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血管瘤

外陰血管瘤

外陰血管瘤為錯構瘤而非真性腫瘤,是血管結構異常而形成,由無數毛細血管或海綿狀血管所構成的良性腫瘤。外陰毛細血管擴張性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屬先天性疾病。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外陰血管瘤為錯構瘤而非真性腫瘤,是血管結構異常而形成,由無數毛細血管或海綿狀血管所構成的良性腫瘤。外陰血管瘤並不常見,但類型較多。好發於嬰幼兒童,出生時或出生不久即可出現,在嬰兒期生長迅速,以後生長緩慢。毛細血管瘤(血管痣或莓狀血管瘤)多發生於生後3~5 周嬰兒。在嬰幼兒中海綿狀血管瘤初起時生長迅速,在2 歲左右可靜止、退化或消失。血管角質瘤多發生在育齡婦女,妊娠可加重病情。

症狀體徵

1.毛細血管瘤(血管痣) 又稱草莓狀血管瘤、單純性血管瘤或草莓狀痣。外觀似草莓樣,凸起、紅色、質地軟。腫瘤直徑從幾毫米到幾厘米不等。該型血管瘤可在出生時即有或生後數周出現,腫瘤在最初數月內生長迅速,可增至數厘米大,但經過數年則有自然消退傾向。損害常表現為1 個或數個、鮮紅色分葉狀腫塊,表面不平似草莓狀,質地柔軟,壓之不易褪色。該型腫瘤的深部可並發海綿狀血管瘤。

2.海綿狀血管瘤 一般無症狀,較大者外陰可腫脹,表麵皮膚亦可因潰破而出血。若潰爛可出現疼痛、大出血。若該瘤生長迅速,發生潰瘍出血和感染,應積極治療。海綿狀血管瘤多在出生後數月出現並可能逐漸增大,生長迅速,在2歲左右可靜止、退化或消失。在成人生長緩慢,很少自然消退。該瘤呈深紫色,界線分明,按之退色,放鬆後即恢復。腫瘤形狀不規則,表麵皮膚正常,腫瘤面積大小不一,其大小可以從幾平方毫米到幾平方厘米麵積,可延伸至陰道,膨出於陰道黏膜下。較大的病灶可累及會陰、陰道及肛門,患者有會陰部的下墜和不適感。

3.血管角質瘤 該瘤外觀可呈分葉狀、丘疹狀,也可呈不規則疣狀。多發時可相互融合。顏色可呈深紅、鮮紅、棕色、藍色,甚至黑色。大小為1~10cm。常無症狀,有時可出現潰瘍、出血。

4.老年性血管瘤 通常直徑為1~3mm,暗紅色、質軟、結節狀,稍高於皮膚。

疾病病因

外陰血管瘤起源於中胚葉,與身體其他部位血管瘤一樣,是從先天性色素痣發展生成。海綿狀血管瘤系皮內及皮下血管增生擴張而形成;血管角質瘤發生的基礎可能與毛細血管的擴張有關。

病理生理

1.毛細血管瘤(血管痣、草莓狀血管瘤) 真皮內毛細血管增生,血管內皮細胞明顯增生。內皮細胞大而多層,有些區域呈實性條索或團塊狀,管腔狹小。

2.海綿狀血管瘤 有較多血管或腔隙,呈擴張狀,形態不規則,其內有時有血栓形成,管壁襯以單層扁平的內皮細胞,外圍由厚薄不一的纖維組織包繞。

3.鮮紅斑痣 真皮上、中部群集擴張的毛細血管及成熟的內皮細胞,但血管內皮細胞不增生,周圍有疏鬆的膠原纖維。

4.血管角質瘤 以表淺真皮血管擴張和角化為特徵的一組疾病,表皮呈疣狀增生,角化過度,棘層肥厚,真皮乳頭體及乳頭層毛細血管增多、擴張,內襯一層內皮細胞,腔內充盈紅細胞。部分擴張的毛細血管被向下延伸的表皮突包繞。有些局限型在真皮深部可伴發毛細血管瘤或海綿狀血管瘤。

