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

宋太宗

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趙弘殷第三子,是北宋開國國君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名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享年58歲。宋太宗很有作為,勤於政務,關心民生;不過由於他兩度伐遼失敗,導致四川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被趙匡胤父親一拳打死。

基本信息

簡介

宋太宗 宋太宗

宋太宗(939年—997年)趙炅,漢族,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jiǒnɡ)。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太宗像趙廷美大8歲。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曾參與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太祖駕崩,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是為太宗,在位共21年(976~997),59歲去世,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 

太宗即位後,繼續進行始於後周周世宗時的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因為急功好利,幾次北伐攻遼都受挫,太宗轉而執行守內虛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計循規蹈矩,使宋朝漸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要想全面了解太宗一朝的施政措施,還得從他的繼位說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度,趙光義根本是與大宋皇位無緣的,但最後卻是他繼承了他哥哥的遺產。這一特殊的繼承結果對太宗朝的政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此點甚至在太宗個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斧聲燭影

汴京午門石獅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宋朝的締造者太祖忽然駕崩,年僅50歲。二十一日,晉王趙匡義即位,這就是太宗。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繼位又不合情理,於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謎。 

十九日夜,大雪飛揚,太祖命人召時任開封府尹的晉王匡義入宮。光義入宮後,太祖屏退左右,與匡義酌酒對飲,商議國家大事。室外的宮女和宦官在燭影搖晃中,遠遠地看到匡義時而離席,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又見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與此同時,這些宮女和宦官還聽到太祖大聲喊:“好為之,好為之。”兩人飲酒至深夜,匡義便告辭出來,太祖解衣就寢。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駕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宮。然而,王繼恩卻去開封府請光義,而匡義也早已安排精於醫術的心腹程德玄在開封府門外等候。程德玄宣稱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喚他出來,說是晉王召見,然他出門一看並無人,因擔心晉王有病,便前來探視。二人叩門入府去見匡義,匡義得知召見,卻滿臉訝異,猶豫不肯前往,還說他應當與家人商議一下。王繼恩催促說:“時間久了,恐怕被別人搶先了。”三人便冒著風雪趕往宮中。到皇宮殿外時,王繼恩請匡義在外稍候,自己去通報,程德玄卻主張直接進去,不用等候,便與匡義闖入殿內。

宋太宗 宋太宗

宋皇后得知王繼恩回來,便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卻說:“晉王到了。”宋皇后一見光義,滿臉愕然,但她位主中宮,亦曉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們母子性命都託付於官家了。”官家是對皇帝的稱呼,她這樣喊匡義,就是承認匡義做皇帝了,趙匡義也傷心流淚說:“共保富貴,不用擔心。”於是,趙匡義便登極為帝。 

太祖之死,蹊蹺離奇,但太宗搶在德芳之前登極卻是事實。太宗的繼位也就留下了許多令人不解的疑團,因此,歷來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說。太祖本人身體健康,從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兩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義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會讓親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後,太宗為了顯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拋出了其母杜太后遺命的說法,即所謂的“金匱之盟”。杜太后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據說當時太祖也在場。杜太后問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與福蔭,太后卻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訓。杜太后便讓趙普將遺命寫為誓書,藏於金匱之中。 

然而,由於年代久遠,“金匱之盟”的重重迷霧也未能揭開,後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傳位光義之意呢?據說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讓光義留守都城,而對於軍國大事光義都參與預謀和決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陽,群臣相諫,太祖不聽,光義親自陳說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變主意。光義曾患病,太祖親自去探望,還親手為其燒艾草治病,光義若覺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試驗以觀藥效,手足情深,頗令人感動。太祖還對人說:“光義龍行虎步,出生時有異象,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連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測太祖是準備將皇位傳給弟弟光義的。但是,這樣的說法難以經得住推敲,無非是後人的臆測而已。 

姑且不論太宗是否毒殺太祖,是否編造“金匱之盟”,這種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與傳統的父子相傳相比,可謂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太宗繼位後首先要採取系列措施來安撫人心,鞏固帝位。
太宗一即位,就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對於此次皇位更替中涉及的關鍵人物,都做了一番安排。他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德昭為節度使和郡王,德芳也封為節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個女兒還封為國公主。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也因此獲得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時曾加以處罰或想要處罰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
除此之外,太宗更注重培養和提拔自己的親信。其實,太宗早在繼位前就已經緊鑼密鼓地進行布局了。太宗任開封府尹長達15年之久,正是韜光養晦之時,他在此期間組織了一股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據統計,光晉王的幕府成員便有60人之多。與此同時,趙光義還有意結交不少文官武將。即便是太祖的舊部,諸如楚昭輔和盧多遜等掌握實權的朝中要員,太宗都著意加以結納。這兩人都與太宗關係密切,在太宗繼位後都升了官。太宗繼位後,其幕府成員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太祖朝的大臣。此外,太宗還罷黜了一批元老宿將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和張美等,將他們調到京師附近做官,便於控制。
不過,太宗改變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當是擴大科舉的取士人數,他在位時期,第一次科舉就比太祖時代最多的數字猛增了兩倍多。科舉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況且太宗朝取士多,而一旦被錄取,士子們便青雲直上,這些“天子門生”出任各種職務,無疑對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願地為新皇帝效力。這樣,即使當時朝野內外對太宗的繼位有諸多非議,太宗也能夠把權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將整個朝廷逐漸變成服從自己的機構,而“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則成為了後人永遠猜不透解不開的謎團。

