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井鄉

壺井鄉

壺井古稱壺西,後因“漲潮時,白波四侵,如壺在白玉盤中······又如海中仙島有方壺”,因此奇觀,故衍變為今名,而壺西則成為壺井林氏的郡望,故稱壺西林氏。《長樂縣誌》載:“十八都者壺井山,俯臨滄海,仰接董奉山陲,一井狀若壺,鹹潮往來,潮退其水復淡。” 壺井,山以壺著,井以壺名,界長樂南北鄉之中,是東南沿海一大村落。

建制沿革

長樂縣禹貢揚州之域,周時為七閩地,秦置閩中郡,漢初封無諸為閩越王,都此。武帝滅閩越徙其人於江淮間,盡虛其地,後立冶縣,屬會稽郡。東漢末分冶縣地為東南二部,此為南部。三國吳屬建安郡,晉析置原豐縣為晉安郡治。至隋開皇中改原豐為閩縣。唐武德六年都督王義童析閩縣地置新寧縣(即今之十二都敦素里,曰“古縣”者是也)。尋改為長樂縣。上元元年,防禦使董介以其地卑隘遷置今所。元和三年省入福唐,五年復置。五代時閩(閩,系閩縣之誤。)改為昌安(昌安,可能是安昌之誤。),後復為長樂,宋元仍舊。而我朝因之初編戶三十二里,今一百一十三里。為鄉者四,統二隅,二十有四都。

舊屬昌化鄉 海濱、崇化二里 十八都。統二圖,今因之。在縣東南離城二十五里。東至海,西至七都新橋,南至十九都流水,北至十四都東平倉。

一圖,漢坂
二圖,岐頭、東山、壺井。共四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長樂設1鎮5區,轄138個鄉。壺井屬於一區鶴上區(駐沙京),全縣159個鄉。

1950年春,改鶴上區為第二區(駐地移到鶴上)。壺井屬於鶴上區。

1955年8月23日,將9個區合併為6個區:營前、東渡、鶴上、江田、金峰、潭頭。壺井屬於鶴上區。

1956年4月,6個區縮為1個鎮、4個區,轄52個鄉。壺井屬於鶴上區。

1958年6月,實行撤區並鄉,全縣區劃為15個鄉(鎮)。同年9月,農村實行人民公社化,把15個鄉(鎮)合併成8個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全縣以村為單位劃為88個生產大隊、850個生產小隊。壺井屬於鶴上公社。

1973年文武砂擴大政社區域,原鶴上公社壺井大隊劃屬文武砂公社管轄。1979年10月農場復辦,但仍為場社合一建制。性質屬綜合性國有農墾企業,實行場鎮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組織與管理方式。1984年9月文武砂撤公社設鄉。1992年鄉改鎮。

行政區劃

壺井鄉 壺井鄉

1984年壺井分治:設定壺東村、壺井村、歧西村、山頂村和下吳村。

康熙年間,部分後裔壺井遷出,定居萬沙繁衍,至今300多年。乾隆年間,部分後裔遷出壺井,定居於沙尾,至今270多年。道光年間,又有部分壺井林氏後裔遷入萬沙定居,至今180多年。萬沙與沙尾、新宅三村原為一個村——萬沙村,1958年改稱萬沙大隊,1962年單獨成立萬沙大隊。

1970年,32戶農民從壺井搬遷定居新村,開荒造田,建設家園。

移民村:萬沙村、沙尾村、新宅村和新村村。

隸屬村:洽嶼村。

地理環境

中部淺山,四周平原。

----------- 壺山詩 ----------------------- 乘醉涉芳洲,探幽入靈境,

壺井鄉 壺井鄉

------------------------------------------ 上攀鰲頂石,一憩壺公井。

碧海有奇觀,壺山天際浮,---------- 我心如飛鴻,飄飄凌素空,

客游造窮髮,秋興生遠流 。-------- 回頭呼數子,長嘯不能從。

況以同心人,俱懷謝公趣,--------- 十載懸賞情,一夕情塵夢,

揚帆入天色,攜酒坐花嶼。--------- 道意雙白鷗,幽期永相共。

長風吹愁開,弄景見蓬萊,

塵波泉深淺,安可不頃杯?

壺井山 在崇化里(有誤,應為海濱里,崇化里在東山)。井在山陲,狀如壺,潮至則鹹,潮退復淡。上有岩石聳峻,俯臨滄海,名百丈岩。又有笏石、鯉魚石、鼓石、王母台、蓮花峰、浴鴉池諸勝。又有一石,擊之如磬,曰響石。明高棅《游壺井記》:“壺山,樂邑之極處也。當邑之東為大海,山倚海濱,湧出空波,遠視若青螺。予生四十有六年,每聞茲山多奇產,海物錯出,居民鮮少,皆逐逐於舟車魚鹽之末,未嘗有顯者聞。竊意其幽閒寂寞之濱,間必有精神聚處,獨無能發其秘者,豈天設而地藏,未見遭其人乎?洪武乙亥,余叔氏張伯清讀書山中,屢要余以剡棹之期。莫秋十日,余訪舊嶼,南去壺山,只隔一水。越五日既望,宗人翼宇中行者,好文士也,資舟載酒,領余來游。時樵川朱以義亦與焉,東魯生馮王與??扶病偕行。有友十人,自塘頭髮舟,值風潮不便,泊棹於洽嶼,攜酒登岸,展酌於天妃祠。下臨大江,望壺山若在幾席,天風飄蕩,浪花飛舞,舟子吹洞簫,歌水調,余亦倚歌而和之,諸客從而賡歌互答,舉觴勸酬,劇飲無筭,不知身在人間樂也。斯須風恬汐退,沙洲斥望若千里,舟人漁榜出沒於其間。余情益肆,遂扶醉跣行泥淖中,可一里,以抵壺山。東魯生病不能從,寄留於野人家,余客亦稍稍引歸,從余者五人焉。於是履巉岩,披蓁莽,造張叔讀書處,諸生出與成禮。中行復洗盞樽,飲於鰲峰石上,以觀大海。時日已夕,輕雲翳空,月影微霽。由鰲峰左行,周山之一遭,下臨江岸,觀所謂壺公井者。井有二泉,出石罅間,味皆清冽,居人鹹飲之,俗呼為壺井山。是夜,張叔復置酒於主人館,余亦不勝杯矣!相與枕藉而臥。及覺,雞已咿喔。余賦近體詩以寓興,遲明返於洽嶼之野人家。東魯生亦賦詩二篇見贈,因留共飯。然後,由洽嶼步歸於嶼南。東魯生曰:‘今日之游,無讓古昔,龍門子既首倡,諸人不可無繼。’余慚向之辭不逮興。未足以張斯游之大,乃作而曰:‘游哉,游哉,無徒游者哉?彼昔人之窮搜遠覽,賦景興懷,如郎官、氵美陂、洞庭、赤壁之雄者,曾幾何人?況吾儕衣冠文翰,遭際清朝,而得寄興江山,忘情軒冕,如斯樂者,又幾何時?不有合作,劖岩而記之,豈直貽笑于山靈,亦何以慶茲山之有遭矣。遂以孟浩然,‘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之句分韻,余探得‘共’字詩成,再撰次以為記。”

