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帶

地震帶

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發生及分布的地方。地球上主要有三處地震帶,皆位於板塊交界處。在地震帶內震中密集,在帶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帶常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繫。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地震帶1995-2001年全球4級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圖

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發生及分布的地方,一般被認為是未來可能發生強震的地帶。在各地震帶內還劃分出不同的區段,作為獨立的地震活動性和地震區域劃分的統計研究單元。地震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帶,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上。


地震時間分布

地震帶內的地震活動在時間分布上是不均勻的,顯著活動和相對平靜交替存在,一定時期後又重複出現。各地震帶的重複期從幾十年到幾百年,甚或千年以上。

起因

由於世界上的板塊之間地殼活動頻繁,且地球內部不斷活動,導致世界上出現了地震帶。地震帶多位於各板塊的交接處,如“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就位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之間。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則是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衝。

地震發生方式

各地震帶的大地震發生方式有單髮式和連發式之分。前者以一次8級以上地震和若干中小地震來釋放帶內積累的能量;後者在一定時期內以多次7~7.5級地震釋放其絕大部分積累的能量。地震帶內顯示的各種不同的地震活動性與該地帶地殼介質性質、構造形式和構造運動強弱有關。

分布

經科學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有三個:

環太平洋地震帶

從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世界震中分布規律從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世界震中分布規律

1、分布範圍

分布於瀕臨太平洋的大陸邊緣與島嶼。

從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開始,向南經南美洲南端、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到南喬治亞島;向北經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到日本群島;然後分成兩支,一支向東南經馬里亞納群島、關島到雅浦島,另一支向西南經琉球群島、中國台灣、菲律賓到蘇拉威西島,與地中海--印尼地震帶匯合後,經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斐濟島到紐西蘭。

2、特點

其基本位置和環太平洋火山帶相同,但影響範圍較火山作用帶稍寬,連續成帶性也更明顯。這條地震帶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幾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地中海-印度尼西亞地震帶

1、分布範圍

西起大西洋亞速爾群島,向東經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國西部和西南部邊境、經過緬甸到印度尼西亞,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它橫越歐亞非三洲,全長2萬多公里,基本上與東西向火山帶位置相同,但帶狀特性更加鮮明。

2、特點

該帶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洋脊地震帶

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軸部,均為淺源地震,震級一般較小。

其他地震帶

大陸內部還有一些分布範圍相對較小的地震帶。如東非裂谷地震帶

中國地震帶

概述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

1、台灣及其附近海域;

2、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3、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市寧夏寧、天山南北麓;

地震帶中國地震帶

4、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5、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中國的西藏、新疆、雲南省、四川省、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

華北地震區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中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⑴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中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⑵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⑶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中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⑷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1996年5月3日內蒙古包頭6.4級地震也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區

青藏高原地震區”包括興都庫什山、西崑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

本地震區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裡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東南沿海地震帶

中國東南沿海地震帶的分布情況:東南沿海地震帶地理上主要包括福建廣東兩省及江西、廣西鄰近的一小部分。這條地震帶受與海岸線大致平行的新華夏系北東向活動斷裂控制,另外,一些北西向活動斷裂在形成發震條件中也起一定作用。這組北東向活動斷裂從東到西分別為:長樂—詔安斷裂帶,政和—海豐斷裂帶、邵武—河源斷裂帶。沿斷裂帶發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如沿長樂詔安斷裂帶,曾發生過1604年泉州海外8級大震和南澳附近的一系列強震;沿邵武—河源斷裂帶曾發生過會昌6.0級(1806年)地震、河源6.1級(1962年)地震和尋烏5.8級(1987年)地震,政和—海豐斷裂帶也曾發生過破壞性地震,但總的強度比較低。

南北地震帶

從中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帶,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簡稱南北地震帶。該帶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內,向南可到緬甸。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級的大地震就發生在這一地震帶上。

其他震區

此外,“新疆地震區”、“台灣地震區”也是中國兩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這裡不斷發生強烈破壞性地震也是眾所周知的。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儘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中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值得一提的是“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這裡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1605年廣東瓊山7.5級地震。