傳位難題

解鈴亦為系鈴人
不管太宗如何在文治武功上謀求超越太祖的地位,但終太宗一朝,卻始終無法擺脫太祖的陰影。太宗繼位之後,面對的一個頭疼問題就是如何對待此後的皇位繼承。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廷美是皇位第一繼承人,並由廷美傳回太祖之子德昭。這是太宗所不願意看到的。自古帝王傳承多為父死子繼,太宗也不例外。為此,太宗絞盡腦汁,力圖一一排除傳子過程中的障礙,走過了一段充滿風波曲折的歷程。
所謂的金匱之盟可能是太宗、趙普捏造出來的,雖然一時能掩人耳目,但最終限制了太宗傳子的願望。這還得靠太宗和趙普自己解開這道難題。在此過程中,太宗逼死弟弟和侄兒,逼瘋長子,其間的無奈、痛苦也許他再也不願重受一遍。
趙普在太宗定儲一事中扮演了極為特殊的角色。太宗曾以傳國之事詢問趙普的意見。趙普一生讀書不多,但好讀《論語》,並從中學到一些治國之道。他曾對太宗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指《論語》)。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因此以“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聞名於世。

宋太宗 宋太宗

趙普在太祖時代以佐命元臣之身份在中樞機構執政達10年之久,與太祖私交甚好,被其視為左右手。太祖時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制定統一戰略等事上,趙普都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趙普的權勢甚至一度在晉王光義之上。他還反對過太祖傳位晉王光義的意圖。因此,他與太宗的關係極為微妙。 
太宗繼位後,趙普的地位已遠遠不及太祖時代,頗受壓抑和冷漠。太宗要維護自己的權力,對趙普這樣的太祖舊臣自然心存猜忌,何況兩人還曾是政敵呢。然而,趙普是開國元勛,太宗要安撫人心,自然需要利用這樣的元老重臣裝點門面,所以對趙普在表面上還是客客氣氣。趙普沉浮宦海幾十年,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身家性命隨時有危險的情況下,政治態度自然會發生一些變化。於是,當太宗向他詢問傳任廷美之事時,趙普心知太宗心意,便說:“自古帝王傳位乃是父傳子,當年太祖已誤,陛下今日還要再錯嗎?”這句話大獲太宗賞識,堅定了太宗傳子的信心。此後,趙普在太宗傳位的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太祖去世後,還留有兩個兒子德昭和德芳。太宗繼位之初,德昭封為節度使和郡王。太宗征遼時,德昭從征幽州高梁河之戰,宋軍慘敗,太宗隻身逃脫,不知所蹤。這時有人商議立德昭為帝。後來,太宗生還,此事便作罷。班師回京後,太宗以此次北伐不利,便很久不行此前平定北漢之賞,將士們不免議論紛紛。德昭便為將士們請賞,認為即使與遼作戰失敗了,還是應該賞賜平北漢有功的將領。太宗聽後很不高興,就說:“待你做了皇帝再賞賜也不遲。”此言一出,德昭惶恐萬分,低頭垂淚,默然而出。
德昭所處地位本就微妙,而叔父那番話分明又是懷疑他有奪位之心,日後難全其身,又思及父母早亡,兄弟二人不得保,滿腹心事竟無處訴說,頓生短念,回來後便自刎身亡。據記載,太宗得知此事後又驚又悔,趕過來抱屍痛哭:“痴兒何至此邪!”下令厚葬,追封魏王。德昭死時年僅29歲。兩年以後,德芳又不明不白地死去,年僅23歲。於是,太宗皇位繼承的兩大“隱患”被消除了。
德昭兄弟死後,對皇位能構成威脅的就只剩下秦王廷美了。太宗雖然不敢明目張胆地對廷美下手,但只有除掉其弟,才能保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太宗此次又想到了趙普。趙普曾提醒太宗不可“一誤再誤”而深受太宗信任,自然知道在這種情形下該怎么做。
這裡需要提一下趙普的政敵盧多遜。盧多遜為人機警,知道太祖喜歡讀書,經常到史館來取書,就讓小吏每次都查看太祖所取何書,於是通宵閱讀此書。等到第二天召對時,太祖問起大臣們書中的事情,只有盧多遜一個人應答如流,以此獲得太祖賞識,拜為宰相。他跟趙普一直不和,好幾次在太祖面前說趙普壞話,而趙普本人也因專權、貪財為很多大臣所忌,並被人抓住把柄,結果趙普被罷相。當時有人跟太祖反映趙普非議皇弟光義,估計這也是盧多遜乾的。趙普上表自訴說:“皇弟忠孝,我怎么能夠輕議。這是外人的離間之詞,何況當初太后臨終前的遺命我親目所見,並作了記錄呢。希望陛下明察。”太祖將趙普的上表一併藏在金匱里。太宗初年,趙普受到冷落,盧多遜怕他復起,就跟太宗說趙普當初反對太祖傳位給他。
過了幾年,太宗為晉王時的舊僚揭發秦王廷美陰謀造反。太宗將信將疑,就問趙普的看法。這給了趙普表白的機會。關於秦王廷美,趙普說了些什麼,不得而知。但這次趙普趁機說自己為權奸(當然是指盧多遜了)所害,並詳細說起杜太后的金匱之盟以及自己的上表等事。這下,太宗感覺到趙普原來是自己的大忠臣,於是對趙普加官晉爵。但不多久,太宗君臣都意識到了金匱之盟所存在的隱患。趙普提醒太宗不可一誤再誤的話一出口,就已經決定了廷美的結局。
沒多久,趙普就查到了盧多遜私遣堂吏交通廷美之事。趙普毫不客氣地捅給皇帝,說盧多遜盼太宗早日晏駕,就好盡力侍奉廷美,廷美表示滿意,還送盧多遜弓箭等物。太宗大怒,借題發揮,嚴懲盧多遜及其同黨。大臣王溥等74人聯名上奏盧多遜及廷美怨望詛咒,大逆不道,宜正刑章。盧多遜被削奪官爵,其同黨不少被處死;廷美勒歸私第,其兒女不再稱皇子皇女。
趙普借盧多遜交通秦王案,既打擊了政敵盧多遜,又討好了太宗,一箭雙鵰。但廷美的悲慘命運還沒到頭。趙普更進一步,他挑唆開封知府李符落井下石,上言說廷美不思改過,反多怨望。於是,廷美被降為涪陵縣公,安置到房州。太宗命人嚴加監管。廷美氣憤難平,兩年後便死在房州,年僅38歲。順便提及的是,李符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趙普怕他泄漏秘密,後來找了一個別的茬兒,將他貶到地方做了一個小官。
廷美死後,太宗對外稱廷美乃是乳母陳國夫人耿氏的兒子,並非杜太后所生,這樣就徹底地將廷美排除在皇位繼承系統之外。當時,杜太后早已去世,太宗兄弟也只剩下他一人,太宗所言無人能夠反駁。因此,廷美到底是誰的兒子,恐怕也只有太宗自己最清楚了。
經過上述種種手段,太宗終於清除了將皇位傳給兒子的障礙。不過,太宗對皇位繼承人的挑選卻並非一帆風順,也頗多曲折。
太宗長子元佐自幼聰明機警,長得又像太宗,頗為太宗喜歡。元佐有武藝,善騎射,還曾經隨太宗出征過太原、幽薊。太宗迫害廷美時,元佐頗為不滿,力加營救,請免其罪,但未能成功。後廷美死於房州,元佐得知此事,悲憤成疾,竟然發狂。左右僕從若有小錯,元佐即以刀棒傷人。太宗命太醫治理,才稍有好轉。
然而,雍熙二年(985)重陽節,太宗召集幾個兒子在宮苑中設宴飲酒作樂,因元佐病未痊癒,就沒有派人請他。散宴後,陳王元佑去看望元佐。元佐得知設宴一事,說:“汝等與至尊宴射,而我不預焉,是為君父所棄也。”忿氣難平,一個勁喝酒。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燒宮院。一時間,殿閣亭台,煙霧滾滾,火光沖天。太宗得知後,猜想可能是元佐所為,便命人查問,元佐具實以對。太宗怒不可遏,欲絕父子之情。眾人營救不得,元佐被廢為庶人。有人說元佐是在裝狂,以表示對父親的不滿和對皇位的拒絕。
太宗去世後,其妻李皇后曾打算立元佐為帝,但元佐並不知情,所以未受牽連。元佐的同母弟真宗即位後對元佐很好,努力幫他治病,只是元佐在其弟做了皇帝後,終身未見他。元佐死於仁宗天聖五年(1027),享年62歲。在真宗即位後,元佐竟能安享富貴達30年之久,真是幸運。

