森林民族在俄國全面東進之前 雙方之間還有廣闊的緩衝地帶 生活其間的是組織程度更低的草原和森林民族

當俄羅斯波雅爾科夫、哈巴羅夫、斯捷潘諾夫等人率領沙俄侵略軍和探險隊入侵黑龍江流域時,才與入關定鼎不久的清政府發生了衝突。

1652年起,清俄兩國在黑龍江流域爆發了大大小小十多起衝突,俄方的如意算盤是以黑龍江(俄稱阿穆爾河)為界,但屢戰屢挫之下不得不坐到談判桌前來,直到1689年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方才確定了以外興安嶺為邊界。但是俄國從來沒有放棄侵占黑龍江流域的野心。

鴉片戰爭後,由於大清國勢漸衰,沙俄又打起了黑龍江的主意。雖然探險家從海上探索認為黑龍江口水淺灘多,行船困難,航運價值有限,因此沙皇本人對黑龍江興趣不大,但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自作主張,冒戰爭風險自行派人探索黑龍江流域,推翻了黑龍江不宜航行的結論。

從此沙俄大舉擴張,雖然沒有直接同清政府開戰,但卻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趁人之危,從中國攫取了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的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正如恩格斯所說,俄羅斯不費一槍一彈“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於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這樣的俄國,根本不可能允許中國人去買地,更何況當時中國邊地居民也沒錢。

在東方是從外興安嶺退到黑龍江 放到歐洲那就是退了半個西歐在東方是從外興安嶺退到黑龍江 放到歐洲那就是退了半個西歐

從出售產品到出租耕地

時移世易,中國改革開放和蘇聯解體後中俄兩國的經濟形勢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俄羅斯向中國出口能源、農產品、軍工產品等,以換取急需的外匯。但俄中兩國2017年的貿易額僅為843億美元,俄羅斯略有順差。

這個數字其實很不令人滿意,連越南同期與中國的貿易額也已經突破了1000億美元大關。怎樣從中國吸引外匯成了俄羅斯政府,特別是其遠東地區地方政府日益關注的課題。最終,他們的目光鎖定在了俄羅斯最富饒而又待開發的資源——土地。

俄羅斯遠東南部地區與中國東北的土地成分、氣候條件、地理環境都很類似,只要利用得當,完全可能成為類似烏克蘭的超級糧倉。

為什麼不能全國都豐產呢為什麼不能全國都豐產呢

然而從衛星圖上可以看出,這一地區地廣人稀,缺少開發土地資源的必要人力,和北大倉里的精耕細作無法同日而語。

因此俄羅斯打起了向中國人“出租”耕地的主意。從90年代起,俄遠東政府開始招徠中國人承包耕地種植農產品,獲得了不錯的效益。但是每次出讓土地使用權,俄羅斯國內就會掀起一次又一次關於中國人“買下”俄羅斯遠東領土的喧囂聲,媒體也推波助瀾,形成了一股不和諧的暗流。

這股暗流的邏輯無非是炒作中國人購買俄羅斯的領土,並且會長期移民,久而久之,俄羅斯的遠東領土上的各民族居民人口對比會不利於俄族控制該地。

這種擔憂的最大依據是:在遠東邊界的俄羅斯一側,只居住著500萬人口,而且還處於負增長狀態,而中國一側居民人數接近俄羅斯一側的20倍,形成了巨大的“人口勢差”。一旦大量土地被中國人承包,中國人必然裹挾資本大潮水一樣湧入俄羅斯遠東國土。

感覺這個擔憂放在中亞方向更合適?感覺這個擔憂放在中亞方向更合適?