中國震史

河北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至29日,連續發生多次6、7級地震。首次地震發生於邢台地區隆堯縣以東,震級為6.8級,此後,又發生5次6級地震,以22日發生於寧晉縣東南的7.2級地震為最大。由於災區土質鬆散,地下水位較高,古河道等因素影響,地震造成破壞損失嚴重,破壞範圍大。6.8級地震波及142個縣市,7.2級地震破壞範圍包括136個縣市。

有感範圍北到內蒙多倫,東到煙臺,南到南京,西到銅川等廣大地區。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傷,破壞房屋400餘萬間,損壞橋樑86座。災區共發生事故性火災115起,燒死16人,燒傷26人,燒毀簡易房153間。邢台西部山區和井陘、武安一帶發生山崩300餘處,山崩飛石引起火災22起,燒山80公頃。地裂縫、冒沙、冒水現象普遍,斷續延長几十米至數公里。地裂最寬達2米。井水上升或外溢等很普遍。滏陽河上幾座橋遭嚴重破壞。艾辛莊大橋橋面向南移動,與橋墩錯開1.8米,致使交通中斷。地震影響區域廣。天津市和琢縣有發電機掉閘,造成短暫停電現象。石家莊以西和山西昔陽等地破壞程度也較高。國務院非常重視邢台地震,即令當地駐軍趕赴災區進行搶救。全國各地大力支援災區,派出醫療隊,支援大批食品和救災物資。周恩來總理3月9日冒著地震危險到震區隆堯縣聽取災情匯報和救災情況,慰問災區人民。震後進駐災區的醫療隊達到94支,醫務人員達到7115人。

雲南大關地震

1974年5月11月,大關發生7.1級地震。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區有較強烈震感。有感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地震造成1423人死亡,1600餘人受傷;損壞房屋6.6萬餘間,其中倒塌2.8萬餘間,房屋破壞區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極震區內木結構房屋的木構架無破壞,而土、石牆多倒塌,土擱梁房和毛石砌築石擱梁房,大多數坍塌或倒平。地震還造成山坡崩滑與地裂縫,毀壞道路,農田、水渠、埋沒村舍。最大規模滑坡的前緣沖抵小河對岸,形成高約30米的堤壩,堵水成湖。

遼寧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發生7.3級地震。極震區面積為760平方公里。這次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的地區,是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由於中國地震部門對這次地震作出預報,當地政府及時採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災害大大減輕,除房屋建築和其他工程結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外,地震時大多數人都撤離了房屋,人員傷亡極大地減少。傷亡人員總數為29579人,占總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占總人口的0.02%。傷亡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兒童和不聽指揮的人。地震造成城鎮房倒塌及破壞約500萬平方米,公共設施損壞165萬平方米,農村房屋毀壞1740萬平方米,城鄉交通、水利設施破壞2937個,各種設備、物資也遭到嚴重損失,總計約8.1億元。地面噴沙孔大的直徑達2.5米。有一地震斷裂,長約5.5公里,裂縫頻寬處達40米。營口市破壞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53.1%。震後,及時展開救災工作。解放軍出動了3.5萬餘人,1173部汽車,12架飛機參加救災。派進災區的醫療隊達到101個,人員3480人。震後兩天供水修復;2月7月災區全部恢復供電。災民民眾在“三防”簡易房歡度了春節。交通和工農業生產一個月後基本上得到恢復。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推測,如無預報,人員傷亡將達15萬人左右,經濟損失將超過50億元。

雲南龍陵地震

1976年5月29日,雲南西部龍陵縣先後發生兩次強烈地震。第一次發生在20時23分18秒,震級為7.3級,第二次發生在22時0分23秒,震級7.4級。這次地震屬於震群型地震。餘震活動額度高,強度大。每次地震各出現了兩個極震區。自5月29日至年底共記錄到3級以上地震2477次,其中,4.7、5.9級19次,6.2級、7.3級及7.4級各一次。這次地震使雲南省保山地區、臨滄地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9個縣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人員死亡98人,重傷451人,輕傷1991人,房屋倒塌和損壞42萬間。受災面積約1883平方公里。地震引起的滑坡也造成較嚴重損失。滑坡毀壞農房180幢,稻田牧場、森林茶園近3900公頃,破壞渠道1126條,摧毀一座裝機容量為240千瓦的水電站和三座20千瓦以下的水電站。破壞道路185公里,塌方量達78萬立方米。龍陵地震經歷了中期和短臨預報的過程,並在震前採取了相應的防震措施。淺層崩塌性滑坡是此次地震的典型現象。