宋太宗 宋太宗

在元佐焚宮這件事中,有一特殊人物,即陳王元佑。宴會後,元佑去元佐府中,不知說了什麼竟惹得元佐縱火焚宮,而後太宗認為元佐宮中起火並非偶然,決意廢元佐為庶人,元佑是否對太宗說過什麼,也難以查明。雍熙三年七月,元佑改名元僖,並封開封尹兼侍中,成了準皇儲。
同年,雍熙北伐失利。趙普上《諫雍熙北伐》奏疏,頗得太宗嘉賞。後來,元僖也上疏論及伐遼之事,為太宗採納。太宗、元僖和趙普在處理對遼事宜方面有了很多的共識。元僖見太宗優待趙普,便與趙普交好,更是上疏建議太宗重新任用趙普為相。端拱元年(988),趙普第三次為相,威權一時又振。竭力支持和拉攏趙普的陳王元僖也晉封許王,更加鞏固了皇儲地位。趙普罷相後,元僖又與另一位宰相呂蒙正關係密切。 
然而,事不如人願。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元僖早朝回府,便覺得身體不適,不久便去世了。太宗極為悲傷,罷朝五日,贈皇太子,並寫下《思亡子詩》。元僖之死,據傳是其侍妾張氏下毒所致。元僖不喜正妻李氏,寵愛張氏。張氏欲下毒毒殺李夫人,但誤毒死元僖。張氏恃寵驕橫,對奴婢稍不如意即予以重罰,甚至有棰死者,但元僖並不知情。張氏又逾越制度葬其父母。太宗後來探知其事,大怒,遣使按問。張氏自縊身亡,左右親吏都被處罰,其父母墳墓亦被毀去。太宗又下詔停止元僖的追贈儀式,降低其葬禮的規格。元僖本得太宗喜愛,又與宰相交好,朝中還有不少大臣建議立他為太子,本是春風得意之時,卻死於非命,而死後又被太宗所厭,實是可嘆。
元佐被廢,元僖暴死,儲位空缺,馮拯等人上疏請早立太子。這是個敏感問題,太宗正為此心煩,便將馮拯等人貶到嶺南。自此以後沒有人敢議論繼承問題。不過,太宗本人被箭傷所擾,也知該早立儲君,便就此私下詢問寇準。在寇準的支持下,襄王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恆。
太宗冊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師之人見到太子都歡呼道:“真社稷之主也!”太宗得知後很不高興,馬上召寇準說:“四海心屬太子,欲置我何地也?”皇帝尚在世,太子如此深得人心,自然為皇帝所忌,有哪個皇帝不想權力為自己所操控呢?況且早在安史之亂中,太子李亨遙拜唐玄宗為太上皇而自立為帝,尤其是五代以來,子侄逼宮之事更是史不絕書,因此,太宗心中自然不痛快。幸得寇準說:“陛下擇所以付神器者,顧得社稷之主,乃萬世之福也。”太宗聽後才消氣,請寇準喝酒,大醉方罷。
隨著病情加重,太宗又開始設法保住太子皇位。在此情況下,大臣呂端被推到了風浪之顛。呂端為相時已61歲,擔任宰相前,他在地方和中央都做過官。呂端為人穩重、鎮靜,又信奉黃老思想,這與太宗晚年所持清靜無為的政治信仰相符合,因此,呂端頗得太宗賞識。據說在重用呂端之前,太宗曾寫過《釣魚詩》,詩云:“欲餌金鉤深未達,磻溪須問釣魚人。”這是太宗以周文王自詡,而將呂端比做姜太公。當時,曾有人反對用呂端為相,說他為人糊塗,太宗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呂端果然不負所托。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宗駕崩,李皇后與宦官王繼恩等人企圖撇開太子趙恆,另立元佐為帝,幸得呂端處置得當,才得以保證趙恆登基為帝,便是後來的宋真宗。太宗的去世,標誌著宋朝開創局面的結束,守成時代的到來。

南征北伐

降旗飄出太原城――宋太宗攻滅北漢

宋太宗趙光義得位不正,很想建立不世之功以立根本。此情此想,與唐太宗弒兄殺弟後的境遇極其相似。南方割據諸國均已拔掉,北漢自然是宋太宗第一個下刀的目標。當然,這塊肉非常不好切,北漢雖彈丸小國,其身後卻是強大的契丹。
宋太宗伐北漢,經濟上已經不用發愁。趙匡胤時代,“太祖別置 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這么一大筆財富,宋太宗一上台就剛好用上。他把兄皇所置的 封樁庫改為 內藏庫,表示說此舉非為“自供嗜好”,而是要儲積以待時缺。當然,宋太宗看見封樁庫內“金帛如山”,對兄皇“儲積太過”很有微詞,“先帝每焦心勞慮,以經費為念,何其過也!”宋老三嘖嘖之餘,慨嘆這么多的財帛“何能用盡”,顯然是剛當家不知柴米貴,只要一打仗,金銀糧帛就會水一般嘩嘩淌出去。
宋太宗手跡 宋太宗手跡

