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經後子宮內膜癌

絕經後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又稱子宮體癌是指原發於子宮內膜的惡性腫瘤其絕大多數是腺癌。絕經後婦女卵巢功能衰退,最終衰竭;由於雌激素水平逐漸降低,免疫功能發生衰減健康搜尋,致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上升。

基本信息

名稱

絕經後子宮內膜癌絕經後子宮內膜癌

中文名:
絕經後子宮內膜癌英文名:postmenopausalendometrialcancer
別名:
Postmenopausalendometrium

概述

子宮內膜癌又稱子宮體癌是指原發於子宮內膜的惡性腫瘤其絕大多數是腺癌。絕經後婦女卵巢功能衰退,最終衰竭;由於雌激素水平逐漸降低,免疫功能發生衰減健康搜尋,致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上升。

流行病學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見三大惡性腫瘤之一,約占女性癌症總數的7%,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20%~30%。子宮內膜癌多見於老年婦女,絕經後婦女占總數70%~75%,圍絕經期婦女占15%~20%40歲以下僅占5%~10%。

病因

確切病因仍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子宮內膜持續受雌激素刺激與無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綜合徵、功能性卵巢腫瘤絕經後長期單一服用雌激素等,體內無孕酮對抗或孕酮不足子宮內膜缺少周期性變化,而長期處於增生狀態有關。2.與子宮內膜增生過長有關子宮內膜單純型增生過長約有1%發展為子宮內膜癌;複雜型增生過長約有3%;而不典型增生過長約有29%發展為子宮內膜癌3.體質因素內膜癌易發生在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者中,一般將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稱為子宮內膜癌三聯症未婚及不育也鶒是內膜癌的高危因素。4.絕經延遲據有關報導,絕經年齡>52歲者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是絕經年齡<45歲者的1.5~2.5倍。5.遺傳因素有卵巢癌、腸癌或乳腺癌等家族史者,患內膜癌的可能性較無家族史者高鶒

發病機制

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與宮頸癌相同,亦遵循由良性增生至癌變的演變過程。子宮內膜癌的發展過程是:正常增生的子宮內膜→囊性增生→腺瘤樣增生→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浸潤癌鶒。單純性子宮內膜增生為最輕度的內膜增生改變;囊性增生是癌發展中的早期階段,僅有1.5%可發展為癌;子宮內膜上皮內瘤樣病變(EIN)包括子宮腺瘤型增生過長伴細胞不典型增生及子宮內膜原位癌亦稱內膜癌的癌前病變。子宮內膜上皮內瘤樣病變可自行逆轉為正常內膜,也可發展為癌。由於內膜癌發展較慢,故有20%~40的內膜癌患者在確診時病灶仍局限於內膜。

1.大體形態  

肉眼觀察子宮內膜癌可分2種類型:

(1)瀰漫型:子宮內膜大部或全部被癌組織侵犯,癌灶常呈菜花狀從內膜表層長出並突向宮腔內,充滿宮腔甚至脫出宮外。癌組織灰白或淡黃色表面有出血、壞死,有時形成潰瘍,當癌組織阻塞宮頸管時可致宮腔積膿。

(2)局限型:癌灶局限於宮腔,多見於宮底部或宮角部,呈息肉或小菜花狀,表面有潰瘍,易出血局限型癌灶易侵犯肌層,有時病變雖小,但卻已浸潤深肌層。

2.組織學形態  

子宮內膜癌有多種組織類型。根據癌組織結構表現及核的異型性程度,病理學可分3級,Ⅰ級(高分化);Ⅱ級(中度分化);Ⅲ級(低分化)。

(1)子宮內膜樣腺癌:占80%~90%,內膜腺體高度異常增生,上皮復層並形成篩孔狀結構。癌細胞異型明顯健康搜尋,核大、不規則、深染,核分裂活躍分化差的腺癌腺體少,腺結構消失呈實性區域。

