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竹鼠

中華竹鼠

中華竹鼠( Gray)簡稱竹鼠,又名竹根鼠、竹根豬、竹狸、芒狸、竹鼬、茅根鼠、芭茅鼠,屬於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齧齒目、竹鼠科。 中華竹鼠身體粗狀呈圓筒形,成獸體長一般小於38cm,尾長6~7cm,體重500~800g。頭部鈍圓,吻部較大。眼小,耳小隱於毛內。四肢粗短,爪強而銳利。尾短小,上下均長有稀疏的毛。 竹鼠為洞穴式生活,不需陽光,晝伏夜出。可在室內、地下室、涼台、山坡、岩洞營造窩室立體化飼養。 肉味鮮美,低脂肪,高蛋白,含有多種維生素及人體所需的鐵、鋅營養物質,而皮毛可以深加工開發。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特徵

中華竹鼠 中華竹鼠

中華竹鼠體長一般小於38cm,尾長6~7cm,體似鼴,外形粗壯,似鼢鼠,但成體較鼢鼠大得多。耳、眼退化。四肢粗短,爪強健,扁平;前肢較後肢細小,爪亦稍短;而鼢鼠前足爪則特別發達,側扁。成體顱基長大於57mm;上頜第1臼齒比第2臼齒小和低,以區別於小竹鼠。頰部無特殊的棕紅色,以區別於大竹鼠。背毛棕灰色,毛無白色毛尖,而不同於銀星竹鼠。中華竹鼠同齡成體,一般雄性個體比雌性個體大;體長相近的竹鼠個體主要從外生殖器的特徵來鑑別,這是雌雄個體之間在外形上最明顯的鑑別性特徵。

外形

中華竹鼠 中華竹鼠

體粗壯。吻短而鈍,眼小,耳隱於毛內,頸短粗。四肢粗短,爪強,前肢爪背面觀呈指甲狀,腹面觀則呈鏟狀;後肢爪尖長,腹側面具深溝。尾短小,均勻被稀疏短毛。體毛密而柔軟。

毛色

從吻至額及頰部毛基為白色,末端為棕色;向後至背部和體側,毛基為灰黑色,毛尖為淺棕色,而體側的棕色更淺。臀部毛基為灰白色,毛尖為棕色。頦部及下頸毛白色;腹部毛較背部稀疏,毛基灰色,毛尖棕白色;會陰及肛周圍毛棕色;足背及尾的毛為棕白色。據秦嶺地區採得的標本,有些個體毛色較灰些,有些則較棕白些。幼體頰部和頦部毛色較淺,腹部毛具白色毛尖,尾毛棕灰,餘部毛色灰黑。

頭骨

中華竹鼠 中華竹鼠

頭骨粗大,有明顯的稜角,成體標本矢狀脊和人字脊特別發達顯著。吻部粗短。鼻骨前端寬,向後逐漸變窄,後端與前頜骨大致平齊。額骨幼體平坦,成體前部亦平坦,但後部參與形成矢狀脊。枕骨成體比幼體要傾斜得多,且更平坦,成截切面狀;枕骨顆2個。眶下孔下緣成直線狀,寬度大於高度。顴弓前部窄,後部寬。門齒孔較小。聽泡扁平;外耳道位於鱗骨顴突與人字脊之間。下頜骨角突不發達,僅為1個不大的鈍圓形突起。下門齒末端形成的突起極高。

牙齒

牙齒上門齒粗大,近乎與上頜垂直,不向前方傾斜。上臼齒列向後外傾斜。上頜第1臼齒較第2臼齒小得多,且較低。在幼體可以清楚地看到臼齒的兩側均有向齒中折入的琺瑯質褶皺,但成體由於琺瑯質磨損,咀嚼面上形成孤立的島狀或半島狀齒環,甚至有些個體的內側褶或外側褶也很不明顯。上頜第1臼齒有4~5個齒根。下門齒亦粗大,向前傾斜,整個牙體呈弓形。下頜第1臼齒較小,多呈三角形,稍向內傾斜,有3~4個齒根。下頜第2臼齒和第3臼齒較大,向前內側傾斜,咀嚼面與上臼齒情況相似。

