鱟肉

鱟肉

鱟肉是北海人的摯愛美食食材,鱟本身就是一種活化石類的海洋生物,北海人喜歡將這種藍血動物的肉進行烹飪成海鮮美味。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鱟肉鱟肉

北海名小吃—鱟肉!鱟肉和腹肢內臟都可以白切和煮湯,鱟卵可蒸煮或伴調蛋花煮湯。鱟肉、鱟卵鮮脆味美,是佐酒佳品,也是家常便菜。鱟(hou,讀四聲):北海又稱“馬蹄蟹”,別名“三刺鱟”、“海怪”,是大海中最原始的物種之一。

鱟頭胸部的甲殼呈馬蹄狀,腹部甲殼呈六角型,尾部呈劍狀,由於鱟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的銅離子,故血液為藍色。鱟的美味早已為人們所知,它的肉質鮮嫩異常,有如蟹肉,鱟卵內更是充滿了卵黃,營養豐富。

初加工方法是從腹部開膛,掏出米珠(類似於魚籽的東西)備用,然後刮殼取肉,最後割下鱟爪即可。在此過程中,一定不要將鱟的腸子割破,因為腸子腥味很重。烹調方法以紅燒、雪菜煮為優。另外,米珠用於炒制,口味也相當不錯。

藥用功效

鱟肉炒蛋鱟肉炒蛋

名稱考證:東方鱟,又名:鱟魚(《廣志》)。

科目來源:堂科動物

藥用部位:東方堂的肉。本動物的殼(鱟殼)、尾(鱟尾)、膽(鱟膽)亦供藥用。

性味歸經:辛鹹,平。①孟洗:平,微毒。”②《本草拾遺》:“味辛,無毒。”③《綱目》:“辛鹹,平、微毒。”脾、大腸二經歷

功效主治:消腫療痔、殺蟲療疳。治痔瘡蛔蟲病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鱟肉,30-60克,蒸熟食用。

用藥忌宜:孟銑:“多食發嗽及瘡癬。”

資源分布:分布福建廣東、廣西北部灣一帶海中。

參考出處:《嘉祐本草》,《本草拾遺》,《綱目》

生物介紹

鱟

古籍考證

出自《嘉祐本草》;①《本草拾遺》:“鱟,生南海。大小皆牝牡相隨。”

②《綱目》:“鱟,狀如熨斗之形,廣尺余,其甲瑩滑,青黑色,鏊背骨眼,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頭如蜣螂,十二足,似蟹,在腹兩旁,長五、六尺,尾長一、二尺,有三棱如棕莖,背上有骨如角,高七、八寸,如石珊瑚狀,每過海,相負示背,乘風而游,俗呼鱟帆,亦曰鱟BI。其血碧色,腹有子如黍粟米,可為醯醬。小者名鬼鱟,食之害人。”

原生形態

東方鱟,又名:鱟魚(《廣志》)。體長70餘厘米,寬約30厘米,全體深褐色,頭胸及腹部各有1堅硬的甲殼被覆。頭胸部背甲廣闊如馬蹄形,背面有3條縱脊,中央1條的前端有單眼1對,兩側縱脊上,各有復跟1對。

腹面有口,口緣有附肢6對,除第1對螫肢,由3節組成外,其它各肢,均有6節;第2對為腳須,幼體及雌體均呈鉗狀,雄者則末端呈1彎鉤。另4對為步足,位於口的兩側,基節上均有倒刺,前3對的末節,均呈鉗狀。腹部背甲呈六角形,兩側有缺刻及短刺,腹面有板狀的附肢6對,附肢為雙肢型,內肢細長,外肢寬闊:第1對附肢左右癒合呈蓋板,下有生殖孔1對;其它5對的外肢後面各有1對葉狀鰓。腹部下面有1條強直的劍狀物,稱為劍尾穴居,生活于海底沙土中,以海中的蠕蟲及軟體動物為食。分布福建、廣東、廣西北部灣一帶海中。

北海名菜

酸甜鱟肉酸甜鱟肉

酸甜鱟肉

工藝:
1、鱟洗淨,從腹部開膛,掏出米珠(類似於魚籽的東西)留用,然後刮殼取肉,剁成重約10克的塊;
2、鍋內放入色拉油,燒至六成熱時放入蔥段、薑片、蒜塊、乾辣椒段小火煸炒1分鐘至出香,放入雞精、糖、料酒、醬油、胡椒粉、醋、蚝油、蜜小火煸炒0.5分鐘,放入海鱟肉和米珠小火煸炒2分鐘,放入高湯中火燒開,改小火燒20分鐘,出鍋裝入盤中,用蘿蔔片、香芹、點綴即可。

特點:肉質細嫩,醬香濃郁。

廣西北海美食

廣西北海是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地處亞熱帶的北海最有名的小吃要數牛腩粉豬腳粉等等,北海的早餐店裡一碗牛腩粉豬腳粉,再加上一杯清茶,是北海人最稱道的美味早餐;改革開放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外來人員,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飲食習慣,使北海飲食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