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玉器

工藝上,元代玉器受發達的文人畫牽引。 “瀆山大玉海”也是最能體現元代玉器風貌和工藝水平的作品。 很多初八門玩古玉的人,都有一大困擾,就是分不清楚古玉和新玉。

元代玉器大致可分為實用器和佩飾兩類。食用器有各式玉杯、玉海、玉樽等;佩飾器則有玉飾器、玉帶鉤、玉帽統、玉髮簪、玉帶扣等。另外,也有作為文房用的玉墨床、玉臂擱、玉押、玉爐頂等。“元代社會的民族構成很豐富,文化上比較多元,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習俗。因此,玉帶鉤、玉帶扣在南方比較多見,北方則戴帽子的時間多,所以玉帽飾比較流行。”
工藝上,元代玉器受發達的文人畫牽引。在圖案上,除了龍鳳以外,還有文人喜歡的松、竹、梅等;構圖上也不會做得很滿,常常留有餘地,像山水畫作品,追求的是意境,不喜歡匠氣太重。所以元代的玉器比較強調整體造型,讓人感覺很大氣。“我們一般說小家碧玉、小巧玲瓏,元代玉器卻是以大為美,不拘小節,在打磨上不會很講究,通常只強調器物表面的完善,內部製作則較粗率。”
玉料上,元代的玉料比遼金時期更雜一些,像“瀆山大玉海”用的是河南南陽的獨山玉,這也證明了元朝時獨山玉作為玉石的一種已被大規模加工利用。
“瀆山大玉海”也是最能體現元代玉器風貌和工藝水平的作品。作為現存最早的大型玉器,“瀆山大玉海”在歷史上流傳有序,元明清三代都有記敘。
據《元史》所載,“瀆山大玉海”是由元大都皇家玉工製作的,完成於公元1265年,為元世祖忽必烈犒賞三軍而制,後一直安放在廣寒殿上。但明朝萬曆七年端午前一天的一場大火,使廣寒殿突然倒塌,“瀆山大玉海”及其底座被迫運走。幾經輾轉,“瀆山大玉海”與其底座分離,流落到西華門外的真武廟內,成了道士們的醃菜缸。
直到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真武廟重修時,這個大“菜瓮”的價值才被人們發現,因此被移到了廟內,被稱為大“玉缽”,成了真武廟的鎮廟重器,廟名也改為“玉缽庵”。乾隆十年(公元1754年)的一天,乾隆皇帝到“玉缽庵”遊覽,一眼辨認出這大“玉缽”竟是元代流傳下來的著名玉雕作品——“瀆山大玉海”。他立即命人用千金把玉缽買回來。
乾隆皇帝收回“瀆山大玉海”後,將其安放在了北海團城的承光殿內,並先後命人重新修整了4次,還配製了一個新底座。之後,乾隆皇帝又命人在承光殿前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取名為“玉瓮亭”,專門用於安置“瀆山大玉海”與新底座。此外,乾隆皇帝還為這件國寶親筆題寫了三首詩,並鐫刻在玉器的腹壁上。
綜觀整個“瀆山大玉海”,形體厚重古樸,氣勢宏偉;其雕琢裝飾繼承並發展了宋金以來的“起凸手法”,隨形施藝,俏色處也頗具匠心。在我國玉器發展史上,“瀆山大玉海”可謂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僅開創大件玉雕的先河,在世界玉石業發展史上也十分罕見。
鑑賞要把握美的規律
在遼金元玉器的鑑賞上,殷志強認為,無外乎把握以下幾條規律:
首先,古玉即便本身玉質潔白無瑕,留存至今不可避免都會有包漿,所以在辨識上,包漿是非常重要的依據;
其次,遼金玉器雖然做得非常精細,但畢竟是人工的,放到高倍放大鏡下一看,手工的痕跡依然歷歷在目。“線不可能太直,花葉的經脈不可能非常細,而現在的仿製品,因為多為機器工,反而精美到一絲不苟,紋絲不亂。”