(2)腺癌伴鱗狀上皮分化:腺癌組織中含有鱗狀上皮成分。若腺癌中含有良性的鱗狀上皮,稱為棘腺癌。若腺癌中含有惡性鱗狀上皮,稱為鱗腺癌。

(3)透明細胞癌:癌細胞呈實性片狀、腺管狀或乳頭狀排列,癌細胞胞質豐富、透明,核異型居中或由鞋釘狀細胞組成惡性程度高,易早期轉移。

(4)漿液性腺癌:複雜的乳頭樣結構,裂隙樣腺體核異型性較大。惡性程度很高鶒易廣泛累及肌層脈管,或發生腹膜播散。

(5)未分化癌:很少見。癌細胞既無腺體分化,又無鱗狀上皮分化傾向。

3.轉移途徑

多數子宮內膜癌生長緩慢,局限於內膜或子宮腔內時間較長部分特殊病理類型的內膜癌,如漿液性乳頭狀腺癌、鱗腺癌透明細胞癌和低分化癌可發展很快,短期內出現轉移轉移途徑主要為直接蔓延、淋巴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

(1)直接蔓延:病灶沿子宮內膜蔓延生長,向上可經宮角延至輸卵管;向下可累及宮頸管,並繼續蔓延至陰道。若癌組織向肌壁浸潤可至子宮漿膜層,延至輸卵管卵巢,並可廣泛種植於盆腔腹膜、子宮直腸陷窩及大網膜。

(2)淋巴轉移:為內膜癌的主要轉移途徑。當癌腫浸潤至深肌層或擴散到宮頸管,或癌組織分化不良時,易發生淋巴轉移其轉移途徑與癌灶生長部位有關。宮底部癌灶沿闊韌帶上部淋巴管網,經骨盆漏斗韌帶至卵巢,向上至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宮角部癌灶沿圓韌帶至腹股溝淋巴結;子宮下段及宮頸管癌灶與宮頸癌淋巴轉移途徑相同,可至宮旁髂內、髂外髂總淋巴結;子宮後壁癌灶可沿宮骶韌帶至直腸淋巴結;前壁癌灶可擴散至膀胱淋巴結內膜癌也可經淋巴管逆行引流至陰道前壁

(3)血行轉移:晚期可經血行轉移至全身各器官,常見部位為肺、肝、骨。

實驗檢查

1.細胞學檢查

有的作者報導,對患者進行宮頸管及陰道後穹窿塗片檢查約60%為陽性,若在絕經期或絕經後婦女宮頸或陰道塗片中發現良性子宮內膜細胞,則預示2%~6%的潛隱性內膜癌,因此應提高警惕,進健康搜尋一步檢查健康搜尋。但子宮內膜細胞平時不易脫落,一旦脫落又往往呈退行性變化,辨認困難,因此只能起到輔助診斷的作用。宮腔洗出液及吸出液的塗片檢查可提高陽性率。經驗豐富的細胞學家檢查內膜細胞的陽性率可達90%~95%,但陰性不能除外內膜癌,且無法進行細胞分級健康搜尋,最後還需要分段診刮。子宮內膜癌合併腹水者,Ⅰ期無肌層浸潤的有時也會在腹水中發現癌細胞。Marris報導3例內膜癌合併腹水年齡為70多歲無陰道出血,術前診斷為卵巢癌,內膜癌未侵入肌層,向宮腔凸出。此3例患者均為年老病人,其輸卵管極度萎縮更利於逆流。Creasman也提及有8%無肌層浸潤之患者盆腔洗出液細胞陽性。

2.子宮內膜檢查

分段刮宮,這是診斷子宮內膜癌所必要的檢查。為了弄清病變是否累及頸管,刮宮時應分別從頸管和宮腔獲得組織。頸管深度應根據子宮大小及頸管長度進行估計鶒,先刮頸管,再測宮腔深度,以便判定臨床期別,然後進行宮體及宮底部的刮宮,尤其注意刮取子宮雙角的內膜,要小心全面地分段刮宮刮出的內膜組織如為鬆脆的灰白色豆渣樣組織,則應考慮為癌組織鶒此時應停止再刮,以免子宮穿孔而造成瘤細胞、血液及細菌污染腹腔。最後將刮出的組織分別送病理檢查。內膜組織學檢查為診斷的最後依據,其陽性率為90%。內膜活檢:可用於門診病人檢查,用Novak刮匙分別於宮腔四壁刮取內膜,陽性率為80%~90%,但陰性不能除外內膜癌因有時所獲得的組織太少,不能滿足診斷要求,仍需分段刮宮。

3.腫瘤標誌檢查

(1)CAl9-9:存在於多種消化道腺癌中,苗勒管衍生的子宮及輸卵管也合成CA19-9抗原。Scharl等報導子宮內膜腺癌CAl9-957/70陽性,正常子宮內膜僅3/26陽性,故可成為子宮內膜癌的標誌物。

