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鶴方壺

蓮鶴方壺

蓮鶴方壺是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樓春秋鄭國國君大墓出土的文物。頂蓋作鏤空蓮瓣,中立一鶴,昂首舒翅。雙耳為鏤雕的顧首伏龍,頸前後有獸形棱脊,腹四隅飾攀緣飛龍,圈足下承兩雄健咋舌獸,通體飾以相互纏繞的龍紋。造型奇特華美,為春秋青銅器中的精品。蓮鶴方壺壺原為一對,其造型和花紋裝飾及大小几乎完全一樣。現一件藏於河南博物院,另一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結構規格

蓮鶴方壺蓮鶴方壺

規格: 高118厘米 重64.28公斤 口長30.5厘米 口寬24.9厘米
年代: 春秋時期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類型
質地類型: 青銅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欄目關鍵字: 夏商周時期酒器
主題詞或關鍵字: 壺
輔助分類項: 酒具
中文名稱: 蓮鶴方壺
英文名稱: Lotus and crane rectangular hu
文物現狀:北京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

國寶簡介

蓮鶴方壺蓮鶴方壺
蓮鶴方壺是春秋時代著名青銅器。為國家級文物,青銅製。方壺形體高大,藏故宮的一件通高122厘米,寬54厘米,口長30.5厘米,口寬24.9厘米。器物外表滿飾蜿蜒曲折的蟠螭駐紋,四角各飾一條張翼尋緣的虺龍,器座為兩巨晰。口沿一周飾雙層怒放蓮花瓣,中間置一隻展翅欲飛的仙鶴,造型奇特優美,裝飾精美絕倫。它一反商周器物威嚴,獰厲恐怖的特點,呈現出一派生機,是當時社會大變革時期新興地主階級地位上升的產物。它以獨特的造型、精美的裝飾被譽為東方最美的青銅器。因此蓮鶴方壺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傑作之一。

,青銅酒具的一種,也是青銅禮器的重要種類之一,自商代已有之,主要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詩經》中曾有過“清酒百壺”的記載,所指的便 是這類器物。其造型多種多樣,有方壺、扁壺、圓壺、瓠形壺等等,大致特徵為有蓋,兩側有系,腹部較大,頸部較長。商代青銅壺多為貫耳,圈足的扁壺,周代時器形漸趨於成熟,東周時則以扁圓壺及方壺作為當時青銅器的代表,樣式、裝飾也愈加豐富。

1923年新鄭李家樓發現一座大墓,其中有編鎛編鐘、鼎、鬲、方甗、簋、簠、罍、虎尊、壺、鑒、、匜、舟、、鎮墓獸等禮樂器共88件。李家樓器群的年代正處於春秋中、晚期之際,器物形態上呈現出新舊風格並存的現象。
一部分器物上承西周以來至於春秋早中期的規範,如甗、鬲等器;另一部分器物則呈現出嶄新的風格。就16件鼎看,5件沿耳無蓋、6件附耳無蓋,還是沿襲舊法;另有附耳有蓋鼎5件,則是新的形制。16件鼎中三足都是嵌鑄的,底部則皆圓形,也是前所未有的形式。又如所出的 3對壺,一對形態承舊,一對則蓋呈透雕狀,龍耳龍足,器形華美;另一對蓮鶴方壺壯麗精美,基本形制仍是杯蓋方壺,但杯蓋的圈頂擴大並分裂,由透雕變為雙層20個蓮花瓣;杯底上立一展翅欲飛的白鶴,昂首望遠;器身所飾群龍、足下所飾之雙獸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紋飾不分層次,盤繞糾結;器體高達 117厘米,實是充分展現春秋晚期新風格的一對巨製。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雕塑作品主要是隨葬用的俑像和製作成人或動物形象的工藝美術品。其中的動物雕刻比人物作品在藝術表現上顯得更為自由、生動。舉世聞名的蓮鶴方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壺為扁方體,壺身高大,結構嚴密,製作工藝採用了圓雕、淺浮雕、細刻、焊接等多種技法,修頸斜肩,腹垂鼓,雙耳,圈足。壺蓋鑄作蓮花形,立雕雙層蓮瓣,花瓣上布滿小鏤孔。蓮花的中央有一活動小蓋,上立鶴,昂首振翅,似鳴似舞。
蓋邊飾竊曲紋,兩獸尾部相連,連線處插設一目。壺腹遍飾蟠龍紋,龍角豎立,回首反顧,塌腰卷尾,身雕鱗紋。壺腹四隅各有一神獸,獸角彎曲,頂端分叉,肩生雙翼,長尾上卷。圈足之下壓兩隻怪虎,抬首屈肢而伏。在神秘氛圍中烘托出一絲清新的感覺。

