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腫瘤

外陰腫瘤

外陰腫瘤是指女性陰阜、陰唇、陰蒂和前庭(包括尿道口、前庭大腺、陰道口和處女膜)等處的皮膚、黏膜、腺體和結締組織發生的良性和惡性腫瘤。良性腫瘤較少見。外陰惡性腫瘤,包括外陰鱗狀細胞癌(至少占外陰癌的85%)、外陰惡性黑色素瘤(約占5%)、巴氏腺癌、外陰肉瘤和未分化的外陰惡性腫瘤等。

病狀分類

外陰腫瘤外陰腫瘤
1、良性腫瘤

外陰良性腫瘤較少見,主要有乳頭瘤纖維瘤脂肪瘤汗腺瘤等。

乳頭瘤---多發於大陰唇或陰阜的單個腫塊,表面有細而密的乳頭,質地略硬。惡變率高。

纖維瘤---多發於大陰唇單發的硬性結節,並逐漸長大成為帶蒂的實質性腫瘤。

脂肪瘤---來自於陰阜及陰唇部的脂肪層,大小不等,生長緩慢,較柔軟。一般無症狀,惡變的可能性小。但可因其體積較大而有行動不便或性交困難等。

汗腺瘤---來自於大陰唇及會陰部的大汗腺,一般為1-2cm大小。腫瘤生長慢,無症狀。少數可有癌變。

2、惡性腫瘤

約占女性生殖器腫瘤的4%。總的5年生存率為68.9%。外陰鱗狀上皮癌---是最常見的外陰惡性腫瘤,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多發於陰唇、陰蒂和會陰處。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但與性病(如尖銳濕疣、淋病、梅毒和陰道滴蟲病)共存率高;由病毒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發展為浸潤癌;與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或損害有關,如腎移植後、紅斑狼瘡等;外陰營養不良和外陰濕疣均可發展為外陰鱗癌

早期局部出現小而硬的結節、腫塊或潰瘍,常伴有疼痛或瘙癢;晚期為典型的糜爛,腫塊或不規則的乳頭狀瘤,顏色可呈白色、灰色、粉色或有黑色素沉著,一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增大,質硬而固定。當腫瘤破潰或繼發感染時,可出現尿頻、尿痛、排尿困難、排便困難等。但多數病人病變前已有多年的外陰瘙癢史,晚間為重;外陰白色病變等。

良性腫瘤

外陰腫瘤外陰腫瘤
外陰良性腫瘤較少見,主要有平滑肌瘤、纖維瘤、脂肪瘤乳頭瘤、汗腺瘤等。神經纖維瘤、淋巴管瘤血管瘤等更少見。

一、平滑肌瘤
平滑肌瘤不源於外陰平滑肌、毛囊立毛肌或血管平滑肌。多發生在生育年齡,主要發生在大陰唇、陰蒂及小陰唇。呈有蒂或突出於皮膚表面,形成質硬、表面不滑的塊物。鏡下見平滑肌細胞排列成束狀,與膠原纖維束縱橫交錯或形成漩渦狀結構,常伴退行性變。治療原則為有蒂肌瘤局部切除或深部肌瘤摘除。

 二、纖維瘤
纖維瘤由纖維母細胞增生而成。多見於大陰唇。初起為硬的皮下結節,繼而可增大,形成有蒂的硬的實性塊物,大小不一,表面可有潰瘍和壞死。其切面為緻密、灰白色纖維結構。鏡下見波浪狀或相互盤繞的膠質束和纖維母細胞。治療原則為沿腫瘤根部切除。

 三、脂肪瘤
 脂肪瘤來自大陰唇或陰阜的脂肪組織,為生長緩慢、質軟腫瘤。位於皮下組織內,呈圓形分狀,大小不等。也可形成帶蒂塊物。鏡下見成熟的脂肪細胞間有纖維組織混雜。小脂肪瘤無需處理;腫瘤較大,引起行走不適和性生活困難,需手術切除。

 四、乳頭瘤
乳頭瘤為單個腫塊,多發生於陰唇。表面見多數小乳頭狀突起,覆有油脂性物質,呈指狀,突出於皮膚表面,其大小由數毫米至數厘米。大乳頭瘤表面因反覆摩擦可破潰、出血、感染。鏡下見指狀疏鬆纖維基質,其上有增生的鱗狀上皮覆蓋。表皮增厚以棘細胞層和基底細胞層為主。2%~3%有惡性傾向,應手術切除。術時作冰凍切片,若證實有惡變,應作較廣泛的外陰切除。