(2)測定癌細胞的DNA含量:New-bury的研究結果表明,DNA倍體與子宮內膜癌的組織分級有關,組織分級越高,DNA倍率越高。據Izumis報導鶒,檢測子宮內膜癌68例,50%為非整倍體,鶒細胞分化差的非整倍體占77.8%,高度分化的非整倍體只占33.5%,DNA指數與腫瘤分化程度呈負相關的關係。IedaM的研究表明,DNA倍體與肌層浸潤及分期有關,深肌層浸潤及Ⅲ、Ⅳ期的DNA異倍體率分別高於無肌層浸潤及Ⅰ期者,DNA異倍體患者的生存率較二倍體者明顯為低,5年生存率分別為65.9%及87.6%。提示DNA倍體為一重要的影響預後的因素。

(3)子宮內膜癌細胞周期時相中SPF的變化:SPF是反映細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標。SPF與肌層浸潤及分期有關,隨肌層浸潤深度的增加及分期的提高,SPF明顯升高。Fribery等報導,SPF值越高預後越差,死亡率越高薛鳳霞等報導,SPF<17%者的5年生存率為79.1%,而>17%者為50.4%。

(4)血清CA125值測定:Duk的資料對110例子宮內膜癌患者測定血清CA125的結果發現:①CA125存在於所有子宮內膜癌組織中,特別是腺癌內;②子宮內膜癌CA125升高的占25%,其發生率隨臨床期別遞增,Ⅰ期為13%Ⅳ期為86%鶒,Ⅰ、Ⅱ期有血管浸潤及宮體外擴展者升高,第ⅠⅡ期發現CA125升高時鶒,應注意重訂臨床期別;③CA125水平隨疾病的臨床過程而變化,腫瘤發展及復發之前CA125即升高,特別是腹腔內有腫瘤時;④Ⅰ、Ⅱ期患者在治療前若CA125升高,最後幾乎均死於內膜癌,因此治療前測定CA125對估計預後有價值。

(5)QVX1是一種高分子量黏液樣糖蛋白,XUFengji採用雙因子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了不同期別的子宮內膜癌患者45例血清中的OVX1水平,同時測定患者血清中CA125水平。正常人血清中OVX1值為(2.23±2.48)U/ml,2U/ml以下為界值,結果是4個期別的患者血清中OVX1大於7.2U/mlOVX1的陽性率均比相應期別的CA125陽性率明顯高。並且,OVX1與早期子宮內膜癌的期別和組織分級有關。OVX1在IA、IB、IC患者血清中的陽性率依次升高。組織分級越差者,OVX1陽性率亦越高OVX1在Ⅰ期子宮內膜癌中的陽性率為64%,其敏感度高於CA125因為OVX1和CA125無交叉關係,故可聯合套用OVX1和CA125對子宮內膜癌進行檢測,所以作者認為,OVX1可作為早期子宮內膜癌的腫瘤標誌物,並且可聯合套用其他較敏感的標誌物對子宮內膜癌高危人群進行普查。

輔助檢查

1.宮腔鏡檢查

通過宮腔鏡能直視宮腔內病灶的形態,位置及範圍對病灶進行定位活檢或定位刮取組織對發現較小的內膜癌很有意義,因此,宮腔鏡是早期診斷內膜癌的可靠方法。同時,宮腔鏡還能觀察宮頸管有無浸潤病灶。子宮內膜癌在宮腔鏡下觀察有如下形態:①息肉型,表面為灰白色的粗糙不平的息肉樣突起組織,並有曲張血管;②結節型,表現為較大的粗糙突起,表面有盤曲的血管;③乳頭型,明顯的結節狀突起呈樹枝狀、葡萄狀或絨團狀;④潰瘍型,凹陷表面有化膿感染污濁、質脆。關於宮腔鏡檢查能否引起癌細胞遷移的問題目前尚無定論。一般認為,鏡檢導致癌細胞遷移的問題與操作者的技術水平操作時間、膨宮介質的種類和注入速度及宮腔內壓力有關。如能用CO2作膨宮介質,流速較小(30~40ml/min),宮腔壓力較低(6.67~8.OkPa),操作時間在5min以內,則發生癌細胞遷移的機會將更小健康搜尋。宮腔鏡檢查應避開急性盆腔炎症期。此外如患有心、肺疾病或體質虛弱者,應考慮用其他較安全的輔助診斷法。