整個壺的造型優美新穎,藝術構思巧妙,與商朝那些厚重而莊嚴的青銅器形成了鮮明對比,在藝術風格上反映出東周時期雕塑藝術發展所帶來的清新氣息,是當時社會變革的時代風貌在藝術上的真實體現。

蓮鶴方壺上的龍

蓮鶴方壺蓮鶴方壺

蓮鶴方壺壺為青銅製是盛酒或盛水器,藏於河南博物院的規格為通高118厘米,重64.28公斤。其主體部分為西周后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此壺構圖極為複雜,設計非常奇妙,鑄作技藝卓越精湛,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飾於器身上下及各種附加裝飾上的龍紋。從最上面的壺蓋來看,他是由10組兩重並列的蓮瓣形裝飾組成,蓮瓣上為鏤空的龍紋。器蓋口沿飾龍紋,每組兩個,頭各東西,尾姣結。
壺身的紋飾為淺浮雕並有陰線刻鏤的龍、鳳紋飾。其腹部攀附著幾條蜿蜓飛動的應龍,正緩緩向上移動。有的是以鳥獸合體的形式表現,虬屈蟠繞,布滿壺體。壺頸部四面均有龍(獸)形耳,兩正側面作回首反顧的龍形構成銅壺的雙耳,有花冠形角,體積較大較長,冠與身軀均有鏤空的精美花紋。壺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飾的有翼小龍,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狀。圈足下有兩條勾首顧盼的龍,身作鱗紋,弓身卷尾,頭轉向外側,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壺身的龍和壺體上所有附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相互應合,共同在觀者視覺上造成壺身輕盈、移動的感覺。
從布滿壺身上下的龍紋來看,龍在人們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人們對龍的崇敬是由來已久的。我們從神話傳說、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人是把龍作為神通廣大的神靈,因它能騰雲駕霧、呼風喚雨,是能駕馭一切動物的神人,作為人的化身,是人、龍混為一體的。另從考古發現中可以看出龍的蹤跡,如: 1971年春,在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北山岡地下50~60厘米深處,出土了一件打磨得很光滑的墨綠色玉龍,高26厘米,體捲曲為C字形。其時代距今約5000年,為紅山文化之遺物;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在河南省濮陽縣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了用蚌殼擺塑而成的三組完整的圖。

蓮鶴方壺蓮鶴方壺
三組蚌圖,一字排開,由南向北分別為:第一組,龍、虎和人骨架相組合;第二組,虎、龍、鹿相錯並重疊而組成;第三組,、龍和人相組合。三組蚌圖案相距20—25米,同處在遺址中心的一高地上,而且擺塑得如此之精,顯然是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它反映了當時人的信仰和觀念。尤其是龍的造型已接近了後代龍的形狀,龍虎相配組合為一起,更是屬首次發現。而且,所擺塑的形象生動自然,在中國美術史上也是難得一見的。此蚌塑龍虎圖案的時代距今約6000年左右,被譽為“天下第一龍”。

龍已成為中國原始社會的崇拜對象,當時人們對各種自然變化還無法充分認識,他們將自然界一切皆視為有靈。從天上日月星辰,空中風雨雷電,至地上生物、非生物…等,皆視為神靈。原始人對這些自然現象,意識到一股神秘力量,是崇敬,也是懾服,於是將天上與世間物象聯繫起來,企圖用熟悉的動物來解釋。就把龍作為、鱷、等動物,和雲、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先民們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將自己對身外世界的畏懼、依賴、疑惑、想像、崇拜等等,都貫穿、投注、體現到龍的模糊集合中了。因此,把龍作為保護神,作為圖騰。

