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岩

鐘鼓岩

鐘鼓岩原稱翠屏山,是一座石灰石溶岩。鐘鼓岩位於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城北雄庾公路27公里處,與梅嶺相望,為梅嶺勝景之一。

基本信息

景點特點

鐘鼓岩鐘鼓岩

鐘鼓岩原稱翠屏山,是一座石灰石溶岩。鐘鼓岩位於廣東韶關南雄城北雄庾公路27公里處,與梅嶺相望,為梅嶺勝景之一。鐘鼓岩方圓1公里,高60多米,內有兩個岩洞:一為鍾岩,洞內懸吊巨石,形狀如鍾,擊之,聲如鐘鳴;一為鼓岩,洞內一石如大鼓,擊之,聲如鼓響。兩岩合答稱為鐘鼓岩。

鐘鼓岩一片翠綠,風景如畫。它坐落在梅嶺腳下,是梅嶺古道的必經之地,是翻過梅嶺後最理想的休憩場所。岩洞內外,留下了許多名流的黯寶詩句。岩上石壁“萬福洞”三個大字,據說是呂洞賓所書。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被貶嶺南,獲赦北歸時,路過這裡在梅嶺驛道旁一茶店與一老者攀談,觸景生情,贈詩一首:“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當晚,蘇東坡投宿於鐘鼓岩。據說,蘇東坡與洞真觀的道人一同去瀏覽翠屏山,並為八仙洞題了“諸仙岩”三字。

鐘鼓岩洞內景觀奇特,洞外岩石也奇形怪狀。岩上建有六亭,分別為:補梅亭、倚翠亭、迎曦亭、拱北亭、崆峒亭和望梅亭。

歷史印記

鐘鼓岩鐘鼓岩

早在東晉元帝年間,道人葛洪就在翠屏山採藥煉丹,著書立說。從此翠屏山成為粵北道教勝地,附近山民稱為道人岩。唐貞觀六年(632)道人在此建洞真古觀,占地面積曾一度達1000多畝,並與羅浮山沖虛古觀廣州三元宮互有往來,共研道教經典。

同治三年(1864),全真龍門宗龍門派第二十代玄裔、廣府南山道人程明善來翠屏山住持。“他重興鐘鼓、梳妝二岩,介建萬福靈洞、崆峒亭。”以至景觀秀麗,亭閣古雅。據江西康蓉江人士邱竹岩於光緒十三年(1887)所繪翠屏山圖,在拱形起伏的圍牆南設定前門樓閣,正殿門上方懸掛“嶺南勝境”橫匾。進門處豎一石碑,正面刻“萬里來朝”,後刻“了不心愿”。遊人漫步瀏覽福德祠、洞真古觀、上清景後,從鍾岩進洞,沿洞步步上鼓岩,觀賞兩岩奇形怪狀的乳石筍。再環山攀登,遊覽拱北亭、崆峒亭、玩月台、石室和鳳凰石自然景觀。來到山巔,俯瞰四周,只見梅嶺逶迤,湞水南注,田野阡陌,林木蔥蘢。

歷史典故

鐘鼓岩鐘鼓岩

1944年,古觀道人在古觀旁一畝一分一厘深水池中移植從廣州帶來的西洋菜。因是泉水種養,西洋菜嫩綠清甜,並無餘渣,成為觀中特產,供不應求。到鐘鼓岩品嘗西洋菜,成為遊人的一大樂趣。

1990年龍門派第二十五代玄裔余信昌道人在古觀主持觀務,千年古觀重放異彩。

韶關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韶關歷史上稱為韶州。相傳舜帝巡奏“韶樂”於城北30公里處的石峰群中,該處的36石後來統稱為韶石山。南朝梁、陳兩代,在今市境內設定兩州(衡州,東衡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北的韶石山的“韶”字為名。到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於河西武水邊開設稅關,名為“遇仙橋關”。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將南雄的“太平關”移到東河湞水邊,並在北門外增設“旱關”,統稱“三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得。
景點必背瑤寨 | 丹霞山風景名勝區 | 風采樓 | 芙蓉仙洞 | 古佛岩 | 金雞嶺 | 九瀧十八灘 | 梅關古道 | 南華禪寺 | 韶石山 | 獅子岩 | 雙峰寨 | 粵北大峽谷 | 雲門寺 | 張九齡墓 | 中山公園 | 珠磯巷 | 梅嶺山 | 韶關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韶關國家森林公園 | 石峽遺址 | 楊東山十二度水自然保護區 | 雲髻山自然保護區 | 陽元山遊覽區 | 余靖紀念館 | 海豚水上世界 | 馬壩人遺址 | 廣東大峽谷 | 恐龍博物館| 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 | 鐵龍洞 |車八嶺自然保護區 | 芙蓉仙洞 | 韶關中山公園 | 天井山森林公園 | 楊東山十二度水自然保護區 | 余靖紀念館 | 鐘鼓岩 | 鴕鳥寨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