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齒鼠

板齒鼠

板齒鼠(學名:Bandicota indica)為鼠科板齒鼠屬的動物,鼠Bill元生於中國、印度、印尼、寮國、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越南和台灣,並引進馬來西亞[1]。分布於台灣本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廣西、廣東、雲南、四川、貴州、福建等地,主要生活於竹林、草地、沼澤邊、甘蔗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體型粗大,平均體重250~300g,最大者達750g。成體體長達250mm上。吻較短,不突出。尾較粗,其長約與體長相等,

板齒鼠
板齒鼠

其上具清晰的覆瓦狀鱗片。背毛較硬,長約40mm。臀部毛尤長,達70mm。足掌裸露,具6枚足墊,爪銳利。乳頭6頭,胸、腹部各3對。

背毛黑褐色,頭部與背中央部分毛色最深,體側稍淡。背毛毛基灰褐色,毛尖棕黃色,雜有黑色長毛。腹毛棕黃色,毛基灰褐色。尾部背腹面均為黑褐色,有光澤。前後足背面黑褐色。

頭骨粗壯,顴弓向外擴展。鼻骨前端與門齒等齊。眶間寬較窄,有眶上嵴,與顳嵴相接,兩顳嵴平行向後延伸至鱗骨。頂間骨小,矢狀嵴不發達。枕骨垂直向下。門齒孔後緣超過臼齒前端的連線。臼齒齒列較短,齶骨大於齒列長。聽泡不發達。

門齒粗大。臼齒咀嚼面的齒突癒合成橫嵴狀,而不是鼠科動物通常突出的3列齒突。這是鑑別的主要特徵

生物學特徵

板齒鼠是東南亞暖濕型種類。喜棲息於潮濕、近水、土質鬆軟的環境中。在沿海的稻田、水塘、河堤、竹林及雜草叢生荒地處特別多。很少進入村鎮。

雜食性。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喜食甘蔗、甘薯、香蕉等具甜味的植物。在水稻田中齧食作物莖葉,嚴重影響水稻分櫱和成熟。從乳熟至收割期不僅盜食稻穀,而且將其大量拖入洞內。在飢餓時也捕食小魚、螃蟹等小動物。

夜間活動為主,白天多躲藏在洞內或甘蔗、稻叢下。善游泳,可潛水十幾分鐘。性多疑。出洞前先窺視四周,無異常時才出來。如有敵情則迅速鑽入洞中,並將洞口堵塞。如果躲避不及時,將前身直立,背毛聳立,與敵格鬥。

洞穴建於隱蔽處,有2~4個洞口,多達7、8個。洞道分支多,總長達260~750cm。有窩巢和盲道,窩巢內墊有潮濕的軟草。

發生消長規律

全年均可繁殖,春末至秋初為繁殖高峰期。每胎可產2~10仔.多為4~6仔。

種群數量的季節幅度較小,一般為2~4倍。年度間的變動幅度可達10倍以上。

綜合治理策略

1.捕捉人工捕捉或放養蛇、貓等動物。

2.藥物誘殺在老鼠出沒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餌誘殺。

①敵鼠鈉鹽0.05%餌料:即每100公斤穀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敵鼠鈉鹽50克,翻拌均勻。

②殺鼠迷0.04%餌料:即每100公斤穀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殺鼠迷40克。

鼠甘伏1%~2%餌料:在大缸內,100公斤穀物加入50公斤~60公斤水和1公斤~2公斤鼠甘伏原藥,攪拌均勻,缸口蓋上塑膠布密封浸泡一晝夜,撈起晾乾,勿曬!再加入1~2公斤食油拌勻即可。

地理分布

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台灣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其分布北界為我國南嶺至金沙江一線,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的重要農業害鼠。

相關文獻

劉乾開主編.農田鼠害及其防治.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汪篤棟,葉正襄主編.農田鼠害及其防治.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呂佩珂.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續集.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6
呂佩珂.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鑑.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 哺乳綱Mammalia
目: 齧齒目Rodentia
科: 鼠科Muridae
屬: 板齒鼠屬Bandicota
種: 板齒鼠B.indica
二名法
Bandicotaindica
(Bechstein,1800)[2]

齧齒目百科

齧齒目是哺乳綱的一目。上下頜只有1對門齒,喜齧咬較堅硬的物體;門齒僅唇面覆以光滑而堅硬的琺瑯質,磨損後始終呈銳利的鑿狀;門齒無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