但只要稍加了解東北的現狀就會知道,這種論調純屬無稽之談。中國東北地區目前確實存在人口流出和資本流出的問題,但其方向是流向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大城市。這些目的地的吸引力不在於人煙稀少或自然資源豐富,而是在於更加充分的發展機會和更加高級的生活水平。土地廣袤而荒涼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恐怕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吸引東北人進入。

事實上“人口會從密集地區流向人煙稀少的地區”只存在於農耕經濟時代,當人口增長接近甚至超出土地承載能力之時,當然有人願意移居到土地廣袤,耕種條件良好的地區。無論是歐洲人移民新大陸,美國西進運動,抑或內地人闖關東,都是出於這種原因。

但工業時代和後工業時代里,可供選擇的就業機會增加,工商業發達,資本密集的城市更容易提供較高薪酬的工作崗位和較多的發展機會,因此更容易受有移居衝動的人青睞。即使僅討論自然資源,各類礦物資源和化石能源產業聚集地也遠比主要提供土壤肥力的耕地受歡迎。

這些人多的地方,人只會越來越多這些人多的地方,人只會越來越多

俄羅斯同樣如此:遠東部分人煙稀少,可耕地眾多,但難以吸引俄羅斯歐洲部分的人移居此地,反而是遠東地區的俄羅斯居民不斷流向俄羅斯歐洲部分的大城市,造成了與中國東北類似的人力資源流失的問題。

中國人不太可能大規模移民俄羅斯的另一個原因是——那裡實在太冷了,平均年無霜期僅為100-150天。遑論大規模的工商業活動,僅就土地生產效率而言,由於農作物生長期過長,一年只能一熟,與中國南方一年兩熟甚至三熟的耕地相比,效率明顯低下。

蘇聯時代曾經嘗試過在這裡大規模實行農業躍進,間接提高畜牧業水平,卻遭遇慘敗,主持人赫魯雪夫也黯然離場。很顯然低緯度地區的居民通常也不會因為那裡人少就紛紛移民,因為自然條件不允許。

終究不是很現實終究不是很現實

例如,中國內地的人口密度顯然比蒙古高原高,中歐的人口密度顯然比北歐高,但從來不存在中國內地和中歐人口大規模向蒙古高原和北歐移民的浪潮。古代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和北歐的海盜倒經常因為生計匱乏不得不冒險抄掠居住在更溫暖地區的鄰居。

可見“中國人占領俄羅斯”論調純屬無稽之談。實際上在俄長期居留的中國人不超過20萬。按赴俄工作或旅行的公民總量計算,中國排不進前10名;而在中國2017年度對海外的1583億美元投資中,投向俄羅斯的資金也僅有22.2億美元,占全部投資的1.4%。

經濟角度的中俄合作雙贏格局

實際上俄羅斯將遠東的耕地承包給中國人使用,對於雙方都有裨益:

一方面俄羅斯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但盤活了閒置浪費的土地資源,直接獲得了承包使用費,而且在農場後續經營中又可徵收稅金,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承包農場給失業率高企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提供了可觀的就業機會,並帶動了配套的農機、物流等產業發展,算是一個低成本,高回報的“招商引資”絕好項目;

另一方面,承包俄羅斯耕地對於中國商人而言也大有好處:中國長期存在很大的糧食供應缺口,而絕大部分糧食進口均依賴海運,一旦爆發戰爭或受到制裁,就可能發生糧食危機,因此國家鼓勵國內經營者跨國承包土地和向國內返銷農產品。

而俄羅斯遠東地區具有先天優勢,一是耕地與東北地區類似,尤其適合大豆和玉米種植;二是陸路接壤,物流安全程度高,在邊界已定、高層關係親密的情況下比海路更有利;三是價格低廉,特別是與國內相比,在俄羅斯承包土地價格低廉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基本不高於每年10元/公頃,僅相當於中國一側土地承包價格的1/200)。

7

在這樣的供需關係下,中國資本進入俄羅斯遠東農業土地,顯然不是一件壞事。

中國人到俄羅斯遠東承包耕地開展種植業,僅僅是一種雙方“你情我願”的商業合作行為,俄遠東政府和中國承包者互惠互利,各取所需。

給這種商業合作強加上“中國人占領俄羅斯”或諸如此類的陰謀論、威脅論等負面Buff,其實是一種缺乏依據和妄自揣測的“恐懼症”。當然這不只是針對某些俄媒,我們自己也需要“見不賢而內自省”。自信的國家,不會因種種子虛烏有的“恐懼症”而重新閉鎖已經開放的國門和欣欣向榮的市場。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