地名由來

壺井始稱壺西,元末明初壺西始祖成德公由洞湖遷至此,至今族譜、禮堂、墓碑等禮儀祭祀等用詞皆以壺西稱之。

壺井澳,它是漳港澳南邊的一個最大的海澳。其界線沿五峰山的南麓,東起壺井的壺山過洽嶼、沙京的蓮花山下嶼頭,西南至鐵馬山下的恩頭,北與鶴上洋隔開,長跨30多里的半弧形的海澳。這塊平原北接金峰鎮的馬洋(華陽),過渡橋沿鳳嶺支脈的結珠山下的屏洋、後洋、洋邊、仙岐、漳港、演嶼、橫港、壺井、洽嶼、嶼頭,給古海岸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壺井原是四周皆海的島山,唯獨一山形如壺,人民飲水,靠山下的井水(井形亦如壺),故村名曰“壺井”。壺井幾十年前還是臨海邊,俗云:“灶里燒火,鍋里煮水,海里討汛,趕得及煮。”可見海澳就在家門前了。

洽嶼(海中的小島)與壺井間有一小村叫“洽壺”,過去這一片是海澳,由洽嶼與壺井合作把海澳圍塘造田,這個塘叫“洽壺塘”,村名叫“洽壺村”,後來因“洽壺”與“下吳”音相似,就演變成了“下吳村”。從洽嶼至蓮花山南坡嶼頭(是海上島嶼),向西南至董奉山下的古槐(唐武德六年時,就是臨海濱之地,它的村前有一個娘宮村是海神之廟),繼續向西南伸入竹田洋(古時深入內陸的竹田灣)的恩頭(原名“汶頭”,是塗地海灘,又是交通港道)。

旅遊資源

“碧海有奇觀,壺山天際浮。”文武砂自然與人文景觀熔於一爐,風光獨一。宋代沙京、嶼頭瀕海,常“田患鹵斥”。壺井是“俯臨滄海,仰接董奉山陲”的一方島。這一帶港河湖塘外狹內廣形狀如壺。島山上一井亦如壺,鹹潮往來,潮退其水復淡。故島山稱壺井山,地亦以壺井稱之。山不高不大,卻薈萃百丈岩、笏石、鯉魚石、鼓石、王母石、蓮花峰、浴鴉池等眾多景觀。千米長堤外,黃沙洲、鐵錘、鐵壋等天然神鵰,日夜飄浮於風濤天際。人到此弄景探幽,襟壺山神構,覽碧海奇觀,悠然而頓生“我心如飛鴻,飄飄凌素空”之感。騷人墨客有詳盡的記載,標為壺江十景,曰:沙堤橫玉,壺井流瓊,鰲峰駕海,笏石當潮,懸岩聳壑,洽水環襟,草堂泡露,蓮阜凝煙,仙搓泛月,石鼓驚天 。當金風送爽,鱸蟹競肥的時候,你架一葉方舟,泛月壺江,此際遠水長天,冰輪耀彩,壺山倒影,仿佛見的是琉璃世界。故前人標“壺江泛月”為吳航十二景之一。

壺山瀑布 壺山瀑布
石鼓驚天 石鼓驚天
書載:峰之東不數步,有石圓且平,可坐十餘人者為鼓石,每逢風雨晦明時逢然有聲。“這就是清朝林安所標的”壺山十景“之一的”石鼓驚天“。 鼓石周長17米,東西寬3.7米,南北寬4.7米,可同坐十餘人,古人詩讚: 生成鼓石臥山阿,萬頃海江別有沱。 時逢風雨聲作響,鏗鏘仿佛奏雲和。

姓氏族系

壺西忠義林(嶼南派)

林氏始祖為殷太師比干公 ,得姓之祖為比干公之子堅公,東晉招遠大將軍林祿為比干公四十八(一說八十三)世孫,祿公入閩為閩林始祖。慎思公為祿公十七世孫,慎思公不降並怒罵黃巢而就義,唐天子旌“儒英忠義”,唐昭宗褒其門曰“忠義名家”,御書:“忠貞貫日月,義節凜冰霜。”慎思公後裔皆稱忠義林,元振公為慎思公五世孫,遷居嶼南,為嶼南派始祖,稱忠義林嶼南派,元明之際元振公十二世孫均驥公(成德公)由嶼南遷洞湖,後遷壺井為壺井林氏始祖。其字輩為顯祖大文昌六言:謀戈成至,惟孟仲叔世有公行斯可久,謙尚則益光,道以仁為本,學宗禮允良,守之時克敬。至今已傳至宗字輩。

至三世時,始分四房:長房惟賢公派系,次房惟智公(無後),東房惟繼公派系,西房惟善公派系 。

壺西忠義林(鳳井派)

居壺井山澳面,現有50餘戶,其字輩與嶼南派合流。

九牧林

於清道光年間遷萬沙,現有50餘戶,其字輩與嶼南派合流。

金桂林(新宅林氏)

