瀆山大玉海

瀆山大玉海

瀆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製作的,由大都皇家玉作完成。其製作意圖是為了反映元代國勢的強盛。它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其雕琢裝飾繼承和發展了宋金以來的起凸手法,隨形施藝;俏色處,也頗具匠心。瀆山大玉海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藝的最高水平,也預示了明清時代又一個玉作高峰的到來。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瀆山大玉海瀆山大玉海
名稱:瀆山大玉海
製造年代:元
材料:新疆產黑質白章玉料
規格:高70厘米,口徑135~182厘米,最大周長493厘米,膛深55厘米
收藏地:北京市北海公園團城承光殿前玉瓮亭

文物簡介

瀆山大玉海瀆山大玉海

瀆山大玉海,中國元代玉器。又名玉瓮、玉缽。器體呈橢圓形,高0.7米,口徑1.35~1.82米,最大周圍4.93米,約重3500公斤。玉料為青灰夾生黑斑色,產地待考。整塊大玉雕刻而成的瀆山大玉海顏色青綠,石質柔和細膩,圖案精美,形神兼備,玉瀆內外有十幾種動物圖案,用龍、螭象徵蒙古汗,下面有羊、鯉魚、犀、螺、蟾、蚌、鰲魚、馬、兔、豚、鼠頭魚等。 於至元二年(1265)完工,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置元大都(今北京市)太液(今北海)中的瓊華島(今白塔)廣寒殿(殿毀於明代後期),明末移至紫禁城西華門外真武廟(明名御用監,後改名石缽寺),至清乾隆十年(1745)弘曆命以千金易得,於4年後遷於今北京北海公園團城上的承光殿前,下配石座,並建亭保護至今。瀆山大玉海,在清代先後於乾隆十一、十三、十四、十八年4次對其加工剔刻,紋飾細部略有改動。

據歷史資料記載,四次修復大玉海的內容分別是:
對大玉海進行洗苔滌垢,將水獸、水紋俱著磨細,修琢、磨做異獸鬃毛、花紋,龍鱗、海獸的鱗甲按照清宮收藏的小玉瓮龍鱗雕刻。

膛內鐫刻有弘曆皇帝於乾隆十、十四、三十八年“御製”詩詞及自序和自注,概述了玉海的遞傳情況。另外,明清兩代的文人學士在其著述中也對其多有著錄。

北海一景
在北京北海團城承光殿前的玉瓮亭中,陳列著一件碩大的玉雕,每天向千萬遊人展現著它雄偉壯麗的風姿,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瀆山大玉海”。

巨型酒瓮
瀆山大玉海是一件巨型貯酒器,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65年令皇家玉工製成,意在反映元初版圖之遼闊,國力之強盛。它重達3500千克,玉料取自新疆。是劃時代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波濤翻滾圖案
瀆山大玉海的製作,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琢玉工藝上“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藝”的傳統技巧,在俏色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它是由一整塊黑質白章的橢圓形大玉石精雕而成,玉質斑駁變幻,玉瓮內部掏空,空膛深55厘米,體外周身飾波濤洶湧的大海圖案,下部以浮雕加陰線勾刻的手法表現鏇卷的波浪,上部以陰刻曲線勾劃漩渦作底紋。周身浮雕沒于海浪波濤中的龍、鹿、豬、馬、犀、螺等,形體各異,神采俱佳,製作採用浮雕和線刻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既粗獷豪放,又細緻典雅,動物造型兼具寫實氣質和浪漫色彩。

乾隆御詩
瀆山大玉海的腹內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詩三首及序文,概括了這件巨型酒器的形狀、花紋和來歷。序文說:“玉有白章,隨其形刻魚獸出沒于波濤之狀,大可貯酒三十餘石,蓋金元舊物也。曾置萬歲山廣寒殿內,後在西華門外真武廟中,道人作菜瓮……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

製作材料

瀆山大玉海瀆山大玉海
瀆山大玉海的製作材料是南陽獨山玉。獨山玉為中國四大名玉之一,獨山玉,因產自河南省南陽市北郊的“獨山”而得名,又稱“獨玉”、“南陽玉”,是中國獨有的玉種。獨玉質地堅韌緻密、細膩柔潤,色彩斑駁陸離,常常是由兩種以上的顏色組成的多彩玉。顏色綠、白、紅、黃、紫、藍應有盡有,能分成九大類100多種,其多彩性是其它玉種所無法比擬的。獨玉不是翡翠,但高檔獨玉接近透明,翠綠色的硬度可與翡翠媲美;獨玉不是羊脂白玉,但玉質凝膩柔嫩,豐腴可人,頗具白玉品質。也正因為如此,國人將其和新疆的和田玉、遼寧的岫玉、湖北的綠松石一起稱為中國四大名玉。獨山玉在歷代的古書中都曾有記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南陽有豫山,山山出碧玉。”南朝陶弘景說:“好玉,出藍田及南陽。”從收藏實惠角度講,獨山玉比翠玉等其它玉種潛力大,因為市面上的翠玉或其它玉種大多是一種雕件有很多件,比如一隻豬年掛件,都是一個樣,這一批貨可能有上百件都是一樣的。而上萬元及上百萬元的翠玉精品普通人又消費不起,且風險較大。但獨山玉則不同,就算是同樣的雕件,因為獨玉的玉質、顏色不同而不同,找得好的話,每一件都可以說是世上僅有的一件。這對於收藏來說,是很有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隨著近年掀起的和田玉、翡翠收藏熱,獨山玉的價格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與和田玉和翡翠相比,還沒有經過爆炒,還存在著明顯的價值窪地,因而,獨山玉的升值指日可待。

