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兔尾鼠

黃兔尾鼠

體型比一般田鼠稍大。成體體長120一140mm。尾甚短,其長小於後足長,為11~19mm。耳殼正常,但耳廓隱於毛內。後足長15~21mm。足掌寬大,被密毛。前足拇指短小。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黃兔尾鼠黃兔尾鼠

體背沙黃色,雜有棕褐色毛尖,背部中央無黑色縱紋。這是與草原兔尾鼠的顯著區別之一。腹毛與體側均為淡黃色或污白色,毛基為淺灰色。尾背腹面均為黃色。足背淡黃色,足掌被白色密毛。成體或夏季的毛色具灰色,而幼鼠和冬季的毛偏於黃色。

頭骨堅實,側面看略圓鼓。眶上嵴發達。眶間溝不明顯。頂間骨幾乎近於方形。聽泡小,其後緣不超過枕髁。硬齶表面有2條很深的溝,前端與門齒孔相通。翼蝶骨成板狀,不向上豎起。鱗骨前端具一發達的錐狀突。

臼齒終生不具齒根,琺瑯質凹陷深。齒冠呈相互交錯的三角形。M1內側第2凹陷角與M2內側第1凹陷角的前方有一小而明顯的凸角。M3與M2大小相近,M3最後一齒環不分葉。M1有7個封閉的齒環,最前面的齒環呈方形。

生物學特徵

黃兔尾鼠黃兔尾鼠

兔尾鼠屬於蒙新溫旱型種類。主要棲息於荒漠草原的丘陵開闊地帶及假木賊半荒漠。一般不進入較濕潤的山地草甸草原。當棲息環境被開墾後,常大量集中於農田周圍和水渠岸邊。
植食性。以植物的綠色部分為食,喜食較鮮嫩的莖葉。但在食物短缺時,各種植物均、可被其採食。秋季喜食籽實多的莖幹,常將植株咬斷後迅速銜回洞中齧食。小麥成熟期,大量兔尾鼠從四周遷移至麥地,拖麥穗入洞,洞口常被麥稈堵塞。取食時先將洞口周圍的植物啃光,然後再遷到別處取食。

以白天活動為主,晨昏時分活動頻繁。陰雨天活動減少。

群棲性,每個洞系有5、6隻甚至10幾隻鼠共棲。洞繫結構複雜,有5~8個洞口或更多,占地10~100m2。洞道距地表深20~30cm,內有許多分支和盲道、糞洞,總長為20~50m。洞內有1~3個窩巢:其中墊有乾草。有在洞口排糞的習性,依此可判斷洞內是否有鼠棲居。洞外可見土丘和跑道。洞系周圍還有些結構簡單的臨時洞,以避敵害:密度高時,洞系連成一片,洞系所占的面積可占總面積的20%~40%。

發生消長規律

從4月中旬開始繁殖,至9月中旬結束。每年可產3~4胎,每胎3~12仔,平均7.4仔。上半年出生的幼鼠當年性成熟,進行繁殖。

種群數量波動明顯,季節及年度的變化幅度都很大。在食物、氣候較好的時期,每公頃可達1500~3000個洞口。但高密度的環境又使得食物條件惡化,鼠間疾病流行,很快又會出現數量的急劇下降,甚至難以找到。這時僅有少量黃兔尾鼠保存於植被條件較好的低山丘陵中。

為害特點

黃兔尾鼠黃兔尾鼠

黃兔尾鼠的數量變動劇烈。大發生時,對草場植被破壞嚴重,可使牧場產草量降低30%~40%。其挖掘的洞系遍布草場,並將下層生土堆積地表,覆蓋了原有植被,造成地表裸露。黃兔尾鼠不僅將洞口周圍的可食植物啃光,而且還遷移到它處覓食。因而常給牧場帶來災害性損失。在農牧交界的地方,它們還會集群盜食苜蓿、禾苗及瓜秧。兔尾鼠也是紅斑丹毒、土拉倫病、鼠疫的傳播媒介。

綜合治理策略

1.捕捉人工捕捉或放養蛇、貓等動物。
2.藥物誘殺在老鼠出沒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餌誘殺。
①敵鼠鈉鹽0.05%餌料:即每100公斤穀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敵鼠鈉鹽50克,翻拌均勻。
②殺鼠迷0.04%餌料:即每100公斤穀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殺鼠迷40克。

地理分布

分布於我國新疆北部的荒漠化草原和沙礫質戈壁

相關文獻

劉乾開主編.農田鼠害及其防治.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汪篤棟,葉正襄主編.農田鼠害及其防治.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呂佩珂.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續集.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6
呂佩珂.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鑑.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

齧齒目百科

齧齒目是哺乳綱的一目。上下頜只有1對門齒,喜齧咬較堅硬的物體;門齒僅唇面覆以光滑而堅硬的琺瑯質,磨損後始終呈銳利的鑿狀;門齒無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