棲息環境

中華竹鼠多棲于山坡,在秦嶺地區常棲于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闊葉林、針葉闊葉混交林帶,林下多生有竹類植物,或直接棲於竹林。

生活習性

活動

中華竹鼠 中華竹鼠

營穴居生活,晝伏夜出,性喜在安靜、清潔、乾燥、光線適宜、空氣新鮮的環境中生活。性情溫馴,公母形影不離,抗逆性強,生活的溫度適宜在8~40℃,最適溫度在11.7~28.5℃。

食性

中華竹鼠是植食性動物,可攝取各類竹子、甘蔗、玉米等的根莖及草根植物的種子和果實為食。缺食的時候也危害莊稼。

洞穴

中華竹鼠的洞道非常複雜,成年者的洞道較幼年者更甚。獵人常根據糞便、足跡和洞的大小以及洞道的複雜程度來判斷竹鼠的大小。洞道一般包括土丘與洞口、取食道、窩巢和避難洞。

土丘與洞口:中華竹鼠在挖掘洞道時推出泥土,在地面上形成土丘,土丘之下便是洞口。根據土丘的土是否新鮮可判斷洞道內是否有竹鼠。若土丘乾燥,或其上落滿竹葉或樹葉,或長苔蘚與其他植物,便可斷定洞內無竹鼠。洞道內是否有竹鼠還可通過檢查洞口周圍有無竹鼠咬斷竹子的痕跡來確定,若洞口周圍有新鮮的被咬斷的竹子痕跡,就可斷定有竹鼠存在。

取食道:取食道為竹鼠取食和活動的通道,它啃咬洞道周圍的竹根、未出土的竹筍,將竹子拖入洞內咬成小節,然後慢慢啃食。取食道與地表平行,距地表14~25cm。在留壩縣解剖了5個洞系:取食道的分支有1~2個,而不像分布於雲南的中華竹鼠有4~7個分支。取食道的長度為lOm左右,也不如雲南的竹鼠洞道長,雲南的中華竹鼠洞道總長可達55m,這可能與環境有關。有竹鼠的取食道內光滑、潮濕,但無積水。

窩巢:窩巢是中華竹鼠的住所,也是產仔育幼的地方。它位於取食道上,較取食道寬、大、高。窩長×寬×高=(34~38)cm ×(20~32)cm×(19~25)cm。內墊有竹節、竹葉、竹小枝以及竹鼠咬成的竹絲等物。無固定的廁所,排糞在距窩10~25cm處。糞便兩端鈍圓,似藥用膠囊狀,呈墨綠色,質較硬,大小為:長×直徑=(19~25)cm×9mm。

中華竹鼠 中華竹鼠

避難洞:避難洞是中華竹鼠逃避敵害的安全洞。挖洞捕捉竹鼠一般都是在避難洞中捕獲的。而且人在外挖,竹鼠在內也邊堵洞,邊向前挖。避難洞長2~5m,有的可達到3m以上,距地面深70~170cm。避難洞的方向是朝向地下的深處。

攝食

在野外竹鼠的洞口周圍總有它咬斷的竹子的痕跡,說明竹鼠常常出洞,將竹子從接近地面處咬斷,然後將竹稈連同端部枝葉一同拖進洞內。給竹鼠一根較長的竹子,它先用門齒將其咬斷成幾節,然後兩前指掌抱住啃食。咬斷竹子靠門齒切割,上門齒為不動點,下門齒向一個方向反覆切割,直至咬斷竹子;如果咬切不斷,會將上、下門齒快速相互摩擦,之後再咬切竹子。啃食竹節時,用前指掌一上一下握住竹節,頭微偏側,上門齒仍為不動點,下門齒由下而上不斷反覆刮齧十多次,同時發出快速牙齒碰擊聲,之後,則是快速咀嚼,如此反覆的啃食竹節。在啃食的過程中,也會出現磨牙行為。