診斷檢查

診斷

對於出生時即有或生後數周發生的鮮紅色斑片、草莓狀分葉性柔軟腫塊或大而不規則的柔軟有彈性腫塊,應考慮診斷皮膚血管瘤的某一類型。在大陰唇或陰阜處的皮下或皮內可見小紅血管痣或紫藍色、紅色海綿狀腫物,無蒂,壓迫腫物,紅色可退去,放後又恢復原狀。腫物質軟,邊界欠清。根據臨床表現不難診斷。

實驗室檢查

細針穿刺抽吸血液檢查、陰道分泌物檢查、腫瘤標誌物檢查。

其他輔助檢查

陰道鏡檢查、組織病理檢查。

鑑別診斷

1.毛細血管瘤與血管角質瘤鑑別 毛細血管瘤為單個或數個,鮮紅色或青紫色,高出皮面,圓形隆起,直徑2~4cm,表面有分葉,呈草莓狀,質軟,壓之褪色,臨床上與血管角質瘤容易鑑別。

2.老年性血管瘤與血管角質瘤鑑別 常見於中老年人,散在鮮紅色或櫻桃紅色丘疹,呈隆起半球形,質軟,故與血管角質瘤鑑別不難。

3.血管角質瘤與血管平滑肌瘤、Koposi 肉瘤、血管纖維瘤和血管脂肪瘤鑑別 根據鮮紅色或紫紅色角化丘疹,有些疣狀增生,組織病理示真皮乳頭體及乳頭層毛細血管增多、擴張,一般診斷血管角質瘤不難,但還應與草莓狀血管瘤、老年性血管瘤鑑別。

4.應注意皮下出血結節及絨癌轉移結節應與血管瘤鑑別

(1)皮下出血結節:指壓時不退色,可抽出陳舊性血液,含有其他成分。血管瘤指壓時顏色消失或變淺,可抽吸出鮮血。

(2)絨癌轉移結節:有絨癌病史或近年內有流產病史,血、尿HCG 陽性,胸部X 線可見轉移病灶。絨毛膜癌有陰道流血、腹痛等臨床症狀,且血β-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值異常升高。病灶組織學檢查見細胞滋養細胞和合體滋養細胞增生及出血壞死,無絨毛結構。

5.有時需和色素痣進行鑑別。

治療方案

外陰毛細血管瘤隨時間的推移可自控或消退,不需積極治療。如數月內不消退,可採取冷凍治療或局部放療,或根據不同類型及具體臨床情況選擇相應的治療手段,對於嬰兒期血管瘤特別是草莓狀血管瘤或海綿狀血管瘤可暫不予治療,觀察數年如仍不消退時,酌情選擇以下治療方法。

1.硬化劑注射 適於小範圍的草莓狀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或混合型血管瘤,注射器刺入瘤內,回抽無血後,將藥物注射於血管瘤基底部,每周或隔周1次,注射量視瘤體大小而定,一般須數次方可見效。下列常用藥物可供選擇:

(1)5%魚肝油酸鈉液加2%利多卡因可按等體積混合。

(2)無水乙醇或95%乙醇。

(3)15~10%柳酸鹽溶液。

(4)奎寧-烏拉坦注射液。

(5)消痣靈注射液與1%~2%普魯卡因按1∶1~2∶1 混合。

(6)平陽黴素(博來黴素A5):8mg 用2%利多卡因溶解稀釋,每次用量不超過8mg。

(7)40%尿素生理鹽水9ml 加利多卡因1ml,注射量視瘤體大小而定。

(8)消症注射液:大黃250g,明礬25g,丙二醇及甘油(丙叄醇)各100ml,苯甲醇25ml,乙醇150ml,水加至1000ml。每次2~6ml,每周1 次,4 次為1個療程,用於治療海綿狀血管瘤。

