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風景名勝區

丹霞山風景名勝區

丹霞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廣東省韶關東北側的仁化縣。丹霞山由紅色砂爍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地質學家以丹霞山為名,將這一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丹霞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區、首批世界地質公園,還被稱為天然裸體公園。

基本信息

景區發展

丹霞山風景名勝區丹霞山風景名勝區
隋唐時期丹霞山已是嶺南風景勝地,有僧尼進山經營,興建佛寺;
北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年至1106年),法雲居士雲遊至丹霞夢覺關,並在此建庵宇18間,供奉觀音菩薩; 明代崇禎末年(1644年),江西贛州巡撫李永茂抗清未遂,攜家眷隱居于丹霞山“長老寨”,築舍開田;
清康熙元年(1662年),廣州海幢寺澹歸禪師,來丹霞山開闢道場,建設別傳寺,修建大雄寶殿、彌勒殿、觀音閣、藏經閣、方丈樓、禪房、客堂等;
康熙二十一年(1683年),廣州海幢寺另一僧人古健在丹霞山半寨和洪岩兩處建庵堂;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僧徒遭大肆殺戮,別傳寺首遭大劫;
民國十四年(1925年),國民黨軍隊隔錦江炮擊黃耀祥等土匪,別傳寺所有珍貴法器被遁逃頑匪橫掃一空,使別傳寺遭到第二次劫難;
民國十五年(1926年),仁化縣立中學移至別傳寺避劫難,不慎失火燒山,大雄寶殿,韋馱殿等大型建築物皆化為灰燼;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廣東西北區綏靖委員李漢魂率軍駐紮韶關,重修丹霞精舍、丹霞下院等;
1963年,仁化縣建立丹霞山林場;
1980年,本煥法師募捐千萬元重修別傳寺,並重修錦石岩等景點。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丹霞山風景名勝區丹霞山風景名勝區
丹霞山風景區位於中國廣東韶關市東北郊,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3度36分至113度47分,北緯24度51分至25度4分之間,風景區總面積292km,整個風景區控制總面積為373km。景區環境保護帶擴大到外圍公路,北部、西部基本沿S246省道(新線)和新韶仁公路(規劃)為界,東北、東、東南基本沿106國道和323國道為界。

地形地貌

丹霞山風景區的地貌由六百八十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岩石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稱為丹霞地貌,這裡是世界上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丹霞山區是一個大型內陸盆地,受喜馬拉雅山運動影響,四周山地強烈隆起,盆地內接受大量碎屑沉積,形成了巨厚的紅色地層,屬於紅層地貌。山上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巨厚紅色砂、礫岩沿垂直節理髮育。

氣候特點

丹霞山風景區位於南嶺山脈南坡,屬亞熱帶南緣,具有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特點,夏長冬短,春夏多雲雨,秋冬降水較少,秋高氣爽。丹霞山風景區屬季風區,由於距離海洋相對較遠,極少受颱風的直接損害,基本上只有颱風外圍低壓環流的影響。但颱風對丹霞山秋季降雨影響極大,沒有颱風影響就沒有降雨,水資源補給就少。丹霞山年平均氣溫19.7攝氏度,平均最高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有秋高於春的特點。丹霞山日均平均降水量1715毫米,降水天數172天。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在植物資源上,具有明顯的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過渡的特徵,丹霞山全部植物共216科、891屬、1916種。其中丹霞山植物區系共有1706種,隸屬於206科778屬;丹霞山各類珍稀瀕危保護植物23種;IUCN紅色名錄收錄的5種;中國物種紅色名錄16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13種;丹霞山中國特有種97科204屬347種;其中丹霞山本地特有種中,丹霞梧桐、丹霞南燭、丹霞小花苣苔最為突出和具有代表性。被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1999)記載的13種,其中中華水韭為Ⅰ級重點保護。

動物資源

在動物資源上,保存著野生動物良好的生態環境。丹霞山有哺乳動物88種,鳥類288種,爬行類86種,兩棲類37種(或亞種),魚類100種或亞種,昆蟲1023種。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動物59種,列入IUCN紅色名錄的動物73種,列入CITES的動物66種;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4種,其中Ⅰ級保護動物7種,Ⅱ級保護47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5中,其中一級保護動物9種,二級保護動物66種。