生長繁殖

雌雄鑑別

竹鼠同齡成體,一般雄性個體比雌性個體大;體長相近的竹鼠個體主要從外生殖器的特徵來鑑別,這是雌雄個體之間在外形上最明顯的鑑別性特徵。

性成熟期

野生竹鼠在7~8個月達性成熟,人工飼養竹鼠4~5個月性成熟。

交配與產仔

中華竹鼠繁殖能力強,每隻母鼠每年可產仔3~4胎,每胎2~6隻。多者可達8隻以上。野生竹鼠在7~8個月達性成熟,人工飼養竹鼠4~5個月性成熟。由於竹鼠具有刺激排卵的特點,所以繁殖必須復配2~3天才能提高受孕率。配種時間夏秋兩季一般在上午8~10時和傍晚6~9時,冬春兩季一般在上午6~9時和下午2~4時最為適宜。懷孕期一般為2個月左右。母竹鼠分娩後,12~36h就可與公竹鼠交配。且受孕率比較高。正常情況下脯乳期40多天左右母鼠又開始發情。產仔時母鼠不能受到驚嚇,否則母鼠將不會餵養自己的幼仔。

幼體發育

竹鼠生長比較迅速。仔鼠在出生後,要以母乳脯育生長。幼鼠出生20多天,就可爬行,就能食少量的幼根和嫩莖。人工飼養的可餵飼料。45天的脯乳期過後,幼鼠體重可達0.25kg,就能獨立覓食或可與母鼠隔離飼養。人工飼養2個月左右,體重可達1kg。

飼養方法

初次飼養,適宜用馴化的竹鼠為種源。作為種源竹鼠應體壯無病,無外傷。野生竹鼠對當地飼養環境適應很快,繁殖率很高,一隻母鼠最多可產仔4~6隻,且成活率較高,也可作為種源。

人工飼養時,根據當地植物資源情況和季節不同,可以餵竹鼠甘蔗、竹片、竹根、玉米莖(玉米)、紅薯、草根等。為了加速竹鼠的成長速度,也可餵混合飼料。根據竹鼠的生活習性,應採取白天少餵晚上多投食的方法,同時採取青飼料和混合飼料混合餵養。

鼠舍溫度要保持相對穩定,冬季為7~10℃,夏季應在27℃以下,超過32℃應採取降溫的措施。鼠舍地面要求乾燥、無積水,室內相對濕度要保持在50~60%左右。

飼料要分批投喂,少餵勤添,忌餵水。吃不完的飼料要及時清除,同時要注意保持鼠舍的清潔。

疾病防治

竹鼠抗病力強,極少生病。但因飼料、管理、衛生等諸方面原因,可引發以下常見疾病:

便秘:症狀竹鼠減食,排糞量少,糞乾細小,常伴有高燒,嚴重時拒食,精神不振,消瘦。治療可灌服少量的植物油。

腹瀉:症狀為拉稀,表現頭下曲,行動遲緩,嚴重可導致竹鼠死亡。治療可用黃胺類藥或土黴素,同時注意飲食。

氣脹病: 此病常見於幼鼠,症狀表現為胃部膨脹,萎靡不振。可用黃胺類藥或消化類藥。同時促使竹鼠運動,讓其自行恢復。

感冒: 氣溫突然下降或窩室潮濕、體質弱等因素引起,對病鼠可內服阿斯匹林,每次半片,幼鼠內服阿斯匹林四分之一片。

外傷:主要由於互相撕咬所致。對輕傷塗以碘酊;重傷塗碘酊後再撒消炎粉;嚴重者肌肉注射青黴素10萬一20萬IU/只,防止感染。

胃腸炎:主要由於飼料不淨或某些疾病所致。應採用氯黴素6萬~8萬I/只或磺胺嘧啶2~3ml/只、早晚各一次肌肉注射,連用3d。

中暑:主要由烈日曝曬,通風不暢,熱氣熏蒸所致。應將竹鼠移到陰涼處給予扇風,或選用清熱解暑藥如安乃近等肌注2~4ml。

外寄生蟲病:主要由於籠舍與墊草不潔所致。在被毛深處可發現半個米粒大小的褐色的活動鼠虱,套用滅蚤精或殺蟲劑塗於患處。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在中國福建的崇安、南平、龍溪、福州和福清等地山區,廣東北部,廣西中部,雲南的麗江、大理、蘭坪、哀牢山一帶,貴州的江口和羅甸,四川中部的漢源、石棉、峨眉山、樂山、榮經、雅安、洪雅、天全、寶興至北部的綿竹、江油、平武和南江等地,重慶,湖南,湖北,甘肅南部與四川北部的交界地區,陝西南部的漢中、安康、商洛地區的高山區各縣,以及關中地區個別靠秦嶺的縣,其中商洛地區可以說是中華竹鼠最北的分布範圍,而且也是竹鼠科的分布北限,安徽大別山和浙江南部的泰順也有分布。國外分布在緬甸北部。

