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井嶺鄉

東井嶺鄉

東井嶺鄉屬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轄鄉,鄉政府駐地東井嶺村,地理坐標位於北緯35°59′,東經113°20′。東與樹掌鎮相連,西與店上鎮、百尺鎮接壤,北與石坡鄉搭界,南與晉城市陵川縣交界。1949—1955年屬四區。1956—1957年屬郭堡莊鄉。1958年屬駐南行頭村的戰鬥人民公社。1959年改稱常行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東井嶺人民公社,駐地東井嶺村。1984年改稱東井嶺鄉。2001年撤併鄉鎮時與原常行鄉合為一個鄉鎮。東井嶺鄉工會聯合會於2007年6月27日正式組建。距縣府28公里,截止2008年,全鄉30個行政村。平均海拔1356米,版圖面積7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9989畝,土地面積118903畝,有林面積58000畝。

基本信息

行政劃分

全鄉共轄30個行政村,57個自然村,共4989戶,18151餘口人,轄東井嶺村、郭堡莊、口頭、高岸上、三郊口、東腦後、石盆、大井、東掌、南岸上、碾谷駝、南湖、牛家掌、塔店、上莊、賈莊、常行、北行頭、南行頭、羅掌、崔家莊、西河溝、東馬安、西馬安、南凹、合觀、城寨、嶺後、蓋家川、西坡,其中農業人口16500餘人,35個黨支部,人均收入3000元。

自然資源

全鄉地勢較高,氣候寒冷,北部為石質山地,南部為丘陵山地,有少量煤炭資源。轄區內全年乾旱少雨,無霜期約125天,年降雨量約200毫米,一年一作。農業經濟以種植為主,農作物有玉米、穀子、薯類等。2011年,煤炭資源整合,山西煤銷東井嶺煤業在原鄉辦小炭窯煤礦投資發展。

經濟發展

2011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800萬元,較上年同比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50元,較上年同比增長3%,糧食總產量達到760萬公斤,較上年同比增長7%。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鞏固傳統農業種植,繼續推廣玉米秸稈地膜二元雙覆蓋旱作農業技術,狠抓旱地西紅柿的試種,認真落實玉米直補和玉米豐產方資金補貼政策。加大養殖業的引導、扶持力度,鼓勵農戶壯大養殖規模,全鄉新增規模養殖大戶10餘戶,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2011年,全鄉煤炭資源整合後,山西煤銷東井嶺煤業有限公司在轄區內投資發展,現已達效,進一步壯大和鞏固了全鄉工業支柱,提升結構調整。

交通

東井嶺鄉 東井嶺鄉

(治) (城) 公路(城) (州) 公路兩條省道貫穿全境, 東南(東馬安村——南行頭村)線連線南北直通鄉鎮,到縣城只需30分鐘,到長治市區也不過50分。

蔭林公路【327省道全長77公里,西起長治縣的蔭城鎮,東到河南林州市,途徑壺關縣百尺鎮、東井嶺鄉、石坡鄉、橋上鄉,這條路是在前任省委書記胡富國的策劃和帶領下,總投資1億兩千萬修建的晉煤外運專線,實建於1989年,在山西省政府和長治市政府的共同關注下1992年開始改造和修建此路,96年鋪油97年10月6號剪彩通車,是山西的第十三條晉煤外運公路,壺關境內有71公里,有45公里盤旋在大峽谷內。

長平公路【225省道】北起長治市區,南至陵川縣平城鎮,途經壺關的龍泉、店上、東井嶺、樹掌4個鄉鎮,分別與壺關的三條主要幹線壺龍線、四趙線、蔭林線交匯,有壺關的“中軸線”之稱。該線南段東井嶺至平城段於2003年通車,北段長治至壺關縣城段一級公路於2004年竣工,而中段壺關縣城至東井嶺作為長平線的咽喉路段,因其沿線溝壑縱橫、山巒起伏,地勢險峻、地質複雜,近十幾年來雖經多次建設改造,仍沒有徹底解決線形蜿蜒曲折、道路寬窄不一、險橋險路眾多等問題。2004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級公路部門的支持下,壺關縣委、縣政府將長平二級公路建設作為改善全縣交通狀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來抓,在年初三乾會上將其列為全縣的39項重點工程之一,多方籌措資金,精心組織協調落實工程責任,保證了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整段工路施工中,動用土石方60萬立方米,修築涵洞17道,砌築防護工程近5000立方米,路面鋪裝2.4萬平方米。