 五、汗腺瘤
汗腺瘤由汗腺上皮增生而成。生長緩慢,直徑為1~2㎝。腫瘤包膜完整,與表皮不粘連。鏡下見高柱狀或立方形的腺上皮交織形成絨毛狀突起。病理特徵為分泌形柱狀細胞下襯有一層肌上皮細胞。一般為良性,極少惡變。治療原則為先作活組織檢查,確診後再行局部切除。

惡性腫瘤

外陰腫瘤外陰腫瘤
約占女性生殖器腫瘤的4%。總的5年生存率為68.9%。外陰鱗狀上皮癌---是最常見的外陰惡性腫瘤,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多發於陰唇、陰蒂和會陰處。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但與性病(如尖銳濕疣淋病梅毒陰道滴蟲病)共存率高;由病毒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發展為浸潤癌;與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或損害有關,如腎移植後、紅斑狼瘡等;外陰營養不良和外陰濕疣均可發展為外陰鱗癌

早期局部出現小而硬的結節、腫塊或潰瘍,常伴有疼痛或瘙癢;晚期為典型的糜爛,腫塊或不規則的乳頭狀瘤,顏色可呈白色、灰色、粉色或有黑色素沉著,一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增大,質硬而固定。當腫瘤破潰或繼發感染時,可出現尿頻、尿痛、排尿困難、排便困難等。但多數病人病變前已有多年的外陰瘙癢史,晚間為重;外陰白色病變等。

鱗狀細胞原位外陰腫瘤發生於皮膚和黏膜,病變處有種種表現,呈乳頭狀增生,或白色增厚可在多處發生。鏡下表現為上皮層內細胞有增大復層、排列紊亂,核異型深染,分裂活躍等惡性特徵,常伴有角化過度,釘腳伸長,但基底膜完整。
鮑文病(Bowen's disease)是一種外陰原位外陰腫瘤癌。早在1912年首先由Bowen描述,故稱為BoWen's病。臨床特徵是生長緩慢,大體觀為暗紅色粗糙斑,邊界清楚而不規則,表面常有痂,在痂下可見到肉芽組織和滲出面,似濕疹及淺表潰瘍。鏡下為過度角化,角化不全,棘層增生,細胞排列紊亂。細胞增大,核有異型、深染,其中可找到多核細胞、大而空的細胞和嗜伊紅核深染的角化不良細胞。表皮基底膜完整。其發生在黏膜上皮的病變,因表面呈紅色或絨樣顆粒狀,故又稱為Queyat紅色增生性病灶。
外陰帕傑氏病(Paget's disease)外陰腫瘤是一種具有一定特徵的上皮內癌,因首先由Paget描述而得名。發生率極低,除發生於乳房外,而發生在外陰的Paget's病大約有100例報告(boronow,1976)。大體觀外陰患處為一紅色糜爛狀損害,呈濕疹樣滲出改變,病損略突,表面粗糙,常伴有白色病變或小顆粒,有時可見淺潰瘍形成和結痂。

外陰惡性黑色素瘤罕見,多由色痣惡變而來。文獻統計色痣惡變約占色素瘤的65~84%。慢性刺激、外傷(電灼、腐蝕、不完整切除)等均為惡變的誘因。發生惡變的色痣絕大多數為痣細胞群位於表皮與真皮交界處的聯合痣。其外觀似外陰腫瘤,呈藍黑、深藍、棕黑或淡棕色或無色素性。鏡下表現瘤細胞呈圓形、多邊形、梭形或多形態的混合型。細胞核大、濃染、常有核分裂,有時可見核內空泡。
外陰肉瘤原發或繼發於外陰纖維瘤惡變。開始時腫瘤邊界清楚,呈結節狀帶蒂或呈瀰漫性浸潤,常保持多年不進展,但以後可因外傷或手抓破而突然發展,在短期長大。可經淋巴及血行轉移,預後不佳。治療為外陰廣泛切除加外陰、腹股溝淋巴結的放射治療。繼發性外陰腫瘤繼發性外陰腫瘤占外陰惡性腫瘤的3~4%,多來自宮頸癌及宮體腫瘤的轉移,少數來自卵巢、胃腸道、腎、膀胱及乳腺的癌,或絨癌。主要通過癌栓靜脈逆行性轉移或由淋巴轉移。晚期宮頸腫瘤、宮體癌的原發灶可直接漫延到陰道再到外陰。