主要景區

錦江景區

丹霞山風景名勝區丹霞山風景名勝區
該遊覽區以錦江遊船為主線,北起博士生態園碼頭,南至丹霞電站。沿途幾十處景點串珠分布,形成8千米水路風景長廊,主要景點有金龜朝聖、鯉魚跳龍門、古代採石場、僧帽峰、六指擒魔、觀音送子、笑面佛、茶壺峰、拇指峰、姐妹峰、仙山瓊閣、陽元石、群象過江、牧象童、赤壁丹崖等。

仙山瓊閣

錦江左邊山峰上,有一座亭樓,名叫觀景亭。順石階登樓閣,四周景色盡收眼底,向前眺望,有姐妹峰、拇指峰、茶壺峰,茶壺峰酷似一隻茶壺,壺蓋、壺嘴一一俱備,唯獨沒有茶壺把手。茶壺峰前後的燕岩、平頂又如一張茶几和茶杯與茶壺山對應成趣。往左望去,便是“朝天龍”。最遠處有一峰直立,形如觀音菩薩,觀音岩前面更有兩座小石峰,宛如金童玉女,形成“童子拜觀音”的景觀。

仙居岩道觀

仙居岩道觀相傳是張天師南遊時居住的地方。後人為紀念張天師便在此建廟,原有道觀三間,道房五間,水池一口。仙居岩面向西北,左前方為九龍峰,前有芭蕉沖谷,芭蕉沖又稱真仙谷。一路奇石異洞,尤其洞前一片芭蕉林,蕉林正置崖下,崖頂四季飛雨飄灑,自成天然奇景。

長老峰景區

長老峰遊覽區是歷史最悠久的遊覽區,是由長老峰、海螺峰、寶珠峰三峰構成連體山塊和三級絕壁、三級崖坎構成的三個最典型的赤壁丹霞景觀層次。下層景觀以錦石岩為中心,有始建於北宋的錦石岩寺、千聖岩、祖師岩、伏虎岩、龍王岩、夢覺關、幽洞通天、龍鱗片石、馬尾飛泉瀑布、變色龍百丈崖及最典型的赤壁丹崖等眾景觀。

幽洞通天

沿登山大道拾階而上,左轉,即見一處自然風化侵蝕的岩洞,上面刻著“幽洞通天”四字。這是一孔圓筒形的水平通道,洞內高只有0.9米,是由流水侵蝕岩石和坍塌石塊堆積而成,洞不足10米,冬暖夏涼。通道的另一端,連著一個垂直的通天大洞,高達40餘米,直透中層風景區,周圍削壁危立,古蔓長藤垂掛。由於空氣的對流作用,洞內常會生風。

長天一線

長天一線又名百丈峽。從“幽洞通天”向右走100米,迎面一座山崖倚天矗立,大自然將山崖自上而下劈開一縫,長70多米,高40多米,寬才一米左右,最窄處僅0.7米,成為“幽洞通天”到“錦石岩”的一條幽徑。
雙沼碧荷
雙沼碧荷位於中層風景區的右側,原來的正氣閣之下。這裡有三米多高的巨石崛起,形似平台,平台上鑿有兩個石池,一大一小,形如兩面明鏡,所以這裡也曾稱作“雙鏡池”。

旅遊信息

交通路線

丹霞山風景名勝區丹霞山風景名勝區
城際交通
韶關有通往華東、華北、西南各大鐵路幹線的列車停靠,來丹霞山旅遊可在韶關站下車,然後到火車站廣場轉乘旅遊車到丹霞山,從韶關到丹霞山只有五十公里,行車時間四十分鐘。另外,每15分鐘有一趟豪華中巴自韶關火車站開出,運行時間是早上6點至晚上7點,
省際交通
鐵路:
京廣鐵路大動脈貫穿市境,經韶關市區和樂昌乳源、曲江三市縣,每天有65對列車通過。每天都有往返於韶關-深圳和韶關-廣州的特快專列。從北方來的客人可選擇在此站下車遊玩,然後再到廣東省的其他各市,廣州、深圳、肇慶等地都通火車。韶關火車站位於湞江東岸,乘公交1、2、3、4、9、10路都可以到達。
公路:韶關公路四通八達,105、106、107、323國道貫穿韶關境內,韶關到廣州的公路全程290公里,京珠高速公路韶關段的甘塘至翁城通車。從韶關市出發到附近各景點均有旅遊車,一般以中巴為多。也可先在車站轉乘到各市縣城,一般車程都在兩三個小時左右。