2.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療法

(1)採用曲安奈德(醋酸確炎舒松A)注射液進行損害內注射治療草莓狀血管瘤,劑量視損害大小而定,一般每次10mg,每周1 次,5 次為一療程。

(2)小兒草莓狀血管瘤生長迅速者,可系統套用糖皮質類固醇藥物,口服潑尼松20~40mg/d,持續治療1~3 個月,血管瘤可縮小。

3.手術切除 適於範圍較大的海綿狀血管瘤。

4.放射治療

(1)放射性核素90Sr 敷貼可用於鮮紅斑痣和草莓狀血管瘤。90Sr 敷貼常規治療劑量為每次1.5~2Gy,1 次/d,7 次為1 個療程,總劑量10.5~14Gy,如未治癒,兩個療程後可再行下個療程。另有人用大劑量90Sr 敷貼治療,每人6.5~8.5Gy,每周1 次,3~7 次為1 個療程。療程間隔2 個月,總劑量為14~34Gy。

(2)放射性核素32P 專用敷貼劑可用於治療草莓狀血管瘤,按每平方厘米37×104Bg(10μci)計算出每次使用劑量。如一次不能治癒,間隔3 個月可再敷貼1次,但不宜超過3 次。一般5 歲以內比較敏感。

(3)放射性核素膠體32P 注射適於海綿狀血管瘤,按每立方厘米組織使用膠體32P37X104Bg(10μCi)計算出使用總量。成人單次用量不得超過3.7X107Bg(1mCi),兒童單次用量不得超過1.1 X107Bg(0.3mCi),6 個月嬰兒不宜套用。若瘤體較大,可分區、分期注射,每次注射間隔時間為3 個月。

(4)X 線照射:X 線可用於鮮紅斑痣的治療,每次800~1000R,每2~3 個月照射1 次,共6~7 次,總照射量不超過6000R 為宜,如治療3~4 次後無明顯改善,說明對X 線敏感性低,不需繼續治療。本療法無痛苦,適宜於對患兒治療。對於草莓狀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選用組織半價層與之相當的X 線進行照射,每次100~200Rad,每周1~2 次,通常照射600~800Rad 後可控制皮損發展,此時可暫停治療並觀察之,半數以上血管瘤可逐漸消退,但也有一些皮損停止治療後又繼續擴大,則須較大治療劑量才行(1000~1500Rad)。另有人採用低電壓短距離X 線治療血管瘤,根據瘤體情況選擇劑量1000~1500Rad,一次完成,3個月後複查,未愈者酌情行第2 個療程,總量不超過3000Rad,總有效率95.5%,未見後遺症。

(5)放射介入法:用血管造影機,先局部穿刺行瘤體血管造影,造影畢後注入硬化劑。

5.雷射療法 Nd-YAG 雷射(波長532nm)、氬離子雷射(488nm 及514.5nm)、銅蒸氣雷射(578nm)等用於鮮紅斑痣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Nd-YAG 雷射和氬離子雷射也可用於草莓狀血管瘤的治療。

6.光動力學治療鮮紅斑痣 將光敏劑血卟啉(HPD)或癌卟啉(PsD-007)按0.8~5mg/kg 劑量靜脈注射,然後用雷射照射(據報導所選用的輸出波長有514.5nm,630nm 波長),根據皮損面積行多光斑1 次或分次照射,光斑面積l~50cm2,雷射能量密度50~500J/cm2,該法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有人比較了光動力學療法中分別用倍頻YAG 雷射(輸出波長532nm)與銅蒸氣雷射(輸出波長為577nm)為光源治療鮮紅斑痣的療效,發現在光動力學療法中,以銅蒸氣雷射為光源治療鮮紅斑痣的療效顯著優於以倍頻YAG 雷射為光源的療效。