病理病因

外陰腫瘤外陰腫瘤

外陰腫瘤發生的部位以大陰唇最多,約占71.2%,其次為小陰唇、陰蒂、尿道口周圍,再次為前庭大腺及會陰。病變大體表現視其部位及病變早晚而不同。病變早期,常為局部小硬結,高出皮膚或黏膜,以後自行破潰,或因搔癢抓破而成潰瘍。或者起病時突出表皮者即成乳頭狀或小菜花狀,組織脆而易出血或脫落。或開始即為小潰瘍,其潰瘍基底部邊緣較硬,潰瘍常有出血或感染。
病變進一步發展至晚期,表現或為大潰瘍,向深部或鄰近器官浸潤,外陰局部可大部分被“蠶食”而缺損;或呈“火山口”樣;或局部結節性包塊;或者表現為大菜花狀,基底部浸潤可深或稍淺。表面質脆極易脫落而感染潰爛。前庭大腺腫瘤少見,開始即為橢圓形硬塊,位於大陰唇的後1/3處,其表麵皮膚可較長時間不與腫塊愈著。發生於汗腺者更罕見,表現為圓形、扁平或高起的結節,位於大陰唇外側或內側。前庭尿道癌開始為多個小結節,形成乳頭狀贅生物,包繞尿道口或位於其一側,進一步發展則潰破,沿尿道海綿體及陰道口侵犯。
鏡檢外陰腫瘤最多見的類型是鱗狀細胞癌,Framklin報導外陰鱗癌(原位及浸潤)占95%,細胞分化不成熟的無角化鱗狀上皮腫瘤較少。高度未分化癌鏡下類似於基底細胞癌,亦可見有基底-鱗狀細胞腫瘤混合型。發生於尿道口者大都為鱗狀細胞腫瘤。轉移灶呈單個或多發,局部表皮紅腫,少數潰破,鏡下所見的腫瘤細胞同原發灶者。因系繼發性腫瘤,預後不佳。處理為將病灶完整切除,通過病理檢查探究原發病的性質及診斷,採取針對性治療。

腫瘤是外陰疾病常見的症狀之一,可由局部或全身因素引起,十大常見原因有:

1、外陰感染如性傳播性疾病,病毒、細菌、滴蟲真菌等引起的外陰炎。外陰是初發部位和好發部位。
2、機械刺激如不良衛生習慣、外陰污垢、內褲太緊、汗漬刺激等。
3、過敏性外陰炎由洗滌劑、化妝品、陰莖套和藥具等引起的過敏皮炎。
4、陰道內異物長期安放子宮托、異物殘留陰道而感染刺激外陰,發生腫痛。
5、尿液糞便的刺激尿疾、糞授、糖尿病人的糖尿刺激。
6、全身疾病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丘疹性銀屑病等。
7、外陰惡性腫瘤外陰癌、外陰Paget’s病、陰道癌等。
8、外明巴氏腺膿腫。
9、不明原因的外陰痛外陰前庭腫痛伴尿頻、尿急、尿病綜合徵,發病機制不清楚。
10、外傷後血腫也可弓l起較嚴重的腫痛。

診斷鑑別

過去外陰腫瘤診斷多數為晚期,根據北京、天津等地資料分析,自症狀出現至就診,50%的病例長達1年以上,腫塊存在至就診在半年內者僅占30%。山東省立醫院52例症狀出現至就診在1年內者僅18例,出現腫塊至就診最長達2年之久。延誤診治的原因主要在於對其重要性缺乏認識,以致延誤就診時間。在宣傳有關科普知識後,肯定會發現早期病例。