中華竹鼠 中華竹鼠

亞種分化

中文名拉丁學名命名者及年份
中華竹鼠指名亞種Rhizomys sinensis sinensisGray,1831
中華竹鼠廣東亞種Rhizomys sinensis chinensisSwinhoe, 1870
中華竹鼠滇緬亞種Rhizomys sinensis neowardiWang, 2003
中華竹鼠雲南亞種Rhizomys sinensis pediculusWang, 2003
中華竹鼠越南亞種Rhizomys sinensis reductusDao & Cao, 1990
中華竹鼠福建亞種Rhizomys sinensis davidiThomas,1911
中華竹鼠緬北亞種Rhizomys sinensis wardiThomas,1921
中華竹鼠四川亞種Rhizomys sinensis vestitus MilneEdwards,1871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防治方法

當地獵人和居民都有豐富的防治中華竹鼠的經驗,主要方法有:

⑴灌水法:挖洞時當發現了深入到地下的洞道後立即將水灌人洞內,竹鼠會沿洞道逃出。

⑵煙燻法:在洞口下方挖1個小坑,把樹枝、樹葉、草放在坑內燃燒,扇煙入洞,最好時間長些,有的竹鼠會從洞中突然竄出,有的則會悶死洞中。

⑶圈套及籠捕法:有經驗的人確定動物和洞口後,即把套或籠安置在洞口外面進行捕捉。

⑷挖洞法:由於竹鼠有堵洞習性,經常是人在外面挖,它在洞內挖,且邊挖邊堵。

經濟價值

營養價值

竹鼠肉質細膩精瘦,鮮美可口,為野味上品,是一種高營養價值、低脂肪、低膽固醇的肉類食品。竹鼠肉的營養成分測定,它含有粗蛋白質57.78%,粗脂粉20.54%,炭份17.36%,粗纖維0.84%,水分3.84%,還富含P、Ca、維生素E及胺基酸,其中賴氨酸、亮氨酸、蛋氨酸的含量,比雞、鴨、鵝、豬、牛、羊、魚、蝦、蟹都高。

藥用功效

竹鼠還可以入藥治病。《本草綱目》中說,它有“調經、護髮、補血益氣、滋陰壯陽”等特殊療效。現代醫學也證明,竹鼠肉能夠促進人體白血球和毛髮生長,增強肝功能和防止血管硬化等功效。尤其是竹鼠肉富含膠原蛋白,膠原蛋白是一種由生物大分子組成的膠類有機物,是構成人體皮膚、筋、腱、牙齒和骨骼等最主要的蛋白質成分,約占人體總蛋白質的三分之一,是肌肉必需攝取的營養物。從竹鼠肉中攝取膠原蛋白,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功能,降低細胞可塑性的衰退,增強肌膚彈性,防止皮膚乾燥、萎縮、皺等,改善肌體各臟器的生理功能,抗衰防老。竹鼠的肝、膽、肉、骨頭可直接入藥,治體虛怕冷、腰椎寒痛、陽痿早泄、產後病後體弱、神經衰弱、失眠、關節筋骨疼痛等。同時竹鼠血清泡酒對治療支氣管哮喘病和糖尿病有特殊功效。

此外,竹鼠肉是一種有益健康和美容的滋補品。竹鼠的皮毛細軟、光澤油潤、低絨厚,是制裘衣的上等原料,其皮製成的夾克、長大衣,在國際市場上極為搶手。竹鼠的須是製作高檔毛筆的原料,貨源緊張,供不應求。

竹鼠的藥用價值非常高,利用竹鼠的骨和血製成藥酒,用來治療風濕、支氣管炎、哮喘和糖尿病等。經常服用能增強人體抵抗力和免疫力。它的油脂能防蚊蟲叮咬,治療燒傷和燙傷,美容等。還有養殖竹鼠可為研製新藥提供藥用基質和原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