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虎斑鳽

海南虎斑鳽

海南虎斑鳽(學名:Gorsachius magnificus)也叫海南夜鳽、海南鳽,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因第一個模式標本於1899年采自海南島的五指山而得名。英國人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在中國海南島首次發現,因長期以來僅在大英博物館保存有一副標本,此後近半個世紀沒能再獲取相關信息,故而被稱之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

基本信息

生物介紹

海南虎斑鳽海南虎斑鳽

海南虎斑鳽(Gorsachiusmagnificus)是一種水鳥,有犁頭、黑冠、海南三種,它原棲息於海南島,故取名海南鳽。此鳥古代也叫鵁鶄,也叫魚鵁。

海南虎斑鳽是世界上公認的鳥類瀕危物種,因第一個模式標本於1899年采自海南島的五指山而得名。虎斑鳽晝伏夜出,從被人發現到失蹤,生活習性一直鮮為人知。

據文獻記載,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國浙江、福建、海南等地的山區被發現過。最早是由英國人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在中國海南島發現的,長期以來僅在大英博物館裡保存有一副標本,以後再也未能獲取到相關信息,故而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粵北在近40年內只發現5隻海南虎斑鳽活體的記錄。

據《中國鳥類志》記載,海南虎斑鳽是全世界30種最瀕危的鳥類之一,記錄在案的數量不到200隻。除曾在越南發現過一隻外,全世界僅在中國南方發現過十幾次。瀕危程度可能更甚於朱䴉。

海南虎斑鳽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亞洲鳥類紅皮書以及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

形態特徵

海南虎斑鳽海南虎斑鳽

海南虎斑鳽體長為51~60厘米,雌鳥較小,尾羽的數目與類相同,都是12枚。體形肥胖而粗短,頸部和腿也比較腳亦短,外形和典型的鷺類明顯不同,眼先和脛下部裸露。

站立和飛行時也將頸部收縮,但沒有鷺類明顯,黑色的嘴較為粗短,嘴的基部和眼先為綠色。前額、頭頂、頭側、枕部和長長的冠羽均為黑色,眼後有一條白色條紋向後延伸至耳羽上方的羽冠處,白紋下面的耳羽為黑色,眼下有一個白斑。

上體的羽毛為暗褐色,飛羽呈石板灰色,並具有綠色的金屬光澤,翅膀上的覆羽為暗褐色,具有少許白色的斑點。頦部、喉部和前頸為白色,中央有一條黑線直通到下喉部,頸部的兩側具有棕紅色的斑紋,前頸下部中央為暗紅褐色,兩邊為黑色,其餘下體均為白色,胸部及體側雜有灰粟色的斑紋。腋部的羽毛為葡萄褐色,還具有白色的中央紋。虹膜為黃色,腳為綠黑色。

習性分布

海南虎斑鳽分布圖海南虎斑鳽分布圖

海南虎斑鳽主要棲息於亞熱帶高山密林中的山溝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夜行性,白天多隱藏在密林中,早晚活動和覓食。食性以小魚、蛙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主。雌鳥每次產卵3~5枚。

海南虎斑鳽的數量非常稀少,分布區域也十分狹窄,沒有亞種分化,僅見於安徽霍山,廣西武鳴、隆安、瑤山,浙江杭州市、臨安、天目山,福建西北部邵武、建陽,廣東英德和海南白沙、樂東、瓊中、五指山等地。

其中在海南為留鳥,其他地方為夏候鳥或旅鳥

發現歷程

海南虎斑鳽又名海南鳽,分屬鸛形目、鷺科、虎斑鳽屬。它的數量一直很少。海南虎斑鳽

1929年,中山大學生物系的師生曾在位於廣西自治區中部的金秀大瑤山採集到該鳥的標本,這是廣西自治區20世紀90年代以前惟一的紀錄。

20世紀60年代初期,華南動物考察隊曾在海南作過多次調查,時間長達數年,也僅在中部山區採到了兩隻標本。此後一直再沒有關於該鳥蹤跡的報導。

直到2007年10月份,廣東南嶺一科研人員在給領導拍工作照時,意外的拍到了海南虎斑鳽的蹤跡。在黔東南州雷公山首次發現該鳥的時間為2007年8月10日,在雷公山發現海南虎斑鳽的蹤跡,是貴州鳥類的新記錄,對當地氣候環境和物種考察都極具意義。

1999年1月,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高育仁教授在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見到1只海南(升鳥)幼鳥的標本,香港一個觀鳥組織曾在粵北車八嶺國家自然保護區發現了2隻活體,這一訊息又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2003年4月,廣西橫縣六景鎮居民黃福聯從山上撿回兩隻被風吹落的幼鳥,並將這兩隻海南虎斑鳽送到南寧動物園。南寧市動物園共有3隻海南虎斑鳽,另一隻是2003年5月30日由南寧一市民在市郊拾到後送至動物園的。