原居壺井新宅下,現今已遷往漳港街道新宅村。

其他姓氏

蓋因年久不知道有幾個其他姓氏,但據先輩訴說卻有存在過,翻查縣誌從中發現壺井鄭氏分別於明清各中舉一人。然何時搬離壺井,其原因不可得知。

長房祖廳 長房祖廳

題海橋長林圖

積水浮仙橋,長林隱故家。

天連滄海近,樹繞白雲斜。

客與隨秋波,鄉心帶曙霞。

樓頭時看畫,吟望意何賒。

壺井世系

林氏從堅公至祿公,有不同版本,且堅公至祿公之間的先祖名字毫無相同,孰是孰非,有待考證,謹供參考。

上古先祖至壺西成德公(版本一)

燧人氏(華胥氏)—伏羲(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名玄囂,號青陽)—蟜極—帝嚳(名俊)—契(商的始祖)—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又名振)—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商太祖天乙(成湯)—太丁—太甲(太宗)—太庚—太戊—河亶甲—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康丁(庚丁)—武乙—太丁(文丁)— 比干 (林姓始祖)—堅—鍾—波—標—燮—坦—宙—經—騰—添—珊—雲—放(孔子弟子,問禮之本)—鴻—皋(九龍之父,十德家門)—昶—煒—奎—銓—江—植—瓚—崗—修—毓俊—廷麟—潮—榲—遐—櫱—梧—欽—奢—美—鋪—湍—森—丙—墟—甸—泮—本—暖—逋—禮—穎— 祿 (開閩林氏始祖)— 景—緩—格—靖之—遂之—遁民—玉器—聲—哲—智通—仲濟—善—凝—萼—升— 慎思 (忠義林始祖)—徵—休業—仁嗣— 元振 (嶼南派始祖)—乃孫—誼—深—鳳—粹中—仰—丙—英—謀—戈翁— 均驥 (成德公壺井始祖)

上古先祖至壺西成德公(版本二)

燧人氏(華胥氏)—伏羲(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名玄囂,號青陽)—蟜極—帝嚳(名俊)—契(商的始祖)—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又名振)—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商太祖天乙(成湯)—太丁—太甲(太宗)—太庚—太戊—河亶甲—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康丁(庚丁)—武乙—太丁(文丁)— 比干(林姓始祖)—堅—載—磋(差)—虎—光—相—玄(元)—鳳—翊(詡)—萇(辰)—材—考(方)—回—貞(員)—英—乾—保—雋(炯)—宏—類—繇(剽)—既(繼)—雍—敏(閔)—楚—放—通—不狃—欣—儀—撫—鸞—世元—佰—皋—宣—微(徵)—泰芳(芳)—瑋—亮(豪)—憲—摯—纂(篡)—別—吉—述—良—公—車—憑(馮)—尊—高—苗—鑒—寧—金—重—秉(秉仁)—襲(承、龔)—時(若)—丞(承)—熹(吉成)—謨(皓)—恂—就—橫—道—永(永成)—肇(趙通)—封—農—祗—川—豫—輿(儒英)—冠—玉(皋)—逢—勛(勛遙)—顯—業—禮—頴— 祿 (開閩林氏始祖)— 景—緩—格—靖之—遂之—遁民—玉器—聲—哲—智通—仲濟—善—凝—萼—升— 慎思(忠義林始祖)—徵—休業—仁嗣— 元振(嶼南派始祖)—乃孫—誼—深—鳳—粹中—仰—丙—英—謀—戈翁— 均驥(成德公壺井始祖)。

縣誌記載

壺江泛月圖說

鹹池之氣,下往清流,壺江其支派乎?江外狹內廣,若壺然。溪澗之所演匯,滄溟之所吐納。當夫遠水涵碧,長天作秋,千頃流光,冰輪耀彩,壺山倒影,侵入琉璃。駕一葉之扁舟,微聞風水聲合沓作響,恍在十洲三島間也。昔白傅以“五宿澄波皓月”誇示元使君。使其過此,不知遲留愛慕當復何如耳。

壺井形勝疆域

出縣東門裡許即嶺口,過石岊嶺至北山三里,北山東行,三里至桃坑,三里至沙京,三里至嶼頭,五里至壺井,與東山洽嶼各澳相連,界南北兩鄉之中,是為中路,至縣東門岳二三十里不等。

壺井星野緯候

閩省鹹隸會稽牛一度,據《經緯圖》長樂與福州皆屬牛分,故壺井鄉亦屬牛分。

壺井大事志

嘉靖三十九年,倭夷寇北鄉,巡撫劉燾親兵馳馬挾弓趕之,追賊與壺井山下,應弦斃二酋,賊駭潰,我師旋歸。

清順治十八年,命沿海居民內遷,北從雁山抵金峰,南至大嶼轉壺井,直至三溪為界,絡繹設八寨。康熙二十年重複。

壺井山川志

山:壺井山在十八都,俯臨滄海,仰接董奉山陲。一井狀如壺,鹹潮往來,潮退其水復淡。上有百丈岩、笏石、鯉魚石、鼓石、王母台、蓮花峰、浴鴉池,昔人記之詳矣。明邑人高棅有詩:碧海有奇觀,壺山天際浮。客游造窮髮,秋興生遠流。況以同心人,俱杯謝公趣。揚帆入天色,攜酒坐花嶼。長風吹愁開,弄景見蓬萊。塵波泉淺深,安可不傾杯?乘醉涉芳洲,探幽入靈境。上攀鰲頂石,一憩壺公井。我心如飛鴻,飄飄凌素空。回頭呼數子,長嘯不能從。十載懸賞情,一夕清塵夢。道意雙白鷗,幽期永相共。”清林司訓安(有誤,應為明萬曆朝),原標十景,曰:沙堤橫玉,壺井流瓊,鰲峰駕海,笏石當潮,懸岩聳壑,洽水環襟,草堂浥露,蓮阜凝煙,仙搓泛月,石鼓驚天,詩俱別見。進士林瓊蕤亦標十景,詩賦俱別見。而秋江泛月,別有壺天,放佛見琉璃世界焉。

水:馬江自羅星塔下分流,至四境支川,東側有潭港江,在十五都,自仙岐江牛路起,至溜口止,與十八都之壺井相連,澳有溜口,隔斷兩鄉,疆界以分。雍正八年十二月,有石立碑,在於鼓樓內,西畔與壺井澳有溜,港界自分明,溜以東屬漳港澳,溜以西屬壺井澳,尊大府判斷,各管各地,永杜爭端。

