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缽胡同

玉缽胡同

玉缽胡同,北京的老胡同,地處西城區東南部。

簡介

玉缽胡同玉缽胡同

玉缽胡同,在北京市西城區南長街路西、西苑門夾道以東。其地段,在明代屬御用監,在清代屬內務府。玉缽胡同里,以前確實有個玉缽,此玉缽,雕成於元代,自明代由北海移至於此,於清代又回歸北海,即今天陳放在北海團城上的“瀆山大玉海”。

歷史沿革

法源寺中的瀆山大玉海仿製品和原配底座法源寺中的瀆山大玉海仿製品和原配底座

《元史•元世祖本紀》記載:至元二年(1265年)十二月已丑日,“瀆山大玉海成,敕置廣寒殿”。瀆山大玉海,即玉缽,也成玉瓮,用整塊墨玉雕成,呈橢圓形,長1.65米,寬0.63米,腹深0.57米,重約3.5噸。大玉海外壁通體雕琢海浪波濤紋,浪濤間浮現著魚龍、海馬、海豬、海羊等神奇海獸,下面還配有白玉雕制的雙層底座,形狀就像疊放著的一大一小兩個八角石桌。底座周身也雕有與大玉海紋飾風格一致的浪濤海獸。
忽必烈下令將碩大華麗的大玉海安放在廣寒殿中,每逢舉辦盛大宴會時,就用它盛酒,容量多達30餘石。而斟酒的金杯,就放在底座的石桌上。有資料說,雕制大玉海用的巨型墨玉出自四川境內的岷山,而岷山古稱瀆山,瀆山大玉海就以此得名。這也很有可能。因為蒙古軍侵襲南宋時,曾多次進攻到四川。
《燕都叢考》援引《野獲編》說,明代萬曆七年(1579年)五月初四日,始建於遼代的廣寒殿因年久失修,木料糟朽,忽然倒塌。因此原在殿中的瀆山大玉海連同底座被移至西華門外南長街的御用監衙署院內,先是放在一個小亭子中,後又安放在御用監南院的皇家寺院真武廟院裡。
清代康熙五十年(1711年),皇家重修了真武廟,將露天存放的瀆山大玉海移至殿內神像之前,在大玉海腹內疊石成小山,注滿清水,用以供奉北方水神真武大帝。此時,元世祖御用的酒瓮竟變成了一個“盆景”。當時,還在真武廟院中增建了一座前殿,用以供奉康熙皇帝的畫像。
由於那時的人們已不知曉大玉海的來歷,將其稱為“玉缽”,真武廟也被稱為“玉缽庵”,所以這條胡同也被稱為“玉缽胡同”。後來,真武廟中的道士竟將此稀世珍寶當作了醃菜罈子。
到了乾隆年間,終於有一位名葉三和的滿族官員識得此寶,報告給喜愛收藏藝術品的乾隆皇帝。乾隆破費千兩白銀購回,並於乾隆十年(1745年)特意在北海團城上的承光殿前建一座石柱琉璃頂的玉瓮亭,用以安放大玉海,還寫作了一篇《玉瓮歌》,命工匠鐫刻在大玉海腹內。他又命40名翰林各作一首《詠玉瓮詩》,刻在玉瓮亭的石柱上。這就是今天北海公園團城上玉瓮亭和亭中玉瓮的來歷。翰林們作的詩,至今還在石柱上。
但是,當時乾隆皇帝並沒有取回元代大玉海的原配底座,而是命匠人另雕制了一座更高更華麗的白石底座與之相配,這也體現了乾隆一向好大喜功,鋪張排場的性格。
由於保存過大玉海的真武廟是皇家寺院,廟內又供有康熙皇帝的畫像,取走大玉海之後,乾隆也不想虧待真武廟的道士們。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家重修了真武廟,並仿製了一座白石的大玉海,與乾隆沒有看中的元代原配底座配套,仍安放在真武廟中。
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真武廟被毀,從此破敗。但這套石質的大玉海未遭劫難。1979年,玉缽胡同真武廟的石質大玉海被移至宣武區法源寺前街的法源寺內,安放在第四進院落毗盧殿院中。由此,就形成了元代大玉海真品配著清代石質底座放在北海團城;清代石質大玉海仿製品配著元代底座真品放在法源寺的奇特觀象,雖是“張冠李戴”,卻也各得其所。
彌足珍貴的瀆山大玉海,自1265年雕成後,其傳世經過,歷歷可考,距今已是739個春秋了。見證過元、明、清三代興亡的瀆山大玉海,雖然始在瓊華島廣寒殿,繼而流落玉缽胡同玉缽庵,最終回歸北海團城,但其滄桑的旅程,始終未出今西城的範圍,這也是西城區文物史上的一段佳話。只是,曾供大玉海棲身百餘年的玉缽胡同,已於兩年前被徹底拆除,永遠地消失了。