2009年7月廣西柳州市先後有市民發現四隻該鳥,並送柳州動物園飼養。

2012年8月16日,在廣東小流坑青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瀑布水庫的小島上發現了珍稀瀕危鳥類——海南虎斑鳽。

種群現狀

海南虎斑鳽幼鳥海南虎斑鳽幼鳥
海南虎斑鳽是世界上公認的鳥類瀕危物種,因第一個模式標本於1899年采自海南島的五指山而得名。該鳥的形體和大小都近似鷺,嘴長、頸長、腳長,上體黑褐色,並具有白色斑點,眼後有一條白色條紋向後延伸至耳羽上方,以魚蝦、小螺、昆蟲為食。虎斑鳽晝伏夜出,從被人發現到失蹤,生活習性一直鮮為人知。由於虎斑鳽鳥極為稀少,因而被稱之為“神秘鳥”。

1929年,中山大學生物系的師生曾在位於廣西自治區中部的金秀大瑤山採集到該鳥的標本,這是廣西自治區20世紀90年代以前惟一的紀錄。20世紀60年代初期,華南動物考察隊曾在海南作過多次調查,時間長達數年,也僅在中部山區採到了兩隻標本。此後一直再沒有關於該鳥蹤跡的報導。

這種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斑鳽再度被發現”的訊息被聯合國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報導後,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1999年1月,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高育仁教授在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見到1隻海南虎斑鳽幼鳥的標本,感到十分驚喜,並立即在有關刊物發布這一重大訊息,引起國內外鳥類專家的關注。同年7月,廣西大學周放教授在廣西上思縣鳳亭河庫區意外發現了這種鳥,推翻了“海南虎斑鳽滅絕”的觀點。

進入21世紀,許多世界知名鳥類學家紛紛進入保護區考察,多次發現海南虎斑鳽個體的活動,證實了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較有可能是該鳥殘存的唯一地區。後來,香港一個觀鳥組織在粵北車八嶺國家自然保護區發現了2隻活體,這一訊息又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2007年10月份,廣東南嶺一科研人員在給領導拍工作照時,意外的拍到了海南虎斑鳽的蹤跡。2007年8月10日,在黔東雷公山發現海南虎斑鳽的蹤跡,不僅是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個新記錄,也是貴州鳥類的新記錄,對當地氣候環境和物種考察都極具意義。

2012年08月在廣東南雄小流坑——青嶂山又有發現。這是該區第二年發現海南鳽。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被列為瀕危種。

人工飼養

首隻人工繁殖的雛鳥破殼而出首隻人工繁殖的雛鳥破殼而出
2003年4月,廣西橫縣六景鎮居民黃福聯從山上撿回兩隻被風吹落的幼鳥,經專家確認為海南虎斑鳽,黃福聯將這兩隻海南虎斑鳽送到南寧動物園。2003年5月30日,南寧一市民在市郊拾到一隻海南虎斑鳽後送至南寧動物園。2009年7月廣西柳州市先後有市民發現四隻該鳥,並送柳州動物園飼養。

2009年5月3日,一隻海南虎斑鳽雛鳥在南寧動物園順利破殼而出,不僅標誌著世界上首例由人工飼養、人工孵化的海南虎斑鳽繁殖成功,還意味著這種被譽為“神秘鳥”的瀕危鳥類將逐漸被揭開神秘的面紗。5月7日世界首例人工繁殖海南虎斑鳽新聞發布會。6月1日,南寧動物園孵化的第二隻海南虎斑鳽破殼而出。
此外,在2009年,南寧動物園還得到了三隻海南虎斑鳽:

2009年9月1日,橫縣鎮居民農建贈送海南虎斑鳽,2009年10月5日,橫縣吳弘滔小朋友捐贈一隻海南虎斑鳽,2009年12月15日,橫縣六井村民捐贈一隻海南虎斑鳽。

南寧動物園現有的海南虎斑鳽數量已達到8隻,超過柳州動物園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海南虎斑鳽種群,並有望在2010年進一步擴大種群規模。南寧動物園專家表示,希望通過對海南虎斑鳽進行養殖研究,人工培育出更多的海南虎斑鳽,逐步放歸大自然,讓海南虎斑鳽這個珍稀的物種得以延續下去。

相關評論

車八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副主任鄧贊文介紹說,這種鳥據記載是由英國人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在中國海南島發現的,長期以來僅在大英博物館裡保存有一副標本,因為以後再也未能獲取到相關信息,故而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

鸛形目百科

鸛形目(Ciconiiformes) 鳥綱的1目,為中型涉禽。頸和腳均長,腳適於步行;嘴形側扁而直;眼先裸出;脛的下部裸出;後趾發達,與前趾同在一平面上。棲於水邊或近水地方。覓吃小魚、蟲類及其他小型動物。在高樹或岩崖上營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