長平線壺關縣城至東井嶺二級公路的建成通車,不僅結束了沿線60多個村莊民眾行路難的歷史,而且與長壺一級公路、蔭林公路連通,將長治市區到壺關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遊區的距離縮短了17公里,節省時間半個小時以上,成為該縣建成的又一條興縣富民的高等級公路。

文化

上黨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享有同蒲劇、晉劇同等歷史的文化資格,是上黨戲的代表劇種。它在道光年間稱為本地土戲,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時稱作上黨宮調,1954年定名為上黨梆子。上黨梆子以演唱梆子腔為主,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俗稱“昆梆羅卷黃”。

上黨梆子(每年農曆四月初九晚,在 東井嶺村開始上演,到四月十二晚結束,共三天四夜的文化大餐。)

上黨落子(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晚,在 郭堡莊村開始上演,演出共三天四夜。)

河南豫劇(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晚,在 塔店村開始上演,演出共三天四夜。)

碾谷駝村、大井村、南湖、羅掌、崔家莊、北行頭、南行頭等村莊各具特色的文化演出每年都會上演,極大的豐富了當地百姓的文化生活。

教育事業

2010年全鄉有東井嶺中學、常行中學、北行頭中學3所中學,共有教職工54人,學生650餘人;全鄉共有國小23所,教職工90名,近800名學生。

衛生醫療

全鄉有衛生院1所,醫護人員16名,病床16張,設有內科、婦幼、疾控、化驗室、放射科、B超、心電圖。有村級衛生所30個,村醫30名,形成了較為健全的醫療預防保健網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94.5%。

風景名勝

紅色革命紀念博物館

常行民兵窯洞保衛戰舊址紀念館,位於壺關縣東南30公里的 東井嶺鄉常 行村

一九三九年日寇侵占壺關縣城後,國民黨二十七軍占領了壺關南部地區並成立了國民黨政府,駐紮常行村。該村民兵在共產黨領導下,與羅掌、崔家莊等村民兵成立了聯防區,不但保衛家鄉,除奸鋤惡,還常襲擊陵川的草坡、平城一帶的敵人。侵占在陵川的日寇對常行民兵恨之入骨,常到常行掃蕩、襲擊。

一九四四年農曆七月二十一日夜,日寇的一個小隊長帶領偽山西剿共軍第二師及投敵的國民黨保全五中隊共五百餘人。從陵川縣城出發,夜襲常行村。站崗巡邏的民兵發現日軍後,急忙向村政治主任徐海水、村武委會主任徐順孩、民兵隊長張小保保報告了敵情。他們立即決定,由徐海水、徐順孩組織民眾進洞,由張小保帶領全村17名民兵到村外阻擊日軍。他們機動靈活地對付各路敵人,首先在村南邊的小松坡下和敵人接了火,接著村西、村北響起了槍聲。預先埋下的地雷紛紛被敵人踏響,敵人一時摸不清底細也不敢貿然進村,使全村民眾安全進入窯洞。民兵在張小保的指揮下,邊打邊往碉堡撤退。日軍發現碉堡後開始圍攻。張小保和民兵們一陣狠打,日軍丟下6具屍體撤了下去。接著,又攻了幾次都被民兵們打了回去。惱怒的日軍將數門迫擊炮一齊對準了碉堡,碉堡被炸塌,張小保和民兵們迅速轉移到洞內。日軍看著黑洞洞的窯洞誰也不敢進去,只是在洞口轉來轉去。張小保在洞內布好防線,利用敵明我暗的優勢,不斷襲擊敵人。他端起槍,對著洞外連發兩槍,兩個鬼子中彈,立時斃命,幾個民兵趁著混亂又衝到洞口,向外扔了一陣手榴彈,炸得日軍血肉橫飛,哇哇亂叫。敵人始終不敢入內,只是舉槍向洞內亂打。