2.顯微子宮鏡檢查宮頸管

分段刮宮為盲目性操作,宮頸長度不明,只能隨便採取活檢因此診斷的準確性不高。而顯微子宮鏡檢查則對確定宮頸管是否受累有很大的優越性:①可直視頸管情況,如血管模樣乳頭結構及子宮壁結構;②不需要擴張宮頸及探宮腔;③對宮頸黏膜上皮損傷極小;④可準確測量頸管長度;⑤易於採取病灶標本;⑧可在門診進行。

3.B型超聲檢查

近年來套用陰道探頭進行檢查可用來觀察子宮內膜的厚度、肌層浸潤深度及宮頸受累程度,從而可協助臨床分期。GranbergS等的研究提示,子宮內膜厚度≤5mm者屬於良性絕經後內膜,>9mm者可能為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內膜平均厚度為17.7mm。因此利用陰道B超是診斷子宮內膜癌的一種簡易方法,其特異性為96%,敏感性為100%。除了觀察子宮內膜厚度外,還能觀察肌層浸潤深度。Schoenfeld將陰道超聲測得的子宮矢狀面上的腫瘤的前後徑與內膜總寬度的比值作為預測有無深部癌浸潤的標準其值>30%有深部癌浸潤健康搜尋與病理標本對比,準確率84%敏感性100%,特異性80%。從而可得到較為準確鶒的臨床分期以便手術時做適當處理。Kurjiak報導採用經陰道血流都卜勒測定血流信號的變化來鑑別子宮內膜的良惡性病變對308例各種子宮疾患的患者進行監測發現子宮內膜癌健康搜尋的阻力係數(RI)為0.34±0.05正常人或良性疾患者RI>0.5,準確率為92.3%並提出內膜異常血流圖RI<0.4,RI在0.4~0.5應屬可疑患者

4.淋巴造影

用於術前發現淋巴結轉移。根據其淋巴引流和轉移過程癌細胞可以直接到達骶前和腹主動脈淋巴結,也可沿圓韌帶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若腫瘤已侵犯子宮頸管則其轉移途徑和原發宮頸癌一樣,向髂淋巴結擴散。淋巴造影對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價值據Musumeci等報導,300例復發者中鶒61例淋巴造影陽性達47.5%,而無復發跡象者陽性率僅7.7%鶒,從中也可看出造影對預後的預測意義。
5.CT及磁共振(MRI)
主要用於觀察宮腔、宮頸病變特別是肌層浸潤的深度以及淋巴轉移等,但直徑小於2cm的淋巴結難於確認。>CA125>CA19-9>兒茶酚胺>果糖>深吸氣量>肌氨酸酐>脫氧核糖核酸染色>鐵

臨床表現

1.異常的子宮出血

是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症狀,其發生率占88%~96%,絕經後出血表現為血性分泌物或不規則陰道流血,量不多大出血少見。絕經前期常誤診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表現為經期延長,經量增多或間期出血。

2.陰道排液

多為瘤體滲出或繼發感染的結果,可為血性液體、漿液性分泌物或膿性分泌物,伴有惡臭。頸管堵塞時,可以引起宮腔積膿,陰道異常分泌物增多常與子宮出血同時出現

3.疼痛

多為晚期癌腫浸潤周圍組織或壓迫神經而引起下腹痛、腰痛、並可放射至腿部。當宮腔積膿時,也可出現下腹痙攣性疼痛健康搜尋。

4.其他

晚期患者常出現貧血、消瘦惡病質。

5.臨床分期

採用國際婦產聯盟1971年制定的臨床分期(表1),對手術治療者採用1988年制定的手術-病理分期(表2)

併發症

可合併全身症狀腹腔轉移時可有腹部包塊腹脹腹水,晚期可引起貧血、消瘦、惡病質及全身衰竭

診斷

高育齡婦女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尤其絕經後陰道出血,結合上述臨床特點及實驗室、輔助檢查即可診斷,確診需要依靠病理檢查。

鑑別診斷

1.圍絕經期功能性子宮出血

主要表現為月經紊亂,如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或健康搜尋不規則流血等婦科檢查無異常發現。該病與子宮內膜癌的症狀和體徵相似,應先行分段診刮排除內膜癌後再作相應治療鶒。