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發生7.8級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於唐山市區。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罕見的城市地震災害。頃刻之間,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化為一片瓦礫,人民生命財產及國家財產遭到慘重損失。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嚴重波及。地震破壞範圍超過3萬平方公里,有感範圍廣達14個省、市、自治區,相當於全國面積的1/3。地震發生在深夜,市區80%的人來不及反應,被埋在瓦礫之下。極震區包括京山鐵路南北兩側的47平方公里。區內所有的建築物均幾乎都蕩然無存。一條長8公里、寬30米的地裂縫帶,橫切圍牆、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區及其周圍地區,出現大量的裂縫帶、噴水冒沙、井噴、重力崩塌、滾石、邊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採空區坍塌等。地震共造成24.2萬人死亡,16.4萬人受重傷,僅唐山市區終身殘廢的就達1700多人;毀壞公產房屋1479萬平方米,倒塌民房53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到54億元。全市供水、供電、通訊、交通等生命線工程全部破壞,所有工礦全部停產,所有醫院和醫療設施全部破壞。地震時行駛的7列客貨車和油罐車脫軌。薊運河、灤河上的兩座大型公路橋樑塌落,切斷了唐山與天津和關外的公路交通。市區供水管網和水廠建築物、構造物、水源井破壞嚴重。

開灤煤礦的地面建築物和構築物倒塌或嚴重破壞,井下生產中斷,近萬名工人被困在井下。唐山鋼鐵公司破壞嚴重,被迫停產,鋼水、鐵水凝鑄在爐膛內。三座大型水庫和兩座中型水庫的大壩滑塌開裂,防浪牆倒塌。410座小型水庫中的240座震壞。6萬眼機井淤沙,井管錯斷,占總數的67%。沙壓耕地3.3萬多公頃,鹹水淹地4.7萬公頃。毀壞農業機具5.5萬餘台(件)。砸死大牲畜3.6萬頭,豬44.2萬多頭。唐山市及附近重災縣環境衛生急劇惡化,腸道傳染病患病尤為突出。震後,黨中央和國務院迅速建立抗震救災指揮部。解放軍和全國各地的救援隊伍、物資源源不斷地雲集唐山,展開了規模空前的緊張的救災工作,及時控制了災情,減少了傷亡。市區被埋壓的60萬人中有30萬人自救脫險。解放軍各部隊出動近15萬人。唐山機場一天起降飛機達390架次。京津唐電網3000多人組成電力搶修隊。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和解放軍、鐵路系統的2萬多名醫務人員,組成近300個醫療隊、防疫隊。空運重傷員到外省市治療,共動用飛機474架次,直升機90架次;共開出159個衛生專列。各級政府及時解決了民眾喝水、吃飯、穿衣問題。重建家園工作1976年底著手準備,1978年開始,10年後一個欣欣向榮的新唐山出現在中國大地。

四川松潘-平武地震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之間發生7.2級地震。地震屬震群型,主震之後又發生22日6.7級地震和23日7.2級地震。這次地震有感範圍較大,西至甘肅高台,南至昆明,北至呼和浩特,東至長沙,最大半徑1150公里。震後連降暴雨,造成山崩、塌石、土石流等,致使農田、道路、河床等破壞嚴重,通訊中斷。耕地被毀十幾萬公頃,糧食損失達500萬公斤,牲畜死亡2000餘頭。地震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山區,加之震前已有預報,採取了人員撤離的措施,因此,人員傷亡僅為800餘人,其中輕傷600餘人。多數是由震後土石流、山崩、滾石等次生災害所致。四川省各級政府在震前建立了防震抗震救災指揮部,要求各部門做好各方面準備。地震發生後成都市及附近地區民眾,由於受唐山地震的影響,產生了嚴重的恐震心理,從而出現了驚慌、外逃、外遷、跳樓現象,給社會生活帶來影響。同時地震謠言四起,人心浮動,加劇了社會不安定狀況,造成學校停課,商店停業,廠礦停產現象。