蓮鶴方壺蓮鶴方壺
龍作為中國傳統紋樣最古老的母題,套用的最為廣泛。不同時期、不同質地的器皿上均有龍的蹤跡。龍紋被鑄在青銅器上。《呂氏春秋•離俗覽適威》記載:“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所說竊曲,或稱變形夔龍紋,或謂夔之渦轉文。而銅器上的夔、虺、螭等紋,依《說文》解釋,皆與龍有關,或是龍的別名,或是龍子。春秋時期,隨著奴隸制度的崩潰,各諸侯國經濟上的迅速發展,其龍紋有一部分繼承了西周龍紋圖案的型式,但從西周嚴謹雄渾的規範,變為活潑清新的風格。紋飾上神秘的色彩大大地減少了。
已進入成熟期,龍紋極盡提煉取捨、誇張變形、抽象組合,約定俗成地簡化到如符號般的,有所抽象的,但略存龍頭形象的,可以從各個角度觀賞的龍紋圖案。有部分龍紋向較為寫實的造型發展。並從以政治宗教為目的演變為以陰陽交合為深層含義的吉祥圖像。如蓮鶴方壺的龍紋蓮瓣向四周翻仰,有力地烘托出蓋心一隻展翅欲翔的鶴。鶴的形象生動真實,為早期青銅器藝術中所罕見,是春秋時期時代精神的象徵,是當時社會變革的時代風貌在藝術上的真實體現。郭沫若先生早在30年代就給予很高的評價,把他視為新時代開端的標誌。

國寶故事

蓮鶴方壺蓮鶴方壺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國民黨政府計畫把河南博物館文物全部運往台灣,但是由於戰局迅速發展,打破了這個計畫。一部分文物被裝上飛機運到了台灣,包括蓮鶴方壺在內的另一部分文物來不及運走,被留在了重慶

1950年,河南省代表會同國家文化部代表共同來到重慶,接收國民黨政府在撤退前沒有來得及運走的河南博物館文物。文化部挑選新鄭、輝縣出土的青銅器51件調往首都北京,分別被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蓮鶴方壺中的一隻被調往北京,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另外一隻被運回河南,現在保存在河南博物院。

至此,1923年河南新鄭鄭公大墓出土的青銅器,分散在三地,被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館、台北歷史博物館四家博物館收藏。蓮鶴方壺從1923年出土到現在,已經80多年了。

時代精神

郭沫若先生稱道壺蓋之鶴,“突破上古時代之鴻蒙,正躊躊滿志,睥視一切”。細品他的評價,可以看出,他這裡所指述的,既是蓮上之鶴,又是歸納了春秋時代青銅禮器之總的風格與趨向。當此之時,舊的禮制迅速崩潰,新的觀念正在形成。表現在青銅藝術上,也正開創一代新風,故郭沫若先生說蓮鶴方壺“乃時代精神之象徵”,實在精闢而深刻。

鑄造方法:

分鑄法也稱再次鑄造,適用於鑄造器身外附有小飾件的青銅器,如附有雙龍耳的蓮鶴方壺、帶提梁的卣等。鑄造時,或先鑄器身主體,或先鑄附屬檔案,然後再把未用的泥范與做好的鑄件連在一起,進行二次鑄造。

關鍵字

盛酒器,亦可盛水。《儀禮·聘禮》:“八壺設於西序”。註:“酒尊也。”《周禮·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註:“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壺銘:“用盛旨酒。”伯陭壺銘:“用自作醴壺。”都十分清楚地說明了壺在青銅禮器組合中的用途。青銅壺的製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漢,商代前期方壺較少見,隨著時代的變遷,形制也不斷變化,大多為圓形。亦為瓷器主要品種之一。瓷製壺自漢代開始流行,器型多樣,用途有多種。常見的有西晉的扁壺,三國至隋的盤口壺、唾壺、雞首壺,遼的雞冠壺,元、明的多穆壺、僧帽壺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壺、水壺、茶壺、鹵壺等。

分鑄法

也稱再次鑄造,適用於鑄造器身外附有小飾件的青銅器,如附有雙龍耳的蓮鶴方壺、帶提梁的卣等。鑄造時,或先鑄器身主體,或先鑄附屬檔案,然後再把未用的泥范與做好的鑄件連在一起,進行二次鑄造。

藝術賞析

蓮鶴方壺,整體的構思,極具創造性,用鶴、蓮花、龍、咋舌奇獸等有濃重寓意寄託的動物,來表現當時人們主流思想和願望,元素豐富但不繁雜,整體設計流暢典雅,有底紋,浮雕,立雕,顯示了當時青銅器鑄造工藝的成熟,和師傅們嫻熟高超的技藝,故謂之國寶,實至名歸!