澳:壺井澳。

井:壺井。

壺井水利

塘: 北塘

山兜塘於康熙壬午年砌,長二百八十丈,闊三丈五尺。里人林瓊蕤有記:遠而環壺者,山也。近而環壺者,田也。田廢為海,淺深而環壺者,水也。自國初調遷,以八寨為界,壺島劃於界外,棄膏腴為斥鹵,而田廢矣。田廢則無堤,而無路。展復後,新鳩殘喘,漸歸故鄉,見頹垣蕪址,滿目悽然。先疇舊廟,無一倖存。乃披草萊,蓋茅屋。回憶昔時,不勝風景河山之感,如傷弓之鳥,即養翮猶覺驚心,再植之樹,稍缺培斯成槁梗。情耶?亦勢耳。壺島昔日,海物滋豐值稔人稀,故雖鴻雁嗷嗷,猶無星翳之嘆。康熙丙子後,歲歉谷昂,人不勝病。始知以海為田之?本務也。辛巳年,爰集眾鳩工,議砌山兜塘。一則近山西跡,易築而成田。一則往來要道,急塞而成路。故以此為經始也。其時父(斯獻)與叔斯海、侄申甫(久征)共襄其事,至八月告成。蓋塘,鄉之命脈也,有塘則有田,有田則有路。障內捍外,可耕者千餘畝,雖有水旱,亦鮮外糴,水物?而平?蕃。近蔚野綠,遠延村翠,高映於環壺之山川,斯固海變為田之,一大快也。是為記。”

壺洽塘:十八都與十一都交界,舊隔一大港。雍正十三年府、縣詳請撥帑修砌。上至沙京嶼南斗門,計長二百三十丈,闊五丈。塘岸斗門,壺井,洽嶼各應半修理。

斗門:山兜塘斗門。

北塘斗門:闊一丈,深一丈一尺。上同陳塘港,凡渡橋、旒峰、溝東、白眉之水皆由此泄。因止一座,不足泄水,續奉憲撥帑設二座。

壺洽塘斗門:乾隆元年,奉憲撥帑建造,壺井造於獅子岩下,洽嶼造於砥柱石旁。因年久滲漏,海潮衝陷,乾隆十九年,知縣黃瑞鶴通詳重修。壺井改造於鼎山寺旁,洽嶼改造于山後,外抵海潮,內泄雨張,為諸鄰保障。

橋:短透橋,接連壺井與白眉。

城市志之壺井

長樂原分七鄉:曰善政,芳桂,二難,昌化,永泰,依福,崇厚。宋慶曆間,縣令董淵並鄉為四:曰善政、芳桂、二難、昌化,以統賓賢等三十二里。元至正間,改里為隅,尋又改二十四都,又增為三十六里。明以四鄉統二隅、二里、二十二都,為圖百有九。清鄉都仍舊,增圖八,共百十七圖,民國仍之。

壺井屬十八都,昌化鄉,海濱里,東方為漳港新宅,南方臨海,西方為洽嶼,北方為鶴上白眉。

壺井名勝

古蹟:王母、雲母二礁(鐵錘鐵鐺),二礁對峙在海中。宋季楊妃偕弟亮節,負益王、廣王航海經此,後人思之,因呼為王母礁。旁有二石聳立如帆檣,人呼為雙帆石。陳省詩:海中有二礁,隱隱雙柱峙。王母與雲母,呼名良有以。海汐可坦行,潮來四臨水。可詠蒹葭坻,亦稱中流砥。予自祉頭回,因上雲母視。亂世相縱橫,芒鞋慎步履。旁有掛篷石,可以睨千里。攀援陟山巔,四顧蒼茫里。野草雜飄葉,堆地紛相委。下來立水涯,拍岸波浪起。珍錯貽石端,蘊藻浮山趾。坐看習海童,取歸充釜錡。恨無竹里廚,烹此諸佳旨。清泉冽岩壑,餐之令渴止。安得隱此中,神接安期子。何如北海人,唯有?為美。”

宅第:林瓊蕤父子進士宅(尚周厝)。

林環謙八扇七進大厝(今毀)。

庵堂寺廟宮觀:鼎山寺,康熙年間建。

李王宮(獅岩廟),建炎年間建。嘉靖年間擴建。雍正年間重修,乾隆年間修擴建與祠山廟合併,鹹豐年間重修。

學校志之壺井

鄉飲正賓:順治朝:林仁,壺井人。

鄉飲介賓:康熙朝:林嗣居,壺井人。

鄉飲眾賓:光緒元年:林尚爐,壺井人。林延享,壺井人。

光緒三十年:林道輔,壺井人。

各區國民學校:長樂縣第四區第二國民學校,在壺井林宗祠。民國三年,知事王恕、教育會長董子良創辦前中區鎮公立單位國小,現改今名字。

武備志之壺井

塘汛:壺井塘,洽嶼塘。

煙墩:壺井山煙墩

祠祀之壺井

李王宮(獅岩廟)祀:顯佑靈應威仁濟慈護國庇賢明至聖忠正王

泰山宮祀: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東嶽大帝

天后宮:媽祖娘娘

祠山廟(壺井百丈岩之左):祠山大帝

選舉志之壺井

明 :林德,字有本,壺井人。嘉靖三十一年壬子科黃星耀榜中舉,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諸大綬榜中進士。先授高安知縣,升真定府同知,後任廣東市舶提舉,任荊州府長史。

鄭朝侃,字濟合,壺井人。 嘉靖四十四年甲子科王大道榜中舉,任澄海知縣。

林安,壺井人。萬曆三十四年貢生,任漳州教授,題壺井十景。

林懋才,壺井人。崇禎二年貢生,任易門知縣,後升臨安同知。劉沂春有贊云:名邑學博,超卓宮牆,秉鐸表式,制錦循良。參五馬之別駕,芾四境之甘棠,兆民允殖,杜召聲彰,急流勇退,歸田倘佯。