趙光義征北漢之前,頗有疑慮,他問大臣曹彬:“周世宗與本朝太祖皇帝,皆親征太原而不克,難道是因為其城池太過堅牢而不能接近嗎?”曹彬老將,經驗豐富,回答:“周世宗時,大將史超在石嶺關一戰即敗,人情震恐,不得不還軍;太祖紮營於甘草地中,軍人因水土原因多得腹疾下泄,也只得提軍而返。太原城池雖堅完,但並非想像中那樣不可攻克。”由此,宋太宗北伐之意遂決。宰相薛居正等人勸諫,不聽。於是,宋朝遣潘美、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等大將,率各路兵直趨太原。
宋初時一直與契丹有和約,乍聞宋朝伐北漢,契丹君臣還真下一大跳,忙遣使來問:“何名而伐也?”太宗血氣方剛,拍胸脯言道:“河東逆命,正應興師問罪!如北朝不援,和約如故;否則,只有兵戎相見!”此種豪言壯語,宋朝自太宗以後的近三百年間再也聽不到半句!
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車駕發自汴京,親征北漢。途中,有一“花絮”可表:師次澶州,有一名縣級文官於路中獻策言事,此人姓宋名捷。“宋捷,宋捷,宋朝大捷!”太宗見此姓名高興,認定必克北漢。
北漢的“皇帝”,此時是劉繼元在位。當初,宋太祖開國,當時的國主劉鈞曾一度生出妄念,想重拾後漢舊河山,與李筠聯合,結果是大敗而返。宋太祖曾遣人轉告他:“君家與周氏為世仇,互相爭殺也合情理。我大宋朝與你並無前嫌,何必因一家一姓之故困一方之人?如果你有志於中原,可以率軍下太行山與我一決勝負。”劉鈞學得也乖,派人回覆說:“河東土地甲兵不足以當中國,我劉鈞一家並非叛賊出身,守此區區之地,只是擔心漢社稷無人祭祀罷了。”如此低三下氣裝 孫子,讓宋太祖不得不“哀其言”,起了惻隱之心,對來人講:“替我告訴劉鈞,放他一條生路。”所以,劉鈞在世時,宋朝果然未曾出兵進攻。劉鈞日子很難過,南怕宋兵來打,北畏契丹逼迫,“終以勢力窘弱,憂憤成疾”,沒多久就死了,可以說是嚇死的,也可以說是急死的,年僅四十三。劉鈞本人無子,繼位的是他外甥劉繼恩。劉繼恩本姓薛,年幼時被劉鈞養為已子。僅僅兩個月,劉繼恩被人暗殺,其弟劉繼元被眾人推立。所以,北漢現在的繼承人,實際上已經不是真正的沙陀劉氏後人。劉繼恩的生父 薛釗本一莽撞軍漢,娶北漢“高祖” 劉崇之女為妻,一次酒醉,差點把“ 公主”一刀剁死,酒醒之後,薛軍爺知道自己闖禍,畏罪自剄而死。公主再嫁一個姓何的,生下劉繼元,所以這位北漢主原名應叫何繼元。公主真乃一大 掃箒星,不久何軍爺也病死,小繼元也為劉鈞養為已子。
遼朝得知宋朝出兵,馬上派出 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率兵守燕地,以南府宰相耶律沙等人率軍入援北漢。
宋朝的雲州觀察使郭進沙場宿將,早已率軍於石嶺南扼守。遼朝 耶律沙率前部人馬行至 白馬嶺,隔一條闊澗,正好看見宋軍嚴陣已待。耶律沙想等後軍趕至再進攻,但監軍的遼朝宗室冀王 耶律敵烈等人貪功,認定要趁宋軍立足未穩,馬上出擊。於是,耶律沙只得下令遼兵進攻。倘若在平原,人如猛虎馬如龍的遼軍精騎忽然衝鋒,肯定占盡大便宜。山地崎嶇,前面又是一條大澗橫亘,遼兵喪失了突然發威的衝力,或下馬,或邊試水深邊前行。未等這些下半身皆濕的遼軍上岸,郭進率宋軍迎頭猛擊,大敗遼軍。耶律敵烈父子以及耶律沙的兒子均被殺死,耶律沙本人勉強逃得一命。宋軍窮追不捨,如果不是遼朝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及時帶兵趕到,用勁弩射退宋兵,耶律沙等人也要被宋軍割去人頭。
此戰克捷,各路遼軍氣沮,紛紛退軍。劉繼元驚惶之下,又派秘使把告急乞師信塞進蠟丸插入髮髻之中,潛出太原城向遼朝方面狂奔。半路,北漢秘使為郭進逮個正著,“徇於城下,城中之氣始奪矣。”不久,北漢的駙馬都尉盧俊從代州遣人向遼朝告急,“遼人 敗衄之餘,不能再發兵求”。