外陰腫瘤外陰腫瘤
外陰腫瘤的診斷首要重視臨床前驅症狀和局部病變。對於外陰瘙癢、白斑、尖銳濕疣等經一般治療無效,尤其是發生小結節、潰瘍或乳頭狀贅生物等,應警惕有發展或已成為外陰腫瘤的可能。因此,必須及時行局部活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病理組織切片檢查是外陰腫瘤診斷的主要依據,取材時務必得當,宜在可疑腫瘤組織的非壞死處活檢,以免遺漏診斷。對於活檢結果可疑者,應再次取較深部組織檢查。為了提高活檢陽性率,晚近國內外採用1%甲苯胺藍溶液塗抹外陰部,待2~3分鐘乾燥後再用1%醋酸脫色,如有非典型增生,原位腫瘤或浸潤癌,則甲苯胺藍與活躍細胞核內DNA結合,而使病變區域呈紫藍而不脫色。在不脫色區作活檢可提高早期診斷及多發中心性腫瘤診斷的陽性率。但此種方法對良性潰瘍可致假陽性;而對非典型病變區表面角化亢進者,經醋酸洗後可脫色而得假陰性結果。外陰白色病變、外陰潰瘍外陰乳頭狀瘤、外陰硬化性萎縮性苔癬、外陰肉芽腫、外陰結核等,大體與外陰腫瘤不易鑑別,須在甲苯胺藍染色後進行活檢,明確診斷以資鑑別。
常規陰道細胞學塗片檢查,有助於發現外陰腫瘤患者是否伴發陰道癌、宮頸腫瘤或宮體癌。而細胞學塗片檢查對外陰腫瘤的診斷約有50%的陽性率,直接從病變部位刮取材料或局部組織印片作細胞學檢查可提高陽性率。32P(700毫居里於生理鹽水中)靜脈注射,由於病變部位濃度較高,上皮內癌及浸潤癌的計數較高,有助於診斷。

西醫治療

治療大致有藥物、雷射放療和手術方法。藥物治療是用5%的5-氟尿嘧啶軟膏塗於病灶處,但失敗率為50%。雷射治療主要是用二氧化碳,可保持外陰的外觀,療效較好,但也有1/3的復發率。對於有手術禁忌症或晚期不宜手術的患者,放療可有一定療效。

手術為首選方法,採用外陰廣泛性根治術和雙側腹股溝深、淺淋巴結清除術,療效良好。惡性黑色素瘤---一般多發於小陰唇和陰蒂。可能與外陰部經常受摩擦和刺激有關。表現為外陰瘙癢,色素痣擴大,色素增加,表面潰瘍,有血性或漿性滲出物。治療與外陰鱗狀上皮癌相同。

針對外陰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為主,輔以放射治療與化學藥物治療。

外陰腫瘤手術治療
1、手術治療
0期:單側外陰切除。
Ⅰ期:外陰廣泛切除及病灶同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
Ⅱ期:外陰廣泛切除及側腹股溝、盆腔淋巴結清掃術。
Ⅲ期:同Ⅱ期或加尿道前部切除與肛門皮膚切除。
Ⅳ期:外陰廣泛切除、直腸下段和肛管切除、人工肛門形成術及雙側腹股溝、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癌灶浸潤尿道上段與膀胱黏膜,則需作相應切除術。

2、放射治療
外陰鱗癌雖對放射線敏感,但外陰正常組織對放射經耐受性差,使外陰癌灶接受劑量難以達到最佳放射劑量。但由於放療設備和技術的改進,癌灶範圍副反應已明顯降低。外陰癌放療指征為:①不能手術或手術危險性大的,癌灶範圍大不可能切淨或切除困難。②晚期病例先行放療,待癌灶縮小後,行較保守的手術。③復發可能性大,如淋巴結、手術切端癌細胞殘留,病灶靠近尿道及直腸近端,既要保留這些部位,又要徹底切除病灶者,可加用放療。放療採用體外放療與組織間插植放療。