清 :林巒,字公丹,號笏石,壺井人。順治八年拔貢。

林時來,字斯南,號復軒,壺井人。康熙三十六年恩貢,品行端方,為閭里所欽式。邑令脆振琳以“汝南遺範”旌之。

鄭演,字允什,壺井人。康熙三十八年己卯科張遠榜,亞魁,任施秉知縣。

林瓊蕤,字光可,郎號山,壺井人。雍正元年癸卯科寥學信榜中舉,雍正八年庚戌科周澍榜進士。以親老不赴選。後授直隸高陽縣知縣。其著作有:《蘭瑞堂文稿》、《長樂紀盛文》、《丁丑祭忠正王祝文》、《四書解說》、《唐詩直解》、《左傳評註》等。縣誌有傳。

林振品,字久位,號梅莊,壺井人,林瓊蕤子。乾隆三年戊午科出科聯榜中舉,乾隆七年壬戌通明進士。寧德、安溪教諭。

林振采,字久苞,號儀廷,壺井人,林瓊蕤子。乾隆十八年副貢,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孟超然榜中舉,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秦大成榜,會魁。縣誌有傳。

林朗,字廉可,壺井人。 乾隆五年出任海壇鎮把總。

林其華,字尚清,壺井人。嘉慶三年戊午科鄭兼才榜中舉,寧德訓導,寧化教諭,漳州教授。

林春波,壺井人。道光二十年附貢

林為儀,字則陸,號羽亭,壺井人。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曾照幫中舉。

林慶璋,字則豐,壺井人。鹹豐附貢,候選訓導。

林德藩,字建候,壺井人。宣統附貢。

藝文錄

書 :《蘭瑞堂文稿》、《四書解說》、《唐詩直解》、《左傳評註》清林瓊蕤。

詩 :《劉巡撫燾追寇至壺井山下凱旋》明邑人、《賀相皋夫子》清林振采。

賦 :《長樂紀盛文》清林瓊蕤。

記 :《重修十八灣斗門碑記》清賀世駿。

縣誌列傳之壺井

林長佶,字撝行,壺井人。孝友孚於鄉閭。時困海氛遷界,族多流散,長佶為之葺室廬,鳩子姓,恤困濟乏啊,毫無所吝 。

林嗣榮,字斯獻,壺井人。性豪曠,所見者大,不屑為自己謀,嘗謂族人曰“吾族以海為田,不如以土為田。”捐斥地四百餘畝,與族弟斯海,侄孫久征,砌塘。計成田三千餘畝。

林瓊蕤,字光可,號朗山,十八都壺井人。雍正癸卯元年中舉,雍正庚戌八年中進士,以親老不赴選。丁內外艱,哀毀盡禮。服闋,授直隸高陽知縣。蒞任值水災,淹百二十村莊,窮蕤恐官賑有稽時日,先捐粥接濟,修舊堤,浚淤塞,水不為害。縣中旗民雜處,撫之帖然,在任四年,寬嚴互濟。允以課士為己任。以老疾乞休,歸裝帷圖書數篋而已。年七十,猶手不釋卷,卒於家。

林申甫,字久征,壺井人,年十五,海寇劫其父,申甫哀號,願以身代,賊憐而釋之。耿精忠之變,逼授官職,卻不就。匿身桔園洲。母歿,負土營葬。考授經歷,未久,乞養歸。修祠墓,置義渡,築壺井塘(山兜塘)。知縣陳諧旌“功垂梓里”。

林振采,字久苞,號儀廷,壺井人。乾隆癸未會魁。父瓊蕤,宦歸無長物,唯積書十數萬卷。振采與兄振品盡讀家所藏書,淹通貫串,探其源流,窮其奧蘊,下筆沛然,如決江河。一時名宿如鄭天錦、張甄陶皆折節與交。邑令賀世駿聘修縣誌。身後所有著述,散佚無存。嗜古者慕其學博才高,而慨其後不傳也。

林觀曾,字述謙,號省吾,壺井人,久苞侄,性豪飲,書學懷素,得其神妙。年七十八,以諸生老。後無傳。

烈女之壺井

節孝 :卓氏,壺井林久亨妻。

鄭氏,壺井林久輝妻。

陳氏,壺井林煥可妻。

陳氏,壺井林苞可妻。

周氏,壺井林居可妻。

鄭氏,壺井林世佑妻。

李氏,壺井林以謙妻,嘉慶十二年旌。

黃氏,壺井林緬謙妻,道光十七年旌。

陳氏,壺井林尚位妻,道光十七年旌。

葉氏,壺井林則綱妻,道光十七年旌。

陳氏,壺井林尚旅妻,道光十七年旌。

李氏,壺井林尚梨妻,道光十七年旌。

李氏,壺井林尚琚妻,道光十七年旌。

陳氏,壺井林尚步妻。

陳氏,壺井林阜光妻。

陳氏,壺井林益霓妻。

陳氏,壺井林道凎妻。

李氏,壺井林益獻妻。

陳氏,壺井儒士林益儀妻,光緒十六年旌,建坊。

陳氏,壺井儒士林益暄妻。

陳氏,壺井儒士林駒光妻。

鄭氏,壺井林益吉妻。

劉氏,壺井林益多妻。

陳氏,壺井林則密妻。

李氏,壺井生員林光經妻。

黃氏,壺井林益調妻。

鄭氏,壺井林乾光妻。

烏氏,林??妻。

陳氏,壺井林尚況妻。

陳氏,壺井林尚蘭妻。

蔡氏,壺井林尚舒妻。

石氏,壺井林尚界妻。

陳氏,壺井林益烺妻。

楊氏,壺井林則昂妻。

周氏,壺井林則謀妻。

鄭氏,壺井林益滔妻。

孝婦孝女附:鄭氏,壺井林光宇妻。

李氏,壺井林昌光妻。

王氏,壺井林光泳妻,獲旌如例。

貞烈 :王長姐,壺井林勃行妻。

鄭氏,壺井監生林廣妻。

李氏,壺井林春謙妻。

黃氏,壺井林用道妻。

黃氏,壺井林尚縐妻。

林富姐,壺井林用美女。

賢媛 :陳氏,壺井林光可妻,十四都陳漢章女。

壺井進士

林德 字有本,號壺江,壺井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三甲四十八名進士,授高安縣知縣,升真定府同知。