雲南麗江地震

1996年2月3日19時14分,雲南省麗江地區發生7.0級地震,震中位置北緯27.3°,東經100.22°,造成嚴重破壞和損失。主震發生後又發生餘震2529次,最大的一次為6級。地震波及範圍相當大。麗江、鶴慶、中甸、劍川、洱源等地建築物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麗江縣城及附近地區約20%的房屋倒塌。受災鄉鎮51個,受災人口達107.5萬,重災民有30多萬。人員傷亡人數為17221人,其中309人喪生,3925人重傷,房屋倒塌35萬多間,損壞60.9萬多間,糧食損失3000多萬公斤。電力、交通、通訊以及水利等設施也遭到了嚴重破壞。沖江河電站嚴重受損,停止供電。滇藏公路214線上的魯南金沙江大橋橋面開裂,整體結構下沉。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40多億人民幣。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麗江納西族自治州納西縣的民族風貌和人文景觀也受到地震的危害,死亡人數達290人,占死亡總數的90%,重傷3736人,占重傷總數的95%。地震時正在舉世聞名的虎跳峽大峽谷的中外遊客也感受到地震。根據國務院部署,當地各級政府迅速開展了救災工作。國際紅十字會、日本、香港、台灣等提供了緊急援助。到2月l1日,雲南省共收到的國內外捐贈款人民幣1.14億元、港元1.02億元、美元70萬元、日元1.003億元、馬克500萬元。十幾架次的外國專機和香港九龍航班等運送了近百噸的各種救災物資。

河北尚義地震

1998年1月10日11時50分,尚義以東地區發生6.2級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是當年中國大陸地區最嚴重的一次地震災害。地震災區涉及張北、尚義、萬全和康定縣的19個鄉鎮,災區人口近17萬。地震中有49人死亡,11439人受傷,其中重傷362人,傷亡人數占全國當年總數的83.9%。由於當地居民房屋的結構和選址不合理,房屋的建築質量和抗震性能不強,有些房屋本身就已經危險,因此,房屋破損較為嚴重,破壞面積達到650多萬平方米,其中完全毀壞175.4萬平方米。地震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7.94億元,占當年總數的44.6%。與該縣相鄰的山西大同高天鎮縣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也達到587.9萬元。震後政府和各方面共投入救災款項8.36億元。

四川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0秒,四川汶川縣映秀鎮發生8.0級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汶川地震是中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震級強度第三的地震(僅次於1950年西藏墨脫8.5級地震和2001年崑崙山8.1級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中國除黑龍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陝甘川三省震情最為嚴重。甚至泰國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內,菲律賓、日本等地均有震感。地震造成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中國地震研究及地質災害研究專家析了汶川地震破壞性強於唐山地震的主要原因,從地緣機制斷層錯動上看,汶川地震是上盤往上升;汶川地震的斷層錯動時間是二十二點二秒,錯動時間越長,人們感受到強震的時間越長,也就是說汶川地震建築物的擺幅持續時間比唐山地震要強;此外,汶川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次生災害比唐山地震大得多。國土資源部高級諮詢研究中心教授岑嘉法分析說,因為唐山地震主要發生在平原地區,汶川地震主要發生在山區,次生災害、地質災害的種類都不一樣,汶川地震引發的破壞性比較大的崩塌、滾石加上滑坡等,比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質災害要嚴重得多。另外,因為四川河湖眾多,所以堰塞湖跟唐山地震相比也不一樣。

青海玉樹地震

青海省玉樹縣2010年4月14日晨發生兩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地震震中位於玉樹州的州府所在地——玉樹縣結古鎮。截至4月18日下午3時,玉樹地震遇難人數為1706人,失蹤256人,受傷12128人,重傷1424人。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生7.1級地震,當地居民的房屋90%都已經倒塌。據悉,當時多數人尚未起床,傷亡較為嚴重。玉樹縣固定電話通訊中斷,當地土木結構房屋倒塌嚴重。震區一水庫出現裂縫,有關工作人員正在採取放水等應急處置措施。青海玉樹地震規模較大,據稱有國小生被埋,武警青海總隊出動3000多名官兵前往青海玉樹災區救援,同時駐玉樹地區600多名武警官兵已經先期投入了救援行動。

四川雅安7級地震

台北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103.0)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5.12汶川地震”震中位於龍門山斷裂帶中北段,而此次地震在該斷裂帶南西段,兩地距離遠,可以判定,此次地震不是“5.12汶川地震”餘震。

全球事件

1.中國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巨震級8.2級(國內測量為7.8級),發生在中國河北唐山、丰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芮氏7.8級,造成24.2萬人死亡,重傷16.4萬人,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一。