治療原理:是將第二代的新型光敏劑(海姆泊芬)通過靜脈途徑注入體內,海姆泊芬經靜脈注射後立即在血液中形成濃度高峰,並被血管內皮細胞迅速吸收,而表皮層細胞吸收尚很少,因此光敏劑的分布在血管內皮細胞與表皮層細胞間形成明顯的濃度差。此時給予穿透表淺、可被血管內皮細胞選擇性吸收的特定波長的光照射,使海姆泊芬產生單態氧等光毒物質,使富含海姆泊芬的患部擴張畸形的毛細血管網被選擇性破壞,而覆蓋於擴張畸形毛細血管網上的正常表皮層因不含海姆泊芬不受損傷,位於擴張畸形毛細血管網下的正常真皮深層組織則因雷射穿透淺、難以達到有效激發量而得到保護。
以往國內開發的光敏劑如YHpD(光卟啉)、HpD(血卟啉衍生物)均為多組分的混合物,組分複雜,難以實現穩定、規範的質量控制,且在體內排泄緩慢,使用後皮膚的光敏反應持續1至3個月,部分患者甚至長達6個月。這給治療後的護理和患者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不便。
海姆泊芬(HMME,血卟啉單甲醚)在體內分布迅速,清除較快,不易蓄積,從而克服了光動力療法的主要副作用——正常組織的持久性光毒反應,患者只需避光數天即可。極大的方便了臨床治療,進一步完善了光動力療法。

7.液氮冷凍 可用於草莓狀血管瘤,因有痛苦,常難以被患兒及其家長接受。

8.恆磁場治療混合型血管瘤 採用表面磁場強度0.1~0.2T 的釹鐵硼水磁體每天貼敷,連續3 個月~1 年。

9.中醫外治療法 可選用水晶膏、五妙水仙膏或九香蟲治療草莓狀血管瘤,冰黃散可用於治療海綿狀血管瘤。

併發症

深部組織或內臟合併血管瘤。

預後及預防

預後:約63%患者在5 年以內自行消退或縮小。

預防:屬先天性疾病,對於發生在尿道口或前庭部位的血管瘤應做好防破壞、防感染的預防治療工作。

流行病學

外陰血管瘤並不常見,但類型較多。好發於嬰幼兒童,出生時或出生不久即可出現,在嬰兒期生長迅速,以後生長緩慢。毛細血管瘤(血管痣或莓狀血管瘤)多發生於生後3~5 周嬰兒。在嬰幼兒中海綿狀血管瘤初起時生長迅速,在2 歲左右可靜止、退化或消失。血管角質瘤多發生在育齡婦女,妊娠可加重病情。