林瓊蕤 字光可,號郎山,壺井人。雍正八年(1730年)三甲二十名進士,以親老不赴選。

林振品 字久位,壺井人,瓊蕤長子。乾隆三年(1738)舉人,七年賜明通進士。

林振采 字久苞,號儀廷,壺井人,振品弟。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甲四十五名進士。

壺井祭祀

獅岩廟位於壺井山蓮花峰,百丈岩之側,廟祀:顯佑靈應威仁濟慈護國庇賢明至聖忠正王、吉使二將、猛虎大將、孝靈大聖、殿前司五位都指揮使、左贊畫趙不試趙將軍、右贊畫鄧肅鄧將軍、揚威侯暨天曹猛將之神劉錡劉猛將軍、靖武侯暨輔疆弼國之神康炯康都總管、龍爺虎爺枷鎖二將軍、廣德靈佑崇德祠山大帝、山河、社稷、三十三天盤古帝王二王三王、文昌帝君等合部列聖。

獅岩寺位於壺井百丈岩之側、天王殿:觀世音菩薩、西天教主如來佛祖等合部。

宗岳泰山宮位於壺井山: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東嶽大帝、忠靖王溫瓊溫都統、英烈王康席康都統、楊靈公、枷鎖二將、四位太子、東宮娘娘等合部列聖。

天后宮位於壺井山,廟祀:媽祖娘娘等合部列聖。

毓麟宮位於壺井山,天后宮旁,廟祀:順天聖母臨水陳太后、西河虎奶江夫人、琉球護國蔡紅亨蔡夫人等合部列聖。

龍巖下九天府位於壺井鄉老田,廟祀:三田都元帥等合部列聖。

盤古殿位於下吳,廟祀:三十三天盤古帝王二王三王、六丁神六甲將等合部列聖。

文可環謙下九天風火院位於壺西東房禮堂正門前,廟祀:三田都元帥田一田二田三、龍口將軍、烏哥白弟等合部列聖。

忍心堂、臨水宮(下)位於岐西榕樹頭,廟祀:護國勇南王張雷蔡三位太保、臨水陳夫人等合部列聖。

忍心堂、臨水宮(上)位於壺西東房禮堂左下:護國勇南王張雷蔡三位太保、臨水陳夫人、九皇大帝等合部列聖。

岐兜街:齊天大聖、水火二將、???、盤古大王等合部列聖。

珠山前健齡園位於壺井鄉斗門頭:五大顯侯五靈公等合部列聖。

珠山後巡山府位於壺井鄉斗門頭:巡山大帝等合部列聖。

鐵錘鐵鐺七星岩:金口大王、金角銀角大將、媽祖娘娘、千順二將、巡海大帝等合部列聖。

新村:???、白馬大王等合部列聖。

土穀神祀位於壺井壺東文化中心旁,廟祀:白馬大王等合部列聖。

Church:極西教主יהוה(Yehovah)、הושע(Jesus)、מרים (maria)等合部列聖。

社會事業

積極協調組織壺井鄉各村投資約300多萬元,興建農貿市場和客運站,改善鎮容村貌,增加集體收入,方便民眾購物與出行。現該兩項工程已完成前期規劃設計和工程勘探,現正著手土地報批工作。

加強技防措施,在壺井鄉重點部位安裝“全球眼”5個(每年需投入3萬元),深化“平安文武砂”建設。現該項技防工程已投入使用。

經濟概況

以種殖蟶、蛤聞名,是歷史悠久的魚米之鄉。

歷史文化

獅岩廟

獅岩廟又稱李王宮,其廟始建於南宋建炎年間,現在的廟宇為後人在原來的廟宇上擴建新修而來.廟中祭祀的主神為徐山聖帝與忠正王爺,忠正王本姓李名祿,生於公元前1108年宋徽宗大觀二年正月十八日,是北宋時宰相李邦彥之養子。

話說宋徽宗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末,原本黃濁的黃河水,突然變的清澈見底,據三國·魏·李康《命運論》一書記載“黃河水清,聖人將出”。次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觀二年正月十八日,一道紫光突降與湖州生聖橋上,天下大驚。後來的北宋時宰相李邦彥,路過生聖橋收養一個男嬰,並取名為李祿,此男嬰即是出世之聖人,救濟萬民,護國保家,忠勇端正直,各朝各代皆有敕封。

李祿為人心善正直,慈悲心腸,時常救濟窮苦百姓。聰穎不凡,一目十行,過目不完,文采出眾,世人皆以為文曲下凡,兵法戰策瞭然於胸,刀槍劍戟俱通,立志學古,出將入相,出則上馬安天下李,入則執政濟群生,遂年不及弱冠聲明遠傳。

公元1116年宋徽宗政和六年,時任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鄭居中薦起居郎李邦彥舍人祿與官家,官家試以童子試於右文殿,眾執宰齊聚,以神童贊之,官家喜,進官封:通仕郎,太子侍讀,與大朗桓共學於資善堂,準入太學就讀。

公元1118年宋徽宗重和元年,江、淮、荊、浙、閩、廣六路大水,流民四起,無家可歸。祿獻俸售宅以助,上書徽宗開東南義倉,並獻治水之策。徽宗感其德,讓其隨使賑濟東南,遷祿為:迪功郎,廉訪使副使。祿請旨邀翰林醫官、太醫院官隨行,因此活人無數。十二月,徽宗納祿言設裕民局,總理因災受難之民。

公元1119年宋徽宗宣和元年,東南治水方知不足,祿志遊學各地,以增學識,其間更拜訪各地的書院如:石鼓書院,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徂徠書院,長則停留數月,短則月余,增補不足。

公元1121年宋徽宗宣和三年,蘇娘子病故,祿親自扶靈送靈柩回懷州,親築茅廬與墓前,披麻帶白守孝三年。三年之中,祿每日到蘇娘子墓前祭拜,一跪便是多時,然不忘修身養性,溫故知新,習文練武。

公元1124年宋徽宗宣和六年閏三月,祿於集英殿殿試,文采斐然,官家破例點為頭名狀元,狀元及第。官家大喜,並親取字曰:文正,時年一十七歲。封祿為宣教郎、秘書省校書郎。時年十一月,兩河京東西大水,無人願治之,祿請命治水,官家喜,封祿為:承議郎、右司員外郎兼權發遣冀州軍州事,寶文閣待制,提舉河北路治水事務。李祿到任,勘查地形地貌,拜會河北各地三老,河工等求教經驗與習得的書籍結合,水患得到控制,並修築水利,修渠治壩灌溉農田,河北黃河沿岸百姓無不感激。功成,官家喜,降德音與冀州,上下人等皆有進官,祿升任朝奉大夫。