另外,要鑑賞遼金元時期的玉器,必須有一定的美術修養,能夠把握美的規律,對繪畫史中花鳥畫、宮廷畫、文人畫等類型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因為玉器是當時整個社會工藝美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單講玉料、刀工,可能連美醜都分不清,這樣看一輩子,也提高不了自己的眼力。”

文化特點

元朝(127~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強大帝國。元代政治強盛,經濟發達,手玉業有玉器、瓷器、銅鏡、漆器等。玉器表現出蒙古族的一些文化特點。
(一)元代玉器的種類
裝飾品有帶鉤、帶扣、飛天、魚形佩、羊形佩、熊虎紋飾、螭紋飾、花朵形飾、等、項鍊、雙童墜、春水玉、秋山玉等;禮儀器有玉帶板、玉冊;觀賞螭設器有玉海、魚、瓶、壺、杯、洗、爐頂(器鈕)、雁、獸等。
(二)元代玉器的造型
裝飾品多以動物型與花卉型為主題。圓雕為主,片形為次。其他器多屬圓雕,有圓形、橢圓形及隨形。紋飾造型有龍紋、虎紋、鹿紋、螭紋、鳳紋、魚紋、花朵紋、凌霄花紋、鳥紋、人物紋、雁紋、天鵝海東青紋等。
(三)元代玉器的工藝
材質以青玉、白玉為主,還有瀆山玉(珉玉)、水晶、瑪瑙。雕刻方法包括淺浮雕、錢雕和圓雕,並均與陰線紋結合。帶鉤、帶扣上加接雕紋飾,是新創的造型與工藝方法。按雕器物的造型與技法,和宋、遼、金玉器一脈相承。按雕玉帶板帶作雙層鏤空形式。圓雕器物以濱山大玉海為代理,工藝精湛。
元代玉器在來遼金三朝琢玉工藝基礎上得到了發展。不論宮廷還是民間;以“碾玉”行為手玉業的重要部門,反映了蒙古族統治集團,秉承漢族文化系統,崇玉觀念及用玉制度依舊。元朝文化的總體特徵是,傳統勝於創新;繼承勝於發展。玉器即表現了這種風貌。瀆山大玉梅的獨特創意及成就代表當時琢玉的最高水平。
玉器風格,造型簡概朴略,刀法粗擴勁逸。這些特點,為明代玉器中的粗壯放達型藝術格調作了準備。

鑑賞知識

元統治者與玉器
元代是蒙古貴族依靠鐵騎和極端的民族壓迫為統治手段而建立起來的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帝國。這一時期,城市商業及手玉業(主要是官辦手玉業)得到了畸形發展,陸路和海道交通順暢,對外貿易發達。由於民族歧視和仕途阻塞,知識階層多淪落潦倒,有機會接觸底層社會,了解民間疾苦,從全文藝創作,所以,元代文學藝術有了特殊發展,比較著名的有元曲和文人畫。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玉器工藝也相應地出現了一些變化。
蒙古族發祥於漠北,受地理環境制約,比較喜歡瑪瑙、碧甸子(松石)。成言思汗及其所部攻入歐洲,占領中、西亞,掠奪了大量寶石,並對其產生了莫大的興趣。但是,蒙古騎兵八主中原,若想鞏固其統治則必須接受高度發達的中原文化。當政者也不得不注意玉器的澳琢與使用。如忽必烈在滅宋之前14年,即至元二年(1265年),當“瀆山大玉海”竣玉之後,“敕置廣寒宮”。這件不平凡的大玉完引起了蒙古統治者關注,說明蒙古族接受了漢族的玉石觀將玉器擺在重要的地位上。元統一全國後,在禮制上近取金、宋,遠法漢、唐。在冠服、車輿等制度上廣泛地套用玉器,比宋、金有過之而無不及。如天子見服用玉甚多,玉格以玉飾之,鎮圭、國實也用玉琢制。據參與拆毀元故宮的明玉部郎中荒溝《故宮遺錄》所祀:元急宗安雁帖睦爾逃離皇宮後仍留下延春堂的玉台床,玉德殿貼白玉龍雲花六路供及殿中的白玉金花山字屏台及上置的玉床等等五件。總之,皇帝從頭到腳的裝飾及其出行坐臥之器具無不用玉製做或以玉飾之。但是,百官公服用玉則受到極大限制。如偏帶只有正、從一品用玉,或花或素並八鎊、器叫一品至三品許用金玉;按轡,一品許用金玉。至於減人,帽笠不準飾用金玉。違反用玉制度者要受到處罰。