宋軍得勢不饒人,連克太原周邊重鎮及戰略要地。五月下旬,宋太宗本人也趕至太原城下,慰勞諸將,指揮攻城。
“先是,帝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劍舞,皆能擲劍於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見者無不恐懼。”契丹使節至宋廷,便殿賜宴時,這數百“雜技”軍士“ 袒裼鼓躁,揮刃而入, 跳擲承接,曲盡其妙。”嚇得身為文臣的契丹來使“不敢正視”。這一隊雜技英豪,又被宋太宗帶至太原城下,攻城之前,在空地上飛拋利刃,左閃右騰,或以鞘承,或以手接,滿天空飛利刃,“城上人望之破膽。”
宋太宗本人親擐甲冑,不避矢石,親自指揮攻城。宋軍見皇帝親自坐陣,“人百其勇,皆冒死先登”,劉繼元帳下將校有不少人踰城投降,北漢守軍漸漸不支。
宋太宗親自草詔勸諭:“越王、吳王獻地歸朝,或授以大藩,或位列上將,臣僚、子弟皆享官封,繼元但速降,必保始終富貴!”
為了防止攻城宋軍因傷亡生怒而屠城,宋太宗還指揮軍隊暫緩攻城。窮窘至極,北漢主劉繼元只得親自於城北投降。趙光義沒有食言,釋罪不殺,授劉繼元可檢校太師,封 彭城郡公,“給賜甚厚”。至此,宋朝滅北漢,得十州之地,共有三萬五千多戶。
劉繼元雖是個動輒族殺臣下全家的暴君,投降後活得還不錯,淳化二年病死,臨終把三歲兒子劉三豬託付給宋太宗照顧。當時劉三豬才六歲,宋太宗“惻然哀之”,賜三豬名為“守節”,授西京作坊副使,家居賜祿,好好養了起來。劉繼元乃一暗弱庸識之人,故而在太宗之世得以好死。攻克太原後,趙光義下詔平毀太原堅城,改為“ 平晉縣”,並派兵縱火盡焚太原廬舍,“老弱趨城門不及,焚死者甚眾”,可見,對於太原兵民的抵拒,太宗心中仍有好大一股邪火。
平滅北漢,乍看上去乃宋太宗一大成功。其實,福兮禍兮,不能光看一時一地之得失。北漢蕞爾小國,於宋朝而言,大敵乃契丹遼朝。如果宋太宗親征北伐,首先攻下幽州,平定燕地,北漢必為掌中之物,弓矢不發就可能一舉得之。此種戰略,宋太祖在世時已經與趙普等文臣達成共識,“太宗一日忘其本謀,急於伐漢,盡銳堅城之下,僅能克之。師已老矣,複議攻燕,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繒。一敗而沒世不振,再舉再失利,皆由太宗不知天下之大勢,倒行求前,以致顛蹶也。”可見,宋太宗急於求成,舍本取末,滅北漢得不償失,已經為日後的伐遼失敗埋下一大伏筆。
平北漢之事,還需交待一下在石嶺關一帶大敗契丹軍的宋朝大將郭進。郭進自少年時代起就“倜儻任氣”,在後漢高祖劉知 遠帳下當兵,以軍功發跡。宋朝立國後,郭進一直被委以重任獨當一面,與北漢接境相持。 郭將軍雖有材幹,“然性喜殺,士卒小違令,必罪於死,居家御婢僕亦然。”所以,宋太祖每次向派往河東的兵將訓話,總是好生告誡:“汝輩一定要小心奉法,犯我手裡可能會獲寬免,犯在郭進之手想必難活!”有小校得罪郭進,逃入京城誣告郭進謀反,宋太祖派人把此人押送郭進處理。郭進“能以權道任人”,對這個小校說:“你敢入京告我,真有膽氣。我現在不殺你,放你還軍,如果能破並寇,我馬上薦你入朝為官;如果失敗,你也可以投附河東得以求活。”小校聞言,“踴躍聽命”,率一股隊伍突出,果然擊敗一大股北漢軍,斬敵甚眾。郭進不食言,馬上推薦他入汴京升官。“太祖從之”。如此嚴毅威猛大將軍,又獲平北漢卻遼軍第一功,卻屢受當時任監軍的田欽祚欺凌。“進武人,性剛烈,戰功高,心不能甘,自縊死。”堂堂大將軍,竟然被“政委”氣得上吊,確實不值。宋初監軍並非宦官,這位田欽祚也在太祖一朝立功甚多,然而“性 陰狡,多所 忤犯,好 狎侮同列,人皆惡之。”田欽祚上奏,謊稱郭進暴病而死,“太宗悼惜久之”。後來,郭進受逼自縊一事事發,田欽祚被貶為房州團練使,後又 遠竄瘴氣多發的嶺南。
宋太宗蹴鞠圖 《史記》 宋太宗蹴鞠圖