特別提示

屬先天性疾病,對於發生在尿道口或前庭部位的血管瘤應做好防破壞、防感染的預防治療工作。

醫學疾病任務——婦科

婦科是醫療機構的一個診療科目,是婦產科的一個分支專業,是以診療女性婦科病為診療的專業科室。女性生殖系統所患的疾病才叫婦科疾病。婦科疾病的種類可分很多種,本任務包含大多數婦科疾病。
卵巢兩性母細胞瘤
走哺
子宮切除術後會陰疝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
子宮內膜間質肉瘤
乳房神經纖維瘤
經行失眠
早期乳腺癌
結核性宮頸炎
小兒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
乳腺脂肪肉瘤
女性性高潮障礙
避孕後閉經綜合徵
乳腺錯構瘤
右心房與下腔靜脈平滑肌瘤
無排卵性不孕症
無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圍絕經期前後的外陰白色病變
外陰腫瘤合併妊娠
輸卵管自身扭轉
女性尖銳濕疣
女性膀胱頸梗阻
絕經後子宮內膜癌
尿道旁腺癌
卵巢重度水腫
絕經後子宮頸癌
產後痙症
乳房外濕疹樣癌
卵巢泡膜細胞瘤
陰道壁息肉
外陰表皮樣囊腫
回乳
卵巢功能異常綜合徵
月勞病
黃體功能不全性不孕
陰道鱗狀上皮癌
陰道粒細胞肉瘤
陰道黑色素瘤
宮頸復發癌
陰道惡性苗勒管混合瘤
走黃
多乳房
子宮肥大
子宮惡性中胚葉混合瘤
肛裂三聯症
原發性陰道惡性淋巴瘤
尿道肉阜
尿道黏膜脫垂
妊娠合併宮頸癌
乳溢
陰道子宮內膜間質肉瘤
陰道血管肉瘤
妊娠熱病
陰道平滑肌肉瘤
陰道內胚竇瘤
乳腺纖維肉瘤
泌尿生殖系支原體感染
老年性外陰萎縮
陰瘡
炎性乳腺癌
血熱崩漏
毛滴蟲病
厥陰頭痛
乳癆
絕經期尿路感染
皮膚子宮內膜異位症
外陰中腎管囊腫
外陰脂肪肉瘤
外陰脂肪瘤
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
外陰疣狀癌
外陰尤因肉瘤
外陰血管外皮細胞瘤
外陰血管瘤
外陰象皮腫
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
外陰腺鱗癌
外陰纖維肉瘤
盆腔炎症性不孕症
外陰神經纖維瘤
外陰神經鞘瘤
外陰上皮樣肉瘤
外陰色素痣
外陰軟纖維瘤
慢性附屬檔案炎
外陰平滑肌肉瘤
宮頸浸潤癌
急性化膿性乳腺炎
外陰梅克爾細胞癌
外陰卵黃囊瘤
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
外陰淋巴管瘤
外陰顆粒性肌母細胞瘤
外陰假上皮瘤樣增生
宮頸微小型浸潤癌
外陰滑膜肉瘤
外陰橫紋肌肉瘤
外陰黑色素瘤
外陰汗腺腺癌
外陰汗管瘤
外陰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外陰惡性神經鞘瘤
外陰惡性淋巴瘤
外陰惡性顆粒細胞瘤
外陰惡性橫紋肌樣瘤
外陰大汗腺瘤
外陰表皮內瘤變
雙胎輸血綜合徵
輸卵管阻塞性不孕
乳發
月經周期性精神病
原發性輸卵管癌
卵巢破裂
妊娠期心臟病
經行頭痛
陰道腺病
阿米巴性宮頸炎
前庭大腺癌
陰道白斑
性交昏厥
小兒卵巢腫瘤
小兒46-XY單純性腺
先天性無陰道
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
外陰纖維瘤
外陰乳頭狀瘤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
外陰佩吉特病
外陰基底細胞癌
盆腔炎性腫塊
繼發性女陰過度角化
盆腔腹膜炎
滴蟲性陰道炎
乳頭內陷
乳頭皸裂
女性尿道癌
急性女陰潰瘍
乳管內乳頭狀瘤
宮頸外翻
乳房纖維腺瘤
不孕不育
乾血癆
乳房缺少症
福克斯-阜太斯病
阿米巴性陰道炎
成人型女性乳房肥大症
原發性乳腺淋巴瘤
幼女性外陰陰道炎
陰挺
陰道惡性腫瘤
產褥感染
外陰平滑肌瘤
輸卵管炎
失血性休克
生殖道腫瘤
乳腺纖維腺瘤
乳泣
乳癧
乳房豬囊尾蚴病
乳房絲蟲病
乳房濕疹
乳房結核
乳房棘球蚴病
妊娠性急性闌尾炎
青少年及小兒陰道透明細胞瘤
青少年及小兒卵巢腫瘤
盆腔膿腫
女性尿瘺
黴菌性外陰炎
慢性輸卵管炎
慢性乳腺炎
卵泡腺細胞增殖綜合徵
卵泡囊腫
卵巢硬化性間質瘤
假麥格綜合徵
急性乳腺炎
宮頸白斑
非淋菌性尿道炎
惡性葡萄胎
滴蟲性外陰炎
子宮內膜結核
陰道前壁脫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