2.老年性陰道炎

老年性陰道炎可表現為血性白帶,需與內膜癌鑑別。前者陰道壁充血或黏膜下散在出血點;後者陰道壁正常,排液來自宮頸管內。對老年婦女應注意兩種情況並存的可能

3.子宮黏膜下肌瘤或內膜息肉

表現為月經過多及經期延長,可選用B型超聲檢查、宮腔鏡及分段診刮確診

4.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合併宮腔積膿

表現陰道排液增多,漿液性、膿性或膿血性。子宮正常大或增大變軟擴張宮頸管並診刮可明確診斷

5.宮頸管癌

子宮肉瘤及輸卵管癌均有陰道排液增多,或不規則流血。宮頸管癌因癌灶位於宮頸管內宮頸變粗變硬呈桶狀。子宮肉瘤可有子宮增大,變軟。輸卵管癌以陰道排液、陰道流血下腹隱痛為主要症狀,可有附屬檔案包塊。分段診刮及B型超聲可協助鑑別診斷。

治療

根據子宮大小,肌層是否被癌浸潤,宮頸管是否累及,癌細胞分化程度及病人全身情況,制定治療方案。主要方法為手術、放療、激素治療和化療可單用或綜合套用。

1.手術治療為首選的方案,尤其對早期病例

(1)Ⅰ期:行筋膜外全子宮切除及雙側附屬檔案切除術。具有以下情況之一者應行選擇性盆腔淋巴結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和(或)清掃術:①病理類型為透明細胞癌、漿液性癌、鱗形細胞癌未分化癌、G2G3子宮內膜樣腺癌②肌層浸潤深度≥1/2。③癌累及宮腔50%以上或血清CA125有顯著升高。(2)Ⅱ期:行廣泛全子宮及雙側附屬檔案切除術,盆腔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手術進入腹腔後應先收集腹水或腹腔沖洗液做細胞學檢查。術中全面探查,切除子宮附屬檔案後應立即剖視子宮了解癌灶範圍浸潤肌層深度,並送冰凍檢查確定有無子宮外的病變存在。癌組織應常規行雌、孕激素受體檢測,作為術後選用輔助治療的依據。

2.放射治療

(1)術前放療:可縮小病灶,創造手術條件或消除隱匿的轉移病灶Ⅱ、Ⅲ期病人,細胞分化不良,可在術前加用腔內照射或體外照射鶒。腔內放療結束後健康搜尋,1~2周內手術體外照射結束4周后進行手術。

(2)術後放療:用於手術未能完全切除的病灶,或可疑轉移癌區,術後加用放療,可補充手術範圍不足,減少術後復發。Ⅱ期病人腹水中找到癌細胞或深肌層已有癌浸潤,淋巴結已有轉移,術後均需加放療,60Co或直線加速器外照射。

(3)單純放療:腺癌雖對放射線不敏感,但健康搜尋在老年或有嚴重合併症不能耐受手術者,以及Ⅲ、Ⅳ期病人不宜手術者,放療仍有一定效果。

3.藥物治療

(1)孕激素治療:多用於晚期或復發癌不能手術切除者。對分化好雌激素和孕激素受體陽性的內膜癌效果較好。宜大劑量長期套用。醋酸甲地孕酮(甲地孕酮)160mg/d口服;己酸羥孕酮500mg,每周2次,肌注孕激素作用於癌細胞與孕激素受體結合形成複合物進入癌細胞核,延緩DNA和RNA,抑制癌細胞生長。長期套用可有水鈉瀦留、水腫或藥物性肝炎等副作用,停藥後可恢復。

(2)抗雌激素製劑治療:他莫昔芬(tamoxifen,TAM)為一種非甾體類抗雌激素製劑並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用於治療內膜癌的適應證與孕激素治療相同。他莫昔芬(TAM)10~20mg,2次/d,口服。他莫昔芬(TAM)可提高孕激素受體水平,受體水平低者可先用他莫昔芬(TAM)使孕激素受體含量增加後再用孕激素治療或兩者同時套用,可望提高療效。副作用為類似圍絕經期綜合徵表現如潮熱、急躁等,少量陰道流血或閉經鶒。