高梁河畔嘗敗績――宋遼首次主力對決戰
宋太宗所率宋軍雖平滅北漢,但是,“攻圍太原累月,饋餉且盡,軍士疲乏”。滅國擒王之後,宋軍上下仍舊還是五代軍人習氣,“人人有希賞意”。宋太宗本人很想乘大勝之勢,一鼓作氣,攻取幽薊之地。“諸將皆不願行,然無敢言者。”惟有殿前都虞侯崔翰獨奏:“此一事不容再舉,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時不可失。”一語已中宋太宗下懷,高興之餘,即刻命樞密使曹彬調發屯兵,準備收取“兒皇帝”石敬瑭丟失的漢人固有領土。
盛夏七月,趙光義率大隊身心俱疲的宋軍北征,他本人已駕發鎮州。由於軍士意怠,“扈從六軍有不即時至者”,士氣如此,宋太宗仍執意伐遼。
宋軍入遼境後,開始進軍還很順利,遼朝的東易州刺史和涿州判官先後以城來降,宋軍可以說是兵不血刃, 岐溝關等軍事要地已落入手中。此情此景,與當年周世宗伐遼極其相似。很快,宋軍便包圍了 遼朝的“南京”―― 幽州城。宋太宗本人駐蹕城南的寶光寺,指揮戰鬥。
在此之前,宋軍在沙河之戰大敗遼朝北院大王 耶律奚底所率兵馬,生擒五百多遼兵,可以說是打了個開門紅。北院大王孬種,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智慧型雙全。他了解宋軍很看不起耶律奚底,便令本部軍高舉北院大王的青色軍旗,在得勝口一帶佯裝是敗走潰兵,晃蕩遊走。趙光義得知遼朝北院大王“殘兵”還有不少,立刻麾兵進擊,開始還很順手,殺掉不少遼兵,但不久即陷入耶律斜軫的埋伏圈,受挫而返。耶律斜軫取得小勝後,也不輕易進兵,屯軍於清沙河北,“為南京聲援”。由此,此部遼軍牽制住不少準備進攻幽州城的宋軍。