 

局部特寫

蓮鶴方壺壺體紋飾 蓮鶴方壺壺體紋飾
蓮鶴方壺腹部四角飛龍 蓮鶴方壺腹部四角飛龍
蓮鶴方壺兩側鏤空雙龍耳 蓮鶴方壺兩側鏤空雙龍耳

中國歷代酒具鑑賞

酒大約產生於距今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酒器的產生應與酒的產生大致相同,亦應是距今六千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從酒器的產生到公元前21世紀我國第一個國家——夏王朝的建立,大約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時間,這段時間正處於我國原始社會時期,此間所使用過的酒器,我們稱之為“史前酒器”。目前可確知的人工史前酒器,從質料上可分為陶酒器和漆酒器兩種。其中以陶酒器為大宗。
褐釉雙龍耳壺
“內府”梅瓶
金釦玉碗
鬥彩高士杯
“醉鄉酒海”經瓶
金花鴛鴦銀羽觴
青花海獸高足杯
仿哥窯高足杯
項聖思蟠桃形紫砂杯
帶托金酒注
黑釉剔刻花瓷扁壺
“君幸酒”漆耳杯
鑲琉璃銅
朱碧山銀龍槎
鑲金牛首瑪瑙觥
褐釉刻花瓷瓶
越窯鳥形杯
白釉金釦瓜形注子
鴛鴦蓮瓣金碗
三彩雙魚壺
鳥篆紋銅壺
宣徽酒坊銀酒注子
論語玉燭銀籌筒
雙獅金鐺
黃釉帶蓋雞冠壺
登封窯虎紋經瓶
金甌永固金杯
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
褐釉剔刻花瓷瓶
八棱人物金杯
影青溫碗注子
掐絲團花金杯
鳳首龍柄青瓷執壺
銅斝
魚形提梁銀壺
鸚鵡杯
金托玉爵
鳳凰紋瓷執壺
青花松竹梅三羊杯
青花梅瓶
金箭壺
金托金爵杯
青花纏枝蓮紋杯
蓮花白玉杯
犀角槎杯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琥珀荷葉杯
彩漆鳥形杯
伎樂紋雙人耳玉杯
鏤空折枝花高足杯
灰陶大口尊
白釉蓮花溫碗注子
耀州窯青瓷倒裝壺
釉里紅高足轉杯
“平素有酒”青釉四系壺
白釉黑花葫蘆形倒裝壺
“清沽美酒”經瓶
鹿紋銀馬鐙壺
青銅冰鑒
鴻雁折枝花紋銀杯
狩獵紋高足銀杯
鸕鶿杓
雙身龍耳白瓷瓶
瓜棱紋黑釉瓷執壺
花鳥紋鎏金三足銀樽
帶蓋白瓷樽
鎏金胡人頭執壺
雙魚大雁紋荷葉金杯
瑪瑙羽觴
春字詩執壺
海棠花形滑石杯
藍釉雙耳壺
白瓷執壺
雙聯漆杯
綠釉聯體壺
胡騰舞黃釉扁壺
鎏金熊足銅樽
夔鳳玉卮
四神溫酒爐
白玉觥
銅酒筩
青銅合卺杯
溫酒爐杯
漆畫枋
雲紋高足玉杯
偃師商城銅尊
龍耳虎足銅方壺
象形銅尊
象牙觥杯
偃師商城銅斝
青銅方尊
管流爵
黑陶象鼻盉
藍釉爵杯
彩陶雙聯壺
舞馬銀壺
蓮鶴方壺
銅爵
黑陶罍
白陶鬹
黃陶鬹
蛋殼黑陶高柄杯
獸形灰陶鬹
彩陶觚
豬形灰陶鬹
袋足陶鬹
灰陶大酒尊
人形彩陶壺
船形彩陶壺
瀆山大玉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