第二日,日軍從洞頂挖了一個口子,又把一捆捆柴草堵在洞口點燃,企圖把民兵和民眾嗆死在洞內。過了兩小時,敵人見洞裡沒有動靜,以為洞內的人全部被嗆死了,幾名日偽軍躡手躡腳摸進洞內,沒走多遠,就被民兵“啪啪”幾槍放倒。一個日軍官聽到槍聲,趴到新挖的洞口往下窺望。張小保眼明手快,朝洞口一槍打去,日本軍官應聲栽下,身上的指揮刀被張小保繳獲。日軍惱羞成怒,扔了一陣手榴彈後,又向洞內推進了大量石塊、泥土等物,兩個洞口也用石塊封死,想把村民們悶死。當時,在窯洞的南端有一個暗口,敵人還未發現,張小保和徐順孩迅速組織民眾靠近了暗口。這樣,敵人想嗆死和悶死他們的陰謀也失敗了。
洞裡有糧無水,民兵和民眾強忍著吃了兩天生小麥,就再也咽不下去了。第三日,小麥吃完了,每個人都遭受著飢餓、乾渴和煙燻的折磨,有些人實在頂不住了,就喝起尿來。張小保趕忙同徐順孩商量,決定派3名民兵從外面找些吃的。民兵從暗口子出去,悄悄從地里刨了100多個土豆回來分給了鄉親們,同時,他們又讓一名民兵繞過敵人的包圍去區上報信。堅持到第四天,敵人使盡了慘絕人寰的最後一招,把“毒瓦斯”扔進洞裡,徐發青、徐根枝、徐玉山中毒倒下,壯烈犧牲。25日早上,壺關縣武委會、獨立營和區乾隊,配合界北各村民兵總計千餘人直奔常行村向日軍猛烈開火。張小保和民兵們聽到槍聲,立即衝出窯洞,追殺敵人,日軍丟屍棄械狼狽而逃。他們帶領常行村民兵機智、靈活、英勇頑強,依託村中碉堡與敵人周旋四天四夜,終於等到了區委的救援。常行窯洞保衛戰共殲滅日偽軍118餘名,繳獲武器300餘件,極大的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當時的《新華日報》曾以“驚天動地的四天四夜”為題作了報導,使窯洞保衛戰名震華夏。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在黎城南委泉召開的“太行區群英會”上授予徐順孩、張小保“腹心地區一等民兵殺敵英雄”的稱號,並頒發了“殺敵英雄”獎章。 鄧小平同志在會上盛讚“太行山是豪傑輩出之地,感謝太行人民為中國革命盡了一切力量”。抗戰勝利後,徐順孩、張小保分別於1951年9月、1960年5月出席了全國民兵代表會議,在北京懷仁堂和天安門受到毛主席、周總理、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當時民兵用過的槍、炮仍展覽在中國軍事博物館內,作為紅色的象徵永久珍藏。

常行民兵窯洞保衛戰舊址紀念館,一九六五年五月公布為山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五年確定為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該舊址座北朝南,西南環山,北為村民居舍,由窯洞、碉堡、展廳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舊址的窯洞是一九四三年,常行村黨支部組織全村民兵利用舊的採煤坑道,修築長3000餘米的“爪”字形坑道。村中、南山、西山設定三個洞口,村中的洞口上修築三層結構調堡一座。2005年對該舊址重新維修。展廳內布設展版50塊,展線60.55米,展版總面積75.49平方米,並配有紀錄片、解說詞供遊人參觀,展覽以“永遠的豐碑”為主題,圖文並茂,史物結合,以詳實的歷史資料再現了當年民兵抗日的戰鬥場面。

20世紀50年代初,作家申雙魚同志撰寫的革命故事《窯洞保衛戰》引起上黨革命老區的轟動,人們紛紛前往常行村參觀、走訪。後由上海美術出版社改編出版連環畫《窯洞保衛戰》向全國發行。

朱德大井劃界紀念亭

民國29年(1940)4月24—26日,朱德總司令赴洛陽與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談判,路經新一旅駐地郭家駝村,鑒於當時本縣國共軍隊不斷發生摩擦的情況,朱總司令與同行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高級參謀王葆貞進行了大井劃界談判。界約規定:“以大井村為界,界北為八路軍駐地,界南為友軍(國民黨軍隊)駐地;界上不駐兵,雙方不越界;消除摩擦,共同抗日”。大井劃界,暫時制止了國民黨對抗日根據地的騷擾,為本縣抗日民主政府爭取了立足之地。

高山寨生態農業觀光開發園區

高山寨位於王莽嶺西東井嶺東南的群山之巔,因高山有寨而得名。拾階而上,只見群山連綿,萬里江山盡收眼底,林濤似海,茫茫無際,氣勢恢宏,蔚為壯觀。可目擊森林近20萬畝,這裡的森林不是天然而成,而是20世紀80年代壺關人民用汗水澆灌起來的人工森林。在這裡還可以看到由壺關人民人工壘造的森林防護牆如同一條巨龍在山谷中盤旋飛舞,聳立在山頂的那座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石碑刻著:世界最長的森林防護牆,長2600千米,建成於2001年6月6日,共動用土石方1113萬立方米,磚3399.4萬塊,累計投工4442萬個。