公元1125年宋徽宗宣和七年年末,金人三道來犯,東道金軍經定州、祁州,深州,冀州南犯,官家擢升祿為朝議大夫、河東東路安撫使知冀州府軍州事、天章閣直學士、賜服紫銀魚袋。祿帥冀州馬司左驍捷十個指揮、右雲翼六個指揮,步司雄勝一個指揮,于衡水縣阻擊金軍,並突入深州,收復失地安撫百姓,並收攏雲翼、振武、宣毅各軍。金軍兵圍大名府,祿聞大名府將失,祿率領左贊畫趙器,冀州兵馬鈐轄、河北第七將康惟忠等將官救援大名府。

公元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初,祿守土保民有功,並解欽宗升祿為:通議大夫,河北東路宣撫使兼判大名府軍州事,保和殿學士,信都開國子,服紫金魚帶。為防備金人,祿遣趙器入相州助汪博彥;遣鄧肅入東京請旨準北方百姓南移;提康惟忠為河北東路安撫使知冀州事、北道都總管;薦劉琦為河北西路經略使兼知遼州;祿薦巴州通判宗澤出任磁州知州;薦王稟任河北西路都總管守太原府;邀南道都總管張叔夜入京等。三月春,祿護康王構入金營議和。四月康王構求和不力,宰相李邦彥囚構,祿上疏與欽宗,解構免牢獄災。五月,欽宗召祿回,任殿前司都指揮使、東京留守,尚書左丞趙野接任大名府知府。七月,金人復來,趙野堅守不出,金人破防線,兵圍北京。十一月冬,祿護康王二次入金營議和,無果。康王受命任河北兵馬大元帥,募兵援東京,祿護之入河北,行至磁州,磁州軍事判官從雲於飲宴上發難,康王險死,得祿救。棄磁州,至相州,封祿為元帥,祿不受,回大名府率部回援,康王請祿功,欽宗進祿官:光祿大夫,河北兩路宣撫使,任判大名府軍州事,保和殿大學士,信都開國伯,服紫金魚袋,劍履上殿。

公元1127年宋徽宗靖康二年,年前徽欽二宗誤入金營,東京告破。三月,金人掠二帝暗北還,鄧肅探知,同李若水謀。李若水引眾大臣達金軍主帳叱罵粘罕,慷慨赴義,引發騷亂,肅乘機離去,引軍來救。祿軍伏滑州,金人無備,祿敗之,金軍統帥兩路北逃,一路挾徽宗轉東入開隆府博州,隨後北進;另一路挾欽宗往西入衛州隆德府北逃,祿亦分兵追擊,蓋因金軍多戰馬,加之前時欽宗讓北方諸州府軍監降金,故多無抵抗,祿救得眾大臣百姓南歸,截留無數物資。四月,金軍復攻來,祿堅守大名府,劉琦入涇原路防西夏,都總管康惟忠護康王南撤。五月,趙構南京應天府登基,改元建炎。構以皇弟待祿,拜親王,祿以君臣有別,養父有誤國之罪,終身不受王侯爵,高宗三請,祿均不受,遂拜祿為:開府儀同三司,太尉,尚書右僕射、中書侍郎,同知樞密事,河北京東四路宣撫使,總管四路軍政要務,判大名府軍府事,集政殿大學士兼修國史,信都郡開國伯,服紫玉魚袋,殿前賜坐,劍履上殿,贊拜不名,詔書不名。祿都管北伐事務,期間不忘安頓地方百姓,掃匪招安,整治吏治,與民秋毫無犯,使民安樂,興學育人,收留孤兒難童,開荒造田,練兵治政,修建水利,減少水患,南行者給予錢糧,留著分其田地,恩於黎明百姓。

公元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初,李祿連連敗金軍,有望克復故土。高宗近臣王淵、康履恐金人放二帝回,恐高宗失勢。故進讒言道:祿簡在先帝心,徽宗心腹,又曾與欽宗共讀,同窗之誼,恐其迎回二帝,不利官家。故奸相汪伯彥,王潛善亦恐失相公位,污衊言祿擁兵自重,欲行不臣,宋高宗心存疑慮,君臣離心。時年八月,高宗召祿回,遣馬忠經略河北。九月,北方諸州皆失守,相州趙器殉國。十月,高宗急遣祿歸河北,抵住金軍攻勢,再次收復故土,祿深得民心軍心,趙構憂。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正月初,趙構賜死了身在廣南西路潯州的李邦彥。時年正月廿四,年僅二十二歲的於北伐軍中聞養父被賜死,自己違背父命在先,又間接使父親被賜死是為不孝,北伐無果有愧漢家百姓,知遇之恩未報,君要臣死便捨身殉難,投黃河水遠去,忠孝氣節長存。祿投水殉難而死,京東河北四路受救濟百信聞信,聲淚俱下,自發來到投水的黃河邊祭祀拜祭。金軍聞信南北兩路大軍欲夾攻北伐軍,是時天降大雨,沖毀道路,泥濘不堪,大風吹斷金軍帥旗,狂風迎面金人大軍難行,北伐軍乘機南撤,祭祀的百信亦乘雨歸家,時至寒冬無一人得病,無一人走失,百姓大感李祿威靈庇佑。軍士南撤,望見雨雲中霞光萬道隱約見到他們的統帥李祿,身著紫色朝服,頭戴七梁冠帽、玉帶纏腰佩著金魚袋,更有寶劍別腰間,手持象笏,目光平和直視北方,興雲布雨颳起狂風阻礙金軍。