風味特產

丹霞山沙田柚
丹霞山沙田柚是柚中上品,屬芸香科,為常綠喬木,葉片厚大,葉翼舒展,花大簇生。果實為闊倒卵形,秋末成熟,呈淡橙色,耐貯藏。果肉甘甜不酸,清香撲鼻。因這裡的氣候、土質與廣西的沙田無異,所以果形、果肉、甜味、香型與廣西沙田柚均可比美。
白毛茶
丹霞山位於仁化縣,而仁化縣是嶺南白毛茶的故鄉。仁化紅山黃嶺嶂的“雲霧白毫”茶,曾是清代嘉慶朝的宮廷貢品。這種綠茶銀毫披露、口味甘甜,有天然的蘭花香味,為中國三大白毛茶之首。它還有生津解渴、醒腦提神、消食開胃、降低血壓等多種功效。“白毛尖”茶是茶葉中的珍品,它因茶芽粗壯,密披銀色毫毛而得名。經加工的茶芽毫毛銀白如雪,茶湯清澈持久。
爆炒山坑螺
丹霞山坑螺體積小巧尖長,呈圓錐形,如手指大小,四季都有。烹調講究,上乘的做法是:煮前應將山坑螺用乾淨的浸泡,去除螺體內的沙泥及雜物,再放入常溫的雞湯浸泡餵養,使其肉肥厚鮮嫩鮮甜,然後鉗去螺尾尖部。爆炒時,加上青椒絲、紫蘇、生薑、蔥等佐料,並掌握好火候,不能炒過火,這樣才會做出鮮、甜、爽的山坑螺。

授予榮譽

​時間 ​榮譽
1988年​ ​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00年 ​評為國家級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
​2001年 ​評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
​2003年 ​榮獲廣東省團委授予“青年文明號”稱號
​2004年 ​榮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2004年-2005年​ ​榮獲韶關市委授予“市政府文明示範崗視窗”榮譽稱號
​2007年 ​丹霞山景區被評為廣東省級文明單位
​2008年6月 ​榮獲國家旅遊局、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年文明號示範視窗”
​2008年7月 ​榮獲國家旅遊局、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全國巾幗文明崗”
​2009年 ​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
​2009年2月 ​丹霞山景區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風景旅遊區工作先進單位
​2010年8月 ​列為世界自然遺產,成為中國的第8項世界自然遺產
​2012年1月9日 ​獲得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授牌
​2013年 ​成為全國首批39家“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之一

韶關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韶關歷史上稱為韶州。相傳舜帝巡奏“韶樂”於城北30公里處的石峰群中,該處的36石後來統稱為韶石山。南朝梁、陳兩代,在今市境內設定兩州(衡州,東衡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北的韶石山的“韶”字為名。到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於河西武水邊開設稅關,名為“遇仙橋關”。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將南雄的“太平關”移到東河湞水邊,並在北門外增設“旱關”,統稱“三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得。
景點必背瑤寨 | 丹霞山風景名勝區 | 風采樓 | 芙蓉仙洞 | 古佛岩 | 金雞嶺 | 九瀧十八灘 | 梅關古道 | 南華禪寺 | 韶石山 | 獅子岩 | 雙峰寨 | 粵北大峽谷 | 雲門寺 | 張九齡墓 | 中山公園 | 珠磯巷 | 梅嶺山 | 韶關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韶關國家森林公園 | 石峽遺址 | 楊東山十二度水自然保護區 | 雲髻山自然保護區 | 陽元山遊覽區 | 余靖紀念館 | 海豚水上世界 | 馬壩人遺址 | 廣東大峽谷 | 恐龍博物館| 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 | 鐵龍洞 |車八嶺自然保護區 | 芙蓉仙洞 | 韶關中山公園 | 天井山森林公園 | 楊東山十二度水自然保護區 | 余靖紀念館 | 鐘鼓岩 | 鴕鳥寨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