掀起植樹造林高潮,保障生態持續發展,為贏得世界第一的榮譽而無私地奉獻,全國太行山綠化工程、東井嶺高山寨生態防護林工程、東井嶺低效林改造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在最緊張的階段,鄉鎮領導和各村的老百姓每天8點鐘上山,中午在工地上支起鍋,吃著燴菜饅頭。飯後,只做短暫休息,然後各山頭上就又重新響起撬聲、錘聲、人聲,直至天黑,才從山上下來。東井嶺鄉鄉長李富增,在高山寨工地一待就是幾十天。東井嶺鄉東井嶺村村委會主任王月忠,把修建護林防火牆當作畢生的事業,帶領全村人民起早貪黑,注重質量、把握進度時刻站在建設第一線。東井嶺鄉南湖村75歲的趙崔龍,把搬石壘牆當成強身壯體的一種鍛鍊。正是這些眾志成城的東井嶺人,以各自的行動譜寫出一曲曲動人之歌,為東井嶺鄉綠化事業付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壺關縣四套班子領導也多次到工地搬石壘牆;長治市委書記呂日周率500多名縣處級以上幹部來到壺關縣87個村莊的山頭上,加入到搬石壘牆行列里;省委書記田成平、省長劉振華也曾先後到壺關縣護林牆工地上搬石壘牆。這不是他們能壘多少牆的問題,而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一種肯定和讚揚。世界第一護林牆的表面都刷成了白色,牆隨山走,牆隨林轉,蜿蜒起伏,有如長城,放眼望去,好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晉莊鎮十里村十里嶺上,有壺關縣委書記程前書寫的“天下第一牆”五個直徑達25米的白色大字,成為最為壯觀的一個亮點!壺關人壘護林牆時,也沒有想到以後會怎么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第一森林防護牆的名氣將會越來越大,而由此引發出的壺關品牌更是一筆無價之寶!因為世界第一森林防護牆,這是壺關人民的創業壯舉! 驚天動地泣鬼神,豐碑永立太行山! 新時代的“萬里長城”,雖然圍起了鬱鬱蔥蔥的“綠色銀行”,而向世人開啟的“城門”卻越來越大了。

2012年新春伊始,鄉黨委在廣泛徵求上級領導部門和所轄村莊民眾幹部的意見下,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提出了嶄新藍圖和宏偉目標。依託高山寨已建成的生態綠化區,發展農業經濟,強鄉富民。規劃改造荒山地5000餘畝,打造一個以特色養殖、綠色種植、休閒旅遊為一體的循環化高端產業園區項目。

該項目主要有四個板塊:1.以大井村和東腦後村為主的養殖基地,利用山區優質牧草資源規模化養殖本地山羊、綿羊、黃牛等年存欄達到初期的3000隻。三交口村、東掌村兩個土雞散養區,建設鋼絲網圈養廠3萬平米散養七彩山雞、土雞。2.以北行頭村、東井嶺村、石盆村、上莊村、郭堡莊村為主經濟林種植基地,引進優良果樹、核桃樹等品種,樹下間作中藥材種植一期面積達到200餘畝,逐步發展到全鄉。3.以牛家掌、碾谷駝村為主的蔬菜種植區,規劃建設10個蔬菜大棚,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4.以東井嶺村等為主的蔭林公路S327(太行山大峽谷旅遊專線)沿線,建設農家客棧。吸引從太行山大峽谷AAAAA級景區歸來的遊客駐足,體驗農家之樂,共享田園風情。

羅掌村棠梨古樹

壺關縣東井嶺鄉羅掌村有一顆棠梨樹,主幹高25米,胸徑110米,冠幅225平方米,樹齡約340年,該樹生長在大石上,且長勢旺盛,實為罕見的樹木。棠梨樹,又叫鐵梨樹、鹿梨、野梨,落葉喬木;以枝、根、果實入藥。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江蘇、安徽、湖北、浙江等省。

高岸上龍鳳松

位於壺關縣東井嶺鄉 高岸上村東,栽植年代不詳。高5米,徑圍0.8米,根部裸露呈龍形,盤踞在高2米的土岸上,龍松中植一徑圍1米,高10米的榆樹,奇特怪狀。古稱“ 龍鳳松”。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名人

天門會起義領袖李官全

民兵戰鬥英雄徐順孩、張小保

抗美援朝二級戰鬥英雄牛保才

全國造林綠化勞動模範王五全。

人口數據

三十個行政村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8151
9237
8914
家庭戶戶數 498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