(3)化療藥物治療:為晚期或復發癌綜合治療措施之一,亦用於術後復發高危因素者治療,以期減少盆腔外復發。常用化療藥物有多柔比星(阿黴素,ADM)、順鉑(DDP)、環磷醯胺(CTX)、氟尿嘧啶(5-Fu)、絲裂黴素(MMC)、依託泊苷(VP-16)等。可單獨套用,或幾種藥物聯合套用,也可與孕激素合併套用。

絕經後子宮內膜癌中醫治療方法

1.血熱型主證:這一類型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出現陰道突然大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斷,胸脅脹滿,心煩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則:平肝清熱,佐以止血。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
柴胡,白朮,當歸,白芍,茯苓,薄荷,丹皮,山梔,益母草,血餘炭,甘草。
2.氣虛型主證: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淨,色淡質清,面色蒼白,肢倦神疲,氣短懶言。舌質淡或舌邊有齒印,苔薄潤,脈緩弱無力。
治則:益氣健脾,固攝止血。
治療氣虛型子宮內膜癌的方藥:益元煎加減。
人參,黃芪,灸甘草,白朮,升麻,艾葉,阿膠(烊化)。
3.血瘀型主證:時崩時止,淋漓不淨,或突然量多,夾有瘀塊,少腹疼痛拒按。舌質紫黯,或邊有瘐點,苔薄,脈沉澀或弦細。
治則:活血行瘀,理氣止痛。
治療血瘀型子宮內膜癌的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川芎,赤芍,柴胡,延胡,沒藥,甘草。
4.腎虛型主證:陰道出血,量多少不一,色鮮紅,頭暈目眩,耳鳴心悸,五心煩熱,兩顴紅赤,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則:育陰滋腎,固沖止血。
治療這一類型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常用方左歸丸加減
熟地,淮山藥,山茱萸,菟絲子,枸杞子,鹿角膠,(烊化),女貞子,旱蓮草,仙鶴草,血餘炭,棕櫚炭。

預後

1.一般治療效果

子宮內膜癌由於其發展緩慢,治療效果比較好,5年生存率一般為60%~75%健康搜尋

2.復發問題

Aalders分析379例復發性子宮內膜癌,局部復發者50%,遠處轉移者28%,局部及遠處轉移同時存在者21%自第1次治療至確定復發之平均時間局部復發為14個月轉移為19個月,治療後1年內復發者34%,3年內為76%鶒5年以上復發的10%,經治療後32%局部復發的、5%轉移的及2%局部及遠處轉移同時存在的在3~19年仍存活而無癌。局部復發的可以考慮手術切除,或手術加放療或化療,在29例治癒的病人中,24例採用放射治療或放射治療加手術,16例還用了孕激素藥物治療。肺轉移用孕激素類藥物治療的平均存活時間較未用激素類藥物者長,前者為9個月,後者為2個月。

3.影響預後的因素

與預後有關的因素很多,主要與臨床期別淋巴轉移、子宮肌層侵犯深度細胞分化組織類型、病人年齡等因素有關。

(1)臨床期別:愈早期預後愈好。張惜陰對561例的分析,Ⅰ、Ⅱ、Ⅲ、Ⅳ期的5年存活率分別為74%68%、36%及0%;Tiiti-nen分析881例子宮內膜腺癌總的5年存活率為82.1%,其中Ⅰa期為89.2%,Ⅰb期為82.9%,Ⅱ期為72.8%,Ⅳ期為0%。

(2)淋巴轉移健康搜尋:有淋巴轉移者預後差,Berman的綜合資料見表3

(3)子宮肌層浸潤深度:Ⅰ期子宮內膜癌中子宮肌層浸潤深度與淋巴轉移和預後有很密切的關係。淺表肌層浸潤癌的淋巴轉移率低而深肌層浸潤者轉移率高,同時陰道穹窿復發及遠處轉移均增高。Co-hen報導,無肌層浸潤及淺肌層浸潤的5年存活率為80%~85%深肌層浸潤者為60%。協和醫院的資料證明,無肌層浸潤者5年存活率為88.2%,淺肌層浸潤者為86.2%,深肌層浸潤者為47.3%。

(4)細胞分化程度與預後的關係:極為密切,細胞低分化的癌,其肌層浸潤深度、淋巴轉移宮頸轉移、陰道轉移及遠處轉移就高,預後也就差,分化低的腫瘤更有血循播散的可能。Tiitinen報導,Ⅰ期5年存活率按1,23級分別為80.7%,81%及50.5%,Ⅱ期1,2,3級分別為73.5%59.1%和48.4%,顯然3級的預後比1,2級差。