蒙古當儀者為了滿足皇帝、后妃、皇手以及玉公、貴族、命婦等人用玉,設定“渚路金五人匠總翎府玉局提舉司”(至元十五年,1278年立)、“上都大都路貂鼠軟皮等局提領所瑪貓玉局”(至元十六年立)、杭州路金玉總管府”(至元米七年立〕等三個管理確到手玉業的政府機構以及多處官辦玉作坊。元官辦衹器作坊始終以大都為主,早期可能在和林,接著又創於杭州。玉產地有和田與匪力沙。確玉破產於大封路設大同路采砂所。碾玉砂亦稱”唐玉縣水砂,運往大都,以供玉玉磨會之用。元代控制玉、砂產地,掌握了大批玉玉,製造了大量的玉器。所以,元代創辦玉工藝不僅在規模上相當可觀,而且還得到了制應的發展。
元代官辦玉器作坊利用和田、匪為沙所出玉材碾玉或以舊改新。蒙古族人喜戴大沿帽,以玉或作頂飾。明人沈德符對這種玉帽頂有所上述“元時除朝會後,玉公貴人俱戴大帽,視其頂之花烊為等人嘗見有九龍而一龍正面者則元主所自御也。當時俱西域國手所至貴者值數千金”。這種玉帽頂傳世甚多但尚未見九龍者。而西域國手玉匠來到大都確玉九龍帽頂一事說明在官辦玉作中,至少有漢族和西珪少數民族的玉玉在為皇家確玉。蘇、寧、機及和田等地方玉作也仍然在維持生產或有所發展。
元代社會各階層收藏玉器的情況,因不見文獻祀載,故詳情不明。但從元書畫家朱德潤編輯《古玉圖》玉器圖錄傳世,可以想見元代民間收藏玉器之風還是相當盛行的。官祀、民間用玉情況,通過大同馮道真、安慶范文虎、吳縣呂師孟、蘇州張士珪父母等墓出土玉器可以知其只鱗片爪。故宮博物院和各省市博物館也收藏一批傳世元代玉器,有的藝術水平很高,而出土玉器中則鮮見高水平者。
玉帶扣漫談
正帶扣為方便可靠的束腰用品,其型制是由兩件大小相近的長祀形玉器配套合為一副,形似帶鉤,但較短。基本形態有4種,鉤環形,鉤組形,雙紐形,插種形。扣身紋飾多變以龍、煤紋較常見,風格造型因時而異,上有花卉蔬果、人物、動物等吉祥畜貴的其他紋飾。
古玉擺件能發思古之幽情
我們在家中擺放古玉有時觀看形制就不禁會想起古代一些小故事來。
比如古玉玦,漢代主要用作佩玉,以前則成對地用作耳飾,像商代的龍形玉法,“缺口好比耳環的扣口。在戰國時的墓穴,也發現了一些。
根據《史記》所載,范增曾經舉起身上所佩的玉玦,示意項羽應下“決”(諧“玦”音)心幹掉劉邦,免留後患。
我們亦可以擺設古代的玉帶鉤,形制特別有些刻有播璃效能使人凝視的時候,感到好像時光倒流到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
玉璧則令人想起和氏璧和完員歸趙的璧。它們孔小“肉寬,用來報平安。璧是圓的、無“缺”口,有融通與和平的含義。
《史記》中也有祀戴璧的故事,項羽擺下鴻門宴,劉邦逃走,張良以紀送之,以報平安。可是,另一種現今亦只作擺件的古玉圭,便有不同的用途。
圭,乃長祀形的玉片,上尖下直,上端呈等邊三角形狀到戰國才興盛。圭本來象徵春物出生,而豐圭就是個人們說弄次就是指這種形制的玉器。
古人興市才用圭,比如哪裡有兵獎之災,種古玉的形制是玉稼,粗管形,外祀內圓,中間的虛圓及表示“以應無究”,但看來不應是帝玉祭天地的器皿新石器時代“良清”文化時期的玉稼較長,到了周代,則比較短接,漢朝以後就很少製造,到近代訂有不少後仿者。真舊和色沁佳者,作為擺設,很有古批味道。
民族文化的重要源頭——玉紋(四)
藻紋和輔紋
藻紋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水草紋樣,二是指則紋樣。水草紋樣明白如話,無需細究。
效飾紋樣實際上是在某種紋樣的基礎上再行裝飾和修飾,是一種輔助紋樣。比如主體紋樣就是雲紋,還可在雲紋的基礎上再行添加藻飾,使之更加華麗。再如魚還紋是以魚為主體而配以兩飾,就顯得更加豐富多彩、有聲有色了。輔助紋樣常填充於主題紋樣的空自處,其單獨紋樣有多種。圖紋,乳丁紋、雲雷紋或者其他紋樣都可以是輔助紋樣。凡為主體紋樣作輔助之用的紋飾,我們又統稱為輔紋。