文物鑑定

瀆山大玉海瀆山大玉海
2004年5月27日,北京北海公園團城,元代“瀆山大玉海”前,亞洲珠寶聯合會組織北京大學崔文元教授、楊福緒教授,中國地質大學閻蔚萱教授等20多位國家級專家濟濟一堂,組成了一個鑑定委員會,他們要解開一個長達700多年的謎團,揭開瀆山大玉海玉質的面紗。

“瀆山大玉海”,又名“大玉瓮”、“酒海”,可儲酒30餘石,相傳是元世祖忽必烈為犒賞三軍而制,製成於公元1265年,系用一整塊黑質白章的大玉石精雕細琢而成,口呈橢圓形,周身雕刻波濤洶湧的大,浪濤翻滾,漩渦激流,氣勢磅礴。在海濤之中,又有龍、豬、馬、鹿、犀、螺等神異化動物遊戲其間,海龍下身隱於水中,上身探出水面,張牙舞爪,戲弄面前瑞雲托承的寶珠。豬、馬、犀、鹿等動物遍體生鱗,使人聯想到神話里龍宮中的獸形神怪和兵蟹將。可以說,這是一幅活生生的龍宮世界的景象,神秘莫測。更難能可貴的是,該器不僅形體巨大,氣度不凡,而且雕工極精,利用玉色的黑白變化來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現動物的眉目花斑,可謂匠心獨運,技藝高超。

瀆山大玉海瀆山大玉海
更為可貴的是,大玉海的腹內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三首及序文,概括了這件巨型酒器的形狀、花紋和來歷。序文說“玉有白章,隨其形刻獸出沒于波濤之狀,大可貯酒三十餘石,蓋金元舊物也。曾置萬歲山廣寒殿內,後在西華門外真武廟中,道人作菜瓮……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它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重量最大的巨型玉雕,開了大件玉雕作品的先河,是中國劃時代的藝術珍品,也為世界寶玉石業發展史上罕見的傑作。大玉海整塊玉料由白色綠色紫色黑色等多色玉組成,白玉呈脈狀、團塊狀分布於蝕變輝長岩中。誕生700多年來,它到底是由什麼玉石雕琢而成一直爭論不休。

鑑定會上,亞洲珠寶聯合會會長、著名寶玉石專家李勁松介紹了情況,提出“大玉海是獨山玉作品,南陽獨山玉的礦物岩石成分為黝簾石化斜長石,獨山玉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即有出土,距今約有6000年。”專家們對大玉海仔細觀察研究,再與南陽方面拿出的七八塊標本反覆比對,“認為元代製作瀆山大玉海所用玉材與獨山玉相同,最後一致認定,瀆歡聲笑語。700多年的謎解開了。”鑑定出來後,中國收藏家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文祥先生說,“滄桑瀆山大玉海”,“我本南陽獨山玉”。鑑定結果被媒體公之於世,極大地提升了獨山玉的地位。

歷史變遷

瀆山大玉海瀆山大玉海
瀆山大玉海原來被放置在瓊華島上的廣寒殿中,是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時所使用的酒器。根據《日下尊聞錄》記載:“瓊島,元之瀆山,即明之瓊島也。”瓊華島是遠古河道殘留下的水泊中的山,故有“瀆山”之稱,所以大玉瓮被稱為“瀆山大玉海”。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曾經到過北海。在他的《東遊錄》中記載了對此的見聞:“宮中央有一大瓮,兩步多高,純用一種稱作密爾答哈的寶石製成,而且是那樣精美,以至我聽說它的價值超過四座大城。瓮的四周悉繞金,每角有一龍,作兇猛搏擊狀。此瓮尚有上垂的以大珠綴成的網縋,而這縋寬為一紮。瓮里的酒是從宮廷用管子輸送進去,瓮旁有很多金酒杯,隨意飲用。”還說:“魔術士把盛滿美酒金杯飛過空中,送到願喝者的嘴上。這些事和許多別的事是在君王的面前做的,該君王之威風以及他宮中發生之事,說起來必定使那些沒有親眼看見的人難以相信。”