3、化學藥物治療
抗癌藥可作為較晚期癌或復發癌的綜合治療手段。常用藥物有阿黴素類順鉑類博萊黴素氟尿嘧啶氮芥等。為提高局部藥物濃度,也可採用盆腔動脈灌注給藥。

中醫治療

在中醫學,癌症和腫瘤作為病名首見於宋代《衛濟寶書》。其中描寫癌症和腫瘤的症狀表現為腫塊凹凸不平,邊緣

外陰腫瘤中醫治療
不齊,堅硬不移,形如岩石。潰破後血水淋漓,臭穢難聞,不易收斂,甚至危及生命。中醫多以癌症和腫瘤生長的部位或症狀命名,如生長在乳部的名乳岩(岩通癌症和腫瘤),長於外腎的名腎岩,生於皮膚的名癌症和腫瘤瘡等。生於體內的,則屬於症瘕積聚範疇。外陰癌症和腫瘤即屬於“癌症和腫瘤瘡”範圍。
中醫對疾病(包括癌症和腫瘤)的病因病機的認識以及治療方法的制定,注重病變局部與全身其他部位的相應關係,並針對這種關係失調所產生的結果施以治療,並不單純針對病變的局部施治。如外陰癌症和腫瘤的病因病機是由於精神情志活動的太過,損及肝脾兩髒,導致氣機(功能活動)的郁滯或虛弱;加之局部為風、濕、熱毒的侵襲,使無形之氣鬱與有形之濕、熱相互交凝,結滯肌腠,浸漬日久而形成腫塊或潰瘍。在治療上主要分辨虛實,病變早期屬實者以祛邪為主;晚期屬虛者以扶正為主。不主張輕率使用刀針、蝕藥、火灸等療法,而是偏於保守療法者居多。
病變早期證候偏於實者,為瘀毒內阻,症狀表現為:局部結節大小不一,隆起高突,呈圓或橢圓形,界限清,色黃褐或灰白而有光澤;伴有低熱,口乾咽燥,白帶濁如米泔或黃濁,氣味異常等。治療採用清熱解毒,化瘀軟堅治法,選擇《醫宗金鑒》連翹散堅湯加減,藥如:連翹20克,三棱莪術土瓜(王瓜)根、赤芍、蒼朮、龍膽各15克,柴胡、黃芩、黃連、生甘草各9克。兼有嘔惡者加竹茹、杷葉各9克;大便秘結者加郁李仁、火麻仁各30克。
病變晚期證候屬虛者為氣血兩虧證,局部表現為癌症和腫瘤瘡日久,根盤散大結硬,破潰感染,有臭穢之膿血流出,觸之疼痛;伴見形體消瘦,氣短乏力,納少便軟,自覺夜間疼痛加重等。治法要以益氣養血扶正為主,方用黃芪散加減。藥如:黃芪太子參生苡米淨紅藤各30克,熟地當歸、生石膏、麥冬、青蒿各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9克,綠升麻6克。若潰瘍基底浸潤較深而硬者,可加用小金丹破瘀散,通絡止痛;自覺疼痛較重者,原方加淨乳、沒藥、川芎各15克。
在內服藥的同時還可配合中藥外治法。當代名醫肖梓榮套用自擬的經驗方五虎丹製劑塗於癌症和腫瘤癌症和腫瘤病灶,1~3周后即壞死脫落,繼而塗上具有去腐提膿作用的紅升丹,以促使瘡面癒合,治療癌症和腫瘤腫有一定療效。以上兩方的藥物組成為,五虎丹:水銀、白礬、青礬、牙硝各180克,食鹽90克。紅升丹:水銀30克,白礬24克,火硝21克。

複方斑蝥膠囊,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30天為一療程。香菇多糖注射液,用法用量:緩慢靜脈注射或滴注;一日1~2次,每日1支,30天為一療程。微達康顆粒,一次40克,一日3次;一周后,一次20克,一日3次。一個月為一療程。以上3種藥聯合用藥,多數患者用藥一個療程內可緩解病情。

生活影響

外陰腫瘤外陰腫瘤
人們一般不大考慮婦科腫瘤患者的性功能問題,但臨床醫生常常會碰到為此而困窘的病人。各種不同的婦科腫瘤所造成的不適都能引起性的困難。由於腫瘤的機械壓迫、組織壞死、繼發感染或手術影響造成的性交疼痛,或者出自美學和心理學方面的考慮等,都能引起性的問題。不管哪種情況,都需要分別做出正確的評價和尋求適宜的處理方法。但試圖令人滿意地徹底解決性功能障礙一般是不可能的。

外陰表皮樣癌(鱗狀細胞癌)主要發生於停經後的婦女,約占外陰部惡性腫瘤的90%以上。許多表皮樣癌病人,在腫瘤發生之前先有外陰的黏膜白斑病變(在顯微師下組織的改變呈明顯的癌前病變,肉眼特點為參差不齊的灰白色病灶,這些病灶也可以呈紅斑樣或水腫樣)。在外陰部很少見到其他惡性腫瘤,如腺癌基底細胞癌以及惡性黑色素瘤等。

雖然黏膜白斑病或非浸潤性原位癌可用外陰單純切除術治療,但大多數外陰部惡性腫者必須施行外陰根治本,包括局部淋巴結的清除。術後常採取中厚皮片移植。雖然陰道本身不因這種手術而改變,但仍可能有性交困難的後遺症。

