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鼠

大沙鼠

大沙鼠(學名Rhombomys opimus Lichtenstein),別名大沙土鼠、柴老鼠等,在科學分類上屬齧齒目、倉鼠科、沙鼠亞科。主要分布於前蘇聯、蒙古、阿富汗、中國的甘肅(河西沙區)、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古等省(區)。大沙鼠主要危害荒漠植物,造成草原生態失衡。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外形

大沙鼠大沙鼠

沙鼠亞科中體形較大的種類,大小與褐家鼠相似,體長大於150毫米。尾長接近體長;尾粗大,被密毛。耳較短小,不及後足之半;耳殼前緣列生長毛;耳內側僅靠頂端被有短毛。

前足四指(趾),拇指(趾)不明顯,後足五趾;前肢掌部裸露,後肢趾部被密毛。雌體乳頭四對。

染色體數2n=40。

毛色

頭和背部中央淡沙黃色;體側眼周圍、兩頰和耳後毛色較背淡;體背面有稀疏的細長黑褐色毛;足背淡沙黃色;爪銳呈黑褐色;下唇及頦純白色;腹部及四肢內側的毛均為污白沾黃色,毛基部暗灰色,毛尖污白色;尾毛上、下銹紅色,較背毛鮮艷,尾末端有長黑毛,形成小毛束。強而銳為暗黑色。

頭部

頭骨粗壯堅實,吻部鈍短,後頭膨大;鼻骨狹長,其長約為顱全長的1/3;額骨長大,中央表面略凹,有眶上嵴;頂骨短而平扁,有明顯的顳嵴,此嵴在頂間骨處折向兩側,頂間近似橢圓形;顴骨中央不外突。聽泡前外部不與鱗骨顴突相接觸。

門齒孔狹長,但其後緣不達第一臼齒前緣,每個上門齒前面有二條縱溝,外側一條較深,內側一條較淺;成體臼齒不具根,上臼齒咀嚼面較平坦,第二臼齒有二個齒環,在第三臼齒的內外側靠近中部處各有一淺的凹陷,將該齒分割成一個後葉。下頜結構和上臼齒相似,但第三臼齒只有一葉。

生活習性

生活環境

大沙鼠大沙鼠

大沙鼠棲息於生長梭梭灌木、半灌木叢的低緩沙丘上。

多在梭梭根部周圍挖穴穿孔,以十多個至數十個不等的洞口組成龐大而複雜的洞群。洞道有“倉”、“窩”、“廁所”。每個洞系一般只居住一對成年鼠和它當年的幼仔。大沙鼠不冬眠,活動隨氣溫變化而變化。出洞活動者多為雄鼠,雌鼠少見。

繁殖

大沙鼠雄鼠多於雌鼠,一年繁殖1~2胎,每胎5~8仔。5~6月是繁殖盛期。

分布範圍

是中亞地區典型的荒漠齧齒動物,棲息於荒漠、半荒漠中,是古北區荒漠、半荒漠景觀中生物多樣性的指示物種之一。見於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伊朗、阿富汗、中國等,在中國分布於新疆、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地。

主要危害

大沙鼠洞穴大沙鼠洞穴

大沙鼠主要危害梭梭、花棒、沙棗檉柳等荒漠植物,齧食樹木幼嫩枝條,狀如刀割,僅剩光禿的茬樁,並在梭梭根部挖穴穿孔,使沙層縱橫割裂,沙丘空虛鬆散,嚴重破壞根系,致使梭梭林成片死亡。

大沙鼠發生區平均被害率達40%,嚴重受害區被害率達100%。

2012年4月,內蒙古草原鼠害危害面積達3700多萬畝,嚴重危害面積達1300多萬畝。主要危害種類為長爪沙鼠、大沙鼠、中華鼢鼠等。

防治方法

1、營林措施。造林時在林木行間種植沙米鹼蓬等大沙鼠喜食草類,可減輕其對梭梭的危害。

2、加大對艾虎黃鼠狼等天敵動物的保護力度,發揮天敵對大沙鼠的生物控制作用,減輕其對林木的危害。

大沙鼠大沙鼠

3、採用梭梭溴敵隆毒餌誘殺。取梭梭嫩枝,長15~20cm,用清水或鹽水浸濕後,噴撒上溴敵隆,將毒枝插在離洞口15~20cm處,可引誘大沙鼠取食並毒殺。每年春季雜草返青前(4月)和秋季雜草枯黃後(10月)各防治1次。

4、推廣套用鼢鼠靈克鼠星。每年4月和10月各防治1次,在大沙鼠洞口附近,投放1~3堆鼠藥,鼢鼠靈、克鼠星每堆2~3g。

5、大沙鼠重災區樹冠噴灑“3911”、“1059”、馬拉硫磷1∶100倍液,每年4月和10月各防治1次,也可套用林木防啃劑噴灑樹幹。

6、離居民區較近的地方可推廣套用C型肉毒梭菌素。

7、在林地內放置弓形鋏、平板鋏、高原鼠兔鋏進行捕殺。

8、推廣套用植物不育劑,破壞其生殖能力,降低其出生率,從而達到降低種群密度的目的。每年4月下旬,大沙鼠進入繁殖前,在防治區域內以10m×20m的距離投放50g,每公頃用餌劑量1kg。餌料選為新鮮梭梭嫩枝。

齧齒目百科

齧齒目是哺乳綱的一目。上下頜只有1對門齒,喜齧咬較堅硬的物體;門齒僅唇面覆以光滑而堅硬的琺瑯質,磨損後始終呈銳利的鑿狀;門齒無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