 

為政舉措

政治

太宗即位後,繼續進行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軍事

宋太宗朝與北方遼國契丹政權、西北夏州党項政權間的戰爭頻發。為了更好地控制與駕馭出征將帥,宋太宗開始實行“將從中御”的政策,授予出征將帥應對謀略、攻守計畫,或授以陣圖以指揮前線將帥作戰。但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的限制,宋太宗朝“將從中御”政策施行效果並不盡理想。
宋太宗對遼高粱河之戰、雍熙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兩次北伐中,軍糧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負;幽州及其周邊遭遇兵燹,軍糧供給受限;軍糧徵調地域較廣、轉輸難度大。軍糧供應的困境限制了宋軍的軍事行動,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宋太宗兩次北伐的失敗。
幾次邊陲防線的失利、後方起義的爆發遏制了北宋進一步開闢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

外交

宋太宗在處理民族外交問題上,先由“備邊通好”轉向“圖制契丹”,再由“圖制契丹”轉向“聯夷攻遼”,最終由“聯夷攻遼”轉向“修德以懷遠”。
北宋雍熙北伐失敗以後,宋遼接著又進行了幾次戰爭。宋太宗及群臣從戰爭的現實中逐步改變了對遼策略,從戰略進攻完全轉為戰略防禦,並採取了若干較為有效的防禦措施。同時,又積極主動去謀求對遼和平。

文化

宋太宗在太平興國年間下詔,組織人員修成:《太平御覽》、《太平廣記》。

宋太宗開創昇平詩歌之後,在宋代皇族和大臣中得到積極的回響,形成了宋代詩歌的重要特徵之一。
太宗本人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而展開。太宗喜好書法,善長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型,尤其善書飛白體,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也是太宗親自題寫的。

人物評價

宋史》贊曰: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君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帝之謂乎?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
毛澤東:①“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②“不擇手段,急於登台。”③“趙匡義小人之言。”

軼事典故

宋太宗好讀書,“開卷有益”典故即來自他。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太平總類》。 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
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御覽》。
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巨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么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么一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 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 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誤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後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會有益處。 常用於勉勵人們勤奮好學,多讀書就會有得益。

藝術形象

1986年電視劇《絕代雙雄》:陳天文飾演趙光義;
1996年電視劇《情劍山河》:倪齊民飾演趙光義
2005年電視劇《問君能有幾多愁》:吳樾飾演趙光義;
2012年電視劇《趙匡胤》:邵峰飾演趙光義。

相關爭議

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為後世留下了“燭影斧聲”之類的千古謎案。對這類謎案,學術界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看法:
第一,宋太祖或被暗殺,或因急病猝死,故沒有留下傳位於宋太宗的遺詔;
第二,宋太宗即位時沒有“任何遺詔”可以宣布,連“編造”的,甚至“事後編造”的太祖遺詔都沒有;
第三,正因為宋太祖沒有留下傳位遺詔,而太宗又未來得及或不便編造太祖遺詔,故宋代官修的《實錄》、《國史》和《長編》、《宋史》等書中也就“看不到”太祖的傳位遺詔。

燭影斧聲

參見詞條:燭影斧聲
關於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由於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後世因此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

反對這一說法的人認為: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已是四鼓時分,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往開封府衙門召趙光義,晉王的親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門口等候。趙光義聞後大驚,說:“我要跟家人商議一下。”王繼恩勸他趕快行動,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趙光義便與王繼恩、程德玄三人於雪地步行進宮。據此,宋太祖死時,太宗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

金匱之盟

主詞條: 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續資治通鑑》的作者,清代史學家畢沅的觀點:太宗即位,既不是篡弒即位的;也不是奉太祖遺詔即位的,因為太祖“未嘗明降詔旨”,“非實有遺詔也”。《續資治通鑑》中的有關宋太祖“非實有遺詔”的觀點一經問世,即被視作材料論斷上的權威結論而被廣泛接受,影響了史學界達二三百年之久。

二十世紀40年代後,史學家如鄧廣銘、吳天墀諸先生,雖然對“燭影斧聲”一事已有了完全不同於畢沅的看法,但在宋太祖有無傳位遺詔一事上,則仍以畢沅之說為準。如鄧廣銘先生在40年代的一篇長文中即明確斷言:“當太宗即位之初,想必正是群情危疑,眾口悠悠之際,他卻實在沒有宣布任何一項遺命以杜眾口之疑。”

近半個世紀以後,鄧廣銘在《試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詔書之謎》一文中又進一步重申:“從《宋史》、《長編》等書中,都看不出宋太宗即位時舉行過任何儀式(指宣布遺詔即位等)。” 