在某些情況下,術後陰道口狹窄,可使問題複雜化,這種情況通常能夠通過簡單的矯形手術予以補救。外陰切除術後接受中厚皮片移植的年輕病人有時能夠藉助外陰切開成功地進行陰道分娩。外陰切除術即使有時切除了被腫瘤侵及的部份陰蒂,一般並不削弱性高潮的反應和性興奮的生理過程。

治療預防

外陰腫瘤外陰腫瘤
針對外陰腫瘤,手術治療為主要治療方法。手術的範圍取決於臨床期別、病變的部位,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與浸潤的深度,患者身體狀況以及適當考慮患者年齡。目前公認的是外陰原位腫瘤可僅作單純外陰切除。浸潤癌則需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及病變期別合併考慮。一般需作根治性外陰切除加上區域淋巴結切除術。因為即使病灶只侵入3~5mm,細胞分化不成熟者或發現血管有侵犯者,已可有轉移。局部單純切除只限於個別身體情況不能經受大手術者。
外陰原位腫瘤因具有多中心性(WilkinsonEJ等,1981)或多灶性(diSaiaPJ等,1981),病變範圍常較廣,絕大多數病人的病灶占外陰面積的3/4,病灶在20個以上,且呈大片融合。故外陰切除範圍較廣泛。但因病變為原位癌,病變局限在表皮內,所以切除深度可限於表皮及真皮層,而保留大部皮下脂肪(浸潤癌的邊緣可能有原位癌病變)。值得注意的是上皮非典型病變,往往超出大體病變範圍,故需在切除標本邊緣作冰凍切片。如邊緣有非典型病變,則應擴大切緣組織,否則日後會有復發。
由於陰蒂皮膚是外陰腫瘤的好發部位,但年輕者為了保留性功能,手術往往不切除陰蒂及包皮,這點應慎重考慮,應以手術需要為準,且應做切緣的冰凍組織切片,前已述及。
陰浸潤腫瘤癌的手術治療應做廣泛的外陰切除,深度需達筋膜層,並應清掃腹股溝淺深淋巴結,盆腔淋巴清掃不列入常規,因為一般皆經腹股溝淋巴結而轉移到盆腔。其次,腹股溝淋巴結情況可預示盆腔轉移的可能性。在一組85例患者中,11例盆腔淋巴結陽性者,10例腹股溝組臨床懷疑(N2)或觸診(N3)為轉移,另1例股深(Cloquet)淋巴結為陽性;在這一組患者中,55例股深淋巴結組織切片中,5例為陽性,2例有盆腔淋巴結轉移;50例陰性者,無1例有盆腔淋巴結轉移。
外陰腫瘤低度惡性者可生長得很大,但無轉移,可經徹底治療而痊癒。手術中的有關問題外陰浸潤癌首先行雙側股或/及盆腔淋巴結清除術,後行廣泛性外陰切除術。手術力求一期完成。如因年老體弱不能勝任一期者,則應做廣泛性外陰切除術,待外陰切口癒合後再行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或在無臨床轉移徵象者,僅做外陰根治術。

飲食療法

外陰腫瘤外陰腫瘤
引起外陰白斑多為各種類型的外陰營養不良、外陰潮熱、慢性刺激及瘙癢、某種營養缺乏、變態反應、代謝紊亂、神經精神因素,都可能是發病原因。故此病又名外陰白色病變、外陰營養不良。

宜吃食品:宜多吃具有抗外陰腫瘤和白斑作用的食物,如芝麻、杏仁、小麥、大麥、土瓜、烏骨雞、烏賊、烏梢蛇、豬胰、菊花、烏梅、桃子、荔枝、馬齒莧、雞血、鰻魚、鮑魚、蟹、、沙丁魚、文蛤、玳瑁。疼痛宜吃鱟、赤、龍蝦、淡菜、海參、虎魚、甜菜、綠豆、蘿蔔、雞血。瘙癢宜吃莧菜、白菜、芥菜、芋艿、海帶、紫菜、雞血、蛇肉、穿山甲。增強體質、預防轉移宜吃銀耳、黑木耳、香菇、猴頭菇、雞肫、海參、薏米、核桃、蟹、石龍子、針魚。
忌諱食品:忌煙、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忌肥膩、油煎、霉變、醃製食物。忌公雞、鵝等發物。瘙癢嚴重時忌海鮮及刺激、致敏食物。潰瘍、出血忌溫熱性食物:羊肉、韭菜、姜、胡椒、桂皮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