2.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1日):巨震級9.5級。發生在智利中部海域,並引發海嘯及火山爆發。此次地震共導致50000人死亡,200萬人無家可歸。

3.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巨震級9.2級。此次引發海嘯,導致125人死亡,財產損失達3.11億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區、加拿大育空地區及哥倫比亞等地都有強烈震感。

4.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巨震級9.1級,發生在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省。地震引發的海嘯席捲斯里蘭卡、泰國、印度尼西亞及印度等國,導致約30萬人失蹤或死亡。

5.日本福島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巨震級9.0級。震中位於宮城縣以東130公里以外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根據日本官方統計(截止4月14日19時),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的強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確認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蹤。

6.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大地震(1954年11月4日):巨震級9.0級。震中位於堪察加半島南部近海。

7.厄瓜多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巨震級8.8級。約1000人在此次地震中遇難,地震引發了大約5米高的海嘯衝擊了厄瓜多海岸,大約500人死於這次海嘯中。

8.智利大地震(2010年2月27日)巨震級8.8級。震源35公里,這次地震至少造成521人死亡,59人失蹤,12000人受傷。

9.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巨震級8.7級。震中位於阿拉斯加安德烈亞諾夫群島的埃達克島附近。
10.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巨震級8.6級。震中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近海,震源30公里,共造成1313人死亡。

11.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巨震級8.6級。震中位於阿拉斯加安德烈亞諾夫群島的埃達克島近海,與1965年阿拉斯加8.7級地震震中位置非常接近。

12.中國西藏墨脫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巨震級8.6級。2000餘座房屋及寺廟被毀。中國雅魯藏布江及印度布拉馬普特拉河損失最為慘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自救方法

一、發生大地震時不要急。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築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你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門外。如果住的是樓房,千萬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閘,關掉煤氣,暫避到洗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

二、人多先找藏身處。學校,商店,影劇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亂。美國國際搜救隊長道格卡普提出,不要躲在桌子、床鋪下面,而要以比桌、床高度更低的姿勢,躲在桌子床鋪的旁邊,從而使得掉落物不致直接撞擊人身,形成一塊“生存空間”,增加存活機會,待地震過後再有序地撤離。

三、遠離危險區。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套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一帶。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

四、被埋要保存體力。如果震後不幸被廢墟埋壓,要儘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要保存體力,盡力尋找水和食物,創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

五、手機和充足電的電池放在身邊備用。

六、利用手頭的哨子、音樂設備或敲暖氣管等發出信號

最新成果

地震是地幔中核變的及時效應在地殼上的表象。

地幔的長期沉澱、析出、分層,在地球深處形成較純淨的核裂變(如鈾等)物質圈,同時由於地幔的長期析出或內部物質的生成析出或地幔對地表的液態、氣態物質(如海水、石油、空氣等)的吸入、熱解,在地幔的上層(地幔、地殼之間)聚集了較為純淨的核聚變物質(如氫等)。地幔的對流造成核裂變物質相遇,以超過臨界體積,發生核裂變,(如果此時附近存有核聚變物質)進而引發核聚變,產生瞬間極速膨脹,反彈地殼產生縱波,縱波拉伸地殼產生橫波。

餘震的產生機理是因為一方面核變產生溫度熔化地幔,並同時造成地幔溫度的不均勻,加速其對流,以提高核裂變物質相遇的機率,另一方面核變產生溫度還可以熔化地殼釋放核聚變物質,同時又可以提高含氫化合物(如海水蒸汽)的熱解比例,以增加核聚變物質的含量。

對地震帶判斷識別依據:
a、地幔對流速度、方向。
b、與地殼的厚度與斷裂帶有關。
C、地震帶與火山帶往往結伴同行。
d、地幔核聚變、核裂變物質的豐度。
e、地震帶與板塊的關係,板塊雖然不是地震的形成原因,但是板塊的銜接處恰恰是地球的薄弱環節,是地球曾經的傷痕,也是地球最容易被傷害的部位。
f、現代地震的核聚變物質往往來自地幔吸入的海水,海水被熱解後形成各種氣體如H2O、O2、氕、氘、氚等,它們根據各自的密度而排列在地幔上方不同的高度地域,地殼下方富含H2的地區往往是地震帶。

人類的災難:地震相關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