不知瀆山大玉海由何途徑不翼而飛,遺落在西華門外真武廟中,道士們將其用以醃鹹菜。直到清康熙年間重修廟宇時,才被輔臣高士奇發現,可是當時並沒有立即追回宮內,仍舊留在真武廟中。清乾隆年間,皇帝以千金相賜,才將瀆山大玉海贖回宮內,安置在團城之上,並建玉瓮亭,還令40多位詞臣各寫詩一首刻於亭柱上,乾隆皇帝也親自寫了一首《玉瓮歌》刻於瀆山大玉海的內壁以示紀念。當年乾隆皇帝只將瀆山大玉海贖回宮內,但放瀆山大玉海的石座卻不知道為什麼仍然遺落於真武廟內,並且遣人另外雕刻了一個石座安放瀆山大玉海。爾後有人又雕鑿了一個石甕安置於元代瀆山大玉海的石座之上以示紀念。自此,真武廟又被稱為“石缽庵”。在20世紀60年代,真武廟因為破損荒廢而改為民居,原來的瀆山大玉海石座和後刻的石瓮於20世紀70年代被移到宣武門外唐代建的憫忠寺內,也就是今天的法源寺。

瀆山大玉海之歌

滄桑瀆山大玉海,天下古玉我為尊。可盛美三百石,偉哉體重近萬斤。天精地氣億斯年,鍾靈毓秀鑄玉魂。元朝世祖忽必烈,回師送我大都門。幾百工匠嘔血,精雕細磨五秋春。通宵達旦盡豪飲,好大喜功宴群臣。清初不幸遭焚,遍體鱗傷光澤隕。真武道人不識寶,渾作菜缸幾十春。乾隆皇帝有慧眼,四次誥命修我身。重新雕琢更輝煌,千磨萬擊還堅勁。兩代君王崇拜我,精美雕刻世絕倫。我本南陽獨山玉,堂堂祖籍明世人。

中國歷代酒具鑑賞

酒大約產生於距今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酒器的產生應與酒的產生大致相同,亦應是距今六千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從酒器的產生到公元前21世紀我國第一個國家——夏王朝的建立,大約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時間,這段時間正處於我國原始社會時期,此間所使用過的酒器,我們稱之為“史前酒器”。目前可確知的人工史前酒器,從質料上可分為陶酒器和漆酒器兩種。其中以陶酒器為大宗。
褐釉雙龍耳壺
“內府”梅瓶
金釦玉碗
鬥彩高士杯
“醉鄉酒海”經瓶
金花鴛鴦銀羽觴
青花海獸高足杯
仿哥窯高足杯
項聖思蟠桃形紫砂杯
帶托金酒注
黑釉剔刻花瓷扁壺
“君幸酒”漆耳杯
鑲琉璃銅
朱碧山銀龍槎
鑲金牛首瑪瑙觥
褐釉刻花瓷瓶
越窯鳥形杯
白釉金釦瓜形注子
鴛鴦蓮瓣金碗
三彩雙魚壺
鳥篆紋銅壺
宣徽酒坊銀酒注子
論語玉燭銀籌筒
雙獅金鐺
黃釉帶蓋雞冠壺
登封窯虎紋經瓶
金甌永固金杯
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
褐釉剔刻花瓷瓶
八棱人物金杯
影青溫碗注子
掐絲團花金杯
鳳首龍柄青瓷執壺
銅斝
魚形提梁銀壺
鸚鵡杯
金托玉爵
鳳凰紋瓷執壺
青花松竹梅三羊杯
青花梅瓶
金箭壺
金托金爵杯
青花纏枝蓮紋杯
蓮花白玉杯
犀角槎杯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琥珀荷葉杯
彩漆鳥形杯
伎樂紋雙人耳玉杯
鏤空折枝花高足杯
灰陶大口尊
白釉蓮花溫碗注子
耀州窯青瓷倒裝壺
釉里紅高足轉杯
“平素有酒”青釉四系壺
白釉黑花葫蘆形倒裝壺
“清沽美酒”經瓶
鹿紋銀馬鐙壺
青銅冰鑒
鴻雁折枝花紋銀杯
狩獵紋高足銀杯
鸕鶿杓
雙身龍耳白瓷瓶
瓜棱紋黑釉瓷執壺
花鳥紋鎏金三足銀樽
帶蓋白瓷樽
鎏金胡人頭執壺
雙魚大雁紋荷葉金杯
瑪瑙羽觴
春字詩執壺
海棠花形滑石杯
藍釉雙耳壺
白瓷執壺
雙聯漆杯
綠釉聯體壺
胡騰舞黃釉扁壺
鎏金熊足銅樽
夔鳳玉卮
四神溫酒爐
白玉觥
銅酒筩
青銅合卺杯
溫酒爐杯
漆畫枋
雲紋高足玉杯
偃師商城銅尊
龍耳虎足銅方壺
象形銅尊
象牙觥杯
偃師商城銅斝
青銅方尊
管流爵
黑陶象鼻盉
藍釉爵杯
彩陶雙聯壺
舞馬銀壺
蓮鶴方壺
銅爵
黑陶罍
白陶鬹
黃陶鬹
蛋殼黑陶高柄杯
獸形灰陶鬹
彩陶觚
豬形灰陶鬹
袋足陶鬹
灰陶大酒尊
人形彩陶壺
船形彩陶壺
瀆山大玉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