玉缽庵

玉缽庵玉缽庵

光緒《順天府志》載,玉缽庵即明真武廟,地為明御用監舊址。清康熙五十年(1711)重建,因殿前有玉缽,因以名庵。乾隆十年(1745),移玉缽置承光殿前(即今北海團城所置瀆山大玉海)。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玉缽庵,別制石缽以存舊名。玉缽今置於北海團城承光殿前,重約三千五百公斤,即元朝忽必烈時代的“瀆山大玉海”。所謂大玉海是形容器皿之大,寓意“海德”、“海量”。大玉海可盛酒三十石,大玉海周身浮雕著波濤洶湧的大海,海中有海龍、海馬、海豬、海鹿、海犀等海獸;海獸出沒於驚濤駭浪中,形象生動,整個造型氣勢磅礴。大玉海幾經滄桑,在元初放在瓊華島上的廣寒殿內,忽必烈用它盛酒宴請有功之臣,又稱為“酒瓮”。明代廣寒殿被毀,大玉海流落到紫禁城西華門外的真武廟中,被道人當做“鹹菜瓮”。直到清乾隆十年(1745)才發現了大玉海下落,命人以千金購回,放置在這裡,乾隆為它建了亭子,而且還作了《玉瓮歌》,刻在大玉瓮內。並且命大臣作詩,刻在玉瓮亭的石柱上。這些詩詞中有的讚美它的造型生動和不平凡的經歷,有的還說這塊大玉石是從月宮中落下來的呢。據說,這塊玉石很可能是來自我國四川省西部的岷山,因為那裡過去叫“瀆山”。
玉缽庵在西城區玉缽胡同。原名真武廟,明御用監舊址。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瀆山大玉海雕成。敕置廣寒殿,後散落到真武廟,因而更名為玉缽庵。清乾隆十年(1745年)把瀆山大玉海置於北海團城承光殿前,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玉缽庵,並新雕石缽置原石座上以存其名。
庵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三間,硬山筒瓦頂,通面闊8.20米,通進深3.20米。東西配殿各三間,硬山箍頭脊,合瓦頂,通面闊10.80米。通進深4.80米。大殿三間,硬山調大脊,前帶廊,徹上明造,排山溝滴,通面闊10米,通進深4.60米。庵東西寬18.60米,南北長35米。
現為民居。其原存的石缽及元代石座移至法源寺陳列。
玉缽胡同名源於玉缽庵,玉缽庵的得名又因為庵里曾有過一尊玉缽。玉缽的正式名稱應該是瀆山大玉海,為元朝忽必烈時代制是盛酒用的器皿。玉海由一塊巨大的墨玉雕琢而成,玉色漂亮,黑墨色中夾有白色條紋。鏤工精巧,外壁琢有山龍海馬,雲容水態,為世間罕見。據說內里可貯酒30石。讀山大玉海原本是宮廷之物,曾擺放於瓊華島上廣寒殿里的小玉殿內。小玉殿是忽必烈與群臣宴飲的地方.正面設有金嵌玉龍御塌,兩邊是群臣坐床,這尊舉世無雙的大玉海就放置在正前方,君臣的鼻子跟前,所處環境十分尊貴。不幸的是,在戰亂中,這尊忽必烈御用的貯酒玉海流落到民間真武廟中,道士們不知其來歷和價值,只看出是玉的,隨口稱為“玉缽”,很不經意地把它放在殿前露天中。由於沐浴日月精華,歷經大自然中風的吹拂和雨水的潤澤,它反而愈發斑斕光彩,奪人眼目了。於是常有文人墨客結伴專程來訪,欣賞美玉華澤,感嘆良玉的敞履境遇。

有位名叫性福的和尚,在真武廟住了26年,眼見寺廟日漸不堪,決心重整旗鼓,再造廟宇。他靠化緣行乞積累磚瓦木料,多年累積,到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開始動工。費時十年,重建起小廟,小廟有三間真武殿,配殿及前殿。性福想起了這尊價值連城的珍寶,廟建好以後,將它移到前;殿觀音大士座前,疊石為小山,貯水於玉缽,營造起一個普陀南海的袖珍意境。稀世珍寶得到一定程度保護。玉缽得到關懷,廟宇也受到重視。因為廟裡有這么一尊引人矚目的玉缽,真武廟便被稱為玉缽庵。皇帝換了兩茬,到清乾隆十年上,玉海終於被乾隆皇帝發現。乾隆“命以千金易之”,花了1000兩白銀把玉海贖買到自手中。眼見過無數奇珍異寶的乾隆,看出這是一件曠世之寶,把它置放到北海團城的承光殿前,特建立了一個小石亭覆蓋在缽之上。此外他還把自己的一首《御製玉瓮歌》命人鐫刻在側上。這樣,這尊讀山大玉海又回到它所應得到的高貴位置上。乾隆在歌序中,介紹了玉缽回歸的過程。讚譽自己,把含尊貴無比的玉瓮,從淪落到被不識貨的廟裡老道充當醃鹹菜鮮地步,拯救回宮廷。毋庸諱言,還真得說,多虧了乾隆,咱們今天才能夠在團城上見到元代的這件讀山大玉海真容。

玉缽在,玉缽庵還在,為了不使庵空負其名。三年之後,又一次重修玉缽庵時,廟裡又仿製了一座石缽,來代替玉缽,保持玉缽庵的廟名。玉缽庵目前已湮滅在歷史塵埃中,只留下了這條玉缽胡同和北海團城上的那尊璀璨奪目的瀆山大玉海。

一個小廟,一條平展的小胡同,一尊皇宮內珍寶就這樣被歷史的變遷聯繫到了一起。

北京的市井胡同

北京胡同的叫法,最早出現在元朝的雜劇中。《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和梅香有一段對話,張問梅:“你家住哪裡?”梅答:“我家住磚塔兒胡同。”這個胡同至今還在,就在今北京西四附近,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它因胡同中有一七層磚塔而得名,此塔至今仍在。不過經清、民國兩代修葺,已由七層變為九層。據學者考證,胡同之稱是由蒙古語中的“火疃”轉化而來,元朝擴建大都時,城內居民按片分開,中間留有通道,這種通道蒙古語稱“火疃”。後來,北京人把它讀成了“胡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