話說李祿投黃河水而死,四周的魚群不忍他的身體沉於水底,便自發的銜木而聚,最終聚成一木樁,這木樁隨波而流,也是天定,流入東海,隨波飄流。其年,東南之地天降大旱,田地顆粒無收,湖海魚鮮全無。
一日,東海之濱一漁船撒網捕魚,收網時,網住一木樁,扔入水中,開出數里再撒網,再次網住這根木樁,反覆三次,漁民大奇,便念叨“若為神明,凡三網,獲無頭活馬鮫魚三十擔,以活全村百姓”念罷,開始撒網,三網過後果然是無頭活的馬鮫魚無數。此時數十里之外的一座山出現各種奇異景象,山頂上一塊石頭猶如花苞一樣,花瓣慢慢張開,猶如蓮狀並散發紫色的煙霧,不遠處一塊形狀若鼓的巨石咚咚作響,形狀如金的石頭亦發出叮叮的鳴金聲,響聲傳遍山周圍,山中一井水位隨海浪起伏,浪起井水甘甜,浪去井水苦鹹。村人大感奇怪,不明所以。
漁民們抬著木樁回到村中,便是壺井島現在的壺井山,初時木樁很輕,仿佛抬空氣一般,後經過山上東西百丈岩處,木樁猶如萬噸之重,漁民們抬不動就在東西百丈岩之中放下,當他們再去抬時,就再也抬不動。於是喚來村民,說出這神奇的事情,亦聽到村人訴說剛才發生的神奇,皆奉為神明。
村人北上打聽,不過數月,村人轉回,說道太尉,宰相領兵北伐,投水顯靈之事,又受李祿治理過的地方百姓與軍士訴說其仁德忠孝,才恍然大悟原是聖人封神,便在木樁落處修建廟宇,便是現在的李王宮獅岩廟,後朝廷封禁李祿之事,蓋因壺井乃一方外小島,故仍繼續祭祀,延續至今。
壺井鄉每當正月十八李王生日這天抬著李王的轎子出巡,正月廿四回巡,村人感謝李王爺的千年庇護保佑村人,所以李王爺出巡和回宮都非常熱鬧,社戲不停,煙火璀璨。每逢初一十五香火鼎盛,威靈顯應,有求必應。
壺井之鄉,共二十八宴(今二十七宴)。李王爺正月十八生日這天(今改為正月初四日)出巡,各宴皆焚香接引,水果壽包迎接。所過之處廟宇也要設堂迎接以示尊敬之意。正月廿四成神之日(今改為正月初十日)回宮,各宴百姓皆自發的擺上供品來祭祀。那時候香燭不滅,煙火璀璨,從天亮一直鬧到天黑,直到忠正王爺回宮。
後來的宋朝皇帝特下旨修建李王祀來紀念忠正王爺,蓋因王爺出水路,不知道其身在何處,便在王爺降臨之地修嗣祭拜。只因其養父李邦彥乃是奸臣,故不曾修建在河南李邦彥故鄉,雖然有養育之恩,但李王投水恩情以報。此嗣至今仍有保留,就在北宋故時稱謂的兩浙路湖州長興縣(今浙江長興縣霞城村童莊殿自然村)。

獅岩廟坐落於文武砂鎮壺井鄉壺井山南麓壺井農貿街以北。原本為正月十八出巡,正月廿四回宮,現在為正月初四出巡,初十回宮,凡二十八宴,熱鬧非凡。

出宮:李王宮前門-觀音堂西邊-泰山宮前-壺西山腰路-東房禮堂-岐兜街-農貿街-壺西馬路-斗門頭-下吳馬路-短透馬路-短透東小道-澳面山腳-垃圾場-壺東馬路-暢樓山主幹小道-五站北-青年路-三連老人館。

進宮:三連老人館-青年路-五站北-暢樓山主幹小道-壺東馬路-垃圾場-澳面山腳-短透東小道-短透馬路-下吳馬路-斗門頭-壺西馬路-農貿街-岐兜街-東房禮堂-壺西山腰-泰山宮後-沙堤橫玉長廊-李王宮後門。

天后宮

媽祖 據長樂縣誌記載:壺井有天后宮。壺井族譜“丙林社記”云: “舉社典也始於上元之夕初旬,社天妃海神也。余族黨繁海上,舟楫擊浪風濤怒潮無不系神是賴,社而祝之冀厥福廠海誣之隅也”。說明當地村民歷代依海為生,故有信仰媽伹、祈求平安的習俗。

壺井山原有一座媽祖廟,後來為了漁民出海方便,又在海邊“王母礁”上建一宮廟。1998年,村民從湄洲島引來香火,在岩礁上建造一尊石雕的媽祖神像,高九米,屹立於海拔18.4米高的岩礁之巔。

著名人物

慎思字虔中,號伸蒙子。鹹通十年登歸仁紹榜進士,復中宏詞拔萃科第一。為福建第一位科舉狀元。初授秘書省校書郎,興平縣尉,遷水部郎中。乾符中,社會動盪,百姓流離,僖宗日與宦官嬉戲。慎思以國事為重,屢次上書諫君勸政,因觸犯權貴貶為京兆萬年令。廣明元年十二月,黃巢攻長安,公帶兵迎戰,力盡被執,不屈而死。著有《伸蒙子》三卷、《續孟子》兩卷,載於《新唐書藝文志》、《宋崇文總目》及《四庫全書》、《百子全書》等。為福建第一位哲學思想家。黃巢失敗後,諸子奉其柩歸葬長樂渡橋大墓山。唐天子旌其門曰:“儒英忠義”,詔立忠賢祠祀於籌岩山讀書處。歷代郡邑以公忠義首祀鄉賢祠與忠義祠。《福州府志》載:宋朱熹避禁長樂,寓居籌岩山讀書處,贊林慎思德成於此地,為題名曰“德成岩”,並題“德成精舍”四大字。德成岩忠賢祠及渡橋山大墓,歷代多有欽賜重修。至今,讀書處尚保留有《奉旨重修籌峰德成岩》石碑,墓陵後亦樹有《欽賜兩次重修》石碑。

農民起義

長樂十三鄉事變是長樂近代史官逼民反事件,發生在公元1929-1932年間,有”壺井亂“之說。

那時北洋曹錕政府當政,各省軍閥割據,政令不一。福建雖為孫傳芳勢力範圍,但馬尾以下,長樂、連江兩縣歸屬海軍管轄,有地方官員任免權。時江蘇人郁邦彥繼李夢斌任海軍閩江口司令。

壺井風光 壺井風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