(5)組織類型:現今一致公認腺棘癌與單純腺癌預後較好,而腺癌、乳頭狀漿液性腺癌預後差。陳毅南報導149例內膜癌腺癌和腺棘癌5年存活率分別為75%及84.6%,而腺鱗癌只有37.5%,透明細胞癌組織分化不良者居多,故預後不良,Ⅰ期患者5年存活率僅為42%(6)年齡:年齡越大,預後越差健康搜尋。據國外報導,小於60歲的病人5年存活率為90%,而60歲以上者僅65%,原因可能是:①老年人的腫瘤多為分化不良;②分化差的病例需要積極的治療而老年人常鶒不易耐受。

(7)甾體激素受體:Ehrlich報導,用DCC法測定性激素受體,發現孕激素受體比雌激素受體更有用,如孕激素受體陰性,Ⅰ期患者的復發率明顯高於孕激素受體陽性者,其比例為37.2%與7%,雌激素受體陰性者,其復發率為41.2%,陽性者12.7%。總的說,患者的生存率與孕激素受體含量有關,孕激素受體陽性者其生存率明顯高於陰性者。

(8)外源性雌激素與預後的關係:最近注意到用過雌激素的子宮內膜癌病人的預後比未用過者好。Smith分析173例內膜癌其中62例未用過雌激素,也無肥胖,糖尿病等,這類患者比用過雌激素的臨床期別較晚,細胞分化較差,死亡率較高,5年內死亡的共13例健康搜尋,未用過雌激素的死亡10例,而用過雌激素只3例。

(9)其他因素:如脈管內有癌栓、腹腔細胞學陽性者預後均較差。

四大危害

危害一:導致絕經延遲
根據臨床統計,其結論證明,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絕經年齡較正常婦女遲六年。
危害二:引發月經失調
這是很顯然的,幾乎所有的子宮疾病都會導致月經失調,而子宮內膜癌更是尤為突出,子宮內膜癌患者出現月經紊亂實是司空見慣之事,量多者可比正常婦女高三倍。
危害三:發生多囊卵巢綜合症
子宮內膜癌患者,常有不排卵現象發生,直接促使子宮內膜處於高水平、持續性的雌激素作用之下,多囊卵巢綜合症便接踵而至。
危害四:催生卵巢腫瘤
子宮內膜癌患者一般都分泌有較高水平雌激素的顆粒細胞癌或卵泡膜細胞瘤,又進一步致使月經不調及子宮內膜增生。

預防

1.定期防癌檢查。

2.對更年期月經紊亂和絕經後不規則陰道出血應及時診斷性刮宮,除外惡性腫瘤後再對症治療

3.對高危患者應注意及時檢查。

4.正確指導使用激素替代療法,服用雌激素同時,還應每月服用孕激素鶒不少於10天,以保護子宮內膜健康搜尋防止增生。使用HRT者應定期婦科檢查。有家族史乳腺增生或子宮內膜增生者慎用。

5.由於長期大劑量服用他莫昔芬(三苯氧胺)可引起子宮內膜增生,甚至能有子宮內膜癌發生的可能因此對乳腺癌術後服用他莫昔芬(三苯氧胺)患者,應定期行婦科檢查,並應作B超檢查,了解子宮內膜厚度如內膜>5mm,或有陰道不規則出血則應及時行診斷性刮宮。

