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蜥科

蛇蜥科

蛇蜥科,拉丁學名:Anguidae ,分類地位:動物界 Fauna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爬行綱 REPTILIA →有鱗目 SQUAMATA →蜥蜴亞目 LACERTILIA →蛇蜥下目 Anguimorpha →蛇蜥科 Anguidae ,下屬分類:| 脆蛇蜥屬 Ophisaurus | 蛇蜥屬 Pseudopus。

基本信息

科屬分類

蛇蜥科(Anguidae):蜥蜴目的一科。蛇蜥科有10~13屬90~110多種,包括蛇蜥亞科Anguinae、側褶蜥亞科Gerrhonotinae和肢蛇蜥亞科Diploglossinae。可以分成4個不同的亞科,兩個亞科的成員四肢健全,另外兩個則沒有四肢而外形似蛇或蚯蚓四肢健全的兩個亞科為側褶蜥亞科Gerrhonotinae和肢蛇蜥亞科Diploglossinae,均限於新大陸。側褶蜥亞科有近40種,分布於加拿大西南部到美洲熱帶地區,其中在墨西哥瓜地馬拉種類最多。

體貌特徵

脆蛇蜥 Ophisaurus harti 脆蛇蜥 Ophisaurus harti

四肢消失或退化,體側有縱溝。眼小,能活動;舌長,先端分叉或有深缺刻,舌上有鱗狀乳突,舌基厚實,被絨毛狀乳突,舌尖多少能縮入舌鞘內;具不同形狀的側生,尖銳微彎或結節狀;頭骨有顳弓及眶後弓。頭頂具對稱大鱗;軀幹和尾被以覆瓦狀圓鱗,鱗下承以真皮骨板;尾長,易斷,能再生;無肛前孔或股孔。

中國僅1屬,即脆蛇蜥屬Ophisaurus,均無四肢,僅留後肢殘餘;體側有縱溝;體表被以近方形或菱形鱗片,縱橫排練成行;有翼骨齒;已知12種,中國產4種。

生活習性

陸生,許多種類日伏洞穴中,夜晚出來活動;食昆蟲或其他無脊椎動物。卵生或卵胎生。

分類介紹

側褶蜥為樹棲或陸棲,樹棲的成員有可以纏繞的尾。肢蛇蜥亞科有3屬37種,其中很多種類生活於加勒比海諸島,其它美洲熱帶地區也能見到。肢蛇蜥亞科成員多體型似石龍子,四肢細小,其中南美洲的缺肢蜥Ophiodes只有不發達的後肢,外貌與蛇蜥亞科的成員有些類似。蛇蜥亞科Anguinae是所有無足蜥蜴中最著名的,分布廣泛,除了北美洲外,在歐亞大陸非洲北部也能見到,是本科唯一可見於舊大陸的代表。蛇蜥亞科成員外形與非常相似,但是有可以活動的眼瞼,有耳洞,尾部可以自行截斷。蛇蜥亞科中擁有本科體型最大的成員,其中棕脆蛇Ophiasuarus apodus身長可達1.4米。另一個無足的亞科是蠕蜥亞科Anniellidae,僅以分布於美洲加利福尼亞州的北蠕蜥Anniella pulchra和墨西哥加利福尼半島的南Anniella geroniensis為代表。蠕蜥身體很小,穴居似蚯蚓,有活動的眼瞼但沒有耳洞。蠕蜥亞科常被升級為獨立的科。

蛇蜥科欣賞

脆蛇脆蛇

中文科名:蛇蜥科 中文屬名:脆蛇蜥屬 中文俗名:金蛇、金星地鱔碎蛇、蜥蛇
拉丁文名:Ophisaurus harti 英文名:Hart's glass lizard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Boulenger,1899
物種信息:四肢退化,通身細長如蛇。全長376mm左右,尾長191mm,體重72克。耳孔較鼻孔為小;有活動眼瞼;吻背鼻鱗與單枚前額鱗(額鼻鱗)間有2枚小鱗。體側各有一縱行淺溝,左右縱溝間上方有背鱗16-18縱行,明顯起棱;下方有腹鱗10縱行,平滑。背面棕褐色,雄性背面有閃金屬光澤的翡翠色短橫斑或點斑;腹面黃白色,有的尾下散有棕色點斑。我國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多數省(區)以及台灣。國外分布於越南北部。在四川西南部多見於海拔800~1 500mm的山區,常棲於土質疏鬆、濕度不大的農耕地及其附近。平時潛伏於洞穴內或鬆軟土中,多於晴天外出活動,覓食蚯蚓及昆蟲。
瀕危信息: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

脆蛇蜥脆蛇蜥
蛇蜥科Anguidae蛇蜥科Anguidae
點斑肢蛇蜥點斑肢蛇蜥
多棱側褶蜥多棱側褶蜥

爬行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