鱗紋
以水族動物鱗片形狀為紋,用於獸類動物玉昧的軀體部分,呈多層重疊。作有規則填充排列,是常用古玉紋飾之一。
蝌蚪紋
其形似谷效而幾稍長仿佛測師之狀,亦有兩尾相連,成連體地靜之形_相連者又接近於雲紋,不過雲紋往往是單線為之,而均斜紋多為主體,呈陽漢凸起。湖畔紋在我們民族的習俗之中有子孫綿延的吉祥之意用於玉雕顯得非常華麗而富於變化,勸感很強、均排技屬單獨紋樣,多作玉器表面填充裝飾,如樹炸紋玉璧、倒排紋玉龍。亦有用均科紋組合成玉雕動物獸面給人以神秘之感。
獸紋
古玉中以動物形象為題材創作的紋樣較多統稱為獸紋。背社分兩類一類是自然界的動物形象另一類是神性動物形象、古玉器中以自然界動物形象為紋樣的有象紋、龜效、蟬紋、虎效、套紋、勝紋鳩效、鹿漢等等。種怪動物形象中最著名的有籍餐坦、誠紋、他紋、續紋、虬紋等等。
饕餮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貪婪的惡獸。傳說龍生九子,饕餮便是其一、《說文》解釋為“貪財為饕,貪食為餮”。乃貪嗜財貨飲食之意。《呂氏春秋先識資》將其形狀描述為“青銅者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史及其身”。饕餮之意乃戒奢戒貪、若否,則必反遺報應。饕餮紋在三代時期用得非常多,作警世之用。
螭在傳說中是經常出沒于山林之中的害人怪物。其形狀類似於今日的璧虎。《說文》對牆的描述是”螭若龍而黃。”顯然,這是一種能主宰雲雨的種異怪物,當屬古代先民們崇拜的雨神之一。
虺,傳說中的一種毒蛇。《釋玉》曰“小田地,大白蛇。”可見虺乃蛇類。《說文》又稱“詩曰切為虺蜥?並註解為:則虺為蜥易屬可知、綜觀古代玉雕上的虺紋,大多無足。有的雕一隻頭有的雕兩隻頭、多條尬纏繞在一起則稱為陸地往、實際上古代畫蛇畫龍有的有足,有的無足、無足鉈因為蛇有足蛇則像俗說的四腳鉈,當歸蜥屬了。在科學尚未昌明的古代,動物分類並不準確,人們只是根據觀察。喜好和想像來創作他們心中的神靈動物形象,這是不足為怪的。我們只要知道這種形象就是地,以便於開展對玉文化的研究就可以了。
夔,人們都習慣把它認為是龍的一種,故亦稱之為蒙龍。在古代曾祀它說成是山野怪獸,認定是獸類。《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板以雷善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由此我們得知鰭乃青黑色一怪獸,沒有角,只有一條腿,用它的皮做鼓,響聲能傳五百里之遙,可以想見蒙的體積不會太小。古玉圖文中的蓬通常為大頭,大嘴,無角,蛇身,有的一條腿,也有的兩條腿。總的形象和古文字的祀載是相符的。至於一條腿和兩條腿的區別也不難解釋。古人在創作紋樣時,原本並不是先有文字後有紋樣,而是出於神聖的崇拜心理和受制於工藝創作的條件。
虬是古代傳說中的龍子。《說文》釋虬為“龍無角者”。唐杜牧《題青雲館》有“蟠曲千仞劇羊腸”的詩句。我們由此知道虬是一種沒有角的經常盤曲的龍。實際上虬和上述凡種獸紋都是古代龍紋多樣性的反映罷了,虬紋也是古玉常用造型和裝飾紋樣之一。
我們若把螭、虺、夔、虬這幾神紋樣作一番比較,就可以發現,它們的形象原本大同小異。從大的方面看,都是以蛇為身。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僅在於虬無角、螭黑黃、虺兩頭、夔頭大而多足。