醫學疾病任務——婦科

婦科是醫療機構的一個診療科目,是婦產科的一個分支專業,是以診療女性婦科病為診療的專業科室。女性生殖系統所患的疾病才叫婦科疾病。婦科疾病的種類可分很多種,本任務包含大多數婦科疾病。
卵巢兩性母細胞瘤
走哺
子宮切除術後會陰疝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
子宮內膜間質肉瘤
乳房神經纖維瘤
經行失眠
早期乳腺癌
結核性宮頸炎
小兒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
乳腺脂肪肉瘤
女性性高潮障礙
避孕後閉經綜合徵
乳腺錯構瘤
右心房與下腔靜脈平滑肌瘤
無排卵性不孕症
無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圍絕經期前後的外陰白色病變
外陰腫瘤合併妊娠
輸卵管自身扭轉
女性尖銳濕疣
女性膀胱頸梗阻
絕經後子宮內膜癌
尿道旁腺癌
卵巢重度水腫
絕經後子宮頸癌
產後痙症
乳房外濕疹樣癌
卵巢泡膜細胞瘤
陰道壁息肉
外陰表皮樣囊腫
回乳
卵巢功能異常綜合徵
月勞病
黃體功能不全性不孕
陰道鱗狀上皮癌
陰道粒細胞肉瘤
陰道黑色素瘤
宮頸復發癌
陰道惡性苗勒管混合瘤
走黃
多乳房
子宮肥大
子宮惡性中胚葉混合瘤
肛裂三聯症
原發性陰道惡性淋巴瘤
尿道肉阜
尿道黏膜脫垂
妊娠合併宮頸癌
乳溢
陰道子宮內膜間質肉瘤
陰道血管肉瘤
妊娠熱病
陰道平滑肌肉瘤
陰道內胚竇瘤
乳腺纖維肉瘤
泌尿生殖系支原體感染
老年性外陰萎縮
陰瘡
炎性乳腺癌
血熱崩漏
毛滴蟲病
厥陰頭痛
乳癆
絕經期尿路感染
皮膚子宮內膜異位症
外陰中腎管囊腫
外陰脂肪肉瘤
外陰脂肪瘤
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
外陰疣狀癌
外陰尤因肉瘤
外陰血管外皮細胞瘤
外陰血管瘤
外陰象皮腫
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
外陰腺鱗癌
外陰纖維肉瘤
盆腔炎症性不孕症
外陰神經纖維瘤
外陰神經鞘瘤
外陰上皮樣肉瘤
外陰色素痣
外陰軟纖維瘤
慢性附屬檔案炎
外陰平滑肌肉瘤
宮頸浸潤癌
急性化膿性乳腺炎
外陰梅克爾細胞癌
外陰卵黃囊瘤
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
外陰淋巴管瘤
外陰顆粒性肌母細胞瘤
外陰假上皮瘤樣增生
宮頸微小型浸潤癌
外陰滑膜肉瘤
外陰橫紋肌肉瘤
外陰黑色素瘤
外陰汗腺腺癌
外陰汗管瘤
外陰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外陰惡性神經鞘瘤
外陰惡性淋巴瘤
外陰惡性顆粒細胞瘤
外陰惡性橫紋肌樣瘤
外陰大汗腺瘤
外陰表皮內瘤變
雙胎輸血綜合徵
輸卵管阻塞性不孕
乳發
月經周期性精神病
原發性輸卵管癌
卵巢破裂
妊娠期心臟病
經行頭痛
陰道腺病
阿米巴性宮頸炎
前庭大腺癌
陰道白斑
性交昏厥
小兒卵巢腫瘤
小兒46-XY單純性腺
先天性無陰道
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
外陰纖維瘤
外陰乳頭狀瘤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
外陰佩吉特病
外陰基底細胞癌
盆腔炎性腫塊
繼發性女陰過度角化
盆腔腹膜炎
滴蟲性陰道炎
乳頭內陷
乳頭皸裂
女性尿道癌
急性女陰潰瘍
乳管內乳頭狀瘤
宮頸外翻
乳房纖維腺瘤
不孕不育
乾血癆
乳房缺少症
福克斯-阜太斯病
阿米巴性陰道炎
成人型女性乳房肥大症
原發性乳腺淋巴瘤
幼女性外陰陰道炎
陰挺
陰道惡性腫瘤
產褥感染
外陰平滑肌瘤
輸卵管炎
失血性休克
生殖道腫瘤
乳腺纖維腺瘤
乳泣
乳癧
乳房豬囊尾蚴病
乳房絲蟲病
乳房濕疹
乳房結核
乳房棘球蚴病
妊娠性急性闌尾炎
青少年及小兒陰道透明細胞瘤
青少年及小兒卵巢腫瘤
盆腔膿腫
女性尿瘺
黴菌性外陰炎
慢性輸卵管炎
慢性乳腺炎
卵泡腺細胞增殖綜合徵
卵泡囊腫
卵巢硬化性間質瘤
假麥格綜合徵
急性乳腺炎
宮頸白斑
非淋菌性尿道炎
惡性葡萄胎
滴蟲性外陰炎
子宮內膜結核
陰道前壁脫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