已故宋史專家張蔭鱗、聶崇歧,美籍華裔宋史專家劉子健,日本學者荒木敏一,大陸中青年學者劉洪濤、侯虎等,則對“篡弒論”的觀點有所保留。他們認為宋太租並非死於暗殺,而是自己猝死,與宋太宗無關。正因為是猝死,所以根本也就不會有傳位於宋太宗的遺詔,宋太宗即位屬於自立。

張蔭麟先生:“宋太祖之死因雖不能確斷,然有一事可以確知者,宋太宗即位並無正式傳授之法令依據(無論事實上本無,或雖有而太宗名義上不用)。否則,實錄、國史以至於李燾《長編》斷無不加記載之理。”

強幸周后

五代十國後期南唐國主李煜的皇后小周后,是聞名於天下的絕色美女。
李煜被宋太祖趙匡胤滅國後,他和小周后一起做了俘虜。
據野史記載,趙光義繼位後,借命婦要不定期入宮朝覲的機會,強留小周后。小周后拚命反抗,誓死不從,差點把趙光義舌頭咬掉。趙光義被咬得滿口流血,惱羞成怒,一不做二不休,叫來四五個宮女死死按住了小周后,終於得逞。

據說趙光義還把宮廷畫師召來,將“行幸”小周后的場面進行“寫生”繪畫,就是《熙陵幸小周后圖》。《默記》、《宋稗類鈔》均未提是否真有此畫。而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篇·果報·勝國之女致禍》有明確記載:“偶然於友人那裡,看見宋人所畫《熙陵幸小周后圖》......此圖後題跋頗多,但記有元人馮海粟學士題云:江南剩得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怪底金風沖地起,御園紅紫滿龍堆。”
明代姚士麟《見只編》也有相關記載。

關於這個事件的真偽存有爭議 ,給後人留下難以解開謎團。

中國歷代皇帝之宋朝皇帝

 

王朝廟號諡號姓名年號統治時間
北宋 宋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趙匡胤建隆、乾德、開寶960年—976年
宋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趙炅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 至道976年—997年
宋真宗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趙恆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997年—1022年
宋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趙禎天聖、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1022年—1063年
宋英宗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趙曙治平1063年—1067年
宋神宗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趙頊熙寧、元豐  1067年—1085年
宋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趙煦元祐、紹聖、元符  1085年—1100年  
宋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慈憲顯孝皇帝趙佶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1100年—1125年
宋欽宗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趙桓靖康1125年—1127年
南宋宋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趙構建炎、紹興1127年—1162年
宋孝宗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趙眘隆興、乾道、淳熙1162年—1189年
宋光宗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趙惇紹熙1189年—1194年
宋寧宗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趙擴慶元、嘉泰、開禧、嘉定1194年—1224年
宋理宗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趙昀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祐、寶祐、開慶、景定1224年—1264年
宋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趙禥鹹淳1264年—1274年
宋恭宗 孝恭懿聖皇帝 趙顯德祐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趙昰景炎 1276年—1278年
宋懷宗 恭文寧武哀孝皇帝 趙昺祥興1278年—1279年

宋朝著名歷史人物

2013年7月份,黃曉明版的《精忠岳飛》開播,展現了南宋時期一個個的英雄人物。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戰亂催生了眾多的善戰武將和文人墨客。   
皇帝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
武將潘美石守信曹彬楊業狄青岳飛韓世宗李綱楊業尹繼倫楊延昭種世衡宗澤王彥[南宋將領]岳李寶孟珙余玠王堅[南宋名將]
文臣趙普[宋朝]寇準韓奇范仲淹包拯王安石司馬光富弼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宋朝]
奸臣王欽若蔡京秦儈賈似道史彌遠
書畫家王筌徐熙張擇端蘇軾黃庭堅米芾李成范寬郭禧
哲學家王安石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北宋哲學家]朱熹陸九淵陳亮[南宋哲學家]葉適
科學家沈括畢升

宋朝諸位皇帝排行

宋朝(960年—1279年)分為兩個階段: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 

北宋皇帝

更多歷史知識詳見歷史百科
廟號諡號本名曾用名即位名年號在位時間
宋聖祖天尊大帝趙玄朗
宋僖祖文獻皇帝趙朓
宋順祖惠元皇帝趙珽
宋翼祖簡恭皇帝趙敬[皇帝]
宋宣祖武昭皇帝趙弘殷
宋太祖大孝皇帝趙匡胤建隆乾德開寶960年976年
宋太宗文武皇帝趙匡義趙光義趙炅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976年997年
宋真宗元孝皇帝趙德昌趙元休
趙元侃
趙恆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997年1022年
宋仁宗明孝皇帝趙受益趙禎天聖、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1022年1063年
宋英宗宣孝皇帝趙宗實趙曙治平1063年1067年
宋神宗聖孝皇帝趙仲針趙頊熙寧元豐1067年1085年
宋哲宗昭孝皇帝趙傭趙煦元祐紹聖元符1085年1100年
宋徽宗顯孝皇帝趙佶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1100年1125年
宋欽宗仁孝皇帝趙亶趙烜趙桓靖康1125年1127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