在獸紋當中,還有一特殊的紋樣——獸面紋。這種紋樣只刻畫面部,而捨去了身軀,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神人或神獸頭面形象。常見的有饕餮、龍、虎、牛、獅、豹之類。其中尤以汪汪最驚魂攝魄、影響深遠。在背面紋中,有的社面如同人面,有的人面相似於背面,也有的刻畫成人面獸身、背面人身,使人區分不出究竟是何種走獸。因為,古玉紋的創作,是原始的鬼神意識和崇拜意識導致的結果,追求的是物質對象的神似而不是形似。
龍、鳳紋
龍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龍文化是我們立國的象徵”,“做了我國幾千年文化的核心。”古代龍紋的形象是由鉈身和獸頭組合而成。考古發現的古代玉龍已經證實了這一點。龍形象的演變和進化,反映了以鉈為圖騰的古華夏氏族在原始戰爭之中不斷征戰並融合其他氏族部落、不斷吸收其他氏族圖騰優美特徵的過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明傳龍紋形象,是從古代玉龍的形象發展而來,是由蛇之身,魚之鱗、牛之頭、鹿之角、蝦之眼、鷹之爪等等組合起來是集中了多種動物優美體態構成的一個典型的神異形象。
幾乎伴隨著龍紋的演進,鳳效也日終成形、鳳紋是由鳥改變化而來,也是各種自然烏類優美動物形象的結合體,它同樣是氏族圖騰相互融合的結晶。歷史上以“龍”、鳳”為主要圖騰標祀的東西祀兩大部落在經歷了長期的征戰之後,最終以龍鳳呈樣”龍飛鳳奮”為美好的結局、古玉器中大量龍紋、鳳紋的出現,正是向現今的人們昭示著中華民族近萬年文化歷史發展的軌跡。
龍紋在古玉器中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古玉器上的浮雕龍紋,如龍紋璧、玉器表面的龍紋圖案等。另一類是立雕玉龍,如紅山文化玉龍即屬此例、玉龍紋樣應是我國龍文化的源頭。
當龍文化和帝玉崇拜匯為一流,當龍崇拜和皇儀政治合為一體,各種以龍鳳為題材的玉器產品不斷問世。其精雕細刻、美不勝收為後世留下了無我的玉器珍寶、龍鳳紋樣並不單純地使用於玉器,而是逐步地、大量地運用和出現在各個生活領域。渚如建築裝飾、家具器。、服飾染織、陶瓷漆器,以至民間燈彩、郵票錢幣、文玩用品、竹木編織等,充分反映出玉文化對後世其他分支文化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古玉逸趣
很多初八門玩古玉的人,都有一大困擾,就是分不清楚古玉和新玉。
不少人購八的,不過是”舊玉新玉”。其實玉石經過相當時日才能形成,其“舊”是必然”的我們所指的“新玉”,是新玉,不是舊玉來多經人祀玩,或未八過土,沒有天然色沁者。
新玉的“上品”,亦有不少石佳玉好者,只不過我們喜歡古玉講求年份與古拙,認為這樣夠“味道”。
新玉的光澤並非不美觀但其刀法不古未經地氣醞釀沒有色沁,而紋飾亦絕少樸拙之氣,因此,絕沒有古玉那么耐看耐玩,而且經過改制、客觀而言,大部分新玉的質地和色澤,都比不上一些古至那樣純潔和肌理細密溫潤。好的古玉,使人發古思之幽情,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新玉的“玉”雖然仿古,但是不論仿至外形多么相似,也沒有那種高雅古拙味道,實不可同日而語。
古玉的刀法較為精深,紋飾亦樸拙古奧,所以即使不是出土的古玉,而只是傳世玉,也越趣橫生。
這主要是現代人和古人的生活方式有別。以前的人清閒些,比較優遊自在,時間與心境比較寬裕沒有現代人生活那么緊張。現今刻玉的人大多數為了錢,要講效率雖玉多藝熟者亦會流於玉匠化而非心胸意念流溢、在造型與刀法方面獨創,更一味只知模古仿舊,了無創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